全面推进档案工作数字转型,建设高水平数字档案馆,是信息时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档案馆功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谋划、高标推进,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系统功能、档案资源、保障体系、服务绩效五方面推动档案业务流程系统性重塑,提升档案利用服务现代化水平,以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强基工程和科技兴档工程,加快档案工作数字转型升级。2023年6月自治区档案馆通过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带动全区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锚定目标,高位谋划,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馆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抓紧抓实
自治区档案馆依据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科学谋划,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抓手,推进档案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站在学习贯彻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高度定位谋划。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三个走向”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国家档案局“实现以档案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部署要求,将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推进档案馆事业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心大局、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档案事业发展新理念新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谋划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二是站在融入数字广西建设大局的高度定位谋划。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广西数字档案馆建设高度重视,连续三任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对馆推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作出指示批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应用”作为“加快数字广西建设”重要内容,自治区发改、财政、工信、大数据等部门也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档案局馆主导实施、各部门支持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站在适应档案事业转型发展新形势的高度定位谋划。国家档案局印发《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后,自治区档案馆迅速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全国档案信息化专家专题辅导,派出工作小组赴先进省市调研学习,高站位形成创建方案。通过增设档案信息化工作处(电子档案管理部),配备专业人员,加大财政投入,对标推进基础设施、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馆藏数字资源建设,高标准推动建设落地。
二、夯实基础,高标推进,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
坚持“基础设施完备、软件功能齐全、数字资源丰富、制度保障全面、服务高效便捷、管理规范到位”的建设标准,朝着“全国示范”的创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数字档案馆各项建设。一是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符合《数据中心设计规范》B级标准的数据中心机房及网络机房,配备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施设备,坚持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同规划同部署,连续9年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为档案馆系统功能发挥和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高标准抓好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编制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三年规划,分期建成数字档案馆系统。系统功能深度契合档案“收管存用”各业务流程,高度匹配数据管理各标准要求,同时定制了具有本馆特色的开放鉴定、档案纠错等功能模块,密切与各业务部室、有关部门沟通协作,为系统建设问诊号脉、及时查漏补缺。三是高标准抓好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以“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作为资源建设整体思路,规范建设3条档案数字化生产线,实现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97%以上,音像档案数字化率100%。建立了涵盖所有数字档案、具备长期保存和安全的资源总库和开放档案利用库。
三、围绕中心,高效服务,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
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数字档案馆建设助推档案馆工作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主要成效体现为6个赋能。一是赋能档案资政辅政。利用数字资源提升档案资政的深度和时效,建立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数据库,为档案资政辅政提供强大数据支撑。两年来,自治区档案馆通过开展档案参阅编报行动,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工作专班深入挖掘利用馆藏,提高档案资政服务针对性,围绕平陆运河、纪律教育、民族团结、漓江治理等专题编报16期《档案参阅》,11期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肯定,其中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2次批示,资政成效获国家档案局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二是赋能档案开放审核。依托档案开放审核子系统,构建档案移交单位、鉴定部门和第三方协同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智能辅助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模式。2020年数字档案馆系统建成以来,会同22个立档单位联合完成60个全宗共83万件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其中63万件已向社会开放,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三是赋能档案编研利用。不断优化查档利用子系统和“智桂通”APP查档功能,查档利用办理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5分钟以内,年均接待查档超4000人次,年均利用档案数超30万件,有效提升了查档利用质量和效率。利用馆藏档案数字资源编辑出版《档案里的广西百年铁路》《民国时期广西大学档案选编》《周恩来与广西》等14本书籍,“‘刘三姐’档案‘立体编研’显成效”入选2024年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年度案例。四是赋能档案资源共享。在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档案馆“异地查档、跨馆出证”基础上,与湖北、四川、广东等13家省级档案馆签署民生档案共享协议,与自治区民政厅合作实现了全区婚姻登记档案“一网通查”;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系统“并网”跨省利用,打破数据“孤岛”,将精准方便的档案资源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群众指尖。五是赋能档案数据提质。在提升档案数据质量上下功夫,依托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展馆藏档案实体、数字化副本、机读目录“质量审核三对应”工作,形成多维度校验矩阵,构建起“收集-管理-应用”全生命周期的档案数据管控体系,提升档案数据可视化、规范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在全面完成馆藏档案“存量数字化”基础上,开展数字化成果文字识别和格式转换,推进档案数字资源提质增效。六是赋能档案保管保护。面对“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带来的档案数据安全保管需求,自治区档案馆合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了光盘库、磁带库以及数据热备容灾系统,建成广西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直属机关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提供档案数字资源异地备份服务。投入使用以来,每年平均接收备份数据3700多万画幅(件),目前该中心备份数据5.09亿画幅(件),已成为广西区直单位和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的异地备份、安全保管基地,为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保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完成高水平数字档案馆创建,只是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步。自治区档案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实干为要、奋勇争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在推动档案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上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档案力量。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