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助我写信史
档案助我写信史
作者:张定浙 来源: 2014年10月17日

    档案,历史的印记。历史是对既往宝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借鉴和指南。因此编写史志,必须真实可信。

    近年,我有幸参与长沙市芙蓉区地方史志的编写,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翻阅了数千卷档案资料,助我写出了一部部真史、信史,受到省、市史志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引出了一个个真实故事。

文夕大火城东的损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在长沙实行“焦土抗战”政策。1938年11月12日,日军还远在岳阳新墙河,误传到了长沙城北新河,慌乱之中,一把大火(史称文夕大火),把整个长沙城烧成一片焦土。因为我是写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历史,必须突出城东的史实,可一般档案只是全市的数据,城东地区损失究竟有多大,这时档案中的详细纪录帮了我的忙,记述了一条条街道被毁的情况,我从中剔出属于城东的街道,一一统计,得出了城东损失的数据。这场大火,整整烧了3天,直接死于火灾的有3000多人,全城89%的房屋被毁,达56000多栋,其中像1924年前赵恒惕主湘时的省政府、北伐时北阀军司令部、省会警备司令部、省银行、美国遵道会、楚怡学校这些在城东的大型建筑均化为灰烬,黄兴南路、浏正街、八角亭、织机街、府后街、藩后街、落星田、中正路(今解放中路)等街道的房屋烧得所剩无几,对照其他被毁街道房屋,得出城东被毁房屋约占全市被毁房屋的70%,即39000余栋。绸布庄共损失300万元,占行业资产的80%,大都集中在城东八角亭一带,百货业批发与零售店被烧200余家,基本在城东东牌楼……这样城东在文夕大火中的损失可见一斑。

原来是抗日将领

    “文化大革命”时,长沙造反派“挖”出了一个“大黑鬼”——国民党省会警备司令部司令员胡达。我在写长沙市芙蓉区军事志时,遇到了如何介绍胡达的问题,是档案为我解了围。我从省军区军事志办,省、市档案馆中,找到了胡达的相关资料:胡达,时任湖南省会警备司令,在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主动向南京政府请缨杀敌,以湖南省会警备司令部为班底,组建预备第11师并任师长,别湘开赴前线抗战,与日军在枫溢镇激战3昼夜,先遣团全部殉国,日军亦伤亡惨重。胡将军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1938年,预备11师改编为陆军第28军192师,参加浙江当阳乌龟山、石灰山战役,全歼日军稻村骑兵第6中队,获海陆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升任苏浙抗日游击中将副总指挥。抗战胜利后,不愿打内战,解甲归田,回到湘阴大荆(今属汨罗市)老家捐田办学,建桥筑路,并在长沙城东燕山街267号置一公馆,城乡两头居住。1949年8月4日,参加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不仅是抗日将领,还是起义人士,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客观公正的评价,还了胡达将军的本来面目。胡达将军散居在海内外的子女、亲戚得知后奔走相告,感谢党的实事求是政策。

到底是哪年建校的

    我在写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发展史时,涉及到一些学校的建校时间。最先发现有疑义的是衡湘中学(今湘一芙蓉中学、原市12中),有两份资料,一说是1914年建校的,一说是1924年建校的。谁准确?我只好再找档案考证,先后找到省、市志和教育史志以及1949年军管会接受长沙市学校的原始档案,在这些档案中,大部分都说是1924年建校的,其中还有一份更为详细,介绍了1923年哪些人参加了筹备,1924年校董事会选举符定一为校长,相关年份发生的事都记录了,这样的可信度就高了。类似的情况还不少,各校上报的建校时间与我掌握的时间不一致时,我就重新找档案资料佐证,像西垅小学上报的建校时间是1946年,但我从相关档案中,看到在1926年就有了这所学校的身影,于是我只好重新寻找档案佐证,我先后重新查找了105份历史档案,从中纠正了9所学校的建校时间,虽然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留下了真实的校史,为此我感到十分高兴。

高级教师知多少

    为中小学评定职称,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关怀和尊重,因此老师们都极为看重自己的职称。在写芙蓉区教育发展史时,有一项内容是收录高级教师名录,能评上高级教师,既反映了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更反映了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可是我在翻阅各校上报的名录中,发现有一位我熟知的朋友是退休中学高级教师,却没有他的名字,这样我感到各校上报的名录中有遗漏现象,尤其是已退休的高级教师,遗漏更多,我一方面要求各校人事干部自查,一方面自己翻人事档案,前后花了1个月时间,翻阅了数百份人事档案和每年职称评定的认可文件档案,一一核对,终于补上了103名已退休或外地调入的中高教师名单,全区截止2010年年底共有中学高级教师366名,芙蓉区教师队伍中有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力量。

    留下真史和信史,这是对历史的尊重,这是档案的功绩。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