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让数字赋能 助兰台出彩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2019年机构改革前名“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资料)共计670万卷(件),电子数据63TB。于2018年9月,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时为全国国土资源(现自然资源)系统首家、全国专业档案馆中第二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一、思路与做法

(一)规划引领促落实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直把档案管理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档案工作与信息化工作融合发展,将创建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并给予新馆建设近1.3亿元资金保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主动顺应形势,抓住发展契机,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馆测试办法》要求,将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新馆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近年来档案馆的预算拨款逐年增长,人员、经费等方面均得到有效保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责任清单”,对照评分标准逐一落实,坚持每月对表考核,定期研究,追踪问效。预测试后,又对许多细节作了进一步整改和完善,确保创建工作一丝不苟,件件落实。

(二)强基固本夯基础

建成新馆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约1.6万平方米,档案接收室、整理间、数字化间、消毒杀虫室、监控室等业务用房0.2万平方米。配备安防报警、视频监控、温湿度控制、七氟丙烷和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等设施设备,档案库容和保管条件明显改善。机房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B级要求,配备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和精密空调等设施设备。架设局域网、政务网、因特网三套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分体运行。三套网络均配备核心交换机,主干线路采用铺设光纤,配备网络防火墙和360安全引擎。购置服务器、存储阵列、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设施设备及软件,有效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库房、机房及数字化加工场所安防、消防、温湿度实现智能监测预警。库房实现可视化管理,馆藏所有档案及密集架完成二维条码张贴和扫描关联,档案可快速检索,精确定位,库房容量实现自动监测,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三)数字赋能促业务

全面开展档案数据清理和数字化,全系统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开展历史档案清理及数字化工作。其中局机关历史档案数字化率已达100%,系统各单位历史档案数字化率达99%。先后开发并推广使用档案数字化加工平台和音视频、照片档案数字化加工平台,新增档案做到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同步。通过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OA办公系统、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对接,初步实现原生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和新增档案电子化。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精心研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主要业务信息化全覆盖。各类档案(资料)收、管、存、用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海量档案数据秒查。积极推进档案服务利用网络化,开通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实现非涉密档案(资料)目录及基本信息在线查询。定期更新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实现非涉密钻孔信息在线查询。通过互联网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信息发布、专题展览、档案征集、在线咨询、在线预约、满意度调查等服务利用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

(四)多措并举强资源

建立完善全市规划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出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管理办法》《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立卷归档规范》《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目录数据库标准》等多个行业标准,推进档案业务指导全覆盖,强化档案加工质量管控,确保档案管理制度规范落地生根,档案资源质量显著提高。不断丰富档案资源数量和类型。现馆藏档案(资料)达562万卷(件),电子数据47TB。通过在线监管、建立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催交等措施,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切实做到应交尽交,近年来地质资料汇交量均名列全国前茅。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将档案验收纳入项目竣工验收内容,切实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有序推进主城中心城区和不动产登记中心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集中管理,初步构建行业档案数据中心。截止目前已有14家单位589.6万卷集中管理档案接收,接收电子文件约48.5TB。纳入集中管理的实体档案和电子数据均严格执行行业规范要求,电子数据可在线移交、馆际共享。

(五)底线思维保安全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档案安全底线思维和根基意识,开展安全风险防范排查,制定责任清单,完善保密安全工作组织体系。注重建章立制,坚持“废、改、立、并”相结合,梳理制定《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保密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和制度约束。加强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安全监管,坚持日巡、周查、月报制度,做好日常隐患排查和整改,抓小抓常,防微杜渐。制定档案安全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警钟长鸣,未雨绸缪。定期开展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检查、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安全测评整改工作,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全方位管理,档案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建馆31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六)为民服务求实效

及时梳理公共服务清单,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档案与地质资料查询全部免费。开设现代化查询大厅和自助查询终端。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非涉密地质资料和三峡地灾档案目录公开查询。在全国率先开展非涉密地质资料在线汇交服务工作,实现了非涉密地质资料网上汇交和网上借阅。通过政务内网实现非涉密档案自助查询,立等可取。通过在线监管、一次性告知、快递服务等措施,努力实现地质资料汇交“只跑一次”。与多家单位实现数字档案资源互联互通,“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在门户网站举办专题展览,展示专业成果和行业风釆。近三年档案查阅利用和网站访问人次明显增长,服务对象满意度显著提升。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积极推进成渝地质资料馆际共享和跨馆服务。

二、体会与经验

201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2013年时值我馆新馆建设之机,我们对标对表,将数字档案馆创建与新馆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通过5年的建设,实现档案管理全面提升。2018年7月,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的测试,2018年12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授予我馆“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荣誉称号。

(一)组织实施是关键

市局一直把档案管理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纳入市局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为我馆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做好顶层设计。我馆及时成立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疑难点问题,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责任清单”,坚持每月对表考核,定期督办,追踪问效。

(二)技术指标是核心

《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针对主体是综合档案馆,部门(专业)档案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差异,必须加强与国家档案局、市档案局的沟通协调,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到馆指导创建工作,吃透“四大体系”“五大板块”16个方面99项指标含义,准确把握各项创建指标含义、精髓,确保创建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档案安全是底线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信息安全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和底线,认真落实人、财、物保障,全面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防范体系。我馆在做好档案存放场所安全管控、档案安全日巡、周查、月报的基础上,仔细梳理《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档案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清单》,长期坚持,防范于未然。

三、创新与应用

(一)信息化建设有新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提档升级,2019年机构改革后,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支持下,成功通过重庆市发改委立项“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档案管理信系统”项目,批复金额为700.9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经过近两年建设,信息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构建统一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市局、主城区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档案系统、数据,建设统一的“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档案管理信系统”,切实解决档案系统分散、功能单一落后等问题;二是在线归档工作实质性落地。打通同市局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接口,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及电子公文直接在线归档,加快档案归档速度,降低归档成本,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提升档案服务利用的及时性;三是构建智慧档案库房。通过条码关联技术,实现档案在库房中的精确定位、库房容量的实时自动监测,通过OCR识别软件,实现图片文字可编辑,采用搜索引擎技术实现档案快速全文检索。四是实现智慧化安全管理。运用电子标签、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集成视屏监控、门禁、消防、温湿度和档案数据资源,实现对馆库设施设备、档案实体和网络信息安全一体化“监、管、控”。通过对档案收、管、存、用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档案利用溯源管理等功能,采用数字水印技术,防止档案被非法篡改、流转、使用,提升档案安全管理水平。

(二)科技创新有新突破

一是2019年,我馆主导研究的《基于规划自然资源档案大数据环境下的“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应用研究》市局科技项目,已通过验收。该研究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单位间实现了“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并取得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证书。二是2020年,我馆主导研究的《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业务办理及电子公文单套制管理研究》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即将验收。该研究成果规定了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一般要求与技术标准,明确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及电子公文在线归档的技术路径和方式,成果直接运用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档案管理信系统”建设中,实现从纸档案收集、整理、数字化到电子档案直接在线归档的跨越式发展。三是2021年,向我馆主导研究的《区块链技术在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管理中实现内部管控的应用研究》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将于今年将启动实施。该项目将结合区块链技术,对防止档案目录及电子原文不被非法篡改进行内控管理技术的实质性研究,其成果将进一步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防止通过系统后台对档案数据进行非法篡改。

(三)服务绩效有新提升

一是依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自然系统各单位纳入共享平台,实现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一网通办”,有效降低了档案查阅利用成本,提升服务利用绩效,进一步发挥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二是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地质资料汇交“川渝通办”,推进实现成渝地质资料馆际共享和跨馆服务。三是运用OCR识别技术,识别挖掘电子档案背后的数据资源,扩大档案资源库,真正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智慧库”。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的成功创建,只是我们发展的起点。面对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全市规划自然资源档案信息系统升级建设及科技创新,向新形态档案馆坚实迈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