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21届会议上,中国国家档案局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作为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之一,致力于促进具有世界意义的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播。此次我国新增的3个项目,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国标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随州曾侯乙编钟》共65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铜乐器。在社会普遍认知中,它往往被视为乐器或青铜器,但从档案文献的角度看,它另有一重身份——“打击乐的音乐教科书”。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少量为记事,绝大部分为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通过声音和文字相互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被称为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少林寺碑碣(566—1990)》包括499通碑,涵盖帝王御书、官府文告、书画艺术、诗词曲赋等诸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汇集中国石刻、造像艺术、书法绘画、禅宗与功夫等多元历史文化信息,形成了1400多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石刻历史文献序列,是研究中国佛教史、武术史等的重要资料,亦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生动反映。
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3种文字,记述了郑和等人受明成祖朱棣派遣,下西洋途中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佛寺祈愿布施的情况。从碑文可以看出,虽然布施礼单相同,但奉礼对象各不相同——中文碑文供奉“佛世尊”,泰米尔文碑文供奉印度教“神”,波斯文碑文则供奉“伊斯兰教之光”,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尊重。该碑见证了15世纪初中国与南亚、西亚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文化交流与历史友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8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其中,既有反映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有效管辖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也有记录中国丝绸工业演变和东西方商贸交流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有把中国有考据的历史提早了约1000年,展示了中华文化延续性的《甲骨文》,亦有记载了老一辈海外华侨艰难创业史和浓厚家国情怀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等。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每两年评审一轮,每个国家每轮可以独立申报2项,国家间联合申报项目数量不受限制。除了《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鼓励和支持区域、国家建立相应的文献遗产保护体系。当前,我国不断健全完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固定评选机制,鼓励各地开展省级档案文献遗产评选,正逐步建立起省级名录、国家名录、亚太地区名录、国际名录逐级储备申报机制,形成文献遗产名录四级体系。
Copyright © 2007 www.saac.gov.cn 版权所有: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技术维护:国家档案局 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0505832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9号 邮编: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