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平淡最真:25年档案情缘
平淡最真:25年档案情缘
作者:高建华 来源: 2013年11月13日

    不知是否有遗传因子在起作用,打小我很腼腆、少言寡语、不喜欢做有求于人的事。我还不善于在人际之间周旋,自小就弄不明白亲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数字不敏感,数学成绩很差;没有经济头脑,至今“买”“卖”不分。但,我个性倔强、刚强、勤快而又有自己的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记得14岁那年夏天,我在离家较远的田地里打羊草,边割草边思索着我家的未来(主要是我的未来)。我想:我家三个男孩都窝在家里可不好——房子不够住、家产不够分,总要走出去一个吧,或者我要有出息,那就可以减轻家庭的压力、也不用求人了。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后来证明,我的全部奋斗史就起源于这个愿想。

    1980年7月,我考上了塘栖中学(念高中),这时我的目标已很明确,就是通过努力考上大学。三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杭州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快毕业的时候,我想我没有什么背景,有一份平稳的工作就知足了。于是,25年前的1988年8月,我穿过那个圆洞门、走进了档案馆,从此,我走进了一份平凡的人生,平淡的生活。

    弹指一挥间,旅途坎坷多,冷暖心自知。算至2013年8月,我的职业生涯走过了25年,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值一提,但对于人生的旅途来说却是一段不短的行程,与档案为伴这一路,从懵懂、学习到成为行业能手,我对她渐渐产生了一种化解不了的情愫。未来10多年,我的职业生涯就像魔术师抖开的包袱,不会再有什么神秘可言了。这就意味着:今生今世我会与档案携手共进,因为,在我的眼中,档案已不仅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或是生命中形同路人的过客,而是我人生路上命中注定要邂逅的一位开启心智的良师益友,一位历经沧桑、饱尝炎凉的得道高人。

    时间就像一柄长梳,捋起缕缕青丝,留下岁月痕迹;又像一列火车,带走无限风光,留下长长轨迹。在与档案结缘25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想带领大家去走一走这条平凡的路,领略一路上经受的风风雨雨、晒一晒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事功,同时,盘点一下25年的心路历程。

    第1个5年,我的工作主要是装装订订、抄抄写写。通过对余杭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档案的重新整理,我初步学会了管理一个全宗(一个单位所有档案组成一个全宗)。它看起来没有知识含量,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正是以此为起点,我掌握了全宗这个档案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学会了分类、组卷(即将几个或十几个有紧密联系的文件组成一个保管单位—卷)这个很重要的基本功,学会了拟写案卷题名——这也需要相当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为日后为我能独立指导档案室(一个档案室全部档案组成一个全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经常整理县(市)委办公室的档案。到现在,多数档案人员不喜欢做整理与编目等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而我一开始就比较善于把零乱的文件组织起来,抽丝剥茧、条理分明,搞清有机联系、划分保管期限,我就在这种从分散到集中、零乱到规整、无序到有序的组卷工作中得到了专业训练和充实快乐。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

    话说1990年,档案馆第1次接收区公所、乡镇机关的档案。我主要负责原来的余杭区、瓶窑区下属的乡镇,指导他们如何整理好历史档案,达到或接近档案馆接收标准后才可以移交进馆。那时候的乡镇机关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和标准的档案柜,保管条件极差,档案成捆堆放,甚至与杂物为伍;更有甚者,那时的文书是“百搭”,要做婚姻登记、户口迁移、保管图章(盖印)、还要负责会务、食堂工作等,而档案工作成了可有可无的“苦差事”。那年,我第一次深入大山,白天从老鼠堆里清理档案,晚上听着淙淙的溪水声入睡。通过这种包片的业务指导工作,与基层干部有了亲密接触,了解了乡镇档案工作现状,我的《乡镇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历史表象的背后——做好新时期乡镇机关档案工作的再思考》等文章写出来了,还很受《杭州档案》杂志、杭州市档案学会的欢迎。

    第2个5年,我的工作主要是接待利用,多数时间是在为前来查档的用户提供档案,工作方式是按照用户提供的线索,到库房里找到一个或几个文件,这些文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可以为落实政策、编史修志、工作查考服务,为解决土地房产、婚姻、户籍等问题提供依据,还有的可以为用户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因此,我接受了档案工作是服务工作的思想。由于本人善于结合利用工作实际,总结梳理规律性东西,因此,在不长的时间里熟悉了余杭历史变迁、熟悉档案馆馆藏,也树立了热情周到、百问不厌、千查不倦的良好服务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能更好地服务机关、服务大众。

    干了3年,我发现,在档案馆工作,除了清苦之外,有一些条件是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料丰富(区档案馆收藏有历史和伟人著作),工作节奏不快(没有人来查档的时间可以自主支配),历史专业毕业的我已拥有相当的阅读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充分地利用阅读和写作熨平了上世纪90年代如大海波涛般喧嚣、躁动的凡心,所以,我也没有一般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枯燥乏味、单调机械的强烈感受和强烈抗拒。

    我的历史老师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初期,我迷恋于阅读马恩著作(包括传记和文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那些欧式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是能跨越时空,穿透历史,驱除人类精神王国里的黑暗,在我的内心矗立起坚定不移的信仰;我还对《新华文摘》情有独钟,几乎每期必看,特别是有关哲学、历史、社会的论文、散文、杂文,更是欣喜。与此同时,为了尽快进入档案工作角色,我专注于阅读档案报刊、研究专业书籍,这使我对档案学理论有了真切的把握,在工作中,我能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灵活多样地处理问题、指导工作。那一时期,我每年规定自己读书300万字以上、还规定每年研究性阅读几个专题。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它可以为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城市记忆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和广泛的支持。“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可以在这些档案资源的开发上有所作为。于是,我先后编写了《余杭区历届党代会简介》、《余杭区历届人代会简介》、《余杭户籍制度的变迁》、《余杭档案工作大事记》等参考资料。智者有言:一个人,确切地说,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他只能经历自己(有身之年)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道听途说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而我因为管理档案,又拥有这么多馆藏图书资料以及拥有的那些阅读能力,饱览了比自己有限生命更为久远的历史、获得了比一般档案员更多的历史智慧,于是,我的人生的长度和宽度都要比别人长好多倍。正所谓:“读破万卷诗书、看尽万种人生”。

    头10年,具有更多理论色彩、更多批判精神的文章从大脑中渗出。于是,《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浙江档案》、《杭州档案》等杂志都有我的文章发表,这些文章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我的思考,我把读书和写作、做工作与做学问结合起来了。正是这些静默的阅读、清静的工作,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观点、写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论文。于是,我的辛苦付出换来了专业技术职务连连攀升,如1990年2月取得档案系列助理馆员职称、1994年11月取得档案馆员职称、1999年10月又取得了副研究馆员职称。

    这10年,改革开放,泥沙俱下;下海之风,波卷浪涌;滚滚红尘、物欲横流;有的迷失方向,有的频频跳槽。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浮躁、讲求功利,甚至鄙夷崇高、选择低俗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而我在用读书和写作的方式营造的天地里自由地漫步,看尽千山而心如止水、阅尽千帆而波澜不惊;守住了清贫,耐住了寂寞,抗住了诱惑,在平凡岗位上绽放青春光彩。

    10多年平凡的工作让我对成功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把“成功”定义为“做伟大的事,出瞩目的成就”。要是自己做的是细碎的琐事,平凡的工作,就容易自惭形秽,产生自卑情绪。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是充当了不起眼的绿叶角色,是在给别人做衬托。那是否就可以说,他们所演的角色和所做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呢?不然,“红花还要绿叶扶持”的真谛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成功更需要平凡。或者说,成功是平凡的累积,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工作长期做下去、做到极致,那也是一种成功。多数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心态,心态决定成败。长期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同一种工作,还能保持一种一丝不苟、不断钻研、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心态,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这不是一种成功又是什么呢?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激情而投入地工作与麻木而呆滞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两种人生。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我进入了第3个5年。

    这第3个5年,我的工作是内外兼顾、动静结合,既要作好档案馆接待利用工作又要外出去做业务指导工作。常常是这里在忙于给用户查档案、库房内外来回穿梭,那里是电话一个又一个,有档案员咨询业务问题的、也有约我上门去指导工作的。这正是:“忙里忙外是这双手,风里雨里就这样走”。但,话要说回来,为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奔忙,即使苦一点、累一点,自会甘之如饴,“忙并快乐着”。

    记得1999年初,档案馆第2次大规模地接收区级机关1980-1990年形成的文书档案。那年,我独自一人仰仗着余杭市委办公室和余杭市政府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做好区级机关档案接收工作的意见》(市委办【1999】31号)的文件,拿着卷皮、小电钻、装订线,奔走于机关之间,“面对面”指导、“一对一”服务,直到那些档案符合进馆标准。到2000年初,60余家单位6500余卷档案接收进馆。

    这些年,工作有点忙。同时,感觉舞台大了,有了把前10年研究的理论成果用于实际工作的充实感和成就感。1999年10月,我毫无悬念地取得了副研究馆员职称。如果不出意外,5年后我就可以报评研究馆员,我的人生就沿着工作与学问相辅相成的道路上走去。

    2003年7月,区档案学会成立。由于这些年在档案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和广泛接触档案人员的群众基础,我被选为学会秘书长。在我努力下,档案学会的发展持续和谐、健康、平稳。10年里,我主持召开了10次档案学术讨论会,带头撰稿30余篇;编发《余杭档案》简报100多期;组织了30多次学组活动;培训档案人员1000余人(次)。直至今天,我还是档案学会的秘书长,依旧快乐地耕耘在档案宣传和教育培训的园地里。

    我敬仰历史老人。不论是身穿甲骨、竹简,还是衣着纸张、光盘;不论是遭受焚书坑儒的伤痛,还是迎来现代文明的光辉照耀,档案——这位历史老人,都是一样地沉稳冷静,不卑不亢,能屈能伸,品性依旧。15年,默默无闻、努力奋斗,重新塑造了我的人格,这些特征与档案品性日益契合。历史是档案的血脉,档案编织着历史。档案与历史相伴,正如我与档案结缘。不过,有了这15年档案工作经历,我与一般的档案员有了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坚守档案园地勤奋耕耘之同时,我在不停地思考,源源不断地发表新作,其中被省市档案学会评为优秀档案学术成果一、二、三奖的就有20篇;《兰台之歌》、《兰台花绽放》、《余杭区档案室工作手册》、《论档案馆》等文集或专著相继(内部)出版了。我成了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档案人。或者说,我正朝着当年周恩来总理倡导的档案工作者要学做司马迁,这一期盼日益逼近了。

    2001年9月,我区领导换届,区档案局(馆)领导也实现了新老交替。我的第4个5年的工作是在业务监督指导科长职位上渡过的。确切地说,2002-2006年,我专职做业务指导工作了。这期间,有三个小插曲,即2004年1月到2005年4月,我被组织上指派到运河镇博陆村做了15个月的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二个是2006年1-8月,再次被派往区信访局挂职锻炼。第三个是2004年,区档案局(馆)成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副处级事业单位。于是,职称与待遇脱钩,而且,公务员不能参加研究馆员评聘了。这也意味着,我还得从科长干起。

    于是,我暗下决心,干好下一个五年,为余杭档案事业再立新功。2007年,适逢《档案法》颁布20周年。我独自策划并编写了《余杭档案廿年》,一本宣传余杭贯彻落实《档案法》所做主要工作的小册子内部印发了。9月5日,以区政府办公室名义,在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召开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20周年大会,120余人参加,这是我亲自策划、操办并见证的我区档案事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档案工作会议。

    目标管理是提升档案室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从1997年接手业务指导工作到2012年5月离开这个岗位,通过我的指导,总计有500余家(次)单位的档案工作达到了省、市、区三级相应标准,为这些单位档案工作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奉献了全部智慧。

    可是,目标管理是自愿的,对一些党政机关没有太大的触动,于是,我吸收别的地方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实施档案工作年度检查(即档案年检)这一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档案行政监督管理新举措。从2002年开始,我区的档案工作年度检查走上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10余年来,申报年检材料的有近1000家(次),实地抽查了200余家(次)。如今,档案工作年度检查已成为依法治档、行政监督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宣传档案工作、扩大档案工作社会影响、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可行的检查标准和尺度严格的等次评判,有效地推动了我区档案工作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005年9月-2010年5月,我担任了副局(馆)长(职级确定为正科级)。2008年11月,区档案局(馆)升格为相当于正处级的事业机构。如果按常规(水涨船高)的话,我会有一次可以享受副处级职级待遇的机会。但后来的事实是我依然回到业务监督指导科科长的职位上,职级原地不动。

    原余杭区纪委书记(我感激这位领导,只有他在余杭不长的任职履历中三次来到档案馆)最后一次来档案馆,他说,不当领导也好,可以按时上下班,有大把的时间留给妻子和孩子。我知道,他的话不仅仅是在宽慰我的心。因为,上帝对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或会开启一扇窗。

    水之为雪,希冀一种空灵的舞动。雪之为水,坚守着一种宁静与悠远。我读档案、档案读我;我管理人类的档案,档案中也镌刻下生命的痕迹。25年无生无息地过去了,一条清晰的痕迹产生了,无论深刻与否,都能折射出一段生命的光华。

    人们都在追求比别人好,而非追求“好”本身,所以,结果谁都好不起来。实际上,好没有固定的标准,自认为好也就可以了。“阳光普照大地,并不需要山河的理解;春风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余秋雨语)。其实,人,只要理性而又知足,便会心静如水;虽然我不可能彻底地超脱这个繁杂、浮华的凡俗世界,但我确信:平凡的生命在奉献中可以得到升华,平凡的生命一样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2012年5月,我离开坚持做了15年的业务监督指导工作,调任信息技术科(登记备份中心)科长(主任)职务,开始专职做档案信息化工作。我的职业生涯至少还有10多年大好时光,我的工作有了新追求,即通过数字化引领,改变一个人、一间房、一堆检索工具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推进档案工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到“十二•五”规划期末,全区100余家列入进馆名册的单位中60%的机关单位建成数字档案室,开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有一种崇高叫坚守。一个孤岛,方圆几平方公里,几艘汽艇,几尾小船,为了祖国海域的安宁,战士们一年半载走不出这样一个半径三五公里的海岛。但他们任劳任怨的守护,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这样的崇高我们常人知晓,并深深敬仰。但,还有一种坚守,它平凡而普通,似乎不为外人所了解,也不为常人所知晓,但你会为他们的敬业守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所感动,他们的名字叫档案员。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无论是平凡的人或是名人,坚守是一种美德,坚守更是一种付出。人生苦短,人的一生容不得我们得过且过,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善待自己,当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候,你会因为自己的坚守而得到应有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坚守而感到自豪,你也会为自己的坚守而感动。

    也许,野菊花的风韵是淡然的,百花竞相争艳过后,它却默默地绽放,且如此执着。档案人的人生也是平淡的,平平淡淡地做事,平平安安地做人,平平静静地生活。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通过在行政与事业两条道路上的来回奔波,最后,我懂得了有一种坚守叫“放下”:理想要坚守、利欲要放下;岗位要坚守、权欲要放下;服务要坚守、酬报要放下;奉献要坚守、索取要放下。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我比青年时期更向往平平淡淡的工作状态,如溪水静静地流淌;从容淡定地生活,如花开花落的悠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人生。不过,选择平凡或许更适合人世间大部分人,的确,有的时候,平淡一些更好,平平淡淡才最真。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