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我的兰台岁月
我的兰台岁月
作者:吴莉琼 来源: 2013年11月13日

    18年前的那个阳春三月,我有幸与兰台结缘。当时,因县档案馆人事变动,急需一名档案管理员,经过多方挑选,局领导相中了我这个在乡镇工作了三年的团委书记,于是我被县委组织部从乡镇召唤到了县档案局。岁月苍茫,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已经陪伴兰台走过了18个春秋。

    依稀记得,1995年3月12日上午,接到正式调令的我满怀喜悦、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来到局长办公室报到。虽然脸上看上去还很年轻,但头上的蜈蚣辫子、身上的乡土穿着,却给人一种与县城格格不入的感觉。看到我拘谨的样子,局长非常关切地询问我的生活情况,并简单介绍了县档案局的基本情况,最后还不忘给我打一针“预防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在兰台工作既辛苦又清苦”。至此,我才知道,档案馆又被称为兰台,也明白了兰台的工作性质。随后,我被安排在县档案馆负责接待档案查阅,同时兼任档案局出纳工作。

    初到新的工作岗位,我心中一片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幸亏有单位领导和老同志的热心指导和帮助,我才得以较快进入角色。然后一头钻进档案库房,熟悉全宗、了解全宗位置、清理检索工具,并虚心向同志们请教档案的立卷规则,学习档案的各种抢救技术、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等,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和摸索,我的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也慢慢地爱上了这份工作。从此,我便把档案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兰台视为家来认真经营,将各类档案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

    18年前初到档案局时,只有一层木质办公用房和两层简陋的档案库房。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台老式铅印打字机,以及它每天发出的沉重而有规律的敲击声;看到的是老革命们每天加班加点整理一捆捆的档案资料,深切感受到的是他们那朴实的无私奉献精神。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当时的档案业务指导还停滞在大包大揽地承包整卷的格局,档案装订也靠锥子钻孔、手工订线,档案法制工作更是一片空白。

    18年的斗转星移,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档案馆的软硬件条件都逐渐好了起来。

    档案馆先后历经了三次搬迁,办公用房由阴暗狭窄的木房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房,档案库房也从1995年的300余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平方米,库内还配置了密集架、空调、除湿机、消毒机等现代设备,库内温湿度实现了科学调控,档案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办公室安装了空调,人手配置了一台电脑,安装了档案管理系统网络版,创建了新晃档案网,办公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馆藏全宗由原来的100多个增加到286个,馆藏档案资料由3万余卷册增加到7万多卷册,并建立了目录中心、现行文件中心,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档案资源体系得到了不断丰富。

    档案查阅方式由单一上门查阅,拓展为来电查询、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部分民生档案还实现了电子查阅,档案利用体系得到了不断改善。

    档案业务指导走出了承包整卷的模式,形成了集中审卷、各单位自行整理,集中赛卷找问题、及时整改的监督指导模式。

    档案法制工作由无到有,再到每年常规性地开展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按程序查纠档案违法行为,查处档案违法案件,档案管理工作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档案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

    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我所钟爱的档案工作亦然如此。18年的光阴仅在弹指间,在档案局的这些年,我有幸得有机会先后在档案馆、业务股、法制股、办公室、副局长等多个岗位上锻炼,更有单位的老同志戏称我是“‘四个屋角’都走到,每角留有汗墨香”。在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中,我看到了对“宁静致远”的真实诠释,体会到了“淡泊与宁静”的境界所在。在这里,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了理想信念;在这里,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女孩到步入婚姻殿堂,到为人母,走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里,我由一个一般干部逐步成长为档案局副局长,并得到全局干部职工的认可;在这里,我学到了认真履职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平和的工作心态,人生经验得到了不断丰富。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变迁,看到了新晃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热爱档案工作,在拂去尘土的历史资料中薰习熙载,发扬其徽绪,步趋其逸躅,我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我为我是一名光荣的兰台人而欣慰,为我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亲情的集体而荣幸,为我选择了兰台这份事业而无怨无悔!感谢档案工作给予我人格上的熏陶和净化;感谢档案工作给予我生活的信心和活力;感谢档案工作给予我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明天。

    我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档案工作者!我坚信!我们的档案事业必将蓬勃发展!我无悔!我与档案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