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财富
父亲的财富
作者:董艳玲 来源: 2014年10月16日

    我的父亲,是一位养鱼的农民。有人猜,农民的财富,一定是土地,要么是粮食,再或许是金钱?如果都不对,那就只能是中国农民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了。此时我会说,有一点儿,但还不全对。父亲的财富,是一册册亲手整理的资料、影集、录像;是一本本书籍;是一摞摞厚厚的日记及其精选。

    父亲在他走过的岁月里,从少年时就自觉地将他所经历过的一切记录、保留下来。他用照片、录像保存历史。他用日记、诗词记录生活、抒发感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父亲无师自通地运用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纂、利用等专业档案形成利用的全部环节,从整理了读书笔记、照片、专业的角度讲,俨然就是一份份珍贵的家庭档案。

    父亲的“档案”,形式很多,整理得独辟蹊径:订阅的报刊杂志,数量太多,只作查考,又没有正式的装具,便以箱为单位,分类一箱箱装之,外面贴上标签以便查找。精选出一部分书籍、杂志,放在随手的地方。再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分门别类整理到本子上,就成了一本本“精华选”:渔业资料精华选、名言警句精华选。在渔业管理过程中,父亲也细心地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增添设备、人员、实验项目的计划、实施、水温统计、投料情况、等等等等,父亲根据所筛选渔业资料,结合生产实际,实验、再改进、再实验。正是父亲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才终于发明了“杂交鲫鱼”这一专利授权的新鱼种,并在今后的几年中,陆续推出四项国家专利;父亲用这样的诗句抒发他的喜悦之情:“二十年来求索,理论实践登攀。发明创造不一般,喜见专利授权。老来还需苦专研,努力造福人间。”“世上原来无此鱼,从此不绝传万代。”正是积累、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片纸片金的“科技档案”,使得父亲管理的渔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产值连年翻番!父亲也因此被评为沈阳市科学养殖能手,屡获省优秀发明创造奖、新民市十大科技状元等荣誉称号。

    父亲的名言警句精华本,激励父亲不辍的追求、奋斗,向着理想、道德的高峰不继攀岩!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自身教育和教育子女的好教材。

    父亲还爱好摄影,一有大事小情,他总希望把那个历史瞬间保留下来。节假日、生产、会客、旅游都照了很多照片,父亲就将它们分为工作和生活两大类。并买来厚厚的大影集二十余本。经年累月,整理了渔场发展史1—5、渔场发展史精华选1—2;家史1—12。每幅照片都配上生动的说明,有的是父亲编写的诗词。看过这二十几本图文并茂的影集,整个渔场历史和董家的今昔变化一目了然。来我家的人都爱翻看它,还可以根据照片找到人物事件的前后顺序。我最爱看的是家史,包括我三岁半的儿子,从家史上我儿子认识了他从末见过的太姥爷、太姥,知道了原来我们的生活状况,照片成了教育子女的生动教材。

    录像更是生活片断的生动再现,从1988年开始,爷爷每年的生日都被记录下来,而在今天看来,每个人的极少镜头,都是个人成长过程的仅存的历史瞬间。很多录像里的老人都已作古,再观录像不由得令人唏嘘不已。家庭录像和父亲在中央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新民电视台的采访录像刻下了父辈们的辉煌。

    而父亲的积累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坚持不懈地记日记,他总是在日记里记录下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最近几年,父亲整理得最多的便是那一摞摞厚厚的日记:从厚厚的一本本日记中选出有意义的段落、诗词,抄啊、写啊,增啊、删啊,再抄写。终于选出了二百七十四首集结成册,在父亲七十岁生日到来之际付梓印刷了。这本凝聚了父亲半个世纪悲喜情怀的日记诗词选,是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对自身经历的半个多世纪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奋斗者面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感、所悟;是一个理想者追求理想过程中百折不挠的心路历程,是一个道德操守者对命运的艰苦抉择!装载着一个苦辣酸甜的人生。自从诗词选印发后,父亲分发给亲朋好友,从此流传开来,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看到之后向父亲求赠诗书;有从未谋面的人给父亲寄诗词;书画爱好者看过之后欣然作诗作画回赠父亲。一位与父亲素昧平生、年近不惑之年的汉子看过父亲的诗词后嚎啕大哭,颇受感动。是啊,父亲的诗词是老百姓是写自己的所历、所为、所感,最能引发普通百姓,尤其是与父亲有相似经历的同时代人的共鸣。同样,也成了没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了解一个成长中的农村小伙子眼中的历史的一种途径。更是吾辈及后代们不忘祖辈的志向,以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自强不息、无欲则刚为设身处世原则的生动教材。

    从少年求学时代开始,父亲就开始写日记,打开日记,扑面的青春便跃出纸面:“一片欢腾的景象,激动了小伙子的心,请敲起动听的的锣鼓,请奏起美妙的胡琴,请放开嗓子高唱青春的歌曲,请一起发出庆贺新年的声音!”这是一九五八年新年时,还是小伙子的父亲为当年的剧团所作。现代人也许不曾知道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是怀着怎样的激动办剧团、搞演出过新年的。那种快乐是多么的简单、多么纯粹!即便生活是那么贫困:“我是多么贫困,手中经常没有一文,烂鞋破衣满身,可惜我这愉快的青春”。在当时,年轻人如有机会骑会自行车,也将是何等畅快!“飞车月下行,双脚踏清风,月华洗尘埃,野际列明灯。飞车月下行,热血在沸腾,力尽情未尽,乐而忘归程。飞车月下行,穿林过疏影,疑是过银河,冲散满天星。”父亲就是这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贫困、简单、又快乐的青春时代。

    生活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呢?“劳动在田间,最属夏天难。烈日当头照,汗水湿衣衫。心急不知热,努力奔向前。时有老与弱,远远落后边。地头忙挥汗,转身去支援。同一队里人,怎能做旁观。”“在校理想崇高,为农志气不变。 日出生产手莫闲,夜来高歌柳岸,挥笔文章千字,闲来胸中万卷。风吹雨打做等闲,只管谈笑人间!”父亲三次放弃跳出农门的机会,“决不为转正,竟来把头低。”“立志平民再创造,做人还需意志坚。”“我是一艘有舵的船,在无边的海洋上向着不变的方向。”“困难被赶走了,我们还在赶着困难。贫穷被赶走了,我们继续赶着贫穷。我还要在每个人的心中点上一把火,让它烧得无比的炽烈。再在每条道路的远方,用太阳的火,点上一盏曙光的灯。吸引着每个人去加快脚步,奔向光明,奔向光明!”

    为了每斤白菜比县城多卖1分钱,父亲推车步行赴沈阳去卖菜,推着沉重的菜车,走了一夜。“路过一村又一村。家家户户多明亮,露出灯光暖人心。尝尽劳累风霜苦,想做灯光梦里人。”尤其“想做灯光梦里人”一句写尽劳累与困盹。父亲结婚后没有房子,为了能有间自己的小房,没钱没物,还得四处求人一个字“难”!“求人难,求人难,求人难似上青天!有心与天搭个手,青天就是不睁眼!”(《求人难》)谁过年还不吃顿饺子,董文治过年就吃不上饺子。过年时,寄住岳母家小杂物间的董文治只有走到田野里去打柴,躲避无钱过年的尴尬。于是决心制定《我们的方针》“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坚持苦干”目标呢?竟是“争取在短时间内赶上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苦海无边,所有的才情都无处搁遣,只能“盼望着未来的好日子---丰衣足食的生活。”(《我的生活》) 多么艰难的岁月!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挣扎,到处是一分钱憋倒英雄汉的窘迫!可是比成山的困难强大的是大无畏的精神,是吃掉困难的勇气,正像父亲日记中所言,“我们要把困难吃下去,要敢于吃困难、勇于吃困难、乐于吃困难!吃下困难就能换来不困难,就能战斗到明天。”岁月无情,生命如歌,只是,个中滋味,若品,将如何百感交集、涕泪满襟!以苦为乐,真个苦乐年华!父亲言传身教给我们的是真、善、美,并用各种形式将其保留下来,更用诗词集将其升华,让我们的子孙也能从中受益,让更多的人能有所裨益!

    如今父亲已七十二岁了,每天仍在写,烟纸上、纸壳上、一张张一片片,拥有了这些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 “档案”使父亲觉得自己无限富有,无论多大的官,无论多大的款,在父亲这里都和百姓一样,那份从容淡定从眉宇间渗出,融入到慈祥的面容里,足以让一切骄躁、狂妄、浮华之士相形见绌。喜欢淡泊宁静的父亲仍身居故里,我们尽量每周都赶回去看望他。因为只有在他们二老身边,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才能找到安宁和快乐。从这里走出,我才能在浮华尘世中镇定地做着清苦的工作,守住那份清贫和手中、心中的方寸。父亲因他的一堆堆故纸堆而富有,作为他的子女我们则因生命中能有一笔如此丰盈厚重的精神财富可以继承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并且倍感珍惜,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