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重庆市档案馆:全面推进新时代档案工作 努力建设高水平数字档案馆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存史、资政、育人”光荣使命和“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纵深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成功创建成为“高水平数字档案馆”。

一、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一)明确目标,坚持高位推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档案馆落实数字档案馆建设及运维经费3500万元、档案数字化经费3200万元、档案资源保护开发经费1200万元,为重庆档案数字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馆领导班子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工作专班,把创建数字档案馆作为加快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以系统化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建设“数字档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总体目标,对标对表、全面梳理测评指标和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功能、档案资源、保障体系、服务绩效等各项攻坚任务。

(二)构建架构,打造智慧平台。一是打造业务管理中枢。按照“四网、四库、四平台”建设架构,建成标准化信息化技术用房700平米,采用万兆光纤为主干、千兆光纤到桌面的模式,分网络部署统一业务平台,搭建起集档案接收、管理、保存、利用与安全于一体的档案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二是搭建区域共享桥梁。建成市域档案资源在线共享利用服务平台,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汇集全市婚姻、林权、土地确权等16类、1234万卷(件)民生档案数字资源,促进区域性全市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建设档案服务窗口。多渠道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开展档案征集、利用预约、网上查档、档案宣传、档案展览等业务,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四是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定期开展三级等保测评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扩大信创系统及设施设备的应用范围,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方式,全面夯实档案信息安全防线。

(三)多措并举,深化资源建设。一是稳步推进存量数字化。近三年完成46.84万卷、6193.7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建立覆盖全部馆藏的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3590万条。坚持立档单位纸质档案与档案数字化成果同步检测、同步接收,近三年接收各市级立档单位档案数字化副本35.26万卷、269.46万件。馆藏档案数字化率三年提升31.5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二是有序推进增量电子化。开展婚姻登记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试点,合理运用大数据、电子证照、原笔迹电子签名等技术,推动婚姻登记电子文件从形成办理、归档管理到移交利用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已累计在线归集全市婚姻登记电子档案51.14万件,完成35个委办局、917项政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对接。三是创新推进资源共享交换。与四川省档案馆达成合作协议,按需共享交换档案数字资源,开创了省级档案馆资源交换共享先河,得到国家档案局时任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在《档案工作简讯》刊发,向全国档案系统推介。

(四)聚焦便民,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一是优化查档服务渠道。优化档案查档利用服务机制,开通多种查档服务渠道,提供档案查阅咨询、目录检索摘抄复制、工作日延时和节假日预约查档等服务,近3年接待利用服务人次平均每年超过6000人次,数字档案利用占比达到90%。二是改进档案服务方式。开设用户查档反馈渠道,及时处理用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根据用户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查档流程,提升档案分类检索精准度和查档效率。三是深化民生档案服务。以“渝档快查”掌上查档为依托,积极推进与各民生部门沟通协作,加大医保、出生医学证明、退休职工等民生档案在移动端的查询服务力度,拓宽民生档案代查代办和跨馆协作范围。

(五)强化考核,建立多重评价体系。市域层面,把握数字重庆建设机遇,积极主动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数字档案建设被纳入“数字政务”专题组政务运行跑道,定期晾晒比拼,体系化推进数字档案建设。档案系统层面,把档案行业考核指标贯通三级城市运行治理中心,建立“五色图”评价工作机制,精准考评全市档案系统档案数字化率、档案接收进度、监督检查覆盖率,预警逾期任务和风险问题管控等,推动数字档案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实战实效。重庆市档案馆内部,围绕档案收集、管理、保护、利用四大核心业务,厘清业务逻辑,推动流程再造,有效促进处室间的紧密协同和工作衔接;设置37项业务指标,明确4项关键绩效指标(KPI),对全馆各项业务动态评价,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创新应用及成效

成效之一,数字档案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牵头制定形成重庆数字档案建设方案,谋划推进数字赋能、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档案工作整体智治体系,推动全市档案工作系统重塑、数字变革。二是形成档案核心业务动态在线编目机制,推动区县档案馆承接贯通。设计开发重庆档案数字驾驶舱,清晰呈现、及时反映全市档案工作情况,实现指挥、调度、执行“一屏掌控”。三是基于全市域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档案在线”应用成功纳入数字重庆建设应用“一本账”,已上线试点运行,为全市域全周期智治体系贯通实战打下坚实基础。

成效之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实现新突破。一是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初步建立了基于“渝快办”“渝快政”一网通办市域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体系,有效解决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孤岛”问题。二是以婚姻登记政务服务事项为突破口,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试点,实现了重庆市婚姻登记电子文件统一归集、在线分级移交、及时共享利用,构建起全市婚姻登记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成效之三,档案便民利民服务取得新成效。一是深化跨馆利用服务,先后与全国28个省市档案馆签署跨馆服务协议;将档案查询纳入“成渝通办”事项清单,提升川渝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二是丰富民生档案资源,创新便民服务方式,采取电子出证、按需推送等形式,推动民生档案查阅向移动端延伸;将查档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基层,构建起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的四级联动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成效之四,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发挥新作用。一是高标准做好“存史”工作,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一件一档”闭环管理,探索构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档案工作体系和资源体系,归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相关档案131件,建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庆”专题数据库1300多条。二是高质量做好“资政”工作,编报《档案参阅》15期,获得市领导20次肯定性批示;编印《档案的纪律镜鉴》《档案里的改革纪实》等资政读本,得到国家档案局和市级相关部门充分肯定和认可。三是高站位做好“育人”工作,谋划开展档案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办好《红色档案》系列展览,推出《档案里的今天》视频节目57期,刊发《红岩档案》纸媒专栏12期,拍摄《重庆记忆》微纪录片5部,市档案馆被评为市级部门唯一的“重庆市清廉文化建设标杆案例”,入选川渝两地红色教育基地,用档案讲好重庆故事、展示重庆形象,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重庆市档案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持续巩固拓展“高水平数字档案馆”创建成果,更好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市域档案标志性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更多档案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