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我正式调入区档案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没有什么很隆重的迎新会之类的,随着几句简单的介绍,紧接着就是年度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汇报会。就这样,以简单但又有意义的方式,我正式进入了档案系统。务实、认真,这就是这群档案人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随后的几天,因为有孕八个多月,局长并没给我安排什么工作,让我和股室的同志一起下乡指导档案工作,顺便熟悉一下以后的工作。一同下乡的业务股的同志有股长和他手下两名股员。股长姓乔,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乔,他的一条腿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受了伤,成了残疾,被中央军委授予“开路英雄”的荣誉称号。另外两名股员都姓张,其中一人是原来的副局长,另一名曾长期患病,五十出头的老大妈,病情好转后就一直在业务股下乡指导档案工作。
每天上午不到八点,老乔就来到了馆里,把整理档案需要的工具清点好。差不多八点人齐后就一起坐着乡镇上的车,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逐个村逐个村地去上门指导工作。到了工作的地方,老乔他们和乡镇上、村上整理档案的人就开始张罗起工作来。乡镇上的档案管理员都是办公室里的兼职档案人员,村上的大多是文书,每到整理档案这一天,村上其他的工作人员也都会热心地过来一起帮忙。老乔他们一边整理着收集来的材料,一边给抽来的人分好工,教他们进行换针、分年度等工作。有时碰上哪一部分的材料收集不齐全的,老乔就让文书找来交材料的人,耐心地向他讲解材料收集的范围和归档的重要意义,甚至有时候还会亲自去到他们办公室,现场帮着他收集材料。整个工作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中午的时候,我们就跟随着乡镇上的人到食堂吃饭。几个人吃完饭有时候就在整理档案的地方趴着睡会,有时候就接着赶工作。顺利的话,下午四点多点就能结束,也会干到五六点。老乔说,从2006年开始,全区九个乡镇的八十多个村社区每年都得跑,年初就计划好的,按乡镇来安排,一个村一天,不然安排不完。
村上许多老文书感慨说,每年一天的整理档案的日子,都是我们大家盼着的啊!你们档案局的同志,每年都来我们这亲自为我们整理档案,办的是大实事,不容易啊!第一次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对眼前的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档案工作,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蹲在档案馆里管好馆藏档案就行。哪里有档案,哪里就有档案人的身影。正是这多年的档案工作,塑造了档案人甘于清贫、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
没多久,2011年的1月,随着孩子早早的降临,我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开始了休假。待我重新上班时,已是半年后了。破旧的办公楼,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孔,人还是那些人,每天还是那些工作,一切似乎都没变。只是偶尔会发现,大家发间似乎又多了丝丝白发,脸上似乎也多了条条皱纹。档案工作,就是这样默默地在耕耘着,奉献着。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历史却在这里得到沉淀……
不久,馆里迎来了件大事。在我来之前两年前就开始手编写的《红塔区档案志》印刷出版了。第一天看见这本历经馆里工作人员三年的时间,近40万字、200多页的志书,大家喜悦的心情都不由自主地洋溢于脸上。这本志书,未聘请任何一名其他工作人员,全部是局长带领着馆里的人员在工作之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的。它除了记录着我们红塔区档案的发展史,还更体现了现在馆里的这批档案人吃苦耐劳、执着奉献的工作作风!
局长说,我们档案人,做事就是这样扎实。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一份执着,不管多大的事、多大的困难,大家拧成一条绳,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直至做到最好。
2012年,红塔区农村档案工作基础扎实,工作成效显著,被云南省档案局推荐参加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
全国性的这种创建活动,在整个区档案史上还是头一遭。刚得到消息的时候,五十多岁的局长自己在狭窄的办公室里整整埋头坐着办公室好几天,研究整个创建工作。局馆的全部人员,对照着评分表,一条一条地研究讨论,从责任人到工作措施,丝毫都不马虎。2012年春节一过后,大家就按着分工不停地开始忙碌。老乔他们一边抓着基层业务指导不放,一边结合着评分表安排着每一处做好示范县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馆里办公室、保管股的人也一刻也不停歇,保管股两个人负责着整个创建活动迎检材料的收集、机关单位具体的工作指导,办公室两个人也在为迎检工作的安排进行准备。我协助着局长负责迎检的有关宣传和汇报材料。报告出来后,局长反反复复修改,一个字、一个标点都没漏下。一稿出来后,征询了市里的意见,又重新修改;二稿出来后,上报省里前又进行修改……直至初检结束后正式检查前都还进行了调整。汇报材料更下工夫,保管股的同志完成了初稿后,编辑版式都用了好几天。整个馆里所有的照片都收集到了一起,我和另外个同志一张一张地进行挑选、排版……为了找到合适的打印店,我们一连跑了五六家,反复询价、砍价。每一稿出来后,我们都认真地核对。在正式检查的三天时间里,局长一连几天都没睡着,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周密地考虑安排……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忙碌中,我们通过了初检、正式检查,国家检查组的专家领导及省、市里的领导都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肯定。
记得正式通过验收的那天中午,送完验收组的领导和专家后,我和局长又返回了吃饭的地方。局里的人刚忙完,还在吃饭。大家围着饭桌,每一个人都无比地激动。局长和几个同事流下了眼泪。局长说,十年啊,整整十年,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埋头在农村干工作,十年如一日地一个村一个村地整理档案,中间遇到过多少困难,有过多少委屈,大家流了多少泪,洒了多少汗,今天终于得到了回报!
那一刻,我的心里有种莫名的悸动。从2002年村上没有一个放档案、整理档案的地方到现在每一个村、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标准档案室,从原来村上没一个人知道档案工作到现在每年主动和我们联系请我们去指导工作,从没有一组档案保管箱柜到现在不仅有了档案箱柜,80%多的村上还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完成了条目录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这一条路,他们走的太长了,也太艰辛了。是他们,这群耕耘在红塔兰台上的人们,用他们平凡的事迹感动了我;是他们,用这种坚守与付出震撼了我;也是他们,用这种执着鼓舞了我……
随着日历翻过12年的最后一页,13年,当我们还在筹划着新的一年的工作时,档案馆搬迁的工作突然降临。局馆11名干部职工,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从开始找新办公地点项项工作,到后面的装修、整个的搬迁,大家十来个人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忙碌着。老局长依然忙着整个工作的协调和部署,同时还亲力亲为地和大家一起装箱、打包……其他的同志,一边忙着新办公地点的装修,一边将每一组箱柜认真地清点、编号。为了方便搬迁时箱柜的排放,大家群策群力,在每组箱柜上栓上不同颜色的毛线、在新库房的地板上划线编号……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地细致认真。大家都说,宁愿现在多累点,也不能在搬迁时出任何纰漏……
当档案馆顺利搬迁完,坐在新的办公室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每一年总有这么些工作,每一年,总有理不完的档案。退避之中有追求,淡泊之中有坚持。从这一群档案人身上,从这三四年的档案生涯里,仿佛间我好像明白了许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