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档案的活力来自于为民
档案的活力来自于为民
作者:刘克平 来源: 2013年11月06日

    现在档案人最爱引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档案已不再仅仅是政府的珍藏,在成就"历史",资政育民的同时,正走出“深闺”,服务民生,由幕后走向前台,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一种新动力。默默无闻的档案有时能发挥想象不到的重要任用,为普通人提供命运转折机遇和契机。这也是我们档案人孜孜追求的服务目标之一。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得去年5月的一天,候学起的爱人第三次来到了日照市档案馆文档信息服务中心。与上两次不同的是,她满面笑容,全无以前的愁苦和忧郁,身边还伴随着一位高大挺拔的壮年人。看到这位大姐又一次到来,我吃了一惊!不是说候师傅的退休手续都办理好了吗,大姐她怎么又来了呢?但我只是舜间的疑惑就及时把思续转了回来,心里想,即使大姐再有什么需要,我也一定要帮她。我的疑惑还是被大姐看了出来,她忙向我介绍说:“这位是我的老伴,就是给他查的档案,他就是候学起。”这回可是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车祸致头部重伤造成意识时常不清和身体多处重伤的候学起师傅身体这么快就恢复了,能自己来查阅档案了!

    在我的印象里,这位历经11年生活磨难,下岗后为了生活四处奔波,遭遇车祸,身受到重创的候学起师傅,应该是又黑、又瘦、非常体弱的一个人,但出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位高高的个子,说话文质彬彬,既象是一位老师,也象是一位机关干部,与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看着眼前这位与我的想象反差极大的人,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为他查阅档案的情景中……

    原为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仪表厂职工的侯学起,其青少年时代跟随父母居住在辽宁省大连市。1968年不满18岁的他,响应毛主席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的号召,上山下乡到了大连市新金县农村插队落户。因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1972年转回祖籍日照县虎山镇连家村插队务农,在农村当了11年的知青。1979年落实知青政策,被分配到日照县虎山农机厂(后为虎山仪表厂)工作。1994年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停产,幸亏在工厂时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手艺,下岗后的他靠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生计。

    2007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致侯学起头部和身体多处重伤,丧失工作能力。几年前,爱人生病做了一次大手术,至今不能做重体力活,车祸使这个本不富余的家庭雪上加霜。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侯学起可以办理病退。办理病退手续须有个人档案材料。由于其所在厂子早已破产,候学起个人履历档案不幸丢失,其个人档案材料无处索取。工友为其作证,也没能解决问题。一家人在情急之下,想到了市档案馆,把希望寄托在了这里。于是,侯学起的爱人在其工友的陪同下来到市档案馆文档信息服务中心求助。

    那天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候学起的爱人在其工友的陪同下,来到了市档案馆文档信息服务中心。由于多日来的档案材料寻找无处索取,她着急上火,说起话来声音很大且语无伦次,并说个不停。但当我们真正需要她多说,需要她向我们提供查档需要的线索时,也却一句也说不上来,只能提供出姓名和工作单位。当时我想,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能走出家门四处查找档案已经实属不易了,不要再难为她了。我安慰她说:“大姐你不用着急,我们一定帮你的忙”。

    虽然年代久远,且来者对候学起早年的情况了解甚少,但档案局连续6年开展的“档案资源建设年”已经积累起了丰厚的“家底”,凭多年文档服务查阅经验,我想我们肯定能帮上她的忙,并且档案馆建有专门的“民生档案数据库”,只要在微机上输入档案者姓名,所有与他相关的档案材料都会一目了然。凭着她(他)们断断续续的回忆,经过耐心细致查找档案,很快就查到了侯学起当年招工时的原始登记表。仅有招工登记表不能证明侯学起1968年下乡那段历史,将被少计算11年工龄。但检索知青档案数据库时,却没有出现与候学起相关的档案资料,直觉告诉我,这份档案查起来要费很大的事了,因为当年候学起是在大连下乡的,一年之后才转到日照来了,能否查到他的知青档案还是个未知数。但我没有把这想法告诉大姐,看到大姐已经着急上火的样子,我也实在不忍心再给她火上浇油。我和我的同事牟欣一起,开始了一页页的查找。按照大姐提供的线索,我们找遍了1969年的全部知青档案,没有找到候学起的档案。我们又把范围沿1969年前后进行扩大查找,经过二个多小时的努力,大姐已经心灰意冷准备放弃,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继续为她查找的念头。也许是天意吧,我们终于在一页书写很不规范的纸上,找到了有关候学起当年参加知青时的情况材料,看到了候学起由大连市转到日照县知青办的档案材料! 这是一张暗淡又泛黄的纸,就是在当年这也是谁也不会太在意的纸呀,可它却是候学起整整11年的辛苦,11年金子般年华流逝的唯一见证!同时也证明候学起是1968年下乡的而不是象其先前所说的1969年下的乡。听到档案找到了,这位已年过五十、两鬂斑白的大姐,顿时激动得两眼放光,满脸涨红,双手紧紧抓住我的手臂,很久很久都没有松开。那时,我感觉到了她的身体在强烈地颤抖……她抖索双唇,想说点什么,但最终还是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而是眼泪掉了下来。这是她寻找多日未果的档案,这也是寄托了她与老伴后半生幸福生活的珍贵档案呀!先前还闹闹嚷嚷的周围查档案的人们,一刹时也安静了下来,谁也没有说话,眼神齐刷刷的看向她,在心里为她祝福。一股股从心底里涌动的真情在查阅厅里弥漫,此情此境,是那么真挚!那么感人!此时此刻,这份平凡而默默无闻的档案工作,这份看似没有激情的职业,让我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动。

    至今我还记得她颤抖着双手接过盖有档案馆鲜红印章的招工登记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登记表复印件的样子,还有她向那布兜里装资料时小心翼翼的样子。面对大姐满怀感激的脸和句句感谢的话语,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档案工作的神圣与伟大,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证明材料齐全后,有关单位为侯学起办理了病退手续。档案不仅为侯学起办理病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为其挽回了11年的工龄损失。退休手续办理完毕后,侯学起委托爱人和工友将印有“以人为本恪尽职守责任,为民解难彰显普惠本色”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市档案馆。侯学起的爱人对我说:“得知档案材料都已经查到,可以顺利办理退休手续了,候学起特别的高兴,天天乐呵呵的!档案给他增添了一股动力,病也好的快了,档案馆为我们排忧解难,我们全家十分感激,谢谢档案馆的同志们,你们都是大好人啊!“同来的工友说:“档案馆可帮了候学起的大忙,是你们保障了他安度晚年。”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今天,候师傅竟然来到了档案馆。经过交流得知,候师傅治疗出院后去了在大连工作的儿子那里休养,身体恢复的很好,前几天刚从大连回来,今天是专程来看看保存他档案的档案馆是个什么样子,并当面道一声谢谢,这也是他三年来一直的心愿!

    送走候师傅之后,他的几句话语一直回响在我耳畔:“要不是你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保管好这些档案资料,我到哪里去找凭据啊!没有这些原始凭据,就是国家有再好的政策,我也……这几份档案,可是关系着我的后半生啊!”话语虽短,却道出了一个档案利用者的心声。是啊!人人需要档案,事事离不开档案,档案离我们很近,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问百事,解万难,唯有档案说了最算。

    每天,都有人来档案馆查阅档案,像有侯师傅这样经历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每当看到人们期盼而来、满载而归,我的心里总是被幸福感塞的满满的,那是一种付出得到了收获,努力被认可的满足,也是对档案工作生命力和活力的礼赞!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