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档案,其实是从跟档案工作者打交道开始的。
2004年刚工作那会儿,还是在旧办公楼,当时的档案阅览室是在“技措楼”。幽暗而又极其不起眼儿的一排小平房,打开其中一扇防盗门,一间整洁明亮的房间豁然出现在眼前。进门登记,翻开年代感十足的一个个档案卡片抽屉,找到自己需要的历史档案,于是有些胆怯地硬着头皮去找范老师登记借阅。
范老师,五十多岁,为人严肃认真,待人不算热情,做事细,话不多,这就是当时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所以每当我填写借阅单的时候,总是毕恭毕敬,与她交谈也是小心翼翼。遇到要把档案资料借回去学习时,在登记账本上签字画押,我都信誓旦旦的抢先说:“一周之内一定归还。”这时候的范老师也会难得地说上两句:“自觉点儿好,有的人我得打电话催,催好几次还都不来还!”
那时候的自己,把型号档案细致详尽地抄写在保密本上,常常闷头一两个小时,本子上也抄了个满满当当。从阅览室走出来,总感觉心里面因为学习到宝贵的历史资料踏实许多。最早的制导控制系统知识的掌握以及型号研制工程经验的积累,都要得益于这些型号档案。
2007年认识了我的丈夫,初识感觉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心思极其缜密,办事极其认真,他健谈但不花言巧语,他传统但又热爱文艺,稳妥可靠、老实踏实是让我觉得他值得托付的重要原因。身为档案馆一员的他走入我的生活之后,我更加走近档案,也慢慢改变了“档案工作就是接收、保管,销毁等工作,是一个‘库房保管员’”的错误想法。
档案馆员工人数基本和研究室的一个工程组相当。但就是这个“小小的”档案馆,集中、统一保管着二院自1957年建院以来在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档案,负责了院本级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开发利用工作。档案馆工作范围涵盖档案业务指导、档案实体保管、档案信息化以及编研,这里面包含了记录型号技术状态的各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为二院发展服务的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推广并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档案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工作,例如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各类档案资料目录录入档案综合电子系统,方便设计师进行网上查询,同时档案人员也利用这些系统实现了对档案组卷、借阅等工作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人员还按照一定的管理和科研需求,组织专题对档案内容进行研究、归纳、提炼、整理、加工,编写成各种编研材料,现有的编研成果有《年鉴》、《院史》、《大事记》和多个型号的研制纪实等等。它们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总结了科研生产经验,成为各项工作知识管理的雏形。
还记得最初的他爱跟我炫耀那古老的档案馆大楼是一块风水宝地,结构坚固耐用、防震、防爆、防火、防盗、通风良好。档案馆大楼一层构筑在坡上,兼具防水防洪的功能,这也使得坡上的草坪位置较高,人在坡下走时视线刚好能够从草叶间穿过。草坪上常常有“航天猫”慵懒地打着盹儿,所以每当他走在档案馆大楼东边的路上,常开玩笑说自己就拥有了“猫的视角”。当时的他这样说:
“在这个视角上,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一些平时被忽略掉的细节:刚刚发芽的小草、繁忙的蚁群、轻巧拂过落叶的飞鸟……,我突然想到些什么,这个角度好像在提示着我档案工作者的一个特征——要不地断关注细节:当我们眺望远方,一路狂奔的时候,他们总是低下头去耐心收拾起每一个足迹,用细心、耐心和韧劲帮助我们这些奔跑者成就辉煌,告诉后来者路在何方。一个项目的档案整理要经过很多次的审查和补充,当别人已经觉得枯燥厌倦的时候他们还要不断查看下去,不断寻找遗失的片断,只为心中的一份责任。这份责任驱使他们从每份文件的签署、盖章一直关注到图纸上的每一个标记。关注细节,尊重事实,像是去完成一种历史使命。”
档案工作者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因此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工作内容心存疑问,觉得“他们有那么忙么?”或者“他们不过是科研工作的服务保障队伍”。其实这也是我最开始的想法。刚结婚时,我经常抱怨他下了班还不回家,常常让我等他到肚子饿得都“抗议”了;怀孕时,我埋怨他几乎从来都不能陪我去产检,怪他不关心我和未来的宝宝。渐渐我认识到他对于档案工作的那份执着与坚守,也能体会他对于家庭生活的诸多内疚与无奈,渐渐地不再生闷气,渐渐地更加想得开,对他的理解让我学会更多的承受,学会释然。
今天,当我再一次在档案阅览室翻开承载历史的档案,文字图片跃然眼前,带领我穿越时空,重拾那些属于共和国航天事业的记忆片段,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禁让我对这份平凡的职业肃然起敬。档案,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生产建设的资料来源;档案,对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档案,古为今用并让瞬间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