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合力攻坚 负重前行 精心打造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近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全市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档案事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以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抓手,瞄准最前沿,抢占制高点,2015年12月,十堰市档案馆获批全国首批、中西部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一、主动争取,积极融入信息化发展大局

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困难多,只有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才能顺利推进,尤其是在十堰这个国家级贫困地区更是如此。我们把妥善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保障条件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汇报,积极争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做到“三个纳入”。

(一)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日程。2009年,市政府明确市档案馆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场所,批准设立电子文件管理中心、档案技术服务中心等数字档案工作机构。2012年,市委将市档案馆列为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堰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全市综合档案馆建立电子档案容灾体系”。在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档案馆体验数字档案查询系统,指导创建工作,并作出批示。会同市电子政务办等部门建立档案信息化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

(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2010年,推动十堰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十堰市“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档案数字化工程,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基地”。2016年,档案信息化纳入《十堰市“十三五”信息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十四五”湖北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明确十堰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

(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十堰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市政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软件配置和馆藏档案数字化。自2012年起,市政府将年均30万元以上的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2021年,市政府列支700万元计划用于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建设,作为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同步推进。

二、科学规划,构建数字档案馆基础框架

为了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和浪费投资,按照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要求,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做到“两个明确”。

(一)明确建设目标。以满足数字档案馆功能需要为目的,以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为基础,以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和利用为核心,建立覆盖档案馆各项业务、横向连接市直党政机关档案数据归档、存储、共享、指导、管控于一体的综合管理集成平台,实现了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数据存储海量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业务管理自动化、服务快捷智能化、信息安全可控化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

(二)明确基础架构。围绕满足数字档案“收、存、管、用”功能需求,确立了“三大支撑、五大平台、三大保障”的数字档案馆基础架构。“三大支撑”是以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为支撑,搭建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和业务工作开展通道。在局域网部署数字档案信息基础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各类数字档案的接收、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实施自动同步发布档案查询系统;在政务网部署电子档案管理在线接收归档、业务指导、跨馆查询利用系统;在互联网部署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服务系统。“五大平台”是建立集成数字档案馆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应用平台。构建资源建设平台,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在线、离线接收和网上数字资源采集;搭建存储平台,实现各类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建立各类资源数据库;部署应用平台,实现数字档案信息提供查询和对外发布利用;筑牢备份平台,实现数字档案信息异质异地多重备份;夯实后台管理平台,实现数字档案馆系统运行管理。“三大保障”是为数字档案馆系统管理和运行提供设施保障、安全保障和制度保障。

三、突出重点,完善数字档案馆主体功能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内容多。我们紧扣主体功能,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做到“六个突出”。

(一)突出抓硬件建设。为了满足数字档案馆主体功能需求,2011年在档案馆新馆建设时,将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与新馆建设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并不断更新完善硬件环境。目前,建有标准计算机主机房、电子档案屏蔽库、智能库、特藏库、珍贵档案库等。配有服务器5台、网络终端22台,现有存储备份空间110T。购置了数字化加工、采集和高精度仿真设备,档案库房、主机房安装了自动气体消防、温湿度自动调控、门禁管理、视频监控、自动防盗报警等安全防护设施。

(二)突出抓软件建设。配置了档案综合管理、档案数字化处理、电子档案在线接收归档、业务指导、实体档案定位、音视频档案数字转换采集、智能查询、远程利用、网站和移动客户端查询等13个系统。

(三)突出抓数字资源建设。一是全力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从2008年起,市档案馆就有计划、分步骤开展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截至2021年底,建立馆藏全部档案资料机读目录360万条,数字化原文1458万幅面,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8%,音像档案全部进行了模拟转数字。建立各类专业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开放档案等30余种21.6万卷专题数据库。及时接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档案110万件机读目录和数字化原文数据库。二是组织实施县级综合档案馆数字化倍增计划,采取设备扶持、考核奖励等方式强力推进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截至2021年底,所辖8个县综合档案馆馆藏应数字化档案平均数字化率达80%以上。郧西县档案馆2019年被评为全省首家县级示范数字档案馆,丹江口市、茅箭区、竹山县、竹溪县档案馆已列为2022年新一批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三是丰富馆藏数字档案资源。构建地域特色资源,开展“建碑刻档案、树文化自信”武当碑刻数字档案保护利用工程,建立670通武当山碑刻拓片数字档案;服务汽车支柱产业,建立汽车文化档案机读目录3.1万条,档案数字化原文18万幅面;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整合全省移民档案机读目录81万条,档案数字化原文240万幅面。

(四)突出抓电子档案管理。注重抓电子档案移交归档工作,将电子文件接收归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档案工作绩效考核目标,实现了电子档案与实体档案同步归档、双套移交进馆,已接收58家市直单位电子文件目录138万条,档案原文数据338万幅面。与陕西安康、汉中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开展跨区域共享交流电子档案数据,实现红色、移民、企业等电子档案的共存共用。

(五)突出抓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利用。一是开发数字档案馆利用查询系统。利用者只需通过身份证或指纹即可在利用服务大厅查询数字档案信息,自动办理查询登记、档案证明等业务,实现档案利用全程自动化、便捷化。二是建立自助查询体系。利用者在服务大厅自助查询开放档案目录和数字化原文,可以利用电子触摸屏在线阅览多媒体专题档案、十堰数字日报、档案信息网、查档指南等信息。三是实现“跨馆查询、异地出证”。2018年,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县级档案馆远程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平台,实行馆际档案信息联动,并与全省互通互联,初步形成区域一体化档案利用网络,为120人次办理了跨馆查询利用,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推出微信查档服务。社会公众利用手机登录“十堰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可在微信平台查询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五是利用档案网站提供社会共享服务。利用互联网+推送,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向社会公布馆藏4.8万份开放档案目录,进一步扩展了档案服务渠道,十堰档案信息网站被评为全市“十大政府便民服务网站”。

(六)突出抓数字档案馆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数字资源管理等保障数字档案馆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完善安全措施,实行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物理隔离,全部档案数据均实现异质异地多重备份。注重抓制度落实,定期开展督办检查,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运行安全和数字档案信息存储利用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提升数字档案馆功能为引领,努力为跨区域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和十堰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新才智,不断书写十堰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