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上午,我应邀到北海市海门广场参加“国际档案日——走进档案”活动。我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参加由市档案馆举办的这样一个活动非常高兴。回忆我的后半生改业从事文物保护以后,得到市档案馆提供档案资料的帮助。我也把与北海历史有关的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捐赠给档案馆。虽然我走进市档案馆的次数不多,但每次的走进都很有意义和收获,成为我与档案结缘的美好回忆。
初进北海市档案馆
北海市档案馆在北海市政府院内一幢建筑面积只有110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追溯其发展的历程,从55年前的公社级档案馆发展至今的国家二级档案馆。往昔我对该馆非常陌生。但在25年前的一天与该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偶遇,开始了我与档案的结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常在《北海日报》发表介绍北海近代建筑的文章,除了有文字简介外还有图片。市档案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我说,能否提供一些北海近代建筑的图片作为市档案馆的馆藏?数天后我选了数张近代建筑的图片,进入市档案馆交给那位工作人员。对方对我的赠与非常高兴,于是拿出一份于1985年由《中华印书局》出版的《清季中外使领年表》给我看,内有近代1875年至1911年间,各国驻北海领事年表的资料。这一回赠让我喜出望外,这些宝贵的资料正是我需要的。这是我初进市档案馆的一大收获。
不久以后,我把一张好不容易得到的百年前北海普仁医院(今市人民医院前身)创始人柯达医生的照片,捐赠给市档案馆。这是我与档案结缘之初的小故事。
“纸化的”文物进档案
我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文物,具体保护的相当一部分是北海近代建筑。1876年因不平等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各国在北海建立领事馆、洋行、信馆、教堂、医院、学校以及由洋人操控的海关等机构。百年以后这些机构的旧址,现存的二十座已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另外的二十余座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我还是努力寻找它们被毁前的照片。把这些照片(图片)作为“纸化的”文物保存,与幸存的文物建筑照片一起,组成北海近代建筑图录。我于2006年和2012年先后出版了《老城史话》和《老城旧事》两书,书中收入图片约300多张,其中大部分是“纸化的”文物图片。图片历来有无言之史之称,有一照抵千言之功效。2011年和2012年,我把制成光碟的图片,再一次捐赠给市档案馆。我得到了捐赠证书。我为有保存价值的这些“纸化的”文物能走进档案馆而高兴。
从此以后,退休了的我和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成了好朋友,久不久便到馆里溜达溜达,看看有什么可写的档案史料。
一次进档案馆溜达的惊喜
2010年秋的一天,我走进市档案馆的大门,一位工作人员拿出七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给我看。一张图片有一排临海的吊脚屋(北海人称疍家棚),其中的一间屋后插有外国的国旗,靠岸的海里有三艘浅海船只。工作人员对我说该图片下方只有一行简短的英文说明“陛下的领事馆外面”,不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看了这些图片后万分惊喜。我不懂英文,但是个老北海,以我对北海近代中外关系历史的一些了解,知道这七张图片中的四张,反映的是19世纪末英国在北海老街海边租用民房设馆,及后来迁馆到市区南郊过程的组画;另三张反映的是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舰入侵北海,及英领馆全体人员乘船往香港避难的组画。我对工作人员说,你们为发掘北海近代史做了一件很好的工作。于是,我得到了这七张图片的电子文件,写了《英领馆奠基石留名的爱伦夫妇》和《中法战争在北海留下的记忆》两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北海日报》发表。后来我看到2012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的《北海年鉴》在“地方文录”一章收录了后文。我为在市档案馆得到的档案资料再次被利用而惊喜不已。
喜获“失踪”多年的北海第一洋楼旧照
2011年初,为宣传北海悠久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北海“名城”增添光彩,北海圣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约250万元拍摄长纪录片《百年普仁》。开拍前摄制组有关人员到市档案馆查找有关的档案资料,但收获甚微。于是派人到英国8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搜集资料。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一批在北海百年前拍的史照。《百年普仁》制作完成后,圣美公司的总经理和他的同事一起,将这批远渡重洋获得的珍贵档案资料全部捐赠给市档案馆。此举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为此,市档案馆和圣美公司联合,在馆门前的树荫下举行捐赠仪式。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也前来参加。这对于市档案馆来说是一次获赠颇丰的大喜事。
这次捐赠仪式我应邀参加。仪式上有一项内容是观赏捐赠的部分史照。我又惊喜地发现一张曾寻找多年的北海税务司公馆照片。该公馆建于1883年,是百年前在北海建造的第一座漂亮的西洋建筑。自那以后,北海市区的西洋建筑林立,对日后北海市区的建筑产生极大影响,在北海建筑史上体现它重大的历史价值。遗憾的是此建筑于1973年被毁,且没有留下旧照。在这次捐赠仪式上我得到了这张照片,写了《喜获“失踪”多年的“洋楼”旧照》一文在《北海日报》发表,了却多年的心愿。这是我走进北海档案馆的又一次意外的惊喜收获。
我捐赠的图片发挥作用
我应邀参加本文开头提到的活动时,得到一本由市地方志办、市档案局(馆)和市政协文史委三家合编的《北海图录》一书。此书收集的图录内容,从“汉代遗存”下限至1984年北海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共收集600多张珍贵的图片。在“清明时期”和“民国风云”两章中,笔者惊喜地看到我拍摄的如法国医院、北海洋务局、北海关外班洋员大楼旧址等相当一部分图片,以“市档案馆供”或以“辑自《北海文史》第24辑(即《老城旧事》一书)”给予注明,这让我十分高兴,这说明我捐赠的图片被发挥作用。
最近我出版了第三本书《老城缀珠》。我准备和以往那样,把书中收入的二百多张图片,制成光碟后再次走进北海市档案馆,为馆藏的图片档案添砖加瓦,再添与档案结缘的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