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从 “联合国邀请函” 到 “袁隆平题词”
从 “联合国邀请函” 到 “袁隆平题词”
作者:黄海珠 来源: 2013年11月06日

    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一头挑起历史的遗憾,一头连着历史的圆满。—题记

    县委书记唐渊上任不久,便向县档案局新刘局长要一个档案:联合国邀请函,局长安排我落实。我一听就明白了,和往常一样,将县档案馆保存的1990版《绥宁县志》第279页复印上交,算是完成了任务。

    绥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被污染的神奇绿洲”,其生态称呼“绿洲”由此而来。1982年8月,我县收到该组织邀请县长出席10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的来函。复印的第279页有备注:“县人民政府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书后,立即向上级请示,上级未作及时答复,延误了赴会时间,故县长未赴会;其邀请书亦未作重要档案保存,不幸遗失”。 因此,我县档案馆既未保存邀请函复制品,更别提原件了。历史开了个不好笑的玩笑,邀请函没了,自此其便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至今为止,已有好几个绥宁县委书记找过此函。唐书记不是第一个,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为何要找?书记们明白,其他人亦明白。但大家的待遇都一样,不得而憾。最痛心的是,失去的绝不仅仅是邀请函本身,也许它就是绥宁千年难逢、改变历史的发展机遇。试想此函原件仍在,在当今新闻媒体发达、全球热捧生态旅游的大背景下,邀请函或许正如一根杠杆撬起绥宁经济发展的大船,并进而推动绥宁社会全面进步。然而斯者已失,时光无法倒流,这是一份令人叹息的历史遗憾。

    一晃,27年过去了。2009年8月12日,袁隆平先生亲笔为我县题词:“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随即这行字被刻印在大石头上放置在武阳镇毛坪村路边田里,车来人往皆会看到,摄影采风者尤爱之。

    袁隆平先生,世界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造福全人类的先驱者,在1987年就成为我县的杂交水稻生产及制种技术顾问,对我县水稻制种产业感情深厚,曾评价我县“自然条件很适合制种”。我县制种产业始于1975年,后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定为制种基地。至今,全县制种面积达11万余亩,年产种子2600万余公斤,产值达3.5亿元,制种农户达全县农户的32%。现有制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 、全省 ,平均亩产居全国之首,种子纯度达98%以上,对稳定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供应、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先生个人的崇高威望结合我县制种产业的辉煌成就,使题词勿庸置疑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一 张“钻石”金卡,一座高大的丰碑,对全县农业乃至五个文明发展意义重大,价不可估。

    然题词虽已刻印在大石头上,但原件却未向县档案馆移交。2011年,刘局长亲自与县农业局协调要求速将其进馆,但回答是找不到。2012年初在县委办系统“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座谈会上,我做了“发展不要忘记档案”的主题发言,特别提到了联合国邀请函和袁隆平题词,抛出了问题:绥宁36万人民已经失去了一个联合国邀请函,现在还要不要再失去一张袁隆平题词,历史是否会重演?!大家感触良深,一致用热烈的掌声回答了我:绝不。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刘永成当场指示,立即书面通知县农业局限期进馆。这次,该局4位工作人员在原局长办公室认真翻了3天,终于找到了题词原件,于2012年4月16日将其进馆。我局立即将其整理为名人档案放入国家重点档案库房保管保护,随后向刘主任作了汇报。至此,袁隆平题词进馆工作圆满结束。

    很快,文化是软实力得到了实践证明。2013年,我县申报国家制种大县,题词立即被放在申报材料中的重要位置。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带来不低于2000万的上级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而明天,更有智慧的人民将更善于深入挖掘,将题词转化为更厚实的经济、社会效益,造福世世代代。

    从联合国邀请函到袁隆平题词,我们由昨天不可挽回的历史遗憾,到今天拥抱了珍贵的历史圆满。曾经的遗憾,现在的圆满,都缘起兰台的责任和担当。这条路,很短、也很长,很苦、也很甜。邀请函遗失、题词进馆,这只是档案工作和历史长河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但是,细节决定成败,一念之差的细节处理方式或毁掉骄傲,又或成就美好。几千年来,我们兰台以及一代又一代兰台人,执着而忠实地坚守着肩上的档案责任担当。在清贫、清苦中,忘掉世俗名利,静守兰台寂寞,付出心血和汗水,贡献青春乃至一生,用耐心、细心、专心、热心、爱心去感动身边人、感化圈外人,携手拾起一颗颗差点遗失的档案明珠,链接起一个个差点忽略的历史细节,由此成全、成就人间万物。千年兰台酿古韵,万里盛世著华章,上善若水,大爱无边。因为兰台,人们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历史更圆满。兰台责任,档案担当,使我们兰台人普通的人生变得意义非凡、充实精彩。我们不再后悔,我们是平淡如水的兰台人。我们骄傲自豪,我们是辛勤耕耘的兰台人。而美丽、圣洁的兰台,这方神奇的净土,人们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