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陕西省宝鸡市档案馆:宝鸡市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

档案信息化工作在档案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平台和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举措。陕西省宝鸡市档案馆学批示、见行动、开新局,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加速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奋力开创新时代宝鸡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基本思路

近年来,全市综合档案馆围绕中心大局,聚集主业主责,以推动档案事业转型发展为主题,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档、科学管档,强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市档案馆被国家档案局命名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2012年、2019年,宝鸡市档案局(馆)两次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宝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档案信息化水平较低,如何紧紧抓住信息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档案工作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市档案事业最为紧迫的形势任务。为此,市、县区综合档案馆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建设区域性数字档案馆为目标,扎实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市档案馆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实现了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新突破。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支持,政策强力支撑

1.政策强力支撑。近年来,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宝鸡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宝鸡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2016年,召开全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对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室)创建工作。

2.组织全力保障。档案信息化机构和人才队伍,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市档案馆积极争取,拓宽渠道,充实档案信息化工作力量。2017年,事业单位机构精简改革工作中,市档案馆作为市委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仅没有减少编制,还成立数字档案管理科,加挂到保管利用科。2019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形势下,市档案馆努力争取,将数字档案科单设,并增加了4个编制。近来年,市、县区档案馆着眼长远发展增加编制,招录和选调了一批计算机和档案专业人才,充实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

3.经费配套到位。市档案馆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积极与财政、信息化部门联系协调,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所需资金由宝鸡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建设经费中列支。截止“十三五”末,市、县区档案馆争取地方财政资金2815.64万元,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

4.督查同步推进。2017年,由市委督查室和市档案局领导带队,对全市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情况进行督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意见,市委督查室向各县区党委、政府发出督办函,提出整改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5.考核全面落实。每年,以市委办公室名义印发文件安排部署全市档案工作重点任务,年底全面检查考核,确保档案信息化年度工作任务完成。2017年,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市岗责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立档单位整体工作在全市排名,强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工作。

(二)统筹整体规划,一体推进落实

1.借鉴先进经验。市档案馆组织人员分期分批到上海、青岛、苏州、潍坊、太仓等地学习考察、市场调研,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被市委办公室《宝鸡情况》转发,对后续智慧档案项目建设起到了指导推动的作用。

2.科学谋划项目。2018年,在邀请专家授课、考察成熟软件、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档案馆结合全市档案基础条件和工作实际,多次研究讨论,完成了《宝鸡市智慧档案顶层设计方案》起草,并通过了信息化部门的专家评审。同时,市档案馆抓住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机遇,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整合进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被市政府确定为智慧城市建设十大重点推进应用项目之一。

3.市县整体推进。2019年,智慧档案项目完审批招标,市、县区数字档案馆项目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大平台投入试运行,政务网档案管理平台与全市协同办公系统完成集成对接,县区政务网档案共享利用系统和馆际共享系统完成建设。2021年,智慧档案项目市级和县区平台相继通过验收,全市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系统基本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数字转型升级,夯实筑牢基础

1.建立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出台了《宝鸡市纸质文书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接收标准》《宝鸡市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工作推进会、专题培训、检查考核,确保移交的档案数据符合接收标准。

2.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本世纪初,市、县区档案馆逐步开展大规模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2021年底,市档案馆完成档案数字化27.7万卷,数字化率达到93%,12个县区档案馆完成档案数字化56.9万卷,数字化率达到81%。

3.推动增量档案电子化工作。增量档案电子化是全面数字转型的重要标志。2016年,全面实施档案和数字化成果“双套制”接收。市档案馆每年下达到期各类档案及数字化成果移交接收任务,同时狠抓档案数字化成果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4.开展电子文件归档试点工作。2019年,协同办公系统全面推广应用。为做好电子公文归档工作,市档案馆加强与市大数据发展服务局的工作衔接,确定电子公文归档的技术标准和接口定义,实现了电子档案在线归档和远程查询。2020年,市档案馆推进电子文件归档试点工作,通过政务网档案系统接收34家试点单位的目录数据、数字(电子)档案共41973件。

5.数字档案馆系统日臻完善。随着市、县区档案馆数字化率的逐渐提高,局域网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升级换代,由单机版升级为网络版,管理功能更加完善,业务流程更加高效,利用检索更加便捷。2021年,“智慧档案”项目建设完成,全市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系统初具规模,构建了全市互联互通的档案管理和服务平台。

三、创建经验

(一)以创建为牵引带动项目建设。在谋划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时,我们就将创建工作列为重点目标,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考核。《宝鸡市智慧档案顶层设计方案》中,将通过“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宝鸡市智慧档案建设项目也将创建内容写入项目合同,同步实施,大力推进,确保智慧档案建设项目符合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标准。

(二)以创建为抓手实现重点突破。智慧档案建设项目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大平台试运行一年来,市档案馆在基础设施、系统功能、档案资源、保障体系、服务绩效等指标和基础业务上不断完善提升,各项创建条件基本成熟。2021年初,召开创建工作启动会,要求聚全馆之力,扎实准备,全力冲刺,确保创建任务一举成功。10月29日,市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以89.06分的高分,顺利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地市级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科技信息化司领导以在线视频形式参加会议,对宝鸡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以创建为目标推进整体提高。市档案馆创建成功后,研究制定了《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反馈问题整改提升方案》,继续向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目标迈进。根据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宝鸡市智慧档案顶层设计方案》,按照“统一规划、全面推进,整体建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分批创建”的原则,市档案馆将带动12个县区积极申报全省数字档案馆试点单位,成熟一个创建一个,力争在“十四五”末,大部分县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

四、实践应用

宝鸡市智慧档案建设项目主要建设了市级档案系统平台和县区档案系统平台。市级档案系统平台,部署了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大档案管理系统,局域网部署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触屏信息展示系统等,政务网搭建了政务网档案共享利用系统,部署在市政务云上,与全市协同办公系统完成集成对接,互联网系统部署在市政务云(互联网域)上,在宝鸡档案信息网上专设了互联网档案服务系统栏目,并与宝鸡档案微信公众号进行功能绑定,互联网平台由市、县区档案馆共用,解决了县区没有门户网站的问题。县区档案系统平台,搭建政务网档案共享利用系统和馆际共享系统,集中部署在市政务云上。

按照“整体建设,集中管理”的理念,宝鸡市统筹建设和集约管理室、县区两级数字档案馆系统。在项目采购方式上,整体设计,统一招标,发挥规模优势和资金效益最大化优势,避免后续重复建设和投资,项目中标价500多万元,远远低于外地同类项目投入;在项目资金来源上,项目经费由全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建设经费列支,减少了档案馆经费负担;在项目建设方式上,将全市政务网档案系统和互联网档案系统整体搭建在政务云上,节省了服务器软件和运维保障经费投入;在项目运维模式上,采用集中部署、集中管理、集中运维的方式,将档案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统一部署在政务云上,由系统管理员集中进行市、县区档案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五、取得成效

宝鸡市智慧档案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和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成功,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传统的“收、管、存、用”各个环节与数字档案馆系统深度融合,档案管理和服务利用工作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一)传统档案观念发生根本转变。通过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全市档案部门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档案管理人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相关档案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实践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以档案数字转型为主导,丰富了社会公众的档案供给,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了档案信息融合进数字政府总体建设。

(二)档案管理方式实现质的飞跃。立档单位移交档案从单纯的纸质档案,过渡成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成果“双套制”移交接收,纸质档案从利用的主体变成备份的主体,数字档案成为利用的主体。电子档案的快速查找、无损利用、可复制、易保存等特点,促使档案“收、管、存、用”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智能化,大幅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

(三)查档利用服务效率极大提高。档案利用由实体档案查询逐步向数字档案检索转变,查档利用时长、效率、频次、服务人数均有增长,实体档案利用大幅减少,电子档案利用大幅增加,综合档案馆查档效率充分释放,利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群众平均查档时间缩短到5分钟以内,阶段性的查档高峰排队现象大幅减少,便捷、高效的查档体验得到大幅改善。

(四)促进档案信息资源交流融合。各级档案馆、立档单位的档案信息交互得到加强,档案管理和利用范围从档案馆通过网络连接到各立档单位,信息传递更加便捷,服务利用更加高效,与群众的档案信息互动更为密切。同时,数字档案的转型发展,促使档案部门与民生部门、经济部门等其他行业加强信息交换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档案资源,促使综合档案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