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结缘兰台已十五年。平淡的十五年!如水的十五年!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辉煌的业绩。只有些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兰台琐事,一天天地发生着。有些事,已如写在沙滩上的名字,被时光的浪潮抹平,不留痕迹;而有些,却如空谷幽兰,长久地静静地绽放在我心灵深处。风拂过,云飘过,总会不经意间投影在我的心海,飘荡在我的心谷,让我陶醉。
结缘兰台
1999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毕业;10月,通过市人事局统一组织的考试,进入了市档案馆。刚进档案馆,我发现,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排排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绿色的铁皮柜、密集架和一卷卷枯黄的档案。一切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又似乎落满了历史的尘埃。我感到新奇,更感到茫然。
我被分配到了管理科工作,每天唯一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记录库房内外的温湿度。看看自己,想想自己的大学同学,有的留校当了辅导员,有的在市政府机关供职,而自己作为县城里当年唯一的中文本科毕业生,只在档案馆里每天重复着查看温湿度表这样单调无聊的工作,茫然中又感到特别悲哀。或许我将就此和这些被风干的历史连在一起了,枯灯黄卷会耗尽我的青春,耗尽我的生命。
悲哀归悲哀,工作还是要做的。每天打扫卫生,记录温湿度、开窗通风、装订整理,誊写目录,查档借档,琐琐碎碎,波澜不惊。闲下来的时候,就翻看翻看馆藏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解这里到底保存了些什么。或者静静地坐在那里,凝视着那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案卷,思考它们存在的意义。那一卷卷,一件件拥挤却又寂寥的档案安静却又喧闹地摆放在档架上,那些历史的人和事一律地缄默着和我对视。时间久了,原本生疏、繁多的案卷在我的眼中变得越发亲切起来。当初心底的茫然与悲哀竟也渐渐淡去,一种宁静、淡泊之感慢慢充盈于身心。而后工作中遇到的一件件查档小事,更让我渐渐理解到了那些黄卷存在的价值。
兰台故事
2001年一个寒冷的下午,吉林省通化市人吴先生来到馆中,要求查阅他母亲娄兰英的履历表。据吴先生讲,他母亲娄兰英1947年5月在诸城县(当时中莒北县)参加革命,任马庄乡妇女委员。1955年嫁夫随军迁到吉林省通化市,1958年重新参加工作。因她当年在“参加工作时间”栏内填的是1958年,1986年据此办理了退休手续。当时也曾想找上1947-1958年间的工龄办离休,可考虑到路途遥远,再者也担心来了查找不到当年的档案。近几年来,娄兰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医药费花销很大。儿子吴先生所在的企业效益也不好,经常发不下工资。于是,吴先生便萌发了给母亲改办退休为离休的念头。但是,通化市人事局告诉他,如果找不到娄兰英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证明材料就不能改办。了解了吴先生的情况后,我积极热情地为他调卷查档。翻阅了十几卷档案后,终于在革命历史档案全宗永久61卷第18页上查到了娄兰英的履历表。吴先生满怀感激地走了,我衷心地希望他母亲的问题能顺利解决。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上午,办公室里响起了清脆的电话铃声:“喂,是山东诸城市档案馆吗?谢谢你们!我母亲的问题解决了,多亏了你们……”听到话筒那边千里之外的兴奋的笑声时,作为一名兰台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2004年的一天,年近八十的杨华三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档案馆。杨华三是诸城市吕标镇大两河村村民,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解放诸城战役和淮海战役,1950年至1957年12月在吕标镇(当时叫汉车乡)党委工作。1958年1月,杨华三响应上级号召,回家务农。近几年来,杨华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医药费花销很大,生活困难。于是杨华三便想到了党和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享受有关待遇。然而民政部门的人告诉他,如果找不到他建国前就曾参加过革命军的档案资料,就不能享受相应的退伍军人生活补助金待遇。为此,杨华三及其家人便来到档案馆,迫切地请求帮忙查找他于建国前就曾参加过革命军的档案资料。我仔细地为杨华三翻阅了几十卷档案,终于找到了相关档案材料,给他出具了证明。经市人事局审核后,根据有关政策,自2005年3月份开始,民政局每月给杨华三发放280元的生活补助金。杨华三老人逢人便讲“这次能够发放生活补助金全靠档案,是档案帮我落实了待遇。”
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兰台生涯中不知上演过多少幕,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有了一番更深的体会。或许档案工作确实很单调,很少有什么新奇感,更没有多少乐趣可言。或许档案工作者的岗位确实太平凡,平凡到几乎被人遗忘。可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工作的枯燥、琐碎以及这个岗位的寂寞、无名,更需要档案工作者有耐心、有责任感,能坐得下来,能耐得住清贫。档案工作尽管平凡又默默无闻,但它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因为你永远也猜不到什么时候那一张张纸究竟会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兰台无悔
15年来,在我的兰台生涯中,从管理科到指导科,再从指导科到编研科,关于档案的各种工作我都做过,各种业务也都熟悉了。这15年的兰台生涯,没有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功喜悦,没有给我带来丰厚的的物质财富,却让我在心底非常踏实、平静而富有。每当我穿行在库房内排列整齐的密集架中,看着我们兰台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专长,将沉睡的档案由“死档案”变为“活知库”,以兰台人的无私奉献为历史保存一段真实的记录,服务社会,服务百姓,我的心中都会涌起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009年,本来定好利用“十•一”期间,策划大学毕业十周年团聚会,结果因禽流感而未成行。于是毕业十年都未曾见面的同学们,便利用QQ群聊天。在一次聊天中,我遇到已是某地级市广播局副局长的同学,她开玩笑地说:“兰兰,你还真是能耐得住寂寞,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档案馆一待就是十年,至今还是个小科员,你就没有别的想法吗?” 我坦诚地向她解释:“每个岗位都需要人来干,我干得好好的,何必非要去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我喜欢档案工作,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山中无岁月,独立悬崖间。人迹罕至处,曲径通幽缘。”这首诗中的空谷幽兰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兰台人的写照吧。结缘兰台,我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