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天津市滨海新区档案馆:三馆融合,守正创新

滨海新区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档案局、天津市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上下齐心、不懈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测试,成为京津冀地区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一、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

以滨海新区档案新馆建设和“智慧滨海”建设为契机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2015年12月,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占地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2019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设施条件。2018年以来,新区先后出台《智慧滨海建设工作方案》等重要规划性文件,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成为“数字滨海”、“智慧滨海”建设的重要一环,先后投入745万元专门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数字档案馆系统融入智慧滨海政务服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滨海新区坚持将新馆建设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体推进。新馆开工建设时,即成立了数字档案馆建设领导小组,并先后到浙江、福建、厦门等档案馆考察学习,调研多家档案专业服务商,研讨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经过充分调研,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于2018年11月立项启动,2019年5月完成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过程中,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于2020年9月通过市档案局组织的预验收,并按照预验收意见进行整改提升,2021年3月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组测评。

二、建设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各项指标要求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坚持高标准、创一流,依托有成功案例经验、实力雄厚的档案专业服务商,实现轻装前进、快速建设,避免试错。依托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建成包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等功能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实现了电子档案管理主要业务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主机房: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B级标准建设,总面积161.93m2,预留足够扩容空间。

服务器及存储:根据应用系统体系架构和数据容量进行整体规划,三网共配备专用服务器12台,磁盘阵列总存储容量240TB,预计满足未来5年数据存储需求。

网络安全:在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平台中均配置防火墙、入侵防御、上网行为管理、终端安全管理、日志审计等网络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定,重要信息系统全部通过二级等保测评。

终端设备:配备业务工作终端62台,档案自助查阅区配备16台查询计算机、2台触摸自助查档一体机,所有终端全部为国产化设备。

(二)应用系统建设

局域网平台:部署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和智能库房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总库”的一体化管理。部署接待利用系统(与RFID智能档案管理系统对接,辅助实体档案管理)、电子阅览室、档案数据开发系统,实现多样化服务。部署数字化加工系统,应用于整个档案数字化加工业务流程,提升数字化工作效率,确保数字化成果质量。

政务外网平台:建设虚拟档案室和电子文件中心,实现“馆室一体化”,接入天津市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馆际协同。

互联网平台:开通档案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部署广播电视资源自动收录系统和互联网数字资源自动采集系统,实现网络数字资源的自动采集。

(三)档案资源建设

存量数字化:累计完成374个全宗,文书、会计、公证、婚姻、声像等多个门类共计56.7万卷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部建立案卷级、文件级电子目录,数字化率达79.26%,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数字化率达100%。

增量电子化:与区OA协同办公系统对接,开展电子档案移交接收试点建设,在线接收11家立档单位原生电子档案、数字化成果5万多件,离线接收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2016—2020年视频档案,持续开展电视新闻采集工作。

数据迁移:完成约2680余万画幅的数字化副本、300余万条目信息的跨系统迁移。

三、挑战与应对

在数字档案馆创建过程中,建设团队群策群力,积极应对解决各种问题,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一)“三馆合一”带来的资源整合挑战

新区档案馆由前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档案馆“三馆合一”,档案数据来自不同的信息系统,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各不相同,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约2680余万画幅的数字化副本、300余万条目信息需进行重新梳理并导入新系统。馆内各部门抽调专人组成专班,建设单位调集专业技术团队联合作战,对数据进行分析,开发设计专用软件,辅以人工复核,累计耗时8个月完成三馆资源整合。

(二)“国产化”带来的挑战

项目建设过程中,正逢全市开展信息化设备软硬件国产化工作,是按原定方案实施还是调整方案“从头再来”?新区档案馆坚决响应国家和全市部署,要求建设团队科学调整建设方案,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和终端电脑进行最大化国产化。建设单位专门组建了由架构师、前端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作战”团队,对系统架构、前端代码、数据访问层、算法等进行了改造和优化,确保国产化环境应用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三)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

随着“智慧滨海”建设不断深入,数字档案馆建设如何融入“智慧滨海”政务服务体系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新区档案馆各业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集思广益,及时跟进“智慧滨海”建设进展,找准档案业务在全区政务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数字档案馆各系统功能调整,打通数据接口,被纳入全区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全区政务OA系统的对接。

四、取得的成效

(一)资源建设方面

截至目前,累计在线接收文书类电子档案和数字化副本5万余件,系统自动采集5000余件,双套制进馆约6万卷(件),在线电子档案接收比重不断增加。

(二)服务利用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全市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与市、区两级档案馆资源共享,实现“异地查档、跨馆出证”,同时将查询平台延伸到区内海滨街、杨家泊镇等10个街镇、社区,初步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二是分别与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青岛市、唐山市等档案馆签署远程查档协议,开展异地查档服务。

三是依托数字档案馆平台,开展线上馆藏介绍、利用指南、史志编研等服务,举办线上专题展览4次,结合“档案思政小课堂”活动和馆藏家谱档案资源,推出了“家训、家风、家谱、家国”专题展览。

四是在线、自助、非接触式查档比重逐步增加。近3年来通过数字档案馆系统查档年均达到7000余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设立在区政府大院的机关文档中心,累计接收档案10万余件,每年为千余人次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

五、工作展望

下一步将持续巩固数字档案馆建设成果,对标国家更高标准,向国内先进地区学习,依托智慧滨海各项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档案馆。

一是以贯彻落实新修订档案法为契机,把探索建设智慧档案馆作为“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与业务评价体系建设、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面推进。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档案信息化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争取政策、资金更大支持。三是持续提升信息化水平,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融合,为全区档案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