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数字档案馆建成于2015年,2017年成为安徽省首家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试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该馆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和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为一体的“五位一体”新型综合数字档案馆,自2015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评选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以来,在历年的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连年位列前茅,在2021年全省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中获得“好”等次。2015年以来,共接待全国档案部门参观学习200余批、1200余人次,受到了同行们高度赞誉。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强”基础设施
蚌埠市数字档案馆于2012年8月开工建设,2015年6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历时近三年,总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是全省乃至全国面积较大的数字档案馆之一。该馆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高标准建设各种工作用房等基础设施,保证空间充足、功能齐全,建成了300平方米主机房、200平方米计算机培训室、400平方米数字化加工用房、500平方米多功能厅、800平方米档案查阅服务大厅等。按照档案门类及载体不同,分别设置了文书、会计、音像、特藏、实物、图书资料等23个库房,总面积12000平方米。库房全部配备智能电动密集架、恒温恒湿精密空调、高压细水雾灭火、电子门禁、智能楼宇监控、新风等系统,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对馆藏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建有业务和技术用房21间,配置有仿真复制机、数码冲印机、航拍无人机等各种先进设备。
(二)坚持广转化广接收,建“丰”数字资源
将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及时广泛地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确保数字档案馆拥有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98.46%,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积极推进市直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目前95%以上的市直单位完成了文书档案数字化,85%的单位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100余家市直单位使用集中式数字档案室系统管理档案,利用该系统进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OA)上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
加强档案资源接收进馆及数字化转化工作。尤其加大专业档案、民生档案的接收进馆力度,接收了大量的医学出生证明档案、社会组织档案、优抚档案、社保档案、审计档案、诉讼档案、城建工程档案等,种类达40多种,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处理。对反映蚌埠城乡历史变迁、名人古迹等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古建筑及各类人文景观及时进行抢救性拍摄,并制成照片和录像档案。
(三)坚持新研发新运用,建“好”应用系统
围绕着建成顺畅、便捷、高效、安全的数字档案“收、管、存、用”综合系统的目标,该馆在建设中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并做到市、县(区)同步建设,软件统一研发,便于互联互通,为实现馆际资源共享奠定基础。系统设计理念由市档案局(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流程提出,并全程参与研发,使收、管、存、用各个流程设计符合档案实际业务工作需要。人机交互简单,且各业务流程预留了若干环节,可在后期根据档案业务发展需要定制。全馆应用系统建设尽可能做到一步到位,设计开发了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电子档案阅览系统、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虚拟档案室系统及蚌埠档案信息网站系统等六大系统。组建了档案馆局域网、电子政务子网、互联网子网等3个网络,配置了200多台硬件设备,建成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信息技术用房,实现了与智能电动密集架系统、自动选层柜系统、智能楼宇系统等系统集成。
(四)坚持严防范严管理,建“牢”安全体系
一是安装使用智能系统。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防范体系。从2016年起,连续6年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试。智能楼宇系统全方位监控档案馆大楼每个角落,时时掌握全楼宇的能耗比和温湿度变化;智能灯控系统可根据需要,设置自动开启、关闭时间和灯光数量;智慧用电系统为档案馆安全用电装上了双保险,智慧灭孤装置(电线漏电或过载过高不会发生燃烧且能立即自动断电)为档案密集架安全用电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是采用双层身份登录认证。该馆建成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双层身份登录验证(即通过双非生物认证)、角色管理、用户权限设置实现身份认证、用户设置和权限分配,能够自动对系统日志、操作日志、利用日志等操作进行记录,在日志审计模块可以查阅相关日志记录,安全审计员可以对日志进行审计,并记录相关审计结果。同时,能够通过公共信息设置功能,实现对代码、数据字典的科学、精准管理;能够根据档案的业务流程发展,定制收、管、存、用等各项数字化便捷化工作流程。
三是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加强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了《数字资源管理制度》《病毒及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制度》《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设施设备,规范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扎实开展安全风险排查。采用离线备份、在线备份、异地备份、多介质备份等措施保障档案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性。
二、重要成效
(一)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各界用档需求
数字档案馆建成后,蚌埠市积极将其打造成档案服务一体化平台,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提供各种优质便捷的档案服务项目。馆内的档案利用查询中心设置了接待查询区、纸质档案资料阅览区、电子档案阅览区等六个功能区,购置多媒体查询机等设备,实现身份登记识别、快速检索打印、档案自助查询、档案防伪制作等功能。完善查档“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数字档案馆系统和流程管理,提高档案查询速度,使一次到馆查档时间较之前缩短90%,最短仅需2-3分钟。与市辖三县四区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利用市数字档案馆“异地查档”系统,实现了全市范围内馆际查档出证。安装使用了长三角地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为长三角地区群众“异地查档、便民服务”。文件服务中心和政府信息公开中心,可随时为群众提供查询服务。2015年以来,接待档案查阅人员11万余人次。
(二)用足用活档案资源,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和宣传工作
在《蚌埠日报》推出150多期“档案解密”专栏,变尘封的档案为鲜活的资政题材。编纂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珠城记忆》,全方位再现了蚌埠历史概貌。编辑出版《档案解密·见证蚌埠》《蚌埠地区抗战纪实》等图书。创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形式,利用馆藏红色数字档案资源,制作7集文献纪录片《淮畔烽火》和微视频《档案馆里的廉洁故事》《品读烽火家书牢记初心使命》。其中,《淮畔烽火》系列中的《剑指江南》获全国党史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奖,《档案馆里的廉洁故事》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庆祝建党100周年档案系统主题微视频作品”展播,为全省档案系统唯一入选作品。联合安徽广播电视台《百年皖事》栏目组,利用蚌埠档案资源制作节目11期,在安徽经视“第1时间”栏目播出。为市直有关部门编纂《中共蚌埠市委文件选编》《蚌埠人大志》《蚌埠政协史》《求索·问道——新四军老战士李奉三与蚌埠》《红色故事》等图书提供大量数字档案资源。
(三)举办多种展览,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
利用馆藏数字档案资源,建成“珠城记忆——蚌埠历史文化陈列展”“国魂不死——张汇滔纪念展”2个常态化展览。抓住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先后举办“蚌埠印象——蚌埠地情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建党百年、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等专题展览,共接待5万多人次参观,充分发挥了档案资政育人功能。蚌埠市档案馆先后被评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蚌埠市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安徽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蚌埠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蚌埠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
三、经验启示
建设过程中,蚌埠市数字档案馆采取“1234”工作法,着力打造“皖北领先、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数字档案馆。
“1”即成立一个组织。蚌埠市档案馆把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申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经验,拟订了《蚌埠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数字档案馆推进工作,将数字档案馆测评的各项任务逐项分解落实。
“2”即打造两大工程。蚌埠市档案馆以信息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现代化”的原则,积极打造两大工程,稳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一是打造“硬件更硬”工程。提早谋划数字档案馆硬件建设,在新馆建设同期启动数字档案馆硬件建设,建成主机房,数字化加工用房及音像技术用房、音像档案阅览室、电子文件(档案)接收室等各类功能性用房,同时配备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二是打造“软件更软”工程。重点围绕档案馆局域网、电子政务网子网、互联网子网3个网络平台搭建6大综合应用系统,即在局域网上构建档案馆综合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数字化加工管理系统,在电子政务子网上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系统、虚拟档案室系统,在互联网子网上构建数字档案馆网络系统,全面实现了电子文件收、管、用的功能。
“3”即争取三方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支持。国家档案局领导亲临蚌埠视察、指导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积极争取省档案局支持。安徽省档案局专家多次现场指导蚌埠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省档案局相继在蚌埠市召开全省数字档案馆(室)推进会和全省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员培训会,宣传推广蚌埠经验。三是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和指导,并拨出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
“4”即提供四项保障。一是政策保障。蚌埠市委、市政府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蚌埠市“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人才保障。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需要,结合落实数字档案馆技术标准和要求,明确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专题培训,每年举办一期“数字档案馆(室)业务培训班”。目前,蚌埠市档案馆共有工作人员36名,其中副研究馆员1名,省级专家2名,市厅级专家3名。三是科技保障。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需要在建设全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档案部门密切配合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组织开发各种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和利用的软硬件。四是制度保障。建立主机房、设备、网络信息安全、数字化加工、数字资源、人员管理、应急预案等78项数字档案馆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必由之路,也是一条要求不断开拓和推进的创新之路。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为指南、为动力,紧紧围绕“四个好”和“两个服务”的目标任务,持续完善、推进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共享化、检索便捷化、服务远程化。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