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我的档案情缘
我的档案情缘
作者:陈昕 来源: 2013年11月11日

    2004年,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福建省档案馆工作,从此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九年来,我有幸与档案零距离接触、与档案利用者面对面,经常同利用者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今天我也来说说自己查询利用档案的两段情缘。

    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共计八十多万卷,浩如烟海,珍贵档案不计其数。要论我心中的最珍贵,无疑是一张普通而又特殊的民国时期公务员履历卡。说它普通,因为它只是馆藏十万余张履历卡中的一张;说它特殊,因为它是由我的祖父陈永祚先生亲笔填写的履历卡。记得那时候我刚刚分配到保管利用处,为了尽快熟悉馆藏,成天在库房里翻阅档案,没想到还有这样一份意外惊喜在等着我。履历卡是1939年4月填写的,详细记载了祖父的年龄籍贯、家庭住址、父母配偶、毕业学校、任职经历,还附有清晰的照片。乍一看到履历卡上年轻时候的祖父,剑眉星目、英气逼人,我都有点不敢认了,记忆中的他可是一个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的老人啊。之后我又在馆藏档案中陆续发现了祖父于1937年至1945年在莆田私立哲理中学、省立莆田中学担任童子军教练时的登记名册,以及1978年国家体委同意恢复祖父田径国家级裁判的通知等。在一次春节家族聚会上,我得意地拿出了这些档案的复制件,顿时引起了家人一片惊叹和唏嘘。七十岁的老姑妈眼里闪烁着泪花,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堂哥堂妹们都围过来看,有的说:“哇,爷爷真帅。”有的说:“我今天才知道爷爷的父母叫什么。”爸爸细细地端详了每一份复制档案,沉默了半晌才开腔:“想当年家里还有一份魏金水省长给你爷爷签发的委任状,可惜我们没保存好。看来这好东西还是要放在档案馆里才行啊。你这工作很有意义,可要好好干!”

    从那以后,家人对我的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了。每每提及此事,妈妈总要打趣着对我说:“你可不能那么偏心,只想着你爸。啥时候也帮我查查档案啊?”时间转眼到了2010年,帮妈妈查档的机会还真的来了。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我的外公陈太炫先生青年时期就远离家乡参加革命,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而且据说当时他为了地下党工作的需要,毅然改名换姓。如今外公外婆已去世多年,舅舅想带着新婚的儿子儿媳回安徽老家认亲祭祖。妈妈知道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档案馆。事实证明,档案不负众望,再一次给我“撑腰”了。我找到了一份相关的文件,明明白白地写着:“陈太炫同志曾用名项昆,男,安徽省太平县人,一九一一年十二月生,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参加新四军入伍,一九三八年七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我立刻打电话给舅舅,话刚说完,电话那头就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哈哈,这下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到项家祠堂了!”

    2013年新年伊始,我热情地邀请家人参观福建省档案馆新馆。优美的园林式建筑、丰富多彩的展览、完善的设施设备,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看着大家赞叹的眼神,我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我相信我与档案的情缘还将继续,档案馆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