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河北省唐山市档案馆:数字赋能 创新发展

河北省唐山市档案馆新馆于2017年投入使用,占地29.45亩,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馆藏档案30余万卷(册),新馆基础条件和馆藏档案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唐山市档案馆坚持硬件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开展,实现了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连续七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九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1年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成为河北省档案系统信息化建设新标杆。

一、超前谋划、精准发力

2013年以来,伴随着唐山市新档案馆的设计、施工,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也提上日程,与新馆建设同步推进,成为推动档案事业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方向。

(一)领导重视,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强调要结合新馆建设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在全市形成了领导重视、各部门支持、档案部门担当主责、共同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良好氛围。早在新馆设计阶段,即在总投资1.79亿元中划拨档案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2100万元,为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启动。

(二)深入研究,全面掌握创建内容标准。新馆建设正式开工后,市档案馆专门成立数字档案馆工作专班,多次组织集中学习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求和《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指标表》,吃透弄懂数字档案馆的定义、系统功能要求、应用系统开发、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要求,全面理解《指标表》规定的5大类99条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创建集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利用和智慧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档案馆系统的目标和构想。

(三)多方调研,充分借鉴先进创建经验。在新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档案馆领导带领业务骨干先后奔赴青岛、珠海、常州、蚌埠等多个国家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进行学习考察。各考察组从先进观念到学术理论,从基础知识到经验技巧,从设备技术到标准规范,边看边思,边学边研,结合唐山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创建数字档案馆的思路和措施。

(四)严格标准,着力完善信息化设施设备。先后组织开展了档案安全一体化管理平台、业务能力建设和智慧档案馆综合管理平台等项目招投标,将项目建设与内部装修同步进行。新馆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框架、更严格的配置,全面落实数字档案馆各项要求,规划安排信息化功能用房,并持续建设标准安全的中心机房,合理布局组建局域网、政务网、管理网、互联网4条网络通道,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打造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坚持标准,提高水平

(一)打造业务能力建设项目。根据数字档案馆网络架构、技术路线与设施配置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业务能力建设项目,配备了主机房、网络平台、监控系统、供电保障等设施设备,为满足数字档案馆各项功能需求夯实了基础。建设总体使用面积约为15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机房,其中:涉密机房53平方米,部署1台强电列头柜、15台设备机柜,用于部署位于电子政务内网的信息系统,按照二级涉密机房标准建设;非涉密机房47平方米,部署1台强电列头柜、11台设备机柜,用于部署位于局域网的、政务外网、管理网的信息系统,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B级机房标准建设。

(二)打造智慧档案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档案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在政务网、局域网、互联网分别建设档案收集、管理、保存、利用应用系统,实现了各类新型电子资源的前置管理与有效处置。档案收集系统通过立档电子档案的在线采集、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副本采集、网站信息和音视频采编三部分实现归档和进馆。综合档案馆管理平台能够对所接收的各类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著录、OCR识别、调整、编目、挂接、鉴定、统计、检索、导入、导出、迁移、转换、检测等操作,使无序信息有序化,并实施有效控制。档案保存系统利用先进的电子存储设备实现海量数据的长期保存,符合海量数据长期安全存储的“3-2-1模式”,即对于要长期存储的数据,至少有3份拷贝,被存于2种以上不同的物理介质上,其中1份是可移动的、离线的、不可更改且不可删除的永久拷贝。档案利用系统,分别通过互联网、政务网、局域网等建立利用窗口,满足不同人群查档需求,实现信息共享、开发利用功能。

(三)打造档案安全一体化管理平台。档案安全一体化管理系统实行“十位一体”管理,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个模块:第一部分包括温度管理、湿度管理、消毒管理、通风管理等模块。按照档案保管的规定要求,一体化系统对库房环境设定了智能工作模式,无需人工干预,自动控制库房的中央空调系统、新风系统和加湿除湿消毒一体机的启停,实现了档案库房的恒温恒湿,保障库房环境符合标准。第二部分包括视频监控管理、红外探测管理、出入权限管理、实体档案智能管理、消防管理等模块。其中视频监控采用了全省唯一、全国仅有的几个档案馆实现的轨道移动摄像技术,轨道移动摄像机与智能密集架联动,密集架打开哪一列,轨道移动摄像机就跟踪到哪一列,对整个调卷过程全程跟踪录像。实体档案智能管理系统基于RFID技术,在41.2万卷(件)档案上都贴上已录入此卷信息的电子标签,运用智能盘点车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大幅度提高档案盘点效率,能够达到人工盘点效率的200倍以上;电子标签具有档案防撕检测和防盗轨迹跟踪等功能,为实体档案的安全保驾护航。第三部分为应急管理模块。总控室配备一台应急管理主机,查阅大厅、各库房和消防控制室等房间均配备可视管理终端,通过视频互通的方式协调工作以及处理库房内的突发事件,并录音录像。档案安全保护一体化管理系统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信息技术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档案实体安全“十防”问题,最大限度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向科学化、智能化管理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对档案馆、档案库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集中统一的科学管理。

三、成果颇丰,启示深刻

(一)提高了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以规范配置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保障,加强了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构建;以研发、应用规范适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手段,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政务网和规范管理为途径,实现了档案信息远程、便捷、安全利用。数字档案馆建设,实现了各立档单位档案在一个集中式平台、以一套规范化标准进行管理,做到了电子文件从生成、采集、归档、移交、接收、长期保存和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提升了干部队伍能力。在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过程中,市档案馆不断加大投入,有序开展人才培训,先后遴选、招录11名年轻干部,其中4名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其余人员均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在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中提高队伍素质,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升业务骨干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理解层次和统筹规划能力。

(三)提升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唐山市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大大提升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程度,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对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唐山市档案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组织开展“唐山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固定展览和“‘铁肩担道义’——李大钊档案文献展”等5个临时展览,共接待750余家单位、41万人次观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唐山市政协历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资料汇编(1955-2021)》等,不断推出编研精品。

四、服务为要,开拓创新

唐山市档案馆坚持以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为主线,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为宗旨,不断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充分享受档案数字化带来的方便和便捷。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顶层设计之初,唐山市档案馆就将民生档案数字共享利用放在首位,与省档案馆牵头推出的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跨馆查阅平台相衔接,在省内率先开发出档案馆际互查系统,建设了市档案馆和各县(市、区)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中心,实现了发布公开电子档案数据、处理查档请求、设置档案查询利用、在线审批等多项功能的“馆室一体化”发展,打通了档案馆与各部门档案室之间档案移交、接收、保管和再利用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7月,由唐山市档案馆牵头,着手建立唐山市婚姻档案异地查询机制,协调全市域17家综合档案馆统一面向社会开展婚姻档案跨馆查询联动服务全覆盖。同时,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宁河区、河西区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通州区档案馆签订婚姻档案跨馆异地利用服务协议,惠民服务由省内拓展至京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未来,唐山市档案馆将持续聚焦功能塑造、职能导入、效能释放,推动档案工作进一步转型发展、迭代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