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我的兰台生涯
我的兰台生涯
作者:王芳 来源: 2013年11月06日

    深夜,北京5号线地铁车厢早已沉寂下来,白天人挤人、肉挨肉的“壮观”景象已被空旷的车厢所替代。在紧挨车尾的一个角落,我静静地坐着,若有所想地凝视着窗外快速闪过的地铁方便面广告,刚刚结束的毕业26周年同学聚会还历历在目。

    我们是1988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大家都已是近50岁的人了,当初的俊男靓女们,都已变成微微发福的中年男女,在一阵阵的惊呼中,大家互相认出了对方,却彼此心照不宣的夸赞着对方的年轻和漂亮。刚见面的喧闹气氛过去后,大家终于静下心来开诚布公地畅谈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在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工作后改行的同学很多,有的在政府部门做宣教工作,有的在高教系统办公室搞行政管理,还有的在企业负责人事劳资,更有甚者一位女同学早已改行做了房地产销售,各行各业都大有人在,其中早已成为处级干部的不下一半。真正还在从事档案工作最多有四分之一。看着他们喜笑颜开、春风得意的样子,听着一个个发迹、升迁的故事,我已经波澜不惊。

    记得毕业前夕,学校曾请北京市档案局的师姐到学校座谈,师姐当时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她说:档案局是清水衙门,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踏踏实实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当时虽然还没有切身感受,对这句话理解不深,但幂幂中似乎已经做好了过一辈了清贫生活、做幕后人员的准备。

    1988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市二商局所属一家国营企业。报到那天,办公室主任把我领到一间不足30平米的房间说:“今后咱们公司档案管理就指望你了”。主任走后,我环顾四周,只见各种档案被零乱地摆放在墙边铁皮柜里,档案上落满了尘土,还有很多打好捆文件被塞在墙角。这与我想像中的拥有高大整齐的密集架,宽敞、洁静阅览室的档案馆差距太大了,当时我的确有些沮丧,开始质疑我的选择是否正确,难道这个小屋就是我事业的开始吗?师姐说的话也在我耳边想起,我不是已决定一辈子与档案事业为伍了吗?我可不能这么快就打退堂鼓,于是我迅速调整了情绪,第二天便心情愉快、信心满满地开始工作了。

    打开成捆的文件,逐张阅读每份文件内容,进行挑选分类,然后整理卷内目录和案卷目录,那时还是用笔手写案卷题名,有时为准确反映案卷内容要琢磨好久才会认真地在卷皮上一笔一划写好题名。当时装订方法还是上下有封皮但卷脊外露方式。我经常像个鞋匠拿着锥子穿针引线地装订案卷。半年后档案整理已初见成效,领导再次走进库房时的表情,让我感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见整个库房已不再是原来灰头土脸、阴暗晦涩的样子,而变得窗明几净,柜架整齐,各类档案的外观装订齐整,卷内目录、备考表、页号等整理规范,案卷按年度按类别排列在档案柜中,柜外明确标识柜内所存档案类别、年度及档号范围,一切排列有序,库房透着一股勃勃生机。按公司规定工作未满一年不能参加公司先进工作者的评选,但由于我的工作成绩突出,表现出色,当年被破格评选为公司先进工作者。

    此后我的工作进展越发不可收拾。九十年代,全国开展档案管理评级活动,当时公司领导给我的目标是,二年内公司档案管理要达到市级标准。这对当时我们公司来说难度真的挺大,专职档案员只有我一个,说是专职,其实我的主要岗位是文书,负责公司来往文件的处理,其次才是档案管理。当时公司档案库房很小,档案柜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档案管理方面规章制度更是空白,档案管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差很多。虽然档案整理刚有点起色,但还有很多积压档案没有清理完,同时要负责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按时完成档案升级目标,任务真的很重。但是领导一声令下,有多大的困难也要上啊。好在年轻,有一段时间我吃住在档案室,以库房为家,白天正常工作,做好公司公文正常流转,拟写公文、简报、工作总结等,晚上整理积年档案、拟写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建章立制。另一方面请求领导协调办公用房,把档案库房调换至60平米的大房间;又在公司有限的办公经费里生生地挤出部分资金购买了密集架、空调、除湿机、加湿器等设备。1992年公司顺利通过档案管理市级评级,我也于当年被评选为局级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档案战线上的新兵成长为有一定工作经验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管理有了一定心得。随后我来到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刚到新单位就遇到新挑战。管道建设项目档案是我未曾接触过的,我来时工程已经结束,竣工资料已经交得差不多。当时档案室只有三人,除了我,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档案专业教育,且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当时所有人都不清楚该干什么、怎么干,从哪里入手,而领导定下的目标是一年内此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

    短暂的迷茫和踌蹰后,大家硬着头皮干起来。当时并没有标准的管道建设项目归档范围和组卷规范,只能根据以往的知识积累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我们从收集入手,首先列出文件缺项清单向各部门逐件索要。这其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很多资料由于形成时间过长,经手人多,时过境迁已经很难回忆文件原委。有的当事人根本不了解情况,顶多会把办公室角落中几箱不知道什么内容的文件给你,无可奈何地说:“你自己找找看,有用的你都拿走”。对此我们没有等、靠,而是四处出击,尽可能把有用资料尽收囊中。收集关过了之后,开始组卷装订。2001年很多单位还在采用人工书写卷皮,我们已开始用计算机打印卷皮,最早采用案卷题名、立卷单位、起止日期等一行一行打印,然后裁成0.5厘米的小条,背面粘上双面胶后再贴到卷皮上。一般我要打印很多条封皮内容才开始粘贴,有时裁好的小窄条蜿蜒几十米,象一条流淌的小河富有生命力,而我的右手大拇指因长时间用力裁纸磨出一个大茧子,手腕在很长时间后还隐隐作痛。之后为减少工作量,我们又改为几行字一起打印再粘贴,最终发展到打印整个A3卷皮,案卷越来越规范美观,同时也减少不少作业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那段时间大家天天加班加点,休息日很少休息,因为我们不但要把全套竣工资料准备好,其中包括项目验收文件、会议文件等,还要保证日常的档案接收、档案借阅等管理工作照常进行,那段时间过得又紧张、又充实。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10个月后此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竣工验收。

    第一个建设项目的验收成功,让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定管理模式和流程,当然也走了不少弯路。我感到之所以这次档案验收花费了大力气,根源是过去档案管理的不规范,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大家不知道这项工作应该怎么干、怎么才能干好。于是我首先参考国家档案局有关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制定出我公司建设项目档案收集与整理方法,详细编制了归档流程和档案整理具体方法,从组卷方式到案卷装订,从每张表格内容到外封、内封模板都做了具体规定,如果认真读懂这个规定,没做过竣工资料的人也能从头到尾操作下来。

    在实践中我感觉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各部门间密切配合也至关重要。因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仅靠档案部门是不可能做好的,如果工程处或项目经理部没有把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中,没有纳入项目经理的岗位责任制,项目档案管理从源头上就失控了;如果在拨付进度款和尾款程序上没有计划部门的配合,项目档案管理也将失去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在档案管理规定中我们明确项目管理部门对竣工档案管理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也要求计划部门在结算审批单上设有资料管理部门的签字位置。

    几年下来我们已形成了公司自己的档案管理各种规范和标准流程,随着公司主营业务的不断扩大,相继又有六、七个国家重点建设通过竣工验收。

    “咣铛”随着车地铁车厢门的徐徐开启,我的思路又被拉回到现实。现如今,我已是一位有着26年工作经验档案战线上的老兵,档案工作虽然清苦、单调,但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一项为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工作,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升起一种使命感,觉得我的职业选择没有错。

    想到这里,刚刚同学聚会带给我的一丝困扰随着清凉的夏风飘然而过,走出地铁,我迈着坚定的步伐向黑夜中走去。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