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记我四年档案工作生涯的感触
作者:沈丹妮 来源: 2013年11月13日

    进入这一行,属于误打误撞。四年前的现在,我刚刚结束毕业答辩,在那个热得风都几乎快要静止的夏天里对前途的漫漫有些无助。所以当我在省城某招聘会的角落里看到家乡的邮政在招聘文秘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投了一份简历,那时的我还以为,所谓文秘,就是写写文字罢了,不想,这一投,就迈向了我的档案工作生涯。

    档案于我,曾经遥不可及,似乎只是存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生物。儿时,档案是老师的循循教导:老师说,你要好好学习,你的成绩表,你的优异表现,你的违规处分,都会存进你的档案里,跟着你一辈子。那时我对“档案”无疑是胆怯的,似乎是自己的影子,以为做了什么都会被记录下来,永远挥之不去。再长大一些,档案变成了历史书上厚重的文字:从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现代史,我好奇那么悠久的历史会变成书上清晰的文字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那时知道了古代有种记录发生事件的书,叫“史书”,还有一种专门做记录的官员“史官”,演变到现代,分别变成了“档案”和“档案员”。那时开始模糊地懂得“档案”的意义,但总是觉得那是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的一件事,似乎与自己的世界平行地在发生。工作以后,我开始整理单位的档案,档案变成了我每天整理的一叠叠文稿,按着次序和重要性排列组合,然后装订存放。那时我每天机械的工作,感觉不到快乐,也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档案工作似乎只是为了每年的档案局年检而在继续,平时在单位里,没有人关心我工作的进度,也没有人关心我的成果。档案被撕去了神秘的面纱,我也渐渐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档案的想法。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日期,只记得那是树叶渐黄凉风渐起的季节。某日,单位一位面临退休的工人急切地来找我,希望我帮他查询他的工作记录,这关系到他工作年限的认定,决定了他退休工资的级别。当时我以为这很容易,不过是翻翻档案的事情。但是当我把单位档案的目录翻了一遍之后,开始有些着急了,因为他需要的记录,我找不到。我又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我无奈地告诉了他这个消息,他彻底急了,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辛辛苦苦在单位里工作了一辈子,怎能连个记录都没有?这本与我无关,因为他要查询的那一段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历史,根本就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我只负责帮忙查询,告诉他没有查到这个消息,工作就可以结束了,但是看着他既着急又无助的眼神,我实在无法弃之不理。之后的日子里,我帮他仔细地翻遍了整个档案室,因为单位几经变迁,有部分档案在变革过程中移交给了分营的单位,我陪着他跑了一家又一家,请人家帮忙查,没有,没有,还是没有。他几乎已经绝望,对我说,还有办法证明吗?已经过去了近40年,几乎全都物是人非,怕是找不回来了吧,我的工龄。虽然我也几乎精疲力尽,但还是不想放弃,我说,还有最后一家没有找过,档案局,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去看看吧。不曾想,就是这渺茫的希望,居然成了现实,当档案局的工作人员翻出了一本泛黄的40年前的发放工资记录本的时候,我几乎都要惊呼起来,这太神奇了!那一刻,我虽然表面平静淡然,心情却是无比激动,第一次感觉到档案对一个人的决定性作用,也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就像春雨,淅淅沥沥,细细绵绵,有时微弱得连声音都听不见,但是它就这么默默地在那里,一点一滴地滋润着土地,即使新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许多人也许看不见春雨的功劳,但是新芽知道。它的作用也许现在并不显著,但是它却是历史大车上无法缺乏的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齿轮,推着历史大车滚滚向前。每一个档案员的工作也许很枯燥乏味,甚至偶尔缺乏信心和动力,但正是我们每个人努力地收集,仔细地记录,勾画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构成了一家又一家企业史,刻录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供世人查询利用,供后人学习品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我们每一名默默无闻档案人的写照。我开始为自己是一名档案人而骄傲!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