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国家档案局正式发文确定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档案馆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从而成为全国首批、全市首家国家级数字档案馆。这也标志着鹿城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跻身全省前列、领先全市。
温州市鹿城区档案馆超前谋划、引领创新,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走出一条鹿城特有的信息化建设之路。从一个硬件基础条件较差、经费较少、人员配置相对薄弱的区县级档案馆,实现了档案信息化工作弯道超车,确立了全市领先地位。能取得这些成就,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建设数字档案馆为目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以建设数字档案馆为总体目标,制定《鹿城区数字档案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兼建设方案(2011-2015)》。根据每年财政经费、业务需要等实际情况,按照先基础后升级、先资源后应用的原则进行不断调整与分步实施。2011年,借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战略实施之机,开展基础网络与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最基本的档案查阅目录机读化。2012年,借档案登记备份中心规范化建设之机,完成了鹿城区档案登记备份系统平台及相应的硬件平台建设,并于次年通过全省首批省级规范化登记备份中心测评。2013年,借浙江省档案系统网站评比活动之机,对原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在线查档、现行文件公开、网上展厅、编研志籍等栏目,并于当年获省档案系统网站评比优胜奖。2014年,以“平安鹿城”建设为契机,增购交换机、服务器、储存、网络安全等设备,全面完成安全升级,并于当年通过了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二级测评,局域网、电子政务网、因特网三网隔离的基础网络基本建成。同年,又借承接省级课题“基于电子政务网的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之机,在原登记备份平台基础上完成了鹿城区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建设。至此,包括基于内网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与档案数据保全系统、基于电子政务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及在线备份系统、基于外网的新农村(社区)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及鹿城档案方志网等三大平台五大应用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基本完成。2015年对基于内网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再次升级,分别增加了身份证识别查档、指纹确认、实体档案辅助管理、编研等功能。至此“三网三库”建设基本完成,鹿城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基本形成,为当年通过国家级测评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服务为导向,有序打造多渠道档案服务体系
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积极开展档案便民服务工作是重中之重。2013年,依托于鹿城档案地方志网,建设“在线档案查调审批系统”。通过该系统,只要在线完成身份审核,当事人就可足不出户完成档案查调。2014年,依托于新农村(社区)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在街道、镇、社区开设13个民生档案查阅服务点,为群众提供馆藏民生档案的就近查阅服务。2015年,通过电子政务网将民生档案数据与市档案馆际查询平台无缝对接,实现民生档案条目全市馆际共享。初步形成“上联市档案馆,下联机关单位、街道、村(社区)及基层站所等四级共建共享的档案服务体系”,初步实践了区域档案信息一体化理念,旨在服务群众、提高效率,特别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及异地查档人员提供便利。
三、以功能为导向,整合资源打造一体化平台
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任务。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通常由业务部门发起需求,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与整合度较弱。当时档案馆需建设的就有“登记备份”“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室”“新农村档案管理”等多套系统;如环保、司法等具有基层站所的部门也需要建设线上或业务相关的档案管理系统。而这些相对孤立的系统为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和查询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存在数据重复录入、工作多头、使用难度较高等问题。为此,鹿城区档案馆探索“多级全宗”理念,以功能为向导,整合资源,打造“基于电子政务网的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率先提出区域档案信息一体化理念,将档案平台延伸到行政村(社区)与基层站所,将各档案相关业务功能模块化、认证一体化。平台还打通与区政府OA接口,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并初步完成档案业务“一网通办”,为各机关档案室提供了“一站式”的管理和服务,简化了工作流程、杜绝数据重复录入、减轻各单位档案员的工作负荷与数据储存负荷,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保证数据安全。“基于电子政务网的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平台项目”也因其多项创新,荣获2015年度省档案局优秀科技项目二等奖。
四、以节约为导向,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经费问题,是基层档案馆必需解决一个难题。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对资金的使用一直秉承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旧、预留扩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维护、建设外包;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尽量采购合适的硬件设备,绝不盲目高端化;在机房维护、系统建设上采取以本单位人员主导、监管为前提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效弥补了硬件条件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问题。2015年在温州市云计算中心云平台租用相对独立的空间用于存放政务网相关设备。该机房属于“国家四星级数据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和ISO/IEC27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租用所投入经费不到自建B级规范机房所需经费的2%。2016年将延伸到村(社区)等基层的专网建设交由专业公司负责。2018年,随着区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完成,将政务网相关设备迁移至区大数据中心机房。
自2011年到2015年,我们总投入软硬件建设资金不到160万元,在仅占兄弟县市投入资金不到20%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大胆创新,以最少的投入顺利完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建设。
五、以资源为导向,不断夯实基础资源建设
数据资源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石。考虑到馆库设施短缺,区档案馆一方面加大民生档案的接收,一方面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进程。2011年至2015年共接收婚姻、出生证明、工资改革、土地山林承包、计生、工伤、学籍等涉民档案共计40余万件,占总馆藏量的63%,并于201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馆藏档案100%数字化。
六、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完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建设是目标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起点。自2016年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试以来,温州市鹿城区档案馆紧跟全省数字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档案数字改革。在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区域档案信息共享、档案数据安全、基层档案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鹿城区档案馆先后承接四个省级科研课题,其中两个课题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率全省之先打造“村档镇管系统”“城中村改造档案监管系统”“民生档案自助查档一体机系统”,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21年,鹿城区档案馆“重大活动(突发事件)档案监管应用”入选省档案数字化改革两个试点项目之一;鹿城区民生档案自助查档一体机系统项目,作为近三年来温州市档案系统唯一项目,获浙江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
2022年,鹿城区档案馆将牢牢把握新馆建设与信息系统国产化替代的机遇,加快推动数字档案馆系统及硬件支撑平台迭代升级,努力探索“在全自主可控环境下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新思路,实施档案馆局域网、政务网硬件支撑平台的国产化替代工程,并在全自主可控的环境下搭建数字档案馆系统,全力争创省级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同时在以下几外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力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一)推动党政系统整体智治。在梳理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制定档案业务处理的标准化流程,及时准确沉淀业务数据,实现所有指标可视化,进一步推动全部档案馆核心业务线上管理,不断提升数字赋能水平,全面实现档案业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积极论证、先行先试,打造“机关查档直通车”“档案多人协同编研工作机制”“构建开放数据智能审核体系”“原生电子文件在线自动归档,‘单套制’管理”“重大活动(突发事件)档案监管系统”“档案生命轨迹一键追溯”“档案数据化基础上的智慧利用”“馆藏档案、电子档案利用精细到页”“人工智能档案服务”等10多个创新亮点。
(二)推进数据资源综合利用。一是全面提升原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通过OCR识别、人工语义分析及标签化加工,深入挖掘,多方向关联整理,激活沉寂的馆藏资源,再结合系统功能自动输出专题数据集合,形成档案数据仓,实现从数字化向数据化、从内容载体向内容开发的扩展。二是通过“原生电子文件在线自动归档”“档案生命轨迹一键追溯”等创新应用,全面推行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制度。三是践行“数字赋能、融合发展”的档案服务理念,探索以档案数据化为基础的智慧利用,积极配合区大数据中心“数据归集”工作,实现民生档案数据的对接与共享。
(三)持续延伸档案服务触角。鹿城区档案馆将针对党政机关打通与“浙政钉”“数据归集”等系统接口,通过“机关查档直通车”“资政服务”“档案工作整体智治”等应用,全面实现数据共享互通、统一认证、在线(掌上)办理。针对社会公众打通与“浙里办”“瓯E办”等系统接口,融入政府公共资源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体系。通过优化档案资源建设、拓展信息服务渠道,实现档案服务的知识化和个性化,深化民生档案一网查档、掌上查档和电子出证,真正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档案服务造福人民群众。
档案信息化建设“鹿城模式”得到了省、市档案局(馆)领导及专家广泛的好评,这种建设模式对于硬件条件基础较差、经费较少、人员配置相对薄弱的区县级档案馆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