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寻找史册中缺失的一页
寻找史册中缺失的一页
——————兴城历史上的杜家屯歼灭战调查
作者:杜志刚 来源: 2013年11月13日

    在兴城西部的药王乡,有一个小村庄,叫杜家屯。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青山环抱,碧水东流,柏油路穿村而过,路旁整齐的北京平房在向人们展示着小村人的幸福生活。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就在这里打响。

    我在很小的时候,曾多次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这段历史,他们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但那时只是作为一个故事听听,关于这场战斗的时间、参战部队、人数、战斗经过等具体的细节,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时过60余年,当年亲身经历过这场战斗的老人们都已作古,了解一些情况的人也所剩不多,如果不及时收集整理这些史料,这场战斗将成为史学界的一页空白。历史的责任感催促着我,从2009年起,我开始寻找史册中缺失的那一页。

    我首先从健在的老人们问起,先后采访了杜家屯的退休老干部83岁高龄的杜维华、叶屯村82岁高龄的老农民殷福贵 、药王中学老校长邢子林。但得到的都是一些模糊印象。据杜维华老人回忆,那是他只有十几岁,战斗当天夜里,他和一个伙伴被驻扎在杜家屯后山的部队派遣,去杜家屯南庙沟送东西,走到南庙沟东河的时候,密集的枪声已经响了起来,感觉子弹就在头顶上飞,“我们吓坏了,只好趴在地上,起初一动也不敢动,后来心情平静一点,就开始慢慢爬行,爬到南庙沟老荣家,最初荣家人不给开门,我们就像屋里喊话,告诉我们的身份,荣家这才开门,让我们进去,后来还替我们把东西送了出去。”当问及其他细节,老人摇头说:“没什么印象了。”

    殷福贵老人的回忆更简单:“我只记得当时天很黑,枪声像炒豆一样,没有人敢出门,我们一家人都蹲在炕沿底下,外面的跑步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邢子林老校长回忆了战斗结束后看到的场面,山坡上敌人的尸体一片一片的,部队打完仗就走了,那些尸体都是老百姓掩埋的,有一些特别穷的老百姓在掩埋敌人尸体的时候,把皮靴扒下来,拿回家里去。

    ……

    这些描述,都只是泛泛的场景,没有多大史料价值。

    后来,我突然想起自己1983年在药王乡政府乡志办公室工作的经历。也许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找到了当时乡志办的干部现任药王乡人大主席张晨。据张晨讲,他的表哥谷学绵、舅舅何忠举(二人都是药王乡谷屯村人)都曾参加过杜家屯的战斗,以前二人曾讲述过,但一些具体的东西没有记下来。谷学绵解放后在承德工作,退休前是承德市交通局工会主席。何忠举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回国后在杨家杖子矿务局工作,现在二人都不在了。张主席这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当年好像看见乡文书何春芳老人曾经一个本子上记录过这场战斗的资料,可是,何春芳老人已谢世多年了,能找到那个本子吗?“我给你看看去!”张主席似乎想起了什么,匆匆走进乡政府档案室,过了好一阵,张主席回来了,从他的表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没有找到,“乡政府搬了几次家,怕是找不到了。”看到我失望的样子,张主席说道:“你别着急,我和市档案馆联系一下,说不定能找到。”我知道他是在安慰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过了好长时间,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张主席的电话,他兴冲冲地说:“有!档案馆找到了你要的资料!”说实在话,对于这件事,我早已不抱任何希望,突然听到找到资料的消息,我简直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来到乡政府,张主席一面打开办公桌抽屉,一面说:“档案局的管理员同志为了找到你要的资料,把整个陈列馆都翻遍了,好在东西找到了,是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发黄的小本子,好像烟火熏烤过似的。在那个发黄的本子上,我终于找到了记录杜家屯战斗的一段笔记。

    下面是我看完小黄本上的笔记之后,对杜家屯战斗整理的资料:

    1947年9月14日梨树沟门大捷结束,东北民主联军8纵队22师70团由三道沟开赴建昌县鸽子洞乡云屯一带宿营。当天,侦察员杜德才(三道沟人)探知国民党93军26师的一个工兵营逃窜至杜家屯驻扎,当即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师长丁盛,丁盛根据侦察员汇报的情况,把歼灭这个工兵营的任务交给了独立一团。团长刘子彬对杜家屯周围的地形和敌情进行分析后,做了周密的部署,决定由一营完成这项任务,并亲自到一营做战前动员。一营营长纪德胜根据上级的部署,拟定了消灭敌人的作战计划。日暮时分,一营全体指战员已经赶到五顶山背后,纪德胜营长把部队兵分三路,第一路占据叶家屯与北庙沟之间的山梁上,防止敌人向西路逃窜;第二路占据杜家屯后山担任主攻;第三路占据盖家窝铺后山的制高点,防止敌人向东路逃窜。形成了对杜家屯的半包围的形势。

    天黑时候,由二连尖刀班班长赵子清带领全班战士进屯摸敌人的岗哨,摸到几处岗哨之后被敌人发现,赵子清只好向敌人开枪,战斗打响了。我军开枪后,敌军毫无目标地乱打,我军则打打停停,而敌人仍然乱打不停。天亮时,我军杜家屯后山的部队发起冲锋,大部分敌人缴械投降,有一部分敌人由盖家窝铺向药王、小徐屯方向逃窜。盖家窝铺后山的一连用重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敌人一片片倒在女儿河里,跑得快的一少部分敌人后来被击毙在小徐屯与药王之间的山坡上。

    战斗持续一整夜,早晨七点结束。这场战斗,共击毙敌人200余人,伤敌100余人,抓获敌人(含伤敌)2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多支,马车30多辆。我军除部分战士受伤,无阵亡。

    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拍手称快,纷纷卸下自己家的门板,拿出自己家的被子抢救伤员。

    当时还有一首歌称赞这次胜利:

    八路军,把枪端,

    靠山崖,傍水湾。

    炮声隆隆敌破胆,

    枪弹飞飞日光寒。

    红旗飘飘舞斗志,

    阵前来往无阻拦。

    霎时敌人窜无影,

    抛下枪炮丢满山。

    东北民主联军8纵队22师70团在东北解放战斗中,长期坚持在辽西作战,在杜家屯歼灭战之后,参加了杨家杖子战役和辽沈战役。1948年12月整编南下,参加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剿匪。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5师403团。

    丁盛,江西于都人,1913年生,长征时期历任班长、指导员、红28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八路军4纵队36大队政委。1945年后历任热辽纵队独立27旅旅长、8纵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1952年任54军军长。“文革”后曾先后任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司令员。

    我写完这篇文章,心里感到一阵说不出的轻松,在查清这段史实之后,我终于能够卸下压在心头多年的包袱。感谢张主席,感谢档案馆的同志们,更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革命前辈。“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