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良师
走近良师
作者:杨敬文 来源: 2014年10月17日

    每个人都需要良师,这是终身需求。后者传道授业解惑,为你点亮灯塔,于迷途边际指点方向。

    古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如今,纷繁俗世,有一良师傍身已是奢求。应试教育中的老师,一旦告别校园,就成为留在照片上的仅有纪念意义的像素。又说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只是这老师现在也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能学到多少东西,还得看你的慧根。又讲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俨然师者,但网上的各种高人专家委实太多,他们一个个法相庄严、口吐鸡汤、追随者众,真个是鱼目珍珠难辨。良师,便是现代社会难觅的字眼了。

    我却有幸遇到了良师。走出象牙塔后,我参了军,老师手中的接力棒,被传到部队这所大熔炉,不如孙行者的悟性高,摸爬滚打十几载也没练出火眼金睛,饱尝了良师难觅的辛酸。等到离开橄榄绿,猛然从国防战场又转到经济建设,接力棒再次飞腾出去,不知要落向何方,忐忑和迷惑交织,好在这次,我这个幸运的接力棒掉到了三峡办机关档案室,我做了一名机关档案管理员。库里乾坤大,卷中日月长,那是种下萝卜却收获了人参的惊喜,我走进档案室,从此就有了良师在侧的幸福。

    我的良师首先是真实和真诚的。略去枝蔓直入史事,大红印章彰显天圆地方之气势,领导批示严谨务实,红头文件、签批底稿甚至是花脸稿,都细致地记录下三峡工程从论证、审批、开建、实验性蓄水至今的真实历程。她告诉我三峡办机关过去活动的状况,包括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依据,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结果以及管理的经验,成为指导我开展工作的老师。她还教会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间隔日久的事务难免被人遗忘,只靠记忆处理工作则有时无以为凭,或往往有失准确,必须要克服主观主义,切实地掌握材料。

    她也是博学的。档案中记载了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度、数据、成果和经验,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反映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情况,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信息,对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拓展三峡工程效益甚至科学研究,她也是不可或缺的导师。至今我涉猎的许多专业名词都是承他启蒙,诸如“动库容”“翻坝”“滚装”“消落区”“变动回水区”等等,由此我懂得了这座水泥高坝,爱上了水利水电工程。

    她还带给我精神层面的升华。没有精美的装帧,却记录下最真实的奋斗与辉煌,我的这位良师,从来都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过往中的细节,不言情却情无限。他让我透过时空的雾霭,看到钱正英,这位我国第一位女工程师在工程现场忙碌的身影,感受到新中国水利事业开拓者的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还有谷德振教授、肖德俊同志等等,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我的良师深刻地展现给我这些中国知识分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孺子牛精神,这些无声中的惊雷、平凡中的伟大,常常让我感动至深、热泪盈眶,激励我砥砺前行。

    有了这么一位良师陪伴,如今,我转战三峡各条战线,在移民安置和库区产业发展的前线上厮杀拼搏,干的轰轰烈烈又游刃有余。在关键时刻,在疲惫迷惑时,我会习惯性地去翻阅档案,犹如与一位睿智博学、沉静低调、善良有趣的师者交心品茗。抛开一切现实中的浮华与泡沫,三峡的前情往事、三峡人的呕心沥血、三峡文化的包容厚重,经由睿智真诚的良师娓娓道来,拌着茶香碎碎念,教我回首过往,看清将来,让我心底澄明,如同身后有了一座大山可以依靠,没有了孤军作战的辛苦迷茫。

    而我的感受,中国二十四史包括《资治通鉴》都是官史,其中难免有歌功颂德的成分,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帝业的千秋万代。唯有我们共和国的档案,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为目的,管理方式、制度的变迁、政权的兴替只能成为手段,而随着档案馆由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档案馆不再是单一地面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更多地是要面对社会公众,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这,才是我这位良师的本质。而那些整天做广告鼓吹自己如何了得、如何厉害的某些图书,与档案完全是两条不同的路,前者是直达欢场,后者看似自断情缘,实则是真正的良师,浮躁与沉静一目了然,两者的效果当然也是绿皮火车与高铁的差别。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圣者如老子、孔子尚需拜档案为师,我们更该知道,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其实,每个人身边都有这么一位良师,只待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近他、了解他。一旦你走进了档案馆,遇到这样的良师,千万不能错过,这是真有大裨益的,请一定怀抱喜悦,用心对待。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