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河北省承德市档案馆:艰辛创业 破茧成蝶

河北省承德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大体相当,2021年全市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11个设区市的4.28%、3.04%。面对经济薄弱、条件不济的实际情况,承德市档案馆自2012年起,坚持不懈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实施“数字转型”战略,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2021年12月被国家档案局认定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承德市档案馆以“塞罕坝人”的韧劲儿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路。

一、十年磨一剑

2012年,承德市档案馆瞄准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研究制定了《档案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历经十年不间断努力,承德市档案馆被认定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国首批、河北省首家基于信创系统的国家级数字档案馆。

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2015年12月,经承德市委、城的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承德市委办公室、承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争取到2020年,完成市、县区两级国家级综合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和各级立档单位数字档案馆室的基本架构”。承德市档案馆被列为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016年3月,在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顶层设计阶段,承德市档案馆多次与牵头单位承德市委办公室研究电子政务内网与数字档案馆(室)衔接办法。承德市委办公室、承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电子政务内网“应用推广年”实施方案》,将“以档案数字化管理为目标,实现电子文件系统同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对接工作,推进全市数字档案室建设,逐步实现文件网上归档、查询和利用”,列为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重要目标。承德市委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全市电子政务培训,将档案数字化管理列入重要培训内容。同年9月,承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等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

2018年11月,经承德市委同意,承德市电子政务内网部署“承德市政务网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数字档案在线指导、接收、管理、共享利用。同年,承德档案信息网纳入承德市政府集约化管理平台,开展档案发布、数字档案采集、数字档案利用、网上展览等业务。

2021年6月1日,承德市委办、承德市政府办印发《承德市机关政务电子化实施方案》,明确全市党政机关政务电子化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各党政机关OA办公系统建设、电子文件归档、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如今的承德市档案馆,已建成高安全、高性能、高可靠、易扩展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针对收、管、存、用不同的业务需要的网络环境,通过构建涵盖所有数字档案的资源总库,实现了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定期备份、在(离)线接收、安全可控等;实现了系统支持各类型档案跨库检索;实现了档案移交、接收、开放鉴定、档案编研、档案统计、信息发布等功能。

随着承德市数字档案馆的建成,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和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近年来,市档案馆累计提供查阅利用服务近万人次。编辑出版《尹忠热河记忆》《热河省要事纪略》等编研成果。2021年,助力党史学习教育,编印《档案印初心》《馆藏档案选编》,拍摄制作《建党百年承德记忆》短视频,彰显档案独特价值。

二、艰辛创建路

承德市档案馆推进信息化建设之路充满艰辛坎坷。承德档案人硬是咬紧牙关,克服底子薄、基础弱,任务重、力量小,馆藏多、经费少的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

底子薄、基础差,干就完了。承德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档案工作在软硬件建设上无法和先进省市和省内其他兄弟市相比。,面对实际困难,承德档案人心有信念,不认输、不惧难、不摇摆、不间断,始终以“塞罕坝精神”激励自己,挺不住时就想想第一代塞罕坝人的艰辛,自我加压,坚决干、加油干、干到底,十年如一日,最终使承德市档案馆在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头。

任务重、力量小,拼也成了。承德是馆藏大市,市档案馆目前馆藏档案48.7万卷(册、件),位居全省市级档案馆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馆藏量与日俱增。而市档案馆编制仅有21人,从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只有2人。面对任务重、人员少的实际,他们团结乐观、永不言弃,边学边干、集腋成裘,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

馆藏多、经费少,省也够了。为支持承德市档案馆10年来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市财政部门累计拨付资金600余万元,但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至少需要1500万元,缺口巨大。为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承德档案人一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走弯路,坚持多考察、多比较,做到“价格最低、质量最优”;二是争取多方支持,在人才、技术、设备、网站建设、软件开发等方面“借鸡下蛋”,节约资金800余万元;三是一步到位,不搞重复建设,筹措资金购置国产化基础设备、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在全国档案系统较早部署信创环境档案管理系统。

三、共谱奋进曲

回顾创建历程,承德档案人有很深的感悟。

最大的靠山—党委政府的支持。2012年承德市确定“数字转型”战略,市委、市政府批准《档案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财政、人社等部门大力支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为持续推进奠定基调。

最好的坚持—一个方案干到底。自2012年以来,承德市档案馆按照《档案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初心不改,勇毅前行。在创建的过程中陆续出台系列相关文件,但都是建立在《档案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基础上,大的战略方向、工作目标从未发生任何改变。如同愚公移山一样,本着同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最强的意志—发扬“塞罕坝精神”。承德市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精神”成为承德档案人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坚强支撑。承德市档案人以塞罕坝人为榜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到底,终获成功。

最佳的干法—稳扎稳打持续推进。在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德档案人坚持稳中求进,稳扎稳打,确保档案安全。严格落实“三网隔离”措施,设置有效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保密措施。通过加盖水印、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在数字档案资源“收、管、存、用”各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存量数字化:坚持“常用先扫、即扫即用”,档案管理系统采用的OCR技术,档案识别准确率达到99%,提高了档案查全率和查准率,用户利用满意度100%。增量电子化:采取“以点带面、部门带动”方法开展工作,2015年启动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政务内网部署的“承德市政务内网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实现了各进馆单位在线、离线电子档案接收、管理、利用。利用网络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与档案查阅利用中心、数字研讨室、档案编研工作室相链接,实现在线查阅利用。承德档案信息网开展档案发布、网上展览等档案信息服务。与相关档案馆(室)建立馆(室)藏档案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了档案信息查阅利用服务效率和质量。基于信创环境的国产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多次试用、完善和升级,克服了国产服务器和数据库的低性能问题,解决了信创环境下的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及OCR识别等难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体数据迁移,现已达到1000万级数据量0.1秒查询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