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四川省泸州市档案档案馆:奋楫笃行启新程 数字赋能谱华章

泸州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省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坚持守正创新,全力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升级。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于2023年12月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带动全市各级档案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谋篇定向,构建档案事业发展新格局

(一)科学规划,锚定发展航向。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将其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蓝图。自2022年起,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档案工作5次,提出了“打造川渝滇黔结合部首个地市级国家数字档案馆”的战略目标,为后续创建工作明确了清晰的方向与路径。市政府也积极行动,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写入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列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从政策层面给予坚实保障,为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泸州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秘书长、副秘书长为副组长,档案、发改、财政、网信、保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联合发文,明确到2028年全市综合档案馆全部建成数字档案馆,并构建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室)综合体系的目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全市档案数字化建设“一盘棋”的良好格局。

(三)多元保障,夯实建设根基。泸州市档案馆积极争取省档案局、市发改、财政等支持,自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注重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机房管理工作制度》《档案数字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等10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确保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网络与数据安全。充分发挥档案和信息化专业人才作用,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举办知识竞赛、外出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档案信息化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数字档案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靶向攻坚,打造数字档案管理新体系

(一)资源建设:多元赋能,丰富馆藏数字资源。一方面,针对馆藏424个全宗,包含文书、会计、专业和科技等多门类的32.8万卷(件、张)档案开展全面数字化工作,实现目录著录、纸质档案及照片(音视频)档案数字化率达100%,为档案深度开发筑牢基础。另一方面,引入区块链技术,打通政务办公OA平台与“档案室云平台”“电子档案中心”系统间的连接壁垒,实现系统间电子文件在线单套制归档、移交与接收的流程可溯,在市政府办公室等12家试点单位成功实施在线单套制档案归档管理,完成3万余件电子公文的在线移交与接收,顺应档案管理电子化趋势。此外,市档案馆整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酒博会等重要档案资源,打造13个“四重”专题数据库。加大拓宽档案数字资源收集力度,借助大数据采集平台,自动采集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电视新闻,将其纳入专题数据库管理,持续丰富馆藏数字资源。

(二)平台建设:软硬协同,提升综合运行能力。在硬件设施升级上,严格遵循“三网一库”建设要求与B级机房建设标准,组织实施机房环境改造、安全设备采购等10余个项目,成功建成“三网一库”中心机房、库房、数字化工作用房和开放式电子阅览室,显著增强数字档案馆在综合运行、数据存储、容灾备份、安全管理和开放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在软件系统研发上,建成“泸州市(数字)档案馆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收、管、存、用全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依托局域网部署6个子系统,满足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管理等多项需求,推动档案管理高效化;依托政务网部署4个子系统,满足各立档单位在线开展电子档案接收、整理、归档、管理、移交等档案业务工作,打通馆室电子档案整理归档与移交接收通道,打破跨馆民生档案共享利用的阻碍,实现档案信息交互化;依托互联网部署3个平台,既为社会公众提供预约查档、线上展览等公共档案服务,又为立档单位和外包服务公司提供在线指导、外包监管等业务支持,助力档案治理走向现代化。​

(三)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释放档案数智效能。在科研项目攻关进程中,市档案馆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研究,“电子文件自动采集归档工具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档案资源普查流程优化与创新技术应用研究”等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书,获评市首批网络综合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在新技术应用层面,档案馆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持续优化档案管理流程,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效率与安全性;同时,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应用,助力档案业务人员高效完成档案开放审核、到期鉴定等工作。

(四)安全管理:内外联控,护航档案信息安全。在强化“三防”措施上,建立健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安排专业团队提供7×24小时网络安全驻场服务,并配备堡垒机、防火墙等专业设备,以及动环监控系统和网强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巡检和安全演练,有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在推进容灾备份建设方面,大力推进“1+7”区域性档案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中心建设,采用同城异地备份方式,实现全市各级档案馆和立档单位档案信息系统、数字资源的在线定时自动备份,为档案数据安全加上“双保险”,全方位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可靠。

三、需求领航,释放档案多元价值新活力

(一)数据归集,留存城市发展记忆。全力打造脱贫攻坚、抗震救灾、酒博会、“四渡赤水・泸州论坛”等多个专题数据库,将市委、市政府带领泸州人民推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奋斗历程完整记录并妥善留存。创新打造“泸州40正当红——酒城印记”数字展厅,运用3D建模技术和多媒体互动形式,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泸州的发展成就。截至目前,观展人数已突破43万人次。

(二)科研赋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在23家企业推广应用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成果,在80家单位试点应用“电子文件自动采集归档工具研究”成果。研发并推广“酒城留档”APP,助力立档单位实现数码照片的即时拍摄、传输、录入、归档和利用,已有80余家单位借助该APP完成5000余张数码照片的归档工作。建立档案服务外包监管中心,将监管平台接入“天府通办”APP,与51家档案服务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实时动态掌握企业的业务资质、服务状态、绩效评价等情况。

(三)共享利用,惠及广大民生。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建立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异地跨馆查档利用共享中心,实现泸州、永川、江津三地婚姻、林权、知青、招工等民生档案的共享利用。在全市政务服务大厅部署民生档案自助查询服务一体机,在“酒城e通”APP开设网上查档大厅,提供档案资讯和服务功能。全市8家综合档案馆全部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民生档案馆际共享、一网联查、跨域联动、在线出证,切实打通群众查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档案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