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档案局宣教处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先后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四川档案部门造成了巨大损失。灾情发生后,一方面全国档案部门情系灾区,支援灾区,另一方面灾区档案部门干部群众牢记使命,抗震救灾,千方百计保护档案,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为了将灾区的信息和灾区档案部门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及时传递到全国各地,作为先后担任记者站站长和宣教处长的我为此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余震不断,摇摇晃晃中传送稿件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局领导和各工作组均聚集在一楼总控制室收集着全省档案部门灾情及抗震救灾信息,传达着全国档案部门的关注与牵挂,指挥着全川受灾档案部门抗震救灾工作。当时我在利用编研部任主任,同时也担任着《中国档案报》四川记者站站长,我的主要任务是将经领导审查修改好的反映四川灾区灾情信息和灾区档案部门抗震救灾感人事迹的稿件,及时向报社传送。
记得当时地震后的网络传输速度很慢,因为有图片,一篇稿件有时要一二十分钟才能完全传出。在原裙三楼办公室,守在电脑前,两眼直盯着传输速度进度标识,期盼着速度快点,再快点,……。因为余震又来了!灯在摇晃,桌椅在摇晃,电脑在摇晃,身体也在摇晃。虽是个大男人,也是第一次亲历这么惨烈的地震。想起在电视新闻中看见的那么多惨烈的地震造成的惨景,听见一楼的同事们惊呼着跑到楼外宽阔的处所,这时候也不免紧张起来,双脚十指不由得紧紧抓住地面,…….。
此时此刻,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将稿件发完。因为它承载着国家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全国各地档案界同仁的殷殷牵挂,也传递着灾区档案部门干部职工战胜困难、恪尽职守、履职尽责的感人事迹。我必须完成这光荣的任务。
就这样,我一边双眼紧盯显示屏,双手紧抓椅子扶手,身体在随着房屋不断摇晃的“弦律”中,一次一次、一件一件地将宣传稿件发到了报社。
难忘的49岁生日
2013年4月19日,按照今年档案干部培训计划,我前往雅安市省档案学校为第21期档案业务培训班讲课。
20日早晨,在前往学校上课的路上,“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了。作为当时唯一身在学校的省局主管培训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我必须与学校班子一道做好应急抢险及学生安置工作。我在通讯不畅通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向局领导汇报了学校学生及参训学员的安置情况,并得到了局领导的指示。按照局领导指示,我留在学校参与学校抗震救灾工作。由于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在校师生和参训学员得到了有效安置和安全疏散,没有发生意外。
尽管我没有担任《中国档案报》四川记者站站长,也不是特约记者,但作为宣传教育处处长,做好地震灾区档案部门灾情及抗震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得知省档案学校和雅安市档案局抢险救灾工作纷繁复杂、头绪多,人员缺乏的实际情况后,我主动提出为他们撰写宣传稿件。
4月23日,是我49岁生日。
这一天,上午我来到了雅安市档案局,在查看了有关资料后,我开始撰写题为“抗震救灾,雅安档案人在行动”的新闻报道稿。在食堂匆匆午餐后,又继续在电脑上工作,下午完成了全文的写作。该文共1400余字,刊载在4月25日《中国档案报》第一版报眼位置。其中主要内容也以“抗震救灾,档案部门在行动”刊登在《中国档案》杂志2013年第五期。
这一天,我收到了儿子因为停课,回到宿舍楼下收发室时给我打来的问候平安和祝福生日的电话,也收到了不少亲朋好友发来的祝贺生日短信和打来的生日祝福电话,一些朋友、同事在QQ空间也给我发来了生日贺卡,以及在灾区注意安全的祝福语。我深深地感谢各位亲朋好友。为了赶时间,我没有一一回复短信感谢他们。
晚饭时光,我独自默默地来到校外面馆,吃了一碗煎蛋面,算是为自己过了一个生日!
吃完晚饭,我又回到学校,开始撰写题为“以生为本,安全第一——四川省档案学校抗震救灾记”的稿件。一直忙到将近12点。
……。
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细细地回顾了这难忘生日一天的点点滴滴,多么难忘的生日!!
整个“4•20”芦山强烈地震期间共撰写各类稿件近20篇,在《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刊登稿件11篇。为灾区的宣传报道贡献了绵薄之力。
在畅想中国梦,谱写四川篇,抒发兰台情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我将自己两次地震期间牢记使命,尽职履责的新闻情、灾区情、兰台情倾述于此,一方面是记述那两次难忘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不断提醒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尽职履责。
回顾今年四月在雅安亲历的日日夜夜,尽管我得到了省档案学校和雅安市局同仁的赞许和感谢,但我深知自己与灾区档案系统干部群众,与李富民、王三刚等的先进事迹相比,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灾区基层档案干部群众牢记使命、恪尽职守、舍家为国、战胜天灾、服务社会的精神,也将时刻鼓励鞭策着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时刻提醒自己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中再注兰台情,再倾兰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