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十年兰台生涯回眸
作者:胡剑 来源: 2013年11月13日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哪个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是我喜欢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名言。不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何种职务,我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本职工作。1981年底,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在蓬安县劳动局、人事局、县委办、人大办等单位工作二十多年后,于2003年9月调入南充市档案局从事编研工作。于是,我再次“以主人的身份”在兰台“上岸”。屈指一算,十个春秋如白驹过隙。细数流年、回首往事,许多声音频频在耳,无数画面历历在目。站在岁月的岸边,遥望时光隧道的纵深之处,我看到了十年兰台生涯中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解读民国照片,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

    当我第一次走进档案库房,面对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档案史料,深感任重道远。我局的馆藏中有一批没有文字说明的民国老照片,一直躺在库房无人问津。这些泛黄的老照片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历史印记,通过比对、考证和甄别,我开始对它们逐一解读,并借助媒体进行宣传。这期间,有几件事令我非常感慨。

    一位重庆网友在网上搜索其祖父陈炳光的资料,无意中看到我写的《抗战时期的机场建设》。他说:“我祖父当年是邛崃机场建设管理处处长,父亲也是直接建设者。可我们家中却没留下任何资料,如果他们生前能看到当年邛崃机场竣工这张照片该有多好!”还有一位河北的读者在看了《喜峰口长城抗战掠影》之后告诉我,他爷爷当年也是29军大刀队的,后来在抗战中牺牲了。他觉得那个身背大刀的士兵很像他爷爷,他问那个士兵叫什么名字,以便确认。我只好遗憾地对他说,照片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抗战期间虽然许多无名英雄都已为国捐躯,但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前几年,作家方军在介绍抗日爱国将领侯烈时提到:侯烈的长子侯正文,给了他侯烈生前仅有的一张照片。但我却在本局馆藏中发现了另外一张,那是抗战胜利后侯烈赴台湾参加受降仪式时拍摄的。湖南《文史博览》登载我为此写的一篇文章后,侯正文先生在电话中激动地对我说:“我以为父亲生前只有那张唯一的照片,没想到你们收藏的这张我还从未见过,真让我百感交集!”还有一次,通过比对相关图片,我发现了一些张灵甫在抗战期间的照片。张灵甫是电影《南征北战》中典型的反面形象,一直以来,许多人只知道他及其所部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全部歼灭这一史实,而对于他抗战期间率部奋勇抗日的情况却知之甚少。我想,只有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才不致于失之偏颇。我将这些照片翻拍后,撰写了《抗日名将张灵甫》,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全文刊登后,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许多读者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通过解读老照片,既宣传介绍了本局的馆藏,又为存史资政提供了资料,使档案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开发清代档案,打捞岁月失落的珍珠

    我局馆藏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目前国内最完整、最系统、时间跨度最长的清代档案之一。2003年10月,该档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清代县级地方政权档案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但是,长期以来,这批档案的开发利用处于空白状态。为了拓展编研渠道,我一头扎进故纸堆,在浩如烟海的清代档案中,拭去岁月的尘埃,打捞失落的珍珠。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面对声色犬马和众多诱惑,性情浮躁者往往难以静下心来,与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档案文字为伴。加之清代档案多采用文言文,且文种、格式等都与现代文本存在巨大差异,为了排除编研过程中的障碍,我自费购买了《辞海》、《辞源》、《古代汉语辞典》、《历史文书用语辞典》等工具书。我们单位的同志也热情支持我的工作,常常为我提供帮助。局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每当他在著录时发现有特色的档案,都叫我去复印一份备用;馆务科的赵科长不论平时还是节假日,只要我需要利用档案,他随时帮我调阅原件。

    为了使编研工作多出成果,我经常将质量较高的稿件投往报刊的相关栏目。《中国档案》的“文化”和《四川档案》的“史山拾趣”经常登载历史档案编研文章。于是,我撰写了《雨水未能如“祈”而至》、《杖毙,丑陋的恶法》、《清代南部县官的回避制度》,很快就被刊用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温故》有一个“古代文本”栏目,我将档案中一个文童的“论语心得”译成现代汉语后,撰写了《与时偕行回归自然》,不久就被全文登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档案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我撰写的《清代档案中的世博会》。近年来,我还撰写了《一位重教兴学的清代知县》、《清代县政管理格局及县官的任用》、《清朝地方政权全景缩影》、《从“官代书”看律师制度的演变》等稿件,分别被《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人民法院报》、《中国律师》等报刊杂志采用。此外,我撰写的《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蜀中花木兰韩娥》、《纪信与“忠义之邦”》等稿件还被《解码尘封档案》一书收录。

聚焦现实热点,展示事业发展的状况

    在做好编研工作的同时,我还关注现实热点,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报刊的宣传重点,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彰显档案存史资政的重要意义,研讨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全方位推介本市档案工作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展示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和档案服务的社会价值。

    在日常工作中,我善于捕捉来自基层的亮点,经常给“档案与社会”、“论坛”、“兰台风采”、“各地动态”等栏目撰写稿件。2004年3月,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副领事何溯源先生来我市档案馆考察的当天,我就将信息发送出去,国家和省上的档案报刊及时作了报道。此后,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学者陆续前来考察,提升了我局馆藏档案的知名度。为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我撰写的《改革结硕果,兰台谱新篇》,总结了全市档案工作成就,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为介绍本市档案事业发展现状,我采写了《南充市重点档案抢救整理纪实》、《东园劲吹兰台风》、《档案部门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档案编研的现状与对策》、《未雨绸缪方能防患未然》、《为灾后重建提供档案服务》、《挖掘馆藏资源,做好档案编研》等长篇通讯、特写和调研报告,这些稿件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

    作为档案部门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我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完成特约撰稿任务。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撰写的《南充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被收录于《四川抗战档案研究》一书;为配合宣传2008年北京奥运盛典,根据本市名人档案,我撰写的《射坛宿将张山的奥运情结》,被《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用;为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我通过采访南下老干部,记录整理了口述档案《红色记忆》;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专门到张澜纪念馆收集史料,撰写了《保路运动中的张澜先生》。另外,我创作的歌词《中国档案工作者之歌》和《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均被《中国档案报》刊载。十年来,我在各级报刊共发表稿件238篇,其中征文稿被评为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四次。

    当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档案人以主人的身份进入角色之后,我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这些年来,我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和南充市第三届劳动模范,2009年至2012年,《中国档案报》连续给我颁发了“优秀特约记者”奖。精神的丰厚是我永远的神往。如今,洗净铅华,远离浮嚣的我,平凡的日子常常遭遇诗意的浸润,心中充盈着属于自己的幽雅和浪漫,我深深体会到:“以主人的身份”在兰台“上岸”之后,这感觉的确很爽!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