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措施,是提升档案工作水平的重大保障,更是加快国家信息化步伐和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进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2019年10月,双流数字档案馆顺利通过测试,成为四川省首家区(县)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大大提高了档案服务效能,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档案信息服务的现实需求。
一、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全力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
(一)积极争取、明确方向,统筹规划锁目标
国家、省、市高屋建瓴地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双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和档案数字化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李明华莅临双流,鼓励双流积极争取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省市档案局、馆领导多次进行具体指导;双流区委区政府紧扣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将数字档案馆建设融入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双流”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创建工作。2011年把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写入双流总体规划,2012年提交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提案,2014年提出“搭建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2018年印发《双流区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集中精干力量成立专项工作组,锁定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的目标。
(二)学习先进、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创一流
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专项工作组成员前往浙江海宁市、上海徐汇区、江苏太仓市进行学习考察,在应用系统开发、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档案信息安全等决策方面提供参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摸清家底,全面梳理馆藏资源结构、网络布局、功能需求、设施设备等情况,并邀请省市档案专家对照《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指标表》开展模拟测评,结合实际提出“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彰示范”的指导思想,提信心、树决心、创一流,成功创建具有双流特色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使档案与各部门间政务融合、工作互济、优势互补,实现馆际共享、馆室共享,行业互联互通和民生档案自助查阅,形成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格局。
二、夯实基础,苦练内功,引领双流档案馆转型发展
(一)存量数字化打破档案“孤本”
档案数字化打破传统档案时空限制,是确保传统载体档案安全的保障,是实现档案精细化、自动化管理的基础,是实现档案便捷服务的最好途径。聚焦数字双流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经过6年持续推进,于2016年完成涵盖全部馆藏档案的存量数字化。截至2021年,数字档案馆管理案卷级目录18.6万条,文件级目录731万条,全文数字化3778万页,目录数字化率100%,全文数字化率达97%以上。
(二)增量电子化推动归档转型
主动协调,实现数字档案室系统与区政务OA办公系统数据对接。编制《双流区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实施细则》《双流区档案馆OA办公系统电子公文在线归档工作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开展电子档案接收、共享利用、在线监督指导等业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阶段。
(三)建强信息化硬件基础
着力打造符合B级机房要求的中心机房;建成含智能密集架、恒温恒湿自动控制系统、一体化门禁安防系统、RFID智能系统等的规范化库房;强化数字化加工现场的设备和标准化加工平台系统,服务档案信息化的能级跃迁;集成建设满足数字档案增长规模的服务器、磁盘阵列、核心交换机和数据备份等的核心数据管理设备;个性化定制档案自助查阅一体机,提升群众查档体验;建设专业化音视频档案采编室,满足数字采集、转换、处理等功能需要。
(四)构建网络化应用软件平台
按照“需求导向、保证安全”的要求,广泛调研、征求用户意见,对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完成3个应用系统部署:在局域网建设由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档案查阅利用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档案自助查阅利用系统组成的馆内应用系统,实现档案资源的接收、管理、保存、利用数字化高效运转;在政务网建设由电子文件中心系统、数字档案室系统、资源共享平台组成的馆室应用系统,实现与机关、单位的互联互通,使电子档案的接收、业务检查指导和馆室共享更加便捷高效;在互联网建设由档案馆网站、互联网采集系统、广播电视资源自动收录系统组成的外网应用系统,拓展网络化资源获取渠道,深入推动档案“为民服务”网络化。
(五)筑牢信息化安全防线
一是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编制《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制度》等10余项数字档案馆相关制度,确保管理规范,打牢“思想底线”,巩固“安全防线”。二是完善技术安全措施。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防扩散等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满足三网隔离、容灾备份和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筑牢安全技术防线。三是加强安全设施设备。开发机房安全监测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硬件运行、环境监测、火灾、水浸等实时监测报警,消防、空调进行冗余配置,巩固信息安全的物防基础。
三、实用为先,集成突破,打造数字档案馆变革高地
(一)数字档案馆引领服务变革
数字档案馆查阅利用系统具备身份证自动读取、自动检索和自动登记功能,数字化查阅利用耗时不超过一分钟。通过融入四川省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机制和成都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乡镇(街道)就地建立档案查阅利用分中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办联办和档案资源的馆际共享、跨馆查档、异地出证。打通数字档案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档案信息远程、便捷、安全利用。
(二)RFID助力档案智能管理
传统档案实体管理依靠人工费时费力,效率较低。利用RFID实体档案管理系统与数字档案馆系统数据对接,深化档案实体和档案数据的“一网通管”,实现档案实体全程跟踪、定位和档案自动盘点等辅助实体管理,大大提高实体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档案管理。
(三)声像数字化归档顺应需求
传统的声像档案不易长久保存与管理,与之相比,数字化声像档案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积极探索数码照片、数字音视频等原生电子档案的归档,研究制定《数码照片、数字音视频归档指南》,明确以大事记为底线的归档范围标准,编制数码照片、数字音视频著录模板,使归档工作更加具象化,提升可操作性。同时,建立数码照片档案专题数据库,存储、查阅、利用更加便捷高效。
(四)专题数据库赋能档案智慧运用
与传统档案数据库相比,专题数据库具有系统性、复合性、针对性、便捷性等特点。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根本目标,依靠数字档案平台,通过分析研判社会对档案资源的不同需求,开展档案大数据开放鉴定、数据清洗和重要档案的二次深加工,不断提炼筛选、整合优化,建立涵盖婚姻、独生子女、林权、拆迁、个人档案等领域的特色专题数据库20余个,使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的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
(五)全流程监管确保数字化质量
为确保纸质档案的高标准数字化转化,在数字化项目招标时就设置严格的企业资质和质量检测措施要求,设置现场专管员,注重过程管理,严格监督工序流转时的质量检测,做到每个工序必检。成果移交前实施企业和档案馆双检机制,实行机检和人工双检机制,确保档案数字化合格率在95%以上,实体档案合格率100%,进一步提高和保障档案数据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四、找准短板,厘清思路,精准发力再冲刺
双流数字档案馆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经过2年多的应用实践,也发现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软硬件配置规划还不够长远
双流数字档案馆配置的服务器、终端、中间插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关键核心不是信创产品,未来数据兼容和共享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因势利导,开展信创化改造。
(二)区域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对村、社区档案室的全资源数字化管理,区域数字档案建设统筹协调发展不足。双流将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档案十四五发展要求,“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融入区域内‘一网通办’服务体系,推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基层一线,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开展“村档乡(镇)代管”,紧跟国家电子档案战略备份中心和“四川省档案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规划,在末端统一数据、接口标准,统一系统,实现全域数字档案室,构建区域数字档案体系。
(三)档案资源的横向共享还不够高效
目前,双流的馆际和与行业横向共享开展不够充分,档案数据的分层次利用和档案开放鉴定还相对滞后,与“国家、地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体化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加快档案数字利用库的分层次建设,增进区域内横向共享,为工商、税务、行政许可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提供支持,充分实现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四)离高水平数字档案馆还有很大差距
5G+物联网、RPA+AI、区块链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手段还未充分应用到档案工作中。要深入探索5G+物联网在档案盘点、档案实体安全和虚拟建模中的应用,增强档案的人机交互式体验;借鉴智慧工厂成果,把RPA+AI(流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应用于数字化加工等流程化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做好档案的精准服务和精细化管理。
(五)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成都不相适应
数字资源建设偏重于综合档案馆接收进馆范畴,与成都“城市数据大脑”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相适应。双流将积极融入成都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逐步推动全域数字资源建设,为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智慧公园城市等提供档案数据支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双流区档案工作将以“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成都发展新篇章贡献双流档案力量。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