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档案局(馆)座落在原汉口德、日租界的交界处,当年属德租界,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西洋式建筑。爬满青藤的外墙、拾级而上的台阶、精雕细琢的窗棂……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到该馆附近的同学家玩曾经过该馆。那时档案馆正门的铁栅子门常年紧锁着,绿树掩映中写着单位名字、白底黑字的两块牌子格外显眼,整个建筑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没想到当年的匆匆一瞥,竟与它结下了终生之缘。
1990年大学毕业,正赶上分配困难,不想当老师作“孩子王”的我进入了档案馆。第一次走进该馆内部,木质的楼梯、高挑的空间,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觉。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转眼二十三年过去了,我历经管理处、编研处、技保处、法规处,领略了平凡的档案工作不平凡的真谛,借此征文机会,回顾一下自己的职业感受,与同行们分享。
守库有责共七年 档案管理是基点
在档案馆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就是库房管理员。现在我馆还有一个传统,新来的大学生要首先在管理处锻炼一年,转正后再按专业重新分配处室。但我一呆就是七年,领略了库房管理员的酸甜苦辣。当时我们馆有许多军转干部,他们责任心强、要求严格。记得我的领导就是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军转干,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库房管理员的职责就是维护库房的安全、干净、整洁。我们笑称一块抹布、一个拖把、一个桶就是我们的全部装备。同时,每天首要任务是一上班就根据技保处的提示,或开窗通风、或开去湿机去湿、或开空调降温,保证档案有一个理想的温湿度环境。并且每周定期更换温湿度记录纸。在我馆首先用上空调的是库房,老同志们常说“档案比人重要”。
人们一问在哪工作,一听是档案馆,都说是不是很轻松,那是对档案工作不了解。就说库房管理员,一人管一层,开始没有密集架,大概一人管3-4万卷,每年要点一次卷,每天还要负责调还卷,还要参与档案整理、目录装订、全宗卷组卷、接收进馆档案等工作。安了密集架后,预留空间经常不够,常常需要倒卷,工作量大。我管的是现行库房,领导说管现行库房要求素质高,一般是党员才能管。而且当时现行库房调卷量大。
在库房也曾经消沉、苦闷过,但见证了一些老档案工作者勤勤恳恳工作的身影,熟悉了基层库房管理工作的细节,深深体会到要保证档案的安全,首先要从档案管理抓起,保证档案实体安全。守库有责,档案安全库房管理员功不可没。
编史修志又八年 开发利用是终点
1997年单位重新“三定”的时候,因为学的是历史专业,我有幸来到了编研处。二十一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档案部门管理理念从重藏转到了重用或藏用并举,越来越注重主动开发馆藏档案资源。1998年我局专门从市社科院引进了专家型人才——原历史研究所所长分管编研工作,掀起了我馆的“编研潮”。编研处6个人,都是中高级以上职称,大家钻研业务,每年每人都有选题计划。忙碌辛苦的八年,我了解到一本书从选题——查资料——编资料长编——拟写作提纲——分工撰写各章节——请专家评审再修改——至少三次校对——封面设计——订立出版合同——签字付印——举行首发式等各个环节。我们从编书到写书,使编研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大大提升了我馆的知名度和文化品味。我参与编写的《大武汉旧影》今年获“最受欢迎的武汉图书”前三甲;2009年在国家档案局统一策划下、与同事一起编写的《武汉解放档案文献历史图集》获市社科二等奖。我主编的《武汉老新闻》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汇集了从清末到解放前报纸上关于武汉的有代表性的老新闻,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武汉的发展脉络。当年为了断句,我专门钻研了清朝官文格式;为了弄清其中许多晦涩难懂的典故,我埋头在各种字典里寻找。34岁的我早生华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当我在北京解放军档案馆查资料时,偶遇一位某省会城市档案局的领导,当他得知我们是来自武汉时,他脱口而出:你们编的《武汉老新闻》很不错嘛。那一刻,我的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编研使我认识到开发档案资源的重要性,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唤醒沉睡的档案资源是档案人的责任。
信息化建设再七年 现代化管理是热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提出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口号,那尘封的大铁门多年前早已打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及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希望足不出户地能查阅档案,这首先必须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数字化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数字化扫描非常枯燥,但这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必须得有人做。我馆许多职工不计名利得失、不惧辛苦乏味,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我也参与其中。在这里对档案有了新的认识,现代化技术使档案的实体和信息可以分离,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不容乎视。2007年我参与了《档案信息数据应急响应及灾难备份系统研究》国家级课题研究,我馆是全国第二家提出这个课题的单位。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这个课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2009年2月结题评审会上,当时国家档案局科技司的一位领导就称赞武汉市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如今各地档案局互相进行异地备份已成为一项制度性工作。该课题获得2010年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法制宣传一新兵 依法治档法先行
2012年2月至今,我进入法规处,从事档案宣传和法制工作。认识到档案宣传和法制工作的重要性。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好也要勤呦喝。从事法制工作,首先自己要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执法。在执法检查中,感到档案执法工作的艰难。在《档案法》学习中,感到1996年第一次修订后的《档案法》有许多地方已经不适应现在形势的需要。我们也知道国家档案局正在致力于《档案法》在全国人大的第二次修订。一年多的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依法治档任重道远。
回首二十载,心中也有遗憾,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我从未涉足。档案业务指导是一项关乎全市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工作,现在国家先后颁布了8号令、9号令、10号令,就是在抓档案“存史”的质量。档案与图书除了原始记录性这个本质不同外,在管理过程中,图书是作者编好了你来管理;而档案则不然,它要求档案管理者从职能原则出发、按照文件的有机联系将零散文件进行整理后管理,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同学聚会,大家都为我感到惋惜。档案工作的清贫众所周知,档案工作的地位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加强宣传,“为国守史”的责任时刻提醒着我们。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道酬勤。误入兰台终不悔,平凡之中寻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