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湖北省档案馆:“数智融合”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湖北省档案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数智融合,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于2023年8月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档案力量。

一、坚持目标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湖北省档案馆坚持将建设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作为落实“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的落脚点,锚定目标,狠抓落实,高位推进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

一是统筹谋划“一盘棋”布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档案馆建设,出台《“十四五”湖北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省档案馆要建成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全面对接“数化湖北”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档案馆互联互通。省档案馆制定《湖北省档案馆2022-2025年业务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成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建设省档案馆高质量数字档案馆”目标。

二是突出效果“一体化”保障。省档案馆在经费、制度和人才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及软硬件保障条件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超1亿元建设数字档案馆;先后制定出台《数字档案馆设备管理制度》《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等13项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网络与数据安全;发挥“三支人才队伍”作用,持续开展能力提升工作,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工作实训等方式,培养档案信息化人才,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是注重协同“一揽子”推进。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加强统筹协调,把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全省档案工作要点,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采取“系统抓、抓系统”的方式,变数字档案馆创建“单独做”为“共同做”。结合档案信息化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方案,组建数字档案馆测评工作专班,严格对标对表开展创建工作,确保高质量创建数字档案馆。

二、坚持需求牵引,建强软硬综合平台

湖北省档案馆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智融合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平台,推动档案资源向数字化转型、档案管理向智能化迈进、档案公共服务向网络化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标准化。湖北省档案馆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成了“四网、五端、六房”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以局域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因特网“四网”骨干网络平台,保障数字档案馆系统高效安全运行。部署以档案利用服务受理端、数据共享审批端、便民服务数据发布端、电子档案查阅服务端、党政内网电子公文传输管理端为主要端口的“五端”,铺设内外网信息端点340个,满足查档用档需要。建设完善档案信息化应用机房、数据机房,网络机房、数据备份机房、屏蔽机房、磁性载体档案保管库房等“六房”基础设施,运行各类服务器37台,存储容量达1000TB,满足未来五年需求。

二是系统平台智慧化。湖北省档案馆立足档案业务“收、管、存、用”全流程重塑,部署了档案资源管理系统、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多媒体管理、档案专题管理、智慧库房管理等6大系统,形成20余个业务流程,实现档案业务数字化、流程化运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规范化、自动化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研究,非密档案开放审核数字化支持率达100%。三是安全防护体系化。湖北省档案馆狠抓档案综合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安全管理、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抓好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以“实战”标准定期开展档案数据安全应急演练,近两年来,完成了信息系统病毒攻击、数据库系统崩溃、应用系统异常等实战化演练恢复工作。建立了完备的档案数据备份体系,在新、老馆建立磁、光、电多载体冷热备份系统,在山东、青海完成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馆藏档案备份数据达138TB。织密安全防护网络,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及密码应用要求,馆内档案信息系统达到二级等保要求,信息系统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

三、坚持量质并举,构建特色档案资源库

湖北省档案馆持续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工作,坚持以用为要、量质并举,逐渐形成门类丰富、载体多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源体系。

一是做大数字档案总量。大力开展数字化成果移交以及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增加馆藏数量,优化馆藏结构。截至目前,馆藏案卷级机读目录著录条目达114.6万条,文件级机读目录著录条目1075万条,资料目录著录15万册,实现各门类档案资料机读目录管理全覆盖;扫描档案全文约7542万画幅,纸质档案数字化94.46万卷,馆藏档案应数字化率达90.7%,声像档案数字化率100%。

二是做优数字档案质量。加强档案质量源头管理,落实《馆藏档案数字化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湖北省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程》等文件规范,采购数字档案质量检查软件,以“智能+人工”审核的方式严格把好数字资源接收关口,确保接收数字档案资源质量。持续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投入经费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鼓励干部职工深入档案库房、数字化加工场所等业务工作一线,进行质量整改。三年来,整改完善著录质量问题18万余条,为打造优质数字档案资源夯实基础。

三是做强数字档案资源。湖北省档案馆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前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包括17.24万卷民国革命历史时期档案,其中“汉冶萍公司档案”“江汉关税务司档案”和“辛亥革命档案”被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地域特色档案数字化成果丰硕,建设有湖北方言、湖北湖泊、武汉军运会、三峡移民等8个特色档案资料专题目录,共30万余条,持续建设完善区域档案目录中心,接收市州县档案馆电子档案目录150万余条,集中汇集档案数字化转型的“硬核成果”。

四、坚持以用为要,提升档案服务质效

省档案馆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创新思维,让数字档案馆提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打造档案为民服务“新高地”。

一是积极服务中心大局。湖北省档案馆围绕战略支点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党委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在自身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的同时,带动全省建成92家数字档案馆(室),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61家,占比66.3%,档案数据集群效应初显。同时,充分发挥专题档案数据库优势,推动红色档案、生态文明建设档案、“抗疫”档案、“脱贫攻坚”档案等十大档案专题数据库系统建设,打造湖北“智慧记忆中枢”,全景式记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历史进程,目前,十大档案专题数据库已归集档案目录1147万条、全文187万件。

二是提升档案公共服务。依托数字档案馆建设“湖北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实现“一馆查档、百馆联动”,开创“馆室衔接、馆馆联通”新局面,档案服务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快速到秒速、从PC端到移动端、从跨馆到跨省的巨大飞跃,应用成效显著。省档案馆档案利用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利用人次超过1.6万,线上档案利用率年均增长30%以上,政务网、局域网评价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三是助力科研成果转化。湖北省档案馆紧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着力将档案科技成果转化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新动能。2011年以来,省档案馆同步完成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数码照片档案管理模式方法及规范研究等2项课题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9项课题获得三等奖,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湖北档案信息化发展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