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敬畏与谨为
敬畏与谨为
作者:万芊 来源: 2013年11月13日

    前几年,我在市某办公室工作的时侯,听一位一起工作的部队转业老领导讲一则亲临的故事。说是早年从他们部队转业的一位军人,回乡后多年,虽说工作很努力,能力也很强,却仕途上就是一直得不到任何进步,为此心存纠结。多年后,这位转业军人无奈中辞职下海,白手起家经营一家私营企业,并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有一次与几位要好的朋友说起自己转业后多年虽很努力却一直仕途受挫,感慨万分。有一位曾经接触过这位转业军人个人档案的朋友,说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他说,如果你还在原单位,我会把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最后,你现在早已离开原单位成为个私企业主,这个秘密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我可以告诉你,问题可能出在你的个人档案上。听了朋友的话,这位转业军人,大惑不解。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通过正常途径提出申请,找有关部门要求查阅自己的个人档案。结果让这位转业军人惊呆了。原来,在他的档案袋里,竟然有一纸盖有某师级部队政治部公章的档案。档案文字很简单,就几个字:“此人不得重用。”这位转业军人一看这纸,就明白是谁在报复他。其实,他与这人的所有恩怨,都是在部队里为了服从大局,为了伸张正义,而得罪这个小人的。这位转业军人,遂专程回了一次原来的部队。准备向原来部队组织提出撤销该档案的申请。回部队后,这位转业军人经多方打听知道,报复他的那人,已经因为其他劣迹被部队撤销职务,开除党籍、军籍,遣送回原籍了。这位转业军人,心里略感安慰,心想,社会还是公正的,不再过多纠结此事。

    此事,听了确实让人惊心。我听后,感悟二点,一是在部队这样最神圣的地方,同样有道德败类。二是一份看似小小的不起眼的个人档案,竟然会给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起着惊人的影响。

    过了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题为《一纸玩笑》的小说,原型和故事核,就取之于这个故事。后来,这篇小说发表在2010年第一期的《天池》杂志。写小说的时候,我也在想,这毕竟是个例,档案自有档案的规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规正、公正的档案记录,大可不必为个人的不公正档案而纠结。所以我是以开玩笑的角度,诠释了这个故事。

    对于档案工作,我其实有一些发言权的。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做过二十多年与档案有关的人事、文秘、文档、监察、审计等办公室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学校转行到一事业单位负责人事秘书工作,开始接触人事和其他内部档案。期间,我刚着手接触档案的时候,正好遇上档案清理工作。那时,离“文革”结束的时间还不是太长,有些个人档案中,“文革”期间留下的不实档案还很多,特别是一些涉及已有明确鉴定结果的冤假错案的个人档案、“文革”期间一些纯属捕风捉影的文字档案,还掺杂在有些人的个人档案中。这对档案主人是一个伤害。根据上级档案部门的工作要求,我着手对“文革”档案的清理工作。其实,一个单位做这一工作的就我一人,我逐一对我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个人档案,进行逐份逐项鉴别。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纠心的工作。需凭对历史的了解,凭对政策的把握,同样还凭一个档案工作者公正、公平的良心。这项工作,我一直持续了几个月。由于年代条件的限制,有些档案,文字、字迹已经模糊。有的手写文稿中,还有很多繁体字、异体字,我凭着一个语文老师该有的文字功底去释读这些档案,就像一个时间老人穿梭在随时变化的时空隧道里。鉴定、甄别。按规定,该撤的撤出,该上交的上交,该请示的请示。看着经过几个月辛苦整理出来的个人档案,我心释然。其实,这是一项相对累人又无处诉说的工作,每天关着办公室门,在那里埋着头整理,不能对任何人诉说细节,不能赢得别人对你辛苦的理解。然居然做了这项工作,就不能太计较这一点。

    做人事档案工作,还得凭一颗公正的良心。有一回,我和老科长去外地为一位同事做入党直系人政审工作。我们去的那几个单位,有的已合并,有的已改名,跑了好几个单位,总算找到政审当事人的个人档案。但这些陈旧的个人档案,着实让我吃了一大惊,整整几大包。还都是一些原始的文字材料,没有经过很好的整理。我俩只能带着茶水和干粮,借坐在人家的旧库房里逐项整理、查阅、记录。这些文字记录,绝大多数都是当事人“文革”期间,被人举报的生活问题之类的文字材料,繁杂凌乱。有多个工作组多次调查询问的原始笔录,然由于时间久远,手写文字很难辨认,给我们的查阅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说实在的看了整整一天,我的心整整揪了一天,如果把这些文字资料抖出来,对任何人都是致命的打击。只是在整个档案中,只有措词激烈的各种检举举报、扑朔迷离的调查询问笔录,但最终没有找到一份能够代表一组织的权威鉴定。我与老科长,忙碌了一天半,头昏了好几天。最后专门就当事人政审报告的撰写事宜进行请示。并且与对方单位现任领导进行沟通,请对方单位出具了一份较为公正、实事求是的个人鉴定。然说穿了,由于单位人事的变化,人家现在的单位人事负责人也根本不了解我们政审的当事人,面对乱麻一样的档案也是一筹莫展。政审后,我和老科长把政审情况,在小范围工作会议上进行汇报,赢得了认可。后来,这位同事的入党,非常顺利地进行,没有因为政审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而受任何影响。

    我的体会,做档案工作,需具有对个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不能凭自己的跟人喜好,更不能凭自己的个人恩怨。同样的还需要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只要在清明的政治环境中,才能拥有真实的档案环境。其实,作为历史的记忆,档案完全不同于文学,文学可以记忆历史,然文学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档案不同,档案更在于对历史真实人与事的留痕。文学就像七彩的梦,档案更像足迹化石。

    我深切的体会,档案工作这是一项特殊又特别的工作。对于档案,既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又要凭自已诚信的良心,敬畏而谨为。

    2001年某日,锦溪地方文史研究专家陆宜泰先生上门与我商议人物传记《陈三才》的合作写作事宜。写作中,我阅读了陆先生提供的众多陈三才的历史档案资料,有绝版的报刊杂志、有珍贵的原始照片、有当事人的亲笔书信以及大量的旁证资料。这是陆先生通过各种路径,无数次去北京、南京、上海,或联系国内和美国的亲戚,或央亲戚,或央亲戚的亲戚,或央亲戚的朋友,或央朋友的朋友,千辛万苦收集过来的。我几乎花了半年的时间,反复阅读着这一大堆上世纪初到新中国解放之前的原始档案,为写作人物传记理清思路。为了能够真实再现这位清华英烈生活轨迹,我与陆先生又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与切磋。《陈三才》最终的成稿,一是靠陆先生收集资料的不懈与执着;二是靠北京、上海、南京、清华大学、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等图书官、档案馆原始资料档案的支撑。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的原始档案,陈三才这个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恐怕真的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为此,就此书的写作,我真的想出于内心地表达,对于无数默默无闻地甘于幕后辛勤为人作嫁衣的档案工作者,表示自己的万分敬重。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