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一位耄耋老人的档案情结
一位耄耋老人的档案情结
作者:赵惠 来源: 2013年11月11日

    我今年84岁,1949年5月参加闽粤赣边纵队(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支战斗在闽粤赣边梅州、潮汕、闽西、闽南和赣州几个地区三四十个县市的人民子弟兵,创建了东接闽浙赣、西连粤赣湘的大片根据地,为福建、广东两省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参与了古田会议纪念馆、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在龙岩市文化局任副局长期间,分管闽西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宣传,由于工作的性质与档案有着一定的关联,所从事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档案。因工作的需要,我采访过张鼎丞、江华、肖克、陈丕显、杨成武、王直等革命前辈,获取了许多十分珍贵的档案资料,从工作中深知档案的重要性,可以说与档案工作有着不解之缘。

    然而,让我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切体会到了档案收集与保管工作的重要性和档案材料的权威性,还是从查找林野烈士档案材料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林野是福建龙岩人,黄埔军校四期生,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公略学校、步兵学校校长,1934年因肃反扩大化遭错杀。几十年来,林野同志一直背着“叛徒”的罪名,1983年我受林野之子的委托访问过伍修权、孙毅将军,两位将军写下了林野同志绝不是叛徒的书面证明,1985年中共龙岩市委(现新罗区)通过调查核实,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纠正了这一错案,平反昭雪,恢复了林野及其夫人魏月初政治名誉,恢复了林野同志的党籍,定为因公牺牲军人。但林野革命烈士称号,由于没有档案材料证明,一直无法恢复。2009年12月14日,我与林野之孙林育生来到中央档案馆,在中央档案馆的支持和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浩如烟海的馆藏档案中找到1945年4月中央组织部与军委总政治部联合编印的《死难烈士英名录》,查到林野同志的档案材料,为其恢复了烈士称号,了却烈士后人的多年夙愿。

    因为有了这段与档案的不解之缘,我这个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情,也与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档案人有了更多的接触。这几年龙岩市档案局为了保存闽粤赣边革命斗争历史档案资料,开展闽粤赣边老同志口述档案工作,邀请我参加,我愉快地接受这一任务。虽然我年纪大了,但熟悉这段历史,还能发挥余热,参与口述档案工作,也让我觉得充实愉快。为闽粤赣边历史留下一段史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因此,我与龙岩市档案局的同志们一起筹划,一起拟定采访提纲,联系健在的闽粤赣边老同志,一起上门采访,为口述档案工作四处奔忙。至今,已完成了10多位闽粤赣边老同志的口述档案录制,并征集了一批反映闽粤赣边区革命斗争历史的珍贵的档案、照片、书籍等资料,将闽粤赣边纵队为闽西的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作出的光辉业绩记录下来。在口述工作中,当听到老同志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看到这些档案资料被陆续征集到市档案馆时,我仿佛又回到那战斗的岁月,看到了战友、看到了刘永生将军等老领导,档案记录历史,档案连着历史。

    有一种鲜花,叫兰花,幽处兰台,却是心怀天下;有一种清香,叫兰香,飘香兰台,穿越时空千载;有一种品德,叫兰德,选择兰台,总是爱洒天涯;有一种力量,叫守望,守护兰台,收藏人间万象。这首歌是唱档案人的,展示着档案人那平凡又崇高的精神,正是有了档案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才得以保存,得以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有了档案人,我这耄耄老人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