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档案馆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档案馆并投入使用,2015年率先通过国家档案局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评。多年来,青岛市档案馆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档案工作发展,围绕档案工作业务需求不断加强和深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信息的长久保存和高效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设历程
1999年,青岛市档案馆敏锐抓住信息系统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构想。在国家档案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项目纳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试点,列入《青岛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项目投资414万元,于2003年8月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档案馆并投入使用。
2002年,结合电子文件开始普遍应用的新情况,青岛市档案馆着手研发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在全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推广应用。2008年建成电子档案中心,集中统一进行电子档案管理。
2006年,青岛市档案馆以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为导向,提出建设“电子公文和档案信息共享系统”。2008年投资500万元开工建设,于2009年10月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市档案信息的馆际共享、馆室共享和社会共享,青岛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迈入了资源共享的新阶段。
2015年,国家档案局组织专家,按照新出台的《数字档案馆测试办法》,对99个关键指标、数百个子项目进行全面测试,青岛市档案馆成为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青岛市档案馆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将原有数字档案馆系统由CS架构向BS架构移植,硬件平台向政务云迁移,嵌入人工智能辅助管理技术,实现了系统平滑迭代升级。
二、建设内容
青岛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包含三个网络、四个综合硬件平台、四个档案信息数据库。
三个网络分别为:馆内局域网、电子政务网、国际互联网。局域网是青岛市档案馆内部业务网络,承担着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利用等业务;电子政务网是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使用的政务专网,青岛市档案馆依托此网络构建电子档案中心,实现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线指导服务等功能;青岛档案信息网是青岛市档案馆的门户网站,在内容建设方面强化档案发布、查档服务、青岛历史文化宣传等功能,发挥着档案在服务民生及传承红色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四个综合硬件平台包括: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信息传输平台承担着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档案信息在线接收等功能;信息采集平台承担着数字档案馆内容信息的采集制作功能;信息存储平台主要由服务器集群、磁盘阵列集群、光磁异质备份系统等组成,承担着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存储、长期保存及备份功能;信息应用平台通过一系列后台应用,主要承担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存储、利用一体化服务功能。
四个档案信息数据库包括: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涵盖了全部馆藏档案的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全文数据库包含纸质档案数字化副本及原生电子档案等;照片数据库包含纸质照片、底片数字化副本和原生数码照片;多媒体数据库包含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副本和原生数码录音、录像。
三、建设成效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青岛市档案馆注重课题研究与项目建设的同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03年8月,《数字档案馆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课题的完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数字档案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应用,对数字档案馆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2004年该研究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9年10月,《电子公文和档案信息共享模式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构建了网络共享平台,促进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了跨单位、跨层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对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示范意义。2010年,该研究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011年,“实施‘四个共享’工程,全面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社会服务”荣获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最佳案例奖。
为保证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规范性,青岛市档案馆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制定了《电子档案存储技术标准》《数字化的操作规程》等,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标准化建设规范。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青岛市档案馆逐渐培养、形成了一支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相适应的技术团队。其中,1名同志获评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3名同志获评国家级档案专家,3名同志获评档案工匠型人才,1名同志获评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1名同志获评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专家。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