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档案馆坚持以档案工作“三个走向”为根本遵循,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作为金华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创新驱动、资源为本、服务为先、安全守底”的建设思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着力建设架构科学、管理智能、运维安全、服务高效的数字档案馆,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三年来,在国家档案局和浙江省档案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金华市档案馆全馆动员、全力以赴、全面提升,扎扎实实开展了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的各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数字档案馆建设写入了《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机构改革中增设了电子档案管理处。市档案馆制定三年创建作战图,形成年任务、月计划、周安排,细化工作颗粒度,提高工作精准度。强化领导示范,馆长挂帅出征,建立由馆领导班子牵头领办的创建工作任务清单;量化月度目标,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数据化,数据节点化要求,建立进度完成通报制,加强各项创建工作从计划—实施—落实—反馈—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
2020年11月3日,金华市档案馆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专家组测试。2020年12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批准金华市档案馆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一、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硬实力”
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金华市档案馆从2018年开始,在原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馆软硬件设备及场地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一)规范场地建设。建成符合国家B级标准的中心机房。配备门禁系统、视屏监控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精密空调等设施设备,并采用24小时不间断供电,确保机房在温湿度可控的情况下安全运行。规范数字化加工用房。按照数字化加工流程,改造5间功能房,数字化加工所有设备单独组成局域网,数据集中存放在专用服务器内,确保加工过程安全有序。新建离线载体库。专门用于存放和管理“日常备份、异地备份、移交进馆数字化成果、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数据的光盘、磁盘、硬件等各类离线载体。
2.加强安全防护。在网络安全方面,强化技术措施,建立了一套安全防护和备份管理体系,实现了三网隔离。其中,在局域网上,采用分布式NAS存储架构和SAN存储架构,分别组建核心业务服务器虚拟化环境及云桌面服务器虚拟化,两种存储架构互为备份,实现数据级的容灾机制。参照等保3级的标准,配置准入、堡垒机、漏扫、运维管理、防火墙等设备,搭建网络安全环境。在政务网上,一方面,使用独占堡垒机、云WAF、云日志审计,搭建云端网络安全环境;另一方面,搭建政务网前置服务器虚拟化环境,用于数据离线摆渡,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网关、日志审计、WAF等设备,搭建网络安全环境。
3.合理系统布局。市档案馆按照管理一体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要求,构建包含一系列子系统的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在局域网上,部署“馆藏档案管理、长久保存、实时数据监控”三大系统,满足业务全流程开展和数据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馆内实体档案和数字档案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在政务网上,部署“电子文件接收、馆室一体化、数据保真、在线数据实时监控”四大系统,满足业务在线开展和市区馆室、室室和市域内馆际之间的互动,推动档案业务在线开展与档案资源在线共享。在互联网上,部署金华档案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金华政务服务网查档模块,及浙江档案服务网、浙里办app,提供多手段的档案利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要。
二、迭代系统功能,突出“一体化”
聚焦“收管存用”全流程管理,迭代升级三网部署的系统,完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网关,推动馆际馆室档案业务高效协同。
(一)强化数据全过程管理。通过馆室一体化平台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档案在线接收和数字化成果离线接收,同时,在两大系统中均部署四性检测模块,确保进馆电子档案符合规范要求;在长久保存平台建立以登记备份库、数字化成果库、电子档案库、多媒体库、原始权利事项库为集成的资源总库,数字档案资源进入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后,采用实时数据保真、定时在线备份、半年离线备份、每年异地备份等多重策略保存,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2.辅助实体管理。依托馆藏系统利用中心模块,辅助实体管理。依托馆藏系统利用中心模块,可直接调取电子档案,按流程调取实体档案;依托库房管理模块,清晰记录并指示实体档案所在库房具体位置,记录实体借阅、电子借阅、实体出入库等情况,保障档案完整、齐全。
3.加强在线指导。随着机构改革全面落实,档案馆行政指导的职责被取消,但为了提高进馆单位待移交档案数据的质量,利用馆室一体化系统业务指导模块,开展在线的接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在线指导业务,推进问题整改,确保源头控制。
三、加强资源建设,增强“内动力”
档案数据资源是数字档案馆的核心,金华市档案馆以“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为目标,不断优化馆藏资源结构,丰富完善档案数据资源。
(一)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按照“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持续进行”的原则,分批分类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2020年,市档案馆二期馆藏档案数字化项目通过验收,馆藏量达到60万卷,数字化率达到93%。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2018年,市档案馆申报的“晚清至民国时期婺州鱼鳞册档案开发”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任务。在国家档案局专项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婺州鱼鳞图册的修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顺利展开。2022年,市档案馆继续加大特色档案的抢救保护力度,启动馆藏名人档案和早期报刊数字化加工项目。
2.拓宽电子档案接收渠道。一方面,筑牢传统电子档案接收底盘。2016年制定《关于开展“十三五”期间档案移交进馆工作的通知》(金市档〔2016〕14号),明确规定移交进馆双套制,即同时移交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成果。另一方面,强化归档公共技术支撑。推动电子归档纳入党政机关各项核心业务数字化运行的流程闭环,指导完善党政机关系统办公平台、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系统等电子归档公共组件。2021年,在县(市、区)选择3家试点的基础上,市本级全面推进电子公文归档,市直机关电子公文归档和行政权力事项电子文件归档纳入对机关部门和县(市、区)年度考核内容。
3.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围绕“红色根脉”“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共同富裕”等特色主题,广泛开展特色档案资源的征集工作,建立相应专题数据库。加强与媒体合作,主动征集金华电视台新闻视频资源和《金华日报》数字报刊资源;运用技术手段,在互联网部署了信息采集系统,自动采集金华新闻网、金华市政府网、广众网等与金华相关的信息。
四、强化体系保障,守牢“安全关”
建立涵盖数字档案馆工作各个环节的“5+2”制度体系,各项工作定人、定岗、定责,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规范运行。
(一)把握“五个重点”。在机房管理上明确以信息技术处为主的机房日常管理部门;在设备管理上,明确从采购到报废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在安全管理上,建立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人员管理上,细化系统管理“五大员”(系统管理员、软硬件管理员、数据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审计员)岗位职责;在数字资源管理上,制定技术标准,明确管理要求。
2.严格“两项配套”。在数字化加工制度上,严格按照国家局和省局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结合金华档案工作的实际,展开针对性完善并落实。在应急预案制度上,严格按照预案开展机房断电、数据恢复、消防等内容的演练,有效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3.推进“七个统一”。用改革的理念和数字化思维对档案馆各主要业务的工作体系、业务流程、职责边界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梳理和重塑,形成了一套涵盖档案接收征集、管理利用、开放审核、数字化、抢救保护、编研开发、展览服务等七项核心业务统一工作规程。
五、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满意度”
在“四驾马车”的驱动作用下,我馆不断深化查档利用“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档案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馆藏档案的利用率逐年提高,用户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馆室一体“就近办”。市档案馆以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档案馆”为目标,依托馆室一体化系统,将查档服务下沉到区县、乡镇街道,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只需凭本人身份证即可就近到乡镇或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查档服务。目前,市档案馆已实现婚姻、独生子女、出生医学证明等民生档案查阅服务全面向基层延伸,全市三个区43个乡镇全部实现查档服务“就近办”。同时,市档案馆继续打通查档服务“最后一纳米”,探索实施“村档镇管”,村级档案数字化成果移交到村,村民在村就能查询档案,真正实现“一次不跑”。
2.异地查档“网上办”。跨市域的省内省外查档一直是老百姓查档的烦心事,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可能白忙一场。为此,市档案馆以便民利民为立足点,全面推动查档利用网上办、掌上办,积极融入长三角“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利用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等平台,实现民生档案异地查询。为进一步扩大异地查档范围,市档案馆还积极对接北京海淀区档案馆,探索跨省市联动合作机制,实现在金华市民不出城即可异地查档。另一方面,借助浙政钉app“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模块,开通“机关查档直通车”办事事项,实现机关内部查档“线上申请、电子出证”。
3.一站式服务“自助办”。档案馆专门设置了电子阅览室和自助查档机。群众可凭本人身份证在自助查档机上查询与本人相关的婚姻类档案。在电子阅览室,群众可自主查询开放的民国档案条目数据,同时,档案馆后台通过设置数据开放权限,实现敏感数据点对点可控共享。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