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档案馆:先行先试排头兵 数智引领创未来

2016年12月13日,原杭州市余杭区档案馆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评,成为杭州市首批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的区(县、市);2019年,秉承“以誉促建、再接再厉”的理念,积极响应省档案局开展的“国家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工作,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再次成为杭州市内首个通过业务建设评价的区县级档案馆。2020年,作为全市唯一申报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国家级试点区的单位,于2021年7月5日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在全省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上作为区县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

自数字档案馆建成以来,我馆积极主动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依托政务网络及浙政钉2.0工作平台,正式上线档案移动办理新场景,实现材料归档即时办、档案查阅移动办的档案工作新局面,有效服务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搭建村级档案管理系统及档案业务监管平台,接收村社档案数据、档案管理等行为记录,实现对村级档案工作的在线年检及监管的可视化,推动基层档案管理更智慧、更有效,为基层松绑减负;依托浙里办移动平台,上线运行区域内掌上查档平台,构建“端到端”“直通车式”在线服务系统,实现个人查档事项“移动办”,推动“移动办事之区”在档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全面应用,使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零跑腿”变成现实,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明确方向指引

创建工作始终得到省、市档案局领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2014年初,区档案局领导班子提出在既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加大力度,“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争取在2016年底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同时将创建工作写入了档案事业“十三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区政府信息化工作规划,先后投入920余万元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其中,机房建设项目103万,软硬件项目390万余元,数字化加工430万余元),定期督查创建工作进度。分管区领导多次专题听取区档案局创建进展汇报,亲自带队赴绍兴市档案局等地学习取经,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与问题。市档案局领导、专家更是多次上门“把脉问诊”指导整改。2016年6月,时任省档案局局长刘芸专程到我区调研,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充分肯定区档案局工作成效,表示全力支持我区创建工作;同年11月,时任省档案局领导带队组织省市局专家,对照《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试办法》,通过听取工作情况介绍、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现场查看等方式,详细了解区档案馆贯彻落实创建标准有关情况,逐条细致地进行了指导。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局馆开展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夯实资源基础,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引入源头活水

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统一管理和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石。区档案局紧紧抓住“数字建设”机遇,统筹规划,创新思维,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生档案为重点,不断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一)大力推进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按照“高质量、大容量”的要求,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至2016年11月,区档案馆共建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和专题目录409万条。建成体系完善、功能多样、检索便捷、手工机读并举的检索体系,为快速高效查阅和深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力推进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按照“存量数字化”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优先对利用价值高、社会需求广、可开放有特色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分批将扫描后的电子文件挂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至2016年11月,共开展了5期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30万元,完成数字化15.8万余卷(件),数字化比例达88.65%。较好地实现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馆藏开放档案的共享以及馆藏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存。

(三)大力推进电子文件信息数据库建设。按照“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同步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和管理工作,采集政务平台上的电子文件,对运行OA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单位实施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与移交备份保存,并设定开放权限,实现全区电子文件的查询利用。既避免新形成的电子文件散失无存,也使新增的档案不再出现重复数字化,进一步提升了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三、打造创新平台,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磨砺强档重器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须依托于档案信息化平台,是实现数字档案“收、管、用”全过程网上办理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创建的合理性、有效性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服务的成败。

(一)借势借力,打造“增强版”管理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发建设面向区一级立档单位及下属单位使用的虚拟档案室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物理集中、权限逻辑分离”的基本思想,每个档案室就像有一套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一样来收集、管理、利用本单位的档案。通过该系统,各立档单位的档案管理员不仅可以方便地完成文书、照片、音像等档案数据库和政府公开信息及现行文件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档案全过程、规范化管理,还可以将平台产生的电子公文等公文数据可直接推送至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整理归档,实现文档一体化,免除对纸质文件扫描、条目录入等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归档效率。同时,该系统还具备区档案局馆与各档案室之间的业务交流、实时监督、在线年检等各项功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推进全区档案管理工作。

(二)共享共用,打造“升级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我区政务平台应用成熟的优势,将档案信息化平台架设在政务网上,科学运用智能检索等技术手段,给政务网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档案查阅功能;构建科学的档案服务体系,开通网上办理和网上咨询,充分发挥“政务网+档案服务”模式优势,建立共享制度和衔接机制,与部分区直机关和镇街开展民生档案共享试点,加快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变“信息孤岛”为“信息港湾”;加快推进档案服务窗口向镇街和村社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形成覆盖全区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不断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筑牢安全防线,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生命基石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据的改动更为便捷,数据的载体更为脆弱,数据的管理更为复杂。如何防范信息技术条件下存在的电磁泄漏、载体损坏、非法访问、黑客攻击、权限扩散、数据篡改、操作失误等风险,保证档案馆各类电子数据的原始性,或者说如何保证数据不会因为人为或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发生改变,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一直是我馆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确保数据安全。建立电子登记备份中心,对区域内各单位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和档案,特别是涉及民生权益或公共利益的电子业务数据(库)和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在线、离线登记备份,并借助一定技术手段,对登记备份的电子文件和档案进行安全、规范管理,保证档案备份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借助杭州市档案局的异地备份基地,每年至少完成一次全部电子数据的异地容灾备份,实现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证据价值的保全作用。

(二)确保网络安全。将“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和“全区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分别建立在局域网和政务网上,同时赋予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等功能,操作行为执行全日志记录,实现业务流程转化过程中业务数据的无缝衔接;采用通过国家鉴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安全和实用技术要求的安全设备,构建网络防护体系,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进行主动分析及综合审计,对用户访问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审查,阻止非法访问,以保证安全规则被正确执行,实现在不同网络环境中终端对终端的监控和管理,保障合法用户对电子档案进行创建、归档和利用,避免非法用户的访问和非法拷贝。

五、压实保障机制,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一)落实制度机制保障。2016年3月,区档案馆在历年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数字档案馆要求,重新修改汇编了数字档案馆制度,包括:机房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数字化工作和数字资源管理等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抓好落实,如分别请两家专业公司对数字档案馆进行软硬件运行维护和安全维护,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审查等。建立了包括防范自然灾害、环境事故、突发事件和人为操作失误等内容的应急预案,并针对G20安全保障需要,实施了消防应急演练、数据恢复应急演练。

(二)落实人员力量保障。在信息技术科、登记备份中心等编制的基础上,针对数字档案馆运行的特殊需要,成立区数字档案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数字档案馆运行的岗位职责;馆内业务人员全部经过岗位培训,并通过购买技术安全服务方式,确保数字档案馆技术维护力量;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经费得到充分保障,每年达到建设费的10%以上。

六、重新整装出发,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踏上新征程

三年的创建工作实践证明,要深入、有效地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思想认识是前提。要让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认识到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广泛动员宣传,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全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创建活动。机制健全是关键。创建工作是一个内容丰富、牵涉面广、实践性强、要求很高的系统工程,必须确立“主官主责、主管主抓”的领导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检查督促机制。优良业绩是支撑。“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不能就创建抓创建,更不能空对空,一定要结合职能特点和职责所在,把创建工作体现在并落实到管理、服务等履职实践中,创出业绩,创出实效,创出精神。群众满意是根本。一切创建工作都要围绕“群众满意”这个根本目标来展开,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听到、感受到创建工作的行动和成效。

2021年4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自2021年4月起,撤销原余杭区,设立新的余杭区(下辖原余杭区12个镇街)、临平区(下辖原余杭区8个镇街)。临平区档案馆承接了原余杭区档案馆所有档案资源、馆体设施、系统平台和创建成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启了崭新的奋斗征程。未来五年,我区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城市蝶变加速期、蓄势跃升突破期和瓶颈破解攻坚期。区第一次党代会锚定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的战略定位,擘画了推动城市能级、经济动能、治理效能“三大跃升”,打造长三角开放高地、数智化变化高地、全景式幸福高地的美好蓝图,为全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迫切要求档案工作加快数字赋能,推动档案工作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迫切要求全面深化依法治档,推进区域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要求加快档案开放利用、提供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档案工作还存在不足,如档案治理的系统性、协调性不足,档案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不强,等等。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档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转型为牵引,不断构建档案创新发展新优势,建立健全更强能级的档案治理体系、更优质量的档案资源体系、更佳体验的档案利用体系、更高水平的档案安全体系,争做档案工作“三个走向”、四个“好”先行区,奋力书写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