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政务.cn www.saac.gov.cn
热点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热点>热点专题>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
陕西省档案馆:数智赋能 高效服务

陕西省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工作数字转型的主要途径,坚持系统谋划、提质赋能,突出资源整合、协同联动和安全保障,积极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国家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陕西省档案馆始终围绕档案工作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落实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扎实有效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2019年,陕西省档案馆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2022年6月,基于国产软硬件环境,按照“一中心三平台N应用”整体框架建设了档案资源总库,覆盖数字档案收、管、存、用以及资源采集、业务监督指导等各功能领域,建设了以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为代表的数字档案馆系统,构建了面向档案馆核心业务、机关档案服务、公共档案服务的数字档案馆。2023年11月17日,陕西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试,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一、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引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档案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省委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档案工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落实,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我们积极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规划计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公共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服务和管理平台建设;《陕西省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数字档案”建设工程作为政府运行重点应用。《陕西省“十四五”信息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中明确加强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归集和数据治理,完善政务服务数据归档机制,深化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陕西省档案馆成立了以馆长为组长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测试准备工作领导小组,馆长每两月定期研究、分管副馆长每月总结推动、各处室结合职能按节点完成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推进会和协调会,达到沟通情况、推进工作目的。

二、坚持完善制度规范,明晰工作基本遵循

为保障数字档案馆规范运行,建立健全了包括机房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和数字化工作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数字档案馆管理规范,运行至今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印发陕西省《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数字档案室建设评价办法》《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和《数字档案馆建设50问》等指导性文件,为全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提供了规范标准和操作指南。制定《陕西省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实施办法》《陕西省机关网站网页归档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省级层面对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要求予以细化,明确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各级档案馆的具体权责,推动政务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标准化。根据各省级机关单位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统筹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功能建设,制定了《陕西省数字档案馆数据交换接口技术规范》。

三、坚持互联互通,融入“数字陕西”发展大局

陕西省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主动融入“数字陕西”建设,以“秦政通”“秦务员”及政府网站网页电子文件归档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政务电子文件归档水平。积极与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省数据和政务服务管理中心等部门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从源头抓好原生电子档案数据质量,将电子文件归档功能纳入省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审核要点,从前端管控新建或升级改造的政务信息系统按标准要求设计电子文件归档功能,不具备归档功能或不符合归档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评审,从源头上规范了电子档案数据质量。打通了陕西省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单套归档“最后一公里”,建立起“秦务员”“秦政通”平台事项办件、电子公文等从收集、归档到移交进馆的技术通道,为政务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供了业务路径和实施步骤,有力推动了陕西省省级机关单位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功能集约化建设,并与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相互衔接。目前,陕西省数字档案馆系统已与20余家省级立档单位业务系统衔接,归档电子文件3万余件。

四、丰富数量优化结构,提升共享利用水平

紧盯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不断夯实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基。一是坚持丰富档案数字资源数量。省档案馆从2021年起全面推行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双套制”接收。截至目前,省档案馆已建立涵盖全部馆藏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共计918万条。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97.2%,馆藏档案数字资源总量约183TB。二是不断优化档案资源结构。加大民生档案、英烈档案、劳模档案、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等接收力度,主动采集重大活动的照片、视频等档案,统筹推动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等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建立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十四运会、中国—中亚峰会、对口援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13个专题档案数据库,推动全省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打破“数据孤岛”,探索档案数字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利用新途径。三是推动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着力打造省级档案数据共享中心,深入开展跨层级、跨部门档案数字资源利用和共享,制定《陕西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信息跨馆利用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与省内118个市县级综合档案馆开展异地查档、联网通办、跨馆出证,汇集民生档案(婚姻、劳模、职称等)目录数据236万余条,并与新疆、湖北等10余家省级综合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跨馆异地利用服务工作协议书》。四是规范开放鉴定审核并发布数据。编制《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与开放审核工作手册》等规章制度,建立与档案形成(移交)单位共同开展开放审核工作的协同机制,推动实现从档案移交进馆到向社会开放全流程协同,上门指导12家单位规范做好拟移交进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完成681987件档案数字化成果开放鉴定,向社会开放313057件,向互联网上传开放数字档案目录102万条。五是开展线上文化宣传。建设虚拟展厅,将《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西安事变》《黄河在咆哮——抗战中的陕西》等线下展厅搬到因特网。部署“秦风档案”微信小程序,推动建设指尖上的数字档案馆。利用数字档案馆系统推出12期“三秦珍档·地名文化遗产·街巷篇”视频,开设“老字号”专题,制作并发布“档案为凭——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的第一次”等2个线上档案专题展,上线18集纪录片《档案中的三线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档案文化宣传。

五、聚焦安全保障,筑牢信息化安全新屏障

陕西省档案馆始终将档案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绝对安全。一是利用国产化替代契机更新设施设备。省档案馆获得国产化替代经费的支持,实现自主可控环境下的软硬件设施设备适配。在支撑软件方面,配备正版的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在硬件方面,配备了服务器、分布式数据存储设备、容灾备份系统等。依托省政府信创云平台,申请云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二是始终加强系统安全防护。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中部署了21套安防系统,定期开展数字档案馆系统分保、等保和密评等工作,筑牢档案信息安全底线。三是推进电子档案数据灾备。采取在线、离线、本地与异地相结合的方式定制备份策略,进行数据异地异质备份,将电子档案数据备份至北京市档案馆和陕西省档案馆后库,加强档案工作安全保障。四是严格落实《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馆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档案数字化加工场地,要求聚焦档案数字化加工的环境、人员、存储媒介等方面,强化全流程监督和各环节管理,及时排查化解档案数字化加工和档案资源管理中的失泄密风险,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绝对安全。

六、探索新技术应用,驱动档案服务升级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对部分馆藏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视频分析等,建设音视频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加快档案数字化、数据化步伐,开展黄帝陵、陕西省烈士等知识图谱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应用,推动“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档案数字资源高水平管理转变。

下一步,陕西省档案馆将持续转变思维,更新理念,不断夯实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促进档案数据共享应用。依托数字档案馆的深度运行驱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陕西档案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