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4〕51号)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全部建成数字档案馆”要求,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紧紧抓住全省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化改革的契机,把国家数字档案馆创建与档案核心业务相结合,以指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测评促提升,补齐短板、补强弱项,各项工作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累计投入档案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富阳区档案馆进入了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系统功能、档案资源、保障体系和服务绩效五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实现了基础设施先进化、系统功能流程化、档案资源数字化、保障管理规范化、服务利用便捷化的数字档案全流程管理模式。2020年9月,富阳区档案馆经过专家验收,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
一、思路与机制
根据《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浙江省数字档案馆系统评估办法》等规范要求,富阳区档案馆积极谋划,鼓足干劲,多渠道创新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形成干事创业的档案工作合力。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
富阳区档案馆全体干部在思想上高度一致,2020年初就把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作为2020年全馆工作的重中之重。6月,召开了动员部署会,传达了《富阳区档案馆关于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评的总体工作方案》,强调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基础工作上。明确此次创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测评来切实提升档案馆的数字化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
(二)健全机制,加强组织保障
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及档案局的支持,成立了由局(馆)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迎检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沟通协调,协调处理整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了业务科室一周一汇总、分管领导半月督促协调、领导小组一月一研究的工作推进机制,听取阶段性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先后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8次。针对工作难点,专门成立三个攻坚小组,分别落实系统软件功能测试整改、智能库房系统整合、台账资料收集整理等难点工作。
(三)细化任务,压实工作责任
结合富阳区档案馆的工作实际,制定了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的工作清单及分工表,具体将数字档案馆的99项测评指标300多个评分点细化分解为一目了然的条目式任务清单,并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以及完成时限。各责任科室对照清单开展自查,仔细梳理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逐步完善工作短板,扎实做好印证材料整理、过程性资料收集等工作。
二、做法与经验
富阳区档案信化工作起步于2010年左右,近几年来依托全省数字化转型的改革步伐和档案新馆建设契机,我馆通过创新方法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各项工作也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的创建任务也是水到渠成。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档案馆硬件平台不断深化
借助富阳区档案新馆建设的契机,我们将数字档案馆的各项硬件设施要求与新馆建设相结合,谋划在前、留足空间、保证冗余,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地区领先水平。在新馆启用之际,投资近500万元的中心机房正式启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备份一体机、磁带库各类网络安全设备一应俱全,同时,UPS不间断电源、门卡门禁、视频监控、精密空调和气体灭火消防系统等各类安全设施设备也配备到位。中心机房不仅是数字档案馆软硬件平台的核心区域,也为档案数据存储、管理和备份的提供了安全和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存储近20T的档案数据,同时,按照市档案馆的要求,15.4T核心档案数据也与大连档案馆合作进行了异地备份。
(二)完善系统平台功能,数字档案馆服务网络不断优化
我们通过2年时间,在馆内局域网上重新开发和部署了“富阳档案馆管理系统”和“档案数据长久保全系统”,满足馆藏数字档案的收、管、存、用等业务需求。在政务网上部署了“电子文件统一管理平台”和“馆室一体化系统”,可接收来自浙江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等的行政审批数据和区政府OA系统的电子公文。也能实现各立档单位档案数据的整理、利用、移交以及在线业务指导和数据共享利用。近年来,通过这些平台,我们顺利开展“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的接收工作,已经接收到40余家单位4.3万余条数据,目前接收进馆的是12家单位2.9万余条数据。同时,我们初步接收进馆了区人大办和区数据资源管理局2020年电子公文数据206条。
(三)丰富馆藏档案资源,数字档案馆资源总库不断充实
我们通过档案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面向社会征集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数量,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建立了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和数据库。截至目前,馆藏档案已达195个全宗,30余万卷(件),230余万条电子目录,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6%。另外为了提供更高效的查档服务,我馆还建立了村镇规划、婚姻、山林、土地承包、知青、移民、出生医学证明、退役军人等12类民生档案专题库,共计115余万条目录,努力满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档案查阅利用的需求,实践“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兰台服务理念。为丰富馆藏各类资料库,我馆一方面对报刊、杂志和图书进行了逐本编目,建立了相应的资料目录库,方便百姓查询;另一方面还进行了各种电子资料的采集和接收,目前,共接收进馆2014-2019年电子版《富阳日报》共1555份,《富阳新闻》部分数据。
(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数字档案馆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为规范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保障数字档案馆的正常运行,我馆编制了《杭州市富阳区档案局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制度汇编》《杭州市富阳区数字化加工制度及文件汇编》《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设备管理制度》等近十项制度。这些制度为机房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化加工等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参考和规范作用,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外,在具体的实施中,为加强对自然灾害、环境事故、突发事件和人为操作失误等紧急情况的处理,还制定有《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杭州市富阳区档案局(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和《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根据预案,我馆每年都会进行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的应急演练,以及消防安全的演练,保障档案实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
(五)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数字档案馆服务绩效不断优化
为更大限度的便利群众,我馆不仅为利用者提供电话、QQ、微信、网络预约查档和周末预约查档、“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等便民措施;同时还利用独立光纤铺设,先后在富阳行政服务中心、行政中心新登分中心、场口分中心等设立了档案查阅窗口,数据实时同步于馆内,使查档服务更精准更快捷更贴心。据统计,近几年我馆年均接待量都在5000人次以上。在区县一级档案门户网站关停的现状下,我们还通过杭州市富阳区门户网站下设立“档案专题”,“富阳档案”微信公众号,提供档案利用、预约查档和档案检索等各项服务,不断扩大宣传的渠道和受众面。
三、创新应用及成效
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建成后,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档案馆业务的整体提升,以及为开展各项工作所带来的智慧度,同时,对外利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聚焦档案在线划控,加速档案开放鉴定步伐
按照国家档案局规范要求,我馆成立档案开放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后,摒弃繁琐的实体调阅和目录摘抄等传统鉴定模式,利用数字档案管理软件设置“初审、复审、终审”三道审核流程,进行在线的开放鉴定工作。鉴定完成后,开放目录发布至自助查档机以及政务外网的共享利用库中,既方便群众查阅利用,也提升了开放目录的利用效率。截止目前,共完成清朝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建国后档案等50余个全宗的开放鉴定工作,共计开放档案目录约21万余条。
(二)聚焦档案资源挖掘,提升档案文化品牌内涵
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持续深入,馆藏档案数字化率的不断提高,馆藏纸质档案的检索和利用变得更加便捷,编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近两年,我馆结合中心工作和社会需求,先后举办了“富阳记忆—档案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潮涌钱塘”、“馆藏人物展”、“红色记忆—奋斗与梦想”、“馆藏抗战史料展”等专题展览,观展人数达两万人次以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馆被先后命名为富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富阳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同时,依托“富阳档案”微信公众号推送各类档案活动及动态,为档案发声,拉近了档案与群众的距离。
(三)聚焦档案数字赋能,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数字档案馆建成后,无论从资源总量、查档方式还是查档效率上都使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馆藏民生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为全区推行“最多跑一次”相关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21年我馆继续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通过杭州市一窗受理平台将档案查阅延伸到了区所在24个乡镇,实现了乡村查档15分钟就近办。加入浙江省档案电子出证平台后,我馆全面对接全省档案一体化平台,实现省域查档服务“一网通办”和电子出证,圆满完成2021年省共享数据中心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托这样的“一馆三中心二十四乡镇”的查档格局以及长三角地区“异地查档、跨馆服务”“一网通办、电子出证”等查档方式,我馆在便民利民、提升效能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2年来。区档案馆多个窗口及网上申请的年均查阅量在6000人次左右。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