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改变了我的生活
档案改变了我的生活
作者:罗瑛 来源: 2014年10月16日

    我居住在极具川西民俗特色的张口楼房里,这是一座从祖上就传下来的明代古屋。从中保镇街上穿过一条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明代“岔口楼”建筑。院子四周,有做工精美的民国木椅,雕刻精细的窗棂,郁郁参天的古树,整个院子被衬托得静谧、大气。走入前院屋里,看到的是4间上个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极富时代特色的卧室。从民国时期的电影海报,到文革时期的伟人画像,浏览中,仿佛穿越了厚重的历史,重温那些时代的温情与火热。穿过前院,拾级而上,后院左边走廊橱窗里的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泛黄报纸,展现了新中国诞生和建设的艰难历程;右边生活用品馆里,各类生活、生产器具生动演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史。最吸引游人眼球的,是两间跨越几个时期的档案陈列室,各类珍贵的文件、照片、证件、地契陈列在屋子四周,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的生活。

    2005年的一天,一个老者给我看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把民国时期的雕花椅。起初我并不在意,但听他介绍后,才知道这样的椅子很不好找。是啊,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很多东西正在慢慢地被淘汰,慢慢地消失。如果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在老屋里,留给后人看看,该是一件把多有意义的事啊!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在心里开始萌发了收藏的念头。

    看完照片后的第二天,我找到椅子的主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花60元买下了这把椅子。那天,我拥有了第一件藏品。从此,我有意识地开始了对各类收藏品的收集。古玩市场、杂货市场、房屋拆迁现场……处处都有我的身影,我乐此不疲的穿梭在各类藏品出现的地方,只要是过去存在而现在很少见到的东西,都在我的搜寻范围内。甚至在路上走着,都不自觉地埋下头在地上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挖空心思的收集下,旧家具、门窗、劳动用具、各类印刷品,还有购粮本、结婚证、毕业证,煤油灯等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渐渐丰富起来。时间一长,原有的房间慢慢地堆不下了,我就动员丈夫扩建古房子。刚开始,他很不理解,可架不住我三番五次地解释,终于同意扩建。不过同意归同意,他也有条件:“你不要想通过这个去赚钱,只是建来自己享受,心态一定要好。”

    我在收藏中近乎痴狂的行为,也曾遭到旁人的讥笑,有人甚至说我“这女人疯了,神经失常了,一天到晚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往家搬,找不到事做啊?”面对这些,我只是淡然一笑, 和收集藏品的快乐相比,一点非议和讥笑又算得了什么?

    无形中,一个小小的民俗博物馆诞生了。刚开始,偶尔有零星的游客光顾。慢慢地,一传十,十传百,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从他们赞美的话语中,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和成就感。我的民俗博物馆名气越来越大,逐渐引来了新闻媒体的关注。2010年,洪雅电视台播放新闻记录片《罗瑛和她的民俗博物馆》;2010年12月2日,四川新闻网眉山频道刊登《洪雅有个农家民俗博物馆》;2011年6月1日,眉山电视台“每日快报”介绍我的民俗博物馆,随后四川电视台进行了转播; 2012年4月22日,《眉山日报•博周刊》刊登专文《静悄悄的博物馆——收藏品从明代到现代》;2012年5月29日,《眉山日报》刊登《500年老屋掀起风雨记忆》……

    在我看来,收藏是生活中的一种兴趣和爱好,我也一直这样漫无目的地收集着。而档案,对我来讲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我总以为,档案是珍藏在档案馆里,记载所辖地域内历史上曾有过的重大事件、名人伟人活动的历史文献,充满着神秘和神圣。直到2013年的春天,我才彻底改变了对档案的看法。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和往常一样,我的民俗博物馆迎来了几个客人,我按惯例礼貌热情地接待。他们对我的藏品,特别是照片、文件、证件、地契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着看着,其中的一个客人问我:“你的这些档案是在什么地方收集的?”“什么,我的这些东西也是档案啊?”“当然是档案了,只要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都叫档案啊。”一席话在我的心中豁然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我收藏的,竟然是历史!仔细询问,原来他们是洪雅县档案馆的,听说罗家大院有一个民俗博物馆,就兴起了寻找散失于民间档案的念头。我陪着他们,一边参观,一边虚心请教档案收集与保管的知识,并向他们一一述说多年收藏的经历。他们也很高兴,觉得在洪雅县发现了有人在收藏逸失于民间的档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你能把你的个人经历和收藏的这些东西写成一本书吗?”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把自己多年收藏的经历以及每件藏品、每件档案的出处和年代都记录下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档案局的同志还为我的书取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兰台曲径——罗瑛和她的民间档案收藏》。我很激动,能让这些藏品收入档案馆,还能以书的形式出现,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

    从此以后,我不仅开始了写作,更激发了我收藏的热情。知道了档案的重要性,我的收藏逐渐由兴趣转化为责任,爱好转化为使命,更注重收藏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强烈时代感的物品。我的眼光开始变得挑剔:文革初期本地的报纸、传单,缎子绣花门帘、缎面绣花蚊帐等民国时期的生活用品和家具……一件件活的档案,浸透了我的辛劳、委屈与泪水。丈夫去世三年了,儿子也因贩毒进了监狱,我和90多岁的母亲仅靠2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本就拮据的生活因为我档案收集中额外的投入更加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却从未因生活艰难而放弃收藏,更不会影响我搜寻档案的信心。今年5月,柳江古镇的曾家大院把我的一部分藏品借去展览,当大花轿刚从车上抬下来,马上就有游客钻进去照相,看着他们那兴奋的模样,我也和他们一样高兴:我的劳动带给了人们快乐和对历史的兴趣!每当想起这些,想起我收藏的东西能进档案馆,能让后人鉴赏、给人快乐,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无穷的自豪感。

   人们常说,生活是一台戏。而我却想说,生活是一部历史。我的钱包慢慢瘪了下去,我的生活却渐渐充实了起来:那琳琅满目的物品,一件件鲜活的档案,无一不在述说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曲折。当档案走进我心里的那一天起,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生活和历史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