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书签
前言 在喜迎建党 100 周年之际,为了鼓励全国档案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 拼搏进取、再创辉煌,推动档案科技创新和档案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国家 档案局组织编写了《“十三五”时期档案优秀科技成果汇编》。 “十三五”时期,档案科研紧紧围绕档案工作大局,组织开展科学研 究,科研主题涵盖了档案工作方方面面,涉及到传统档案保护、档案馆库 建设、档案治理和服务模式科学化发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等 档案业务工作。本书共收录了 139 项“十三五”时期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 科技成果奖的成果,其中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0 项、三等奖 95 项。 “十三五”时期,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丰硕,这些成绩的取得, 与各级领导和档案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与全体档案科研工作者的 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分不开。 编著此汇编的目的,主要是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加速优秀档 案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 借鉴,促进档案工作水平提高。 各级档案部门为本汇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 谢!
《十三五时期档案科技优秀成果汇编》 编委会 付 华 蔡 伟 刘 芸 李 忱 黄丽华 孙森林 柴德华 王 琳 何晓晶 翟硕硕
目录 特等奖 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2017-特-1】 .............................................................. 2 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2018-特-1】 ........................................................ 31 一等奖 纸质档案去酸工艺及设备研制【2017-1-1】 .............................................................................. 39 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证的研究【2018-1-1】 .......................................................................... 51 二等奖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技术研究【2016-2-1】 ...................................................................... 57 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功能规划方法研究【2016-2-2】 .............................................................. 62 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研究【2016-2-3】 .......................................................................... 65 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研究【2016-2-4】 .......................................................................................... 70 BT 项目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6-2-5】 .................................................................... 75 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研究及系统实现【2016-2-7】 .............................................................. 79 基于云计算的全省档案资料共享利用研究【2016-2-8】 .......................................................... 83 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 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研究【2016-2-9】 ...................................................................... 87 基于社会服务的移动档案馆的研发和应用【2016-2-10】 ........................................................ 90 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2016-2-11】 .................................................... 96 电子文件元数据分类与方案设计对策研究【2016-2-12】 ..................................................... 111 探索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新模式【2017-2-1】 ........................................................ 115 基于网上审批的行政审批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和 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模式研究【2017-2-2】 ........................................................................ 119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挖掘策略与方法研究【2017-2-3】 ............................................ 123 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2017-2-4】 .................................................................... 129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平台研究【2017-2-6】 ................................................................ 133 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研究【2017-2-7】 ................................................................................ 137 农业科技档案高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2017-2-8】 ............................................................ 141 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管理模型构建【2017-2-9】 .................................................................... 145 低氧气调技术在纸质档案虫、霉防治与储藏保护中 的应用研究【2018-2-1】 .................. 150
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的应用研究【2018-2-2】 .................................................... 156 电影胶片档案收集保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2018-2-3】 .................................................... 162 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方法研究【2018-2-4】 .................................................................... 168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实践与研究【2018-2-5】 ............................................ 171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研究【2018-2-6】 ............................................................ 176 基于非关系数据库的电子档案存储规范研究及系统实现【2018-2-7】 ................................ 187 国网四川电力-档案馆智能整理系统-研究与实践【2018-2-8】 ........................................... 191 情境感知型数字档案智能服务信息平台研究【2018-2-9】 .................................................... 195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2018-2-10】 ..................................................................... 200 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研究【2019-2-1】 ............................................................ 206 基于领导决策的档案知识库建设研究【2019-2-2】 ................................................................ 210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路径及价值研究 ——《档案穿越》创意案例探讨【2019-2-3】 ................................................................ 213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2019-2-4】 ................................................ 218 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及归档接口研究【2019-2-5】 ................................................ 223 基于大数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开放和应用的研究【2019-2-6】 ............................ 228 “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2020-2-2】 .................................................................... 232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2020-2-3】 ............................................................ 236 电力企业“1+N”模式的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建设实践【2020-2-4】 ............................ 240 声像档案数字化研究与实践【2020-2-5】 ................................................................................ 244 高校历史照片档案智能编研系统【2020-2-7】 ........................................................................ 247 三等奖 雾化杀虫灭菌消毒机的研制【2016-3-1】 ................................................................................ 253 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的研制与应用【2016-3-2】 ................................................................ 256 音像档案保护与抢救的技术规范研究【2016-3-3】 ................................................................ 258 高清视频档案长久保存格式研究【2016-3-4】 ........................................................................ 260 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2016-3-5】 ............................................................ 261 档案馆照明系统设计规范研究【2016-3-6】 ............................................................................ 263 绿色档案馆评价标准及运营管理研究【2016-3-7】 ................................................................ 265 档案利用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建设【2016-3-8】 ........................................................................ 267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2016-3-9】 ............................................................................ 269
档案馆馆藏科学管理规范研究与应用【2016-3-10】 ............................................................. 270 档案文化品牌——乡村记忆建设研究【2016-3-11】 ............................................................. 272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采集与整理方法研究【2016-3-12】 ......................................................... 274 城乡一体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构建和应用模式研究【2016-3-14】 ................................. 276 冀东油田数字档案室建设研究与应用【2016-3-15】 ............................................................. 278 基于唯一性标识编码与公路数字化档案相关性的应用研究【2016-3-16】 ......................... 280 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16-3-17】 ............................................. 282 公共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研究【2016-3-18】 ............................................................. 284 四川省档案局爱国主义网络教育基地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智慧档案馆互动展示平台研究【2016-3-19】 ......................... 286 档案信息资源智能分析推送的研究与应用【2016-3-20】 ..................................................... 288 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2016-3-21】 ................................. 290 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全程管理研究与实践【2016-3-22】 ................. 292 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及安全性成熟度模型研究【2016-3-23】 ..................... 293 智能海事档案管理研究【2016-3-24】 ..................................................................................... 298 诉讼档案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2016-3-25】 ................................................. 300 核电文件档案管理【2016-3-26】 ............................................................................................. 302 我国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评估与实证研究【2017-3-1】 ................................................ 305 社交媒体平台上档案利用创新模式研究【2017-3-2】 ............................................................ 307 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研究【2017-3-3】 ............................................................ 31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企业名人档案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3-4】 ................ 312 新时期基层社保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2017-3-5】 ................................................ 314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2017-3-7】 ................................................ 317 档案整理实际操作规范化研究【2017-3-8】 ............................................................................ 319 档案库房微生物以及有害气体对档案载体和人体健康影响研究【2017-3-9】 .................... 321 3D 打印技术在实物档案抢救和档案展览工作中的应用研究【2017-3-10】 ....................... 324 教育音像档案内容挖掘与应用研究【2017-3-11】 ................................................................. 326 智慧型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型研究【2017-3-12】 ..................................................................... 329 基于云平台的数字档案室业务系统【2017-3-13】 ................................................................. 332 明清历史档案图像数字化加工质量管理体系【2017-3-14】 ................................................. 335 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研究【2017-3-15】 ................................................. 340
证券企业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以及系统设计研究【2017-3-16】 ......................................... 342 《基于 OAIS 模型的电子文件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应用》【2017-3-17】 .............................. 344 基于政务云的区域性文档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2017-3-18】 ............................................. 347 地理库切片归档研究与实践【2017-3-19】 ............................................................................. 349 基于分类主题的国土规划数字档案资源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研究【2017-3-20】 ................. 352 基于智慧云的档案馆管理体系研究【2017-3-21】 ................................................................. 355 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系统建设及应用【2017-3-22】 ................................................. 357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2017-3-23】 ..................................... 359 地方档案行政监管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2017-3-24】 ......................................................... 362 档案库房环境安全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2018-3-1】 ............................................................ 364 数码照片档案系统规范化研究和应用【2018-3-2】 ................................................................ 366 《广西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标准研究》成果报告【2018-3-3】 .................... 371 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2018-3-4】 ............................................ 373 城市地质档案管理策略及应用研究【2018-3-5】 .................................................................... 374 电子档案长久保存中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研究【2018-3-6】 ................................................ 377 航空工业三维数据归档研究【2018-3-7】 ................................................................................ 379 基本 BIM 技术的三维城建档案接收保管和应用模式研究【2018-3-8】 .............................. 38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则研究【2018-3-9】 .................................... 383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利用过程 中安全保护功能需求与实现方式的研究》成果总结【2018-3-10】 ............................. 385 技术资料智能识别与自动归档技术研究【2018-3-11】 ......................................................... 387 国家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2018-3-12】 ................................................. 390 《基于云 GIS 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动态 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获奖成果材料【2018-3-13】 ..................................................... 392 基于网络的社会档案共建共享机制与方法研究【2018-3-14】 ............................................. 393 工商企业登记电子档案网上查询研究和系统实现【2018-3-15】 ......................................... 395 “互联网+”在城建档案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2018-3-16】 ........................................... 397 数字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2018-3-17】 ................................................................................. 400 新型保温材料在档案库房环境管理的应用研究【2019-3-1】 ................................................ 402 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在档案馆建筑管理中的节能研究【2019-3-2】 ........................................ 404 基于 LabVIEW 的档案馆安防系统及库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2019-3-3】 ......................... 406
全媒体环境下音像档案的管理和创新应用研究 ——以上海音像资料馆实践为案例【2019-3-4】 ............................................................ 408 地方重大通信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创新研究【2019-3-5】 ........................................................ 410 公路设计行业技术档案知识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应用【2019-3-6】 ........................ 412 基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三种建管模式下 项目档案管控的研究与运用【2019-3-7】 ........................................................................ 414 电网企业档案应急服务机制研究【2019-3-8】 ........................................................................ 416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档案交互式培训模式研究【2019-3-9】 .................................................... 419 江苏核电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研究及应用【2019-3-10】 ..................................... 421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研究【2019-3-11】 ................................................. 424 核电厂企业内容管理一体化平台(ECM)的研究及推广【2019-3-12】 ............................ 426 交通科技数字档案保存和利用模式研究【2019-3-13】 ......................................................... 429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及 馆际互联互通平台上的应用【2019-3-14】 ............... 434 Hadoop 技术在气象数字档案馆存储中的研究与应用【2019-3-15】 .................................. 439 企业数字档案馆规范化建设及开发利用【2019-3-16】 ......................................................... 441 甘肃省全文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与共享机制研究【2019-3-17】 ............................. 444 中国石化油气地质资料管理及共享利用【2019-3-18】 ......................................................... 445 河南省档案馆馆藏黄氏宗谱画像和黄氏家谱修复研究【2020-3-1】 .................................... 447 超大幅面书画作品仿真复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2020-3-2】 ................................................ 449 档案管理责任追溯体系建设研究【2020-3-3】 ........................................................................ 455 档案开放鉴定原则、程序及划控方法研究【2020-3-4】 ........................................................ 457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获奖成果材料【2020-3-5】 .......................................................... 459 大熊猫档案管理规范的研究与运用【2020-3-6】 .................................................................... 461 基于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档案工作实践与研究【2020-3-7】 ..................................... 463 “互联网+”时代档案馆视觉形象的构建与传播【2020-3-9】 ............................................. 465 数字化环境下民机型号电子文件归档研究【2020-3-10】 ..................................................... 470 基于智能识别的全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 归档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2020-3-11】 ......................................................................... 473 档案网上监督指导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研究【2020-3-12】 ..................................................... 475 数字城建档案安全备份体系研究与实践【2020-3-13】 ......................................................... 477
1 特 等 奖
2 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档案馆承担的《感光影 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 照片、底片、缩微胶片、电影胶片等以感光材料为科技内涵的感光影像档案,数量巨大、 内容丰富、收藏广泛。我国自晚清以降,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均用其记录,与当时的纸质文献、 建筑、实物等相互印证,形成独有的“档案法律铁证”。由于其感光乳剂层与片基层的材料组 成等成因,世界各地的感光影像档案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各类自毁性病害,照片、底片、长幅 照片的主要病害有乳剂层疏松酥粉、霉变、银镜、污染、脱落、划伤、卷曲、硬脆、断裂等。 醋酸胶片的“醋酸综合症”不同阶段症状表现为放出酸气、分泌白色增塑剂、扭曲变形、影 像劣变、粘结成块,导致其完全自毁,被称为“癌症”。 本项目着眼于国家和全球的重大社会需求,针对上述自毁性病害,研究了上述病害产生 成因与机理,治理与隐患去除机理;修复保护材料与其本体微观作用机制;修复保护精细工 艺与设备等相关科学与技术要素。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感光影像档案修复关键技术”,包括 6 项关键技术,在影像档案修复保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系统地解决了影像档案保护 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工艺设备和操作体系,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 1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照片档案与文字档案相比具有存储信息丰富、真实的特点,任何文字档案都无法取代其 记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由于照片自身组成材料的劣变及其保存环境的影响,许多黑白 照片档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现象,导致黑白照片档案出现模糊淡化,甚至导致照片记载 影像消失殆尽,对其保存及查阅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黑白照片模糊淡化原因探析与显现加固剂设计原理 通过对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等收藏的大量黑白照 片调研,我们认为,造成黑白照片模糊淡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银镜现象;②霉变;③乳剂层 明胶疏松酥粉;④粘结纸张纤维;⑤水浸污渍。课题组首次发现,三种模糊淡化黑白照片共 同的特点是乳剂层表面有微米级微孔与颗粒,形成一种“空气、空隙—粒子、间隔”界面, 导致对光的散射现象,使影像模糊不清。
3 银镜现象黑白照片表面形貌霉变黑白照片表面形貌 明胶疏松酥粉黑白照片表面形貌 未病变黑白照片表面形貌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课题组在模糊淡化黑白照片表面涂布高分子材料及添加剂,填充并 消除照片表面光散射界面,能使其原貌得到恢复。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原理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设计了由纳米二氧化硅与高沸点液态稳定剂双、高分子加固剂和防 霉剂三部分组成的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剂,渗透于照片乳剂层填充并消除照片表面形 成的“空气、空隙—粒子、间隔”界面,使得模糊淡化的影像清晰显现,其中高沸点液态稳 定剂能消除激发态单线氧,提高加固剂高分子材料的与照片乳剂层中明胶的稳定性。从涂布 显现加固剂前后照片乳剂层形貌变化可以看出,涂布显现加固剂明显消除了照片表面粗糙界 面。
4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剂组成与功能 未修复已修复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效果 涂布前照片表面形貌涂布显现加固剂后照片表面形貌
5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前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前微区形貌 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后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后微区形貌 2.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现加固效果及推广应用实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埋葬处”黑白照片显现加固效果 显现加固前
6 显现加固后 收藏单位:大竹县档案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赠子惠亲笔签名照片显现加固效果 显现加固前显现加固后 收藏单位:南充市档案馆
7 “小萝卜头宋振中与母亲徐丽芳女士遗像”显现加固效果 显现加固前显现加固后 收藏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5·12 大地震”期间水浸黑白照片显现加固效果 显现加固前
8 显现加固后 收藏单位:北川县档案馆 关键技术 2 :醋酸纤维素酯胶片醋酸综合症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醋酸综合症是醋酸纤维素酯胶片特有的病害现象,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胶片释放出刺鼻的 醋酸气味,胶片几何尺寸发生改变,表现为胶片宽度变窄,电影胶片的齿孔距变小,严重者 胶片乳剂层液化、脱落,直至胶片自毁。 1.醋酸综合症胶片表面析出晶清洗研究 醋酸纤维素酯胶片发生醋酸综合症后,片基层析出大量的白色晶体。本项目采用质谱、 红外、能谱、核磁等分析表征方法确定了发生醋酸综合症胶片表面分泌物的组成为胶片片基 材料的增塑剂磷酸三苯酯。通过对多种常用有机溶剂筛选确定了醇类化合物适合清洗胶片表 面析出的白色晶体。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与长期跟踪观察证明使用自主研发的清洗剂可以有 效清洗去除其表面析出增塑剂晶体且不会对胶片产生破坏。 1.1 清洗剂清洗效果评价 从清洗效果可以看出,胶片表面析出的增塑剂晶体被有效清洗,胶片记载影像清晰可见, 同时清洗剂未对胶片产生破坏。
9 电影胶片表面析出晶体清洗效果 清洗前 未清洗 已清洗
10 清洗后 1.2 醋酸综合症胶片清洗应用实践 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时期重要外交档案缩微胶片表 面析出的晶体进行了清洗,清洗效果见下图。 缩微胶片表面析出晶体清洗效果 清洗前
11 2.醋酸综合症胶片清洗机 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发生醋酸综合症胶片档案清洗的实际需要和清洗溶剂的性 质,研究设计了醋酸综合症胶片档案清洗机。 醋酸综合症胶片清洗机 3.缩微胶片乳剂层表面气泡显微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醋酸纤维素酯底片在发生醋酸综合症过程中还会产生气泡病害,位于片基层与乳剂层之 未清洗 已清洗 清洗后
12 间,产生位置没有规律性。部分生长在有影像信息之上,由于气泡内部填充增塑剂,从而遮 盖珍贵影像资料信息,对图像主观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缩微胶片乳剂层产生的气泡气泡对缩微胶片记载文字信息影响 3.1 缩微胶片乳剂层表面气泡显微修复工艺 针对缩微胶片乳剂层表面气泡直径为 0.1mm~1mm,运用常规方法难以修复的现状,本 项目研究设计了缩微胶片乳剂层显微修复工艺,集微观修复、银针穿刺、光学填充于一体, 可以有效消除气泡对缩微胶片记载影像的影响。气泡修复与保护原理如下: 缩微胶片乳剂层气泡修复与保护原理 3.2 缩微胶片乳剂层表面气泡修复与保护效果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缩微胶片上产生的气泡进行 了修复,效果明显修复后胶片保存至今保存状况良好。
13 缩微胶片表面气泡修复效果 修复前 修复中 修复后
14 4.基于热压扭曲变形胶片档案形体恢复工艺研究 本项目研究设计了一种扭曲变形电影胶片形体恢复试验机及恢复方法。对加热温度、加 压压力、温度与压力的作用时间对扭曲变形胶片形体恢复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经测试, 胶片经形体恢复后,其耐久性得到保持。 扭曲变形胶片形体恢复机结构示意图 4.1 热压扭曲变形胶片形体恢复效果评价 从扭曲变形醋酸纤维素酯胶片形体恢复效果可以看出,采用本项目研究设计的扭曲变形 胶片形体恢复工艺可以有效恢复扭曲变形胶片的形体。 未恢复 已恢复
15 4.2 热压扭曲变形胶片形体恢复方法应用实践 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因发生醋酸综合症而扭曲变形的缩微胶片进行了形体恢复, 恢复效果见下图。 扭曲变形缩微胶片形体恢复效果 5.基于液氮对粘结胶卷绿色环保的无损揭取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已发生醋酸综合症板结的醋酸纤维素酯胶片无法打开及本体机械性能下降导致无法 正常使用、复制及数字化的问题,本项目在兼顾“最小介入”的原则基础上,拟选用惰性的, 无色,无臭,无腐蚀性,不可燃,无环境污染的液氮作为无损粘结胶卷揭取的媒介,研究其 揭取的创新工艺方法,解决粘结胶卷无损揭取的瓶颈性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揭取设备的 研发及最佳揭取条件的优化。对揭取前后的醋酸纤维素酯胶片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形貌、亲水 性、光泽度,片基材料的晶型结构、热稳定性,胶片的 pH,胶片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等进 行观察表征,确定液氮的低温环境对胶卷无不良影响的基础上,对粘结胶片进行揭取。 5.1 粘结胶片无损揭取应用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典藏七十年代重要档案文献的醋酸纤维素酯胶片档案,是醋酸纤 维素酯黑白负片,非常珍贵,但是由于胶片自身构成材料和保存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 的病害现象,本课题组对这批胶片档案进行了病害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批缩微胶片档案发 生“醋酸综合症”,表现为整盘粘结成块、乳剂层起皱脱落、胶片脆化严重,一触即碎,应用 常规方法无法进行修复。 未恢复 已恢复
16 编号 3/3 胶卷整盘修复前编号 3/3 胶卷整盘修复后 胶片耐久收藏盒 6.醋酸综合症胶片档案脱酸保护剂研制 醋酸纤维素酯胶片发生醋酸综合症之后,胶片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在放映过程中易发 生断片,对胶片产生更严重的破坏,残留于胶片中的酸性物质如不及时除去,则会加速胶片 组成材料的老化降解,促使胶片再次扭曲变形。本项研究通过对多种材料筛选,确定了将成 膜材料和无机纳米材料以乙基纤维素保护材料,并对其配比进行了优化。通过醋酸环境、湿 热环境老化,测试了老化前后试样抗张强度、耐折度、酸度接触角并观察了老化前后胶片外 观状态,表面形貌等。实验结果表明,涂布脱酸保护剂后胶片酸度明显降低,脱酸效果明显, 涂布脱酸保护剂之后,胶片的耐酸性、耐久性等明显增强。实验结果说明,脱酸保护剂不仅 具有显著的脱酸作用,同时对胶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关键技术 3 :霉变黑白照相底片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底片是一种重要的影像资料档案,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受到温湿度、光照、霉菌等各 种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的珍贵底片出现了霉变、乳剂层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其观赏和保 存价值。
17 1.片基层霉变的危害 片基层霉变状况片基层霉变底片洗印照片效果 片基层未霉变 SEM 图片片基层霉变 SEM 图片 上图为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的反映党在延安革命时期的黑白照相底片(底片名:参军) 与其洗印的黑白照片,该底片的片基层发生了严重的霉变,霉垢层几乎覆盖了整个片基层, 洗印的照片清晰度较低,同时可以看到照片上有大面积的白色斑块,图像模糊不清。 2.乳剂层霉变的危害 乳剂层霉变状况乳剂层霉变底片洗印照片效果
18 上图为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的延安革命时期的黑白底片(底片名:学习整风文件)与洗 印照片效果,该底片乳剂层霉变严重,乳剂层表面有大量的霉斑,由于霉菌的侵蚀,乳剂层 已经部分脱落。从洗印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大量的白色斑块和黑色斑块。白色斑块是由于霉斑 阻挡光线穿透而形成,黑色斑块是由于乳剂层脱落后,影像消失,大量的光线穿过透明的片 基层而形成。 3.霉变黑白照相底片片基层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照相底片片基层霉变之后,背涂层严重受损,且霉菌有进一步侵蚀片基层的可能。底片 霉变后,片基层霉变形成的散射界面在底片冲洗过程中使光线不能完全穿透,在洗印照片上 产生大量的白色斑块,严重影响底片记载影像的原貌。传统的擦拭法、漂洗法、刨刮法均不 适用于片基层陈旧霉斑的去除,本项目通过多年研究,设计了以次氯酸钠腐蚀去除背涂层, 消除片基层霉变对底片危害。 霉变黑白照相底片片基层修复原理 片基层修复前 (×100)片基层修复后(×100) 3.1 黑白底片片基层陈旧霉斑去除剂 本项目研制的黑白底片片基层霉斑去除剂包括 A 组分和 B 组分两部分。A 组分是经过多 年筛选,优化配比的一种水溶性强氧化剂的水溶液,涂抹于霉变底片片基层霉斑之上可以有 效去除底片片基层的陈旧霉斑,经研究证明不影响底片的物理化学性能。B 组分为抗坏血酸 水溶液,在霉斑去除完成后,为防止 A 组分氧化剂在底片片基层表面残留,利用抗坏血酸的 还原性,将残留去除剂的强氧化剂反应消耗。
19 4.霉变黑白照相底片乳剂层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黑白照相底片乳剂层霉斑修复的实际需求,研究设计了以成膜材料和非挥发液态稳 定剂为主要成分的霉变黑白照相底片乳剂层霉斑掩蔽剂及其操作工艺,将掩蔽剂涂布于霉变 黑白照相底片片基层表面,使高沸点液态稳定剂渗透于霉菌菌丝及其形成的微米级的空隙中, 消除底片在霉变过程中形成的散射界面,底片在洗印过程中光线能够有效穿透,消除霉斑在 照片上形成的白色斑块,恢复底片记载影像的原貌。 霉变黑白照相底片乳剂层修复原理 乳剂层修复前 (×200)乳剂层修复后(×200) 5.黑白照相底片修复与保护效果 通过多年的模拟实验观察以及在模拟样品上的大量实验基础上,2003 年对延安革命纪念 馆收藏的部分霉变黑白照片底片进行了局部修复,2009 年对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的一批延安 革命时期的霉变黑白照相底片片基层霉斑进行了去除,修复效果明显,且修复后底片至今未 见明显变化。2015 年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照相底片、湖北省测绘成 果档案馆航测绘底片、乾陵博物馆黑白照相底片进行了修复与保护,修复效果明显。
20 《学习整风文件》乳剂层霉斑修复与保护效果 修复前 修复后 (2009 年修复,2015 年跟踪观察)
21 《学习整风文件》修复前后洗印照片效果 修复前 修复后 (2009 年修复,2015 年跟踪观察)
22 建国初期乾陵考古现场照相底片片基层霉斑修复与保护效果 修复前 修复后(2015 年)
23 建国初期乾陵考古现场照相底片修复前后洗印照片效果 修复前 修复后(2015 年)
24 关键技术 4 :划伤电影胶片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划伤是胶片最常见且不可预测的外观缺陷之一。胶片上的划痕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 种是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摩擦,电影胶片在放映过程中,与放映机之间发生机械摩擦而产生大 量的划痕;另外一种是空气中的灰尘吸附于胶片的表面与胶片之间摩擦而产生的划痕。 本项目根据电影胶片组成材料及性质特点,通过大量复配试验,研制电影胶片划痕修复 液。该修复液不使用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的有机溶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划伤电影胶片 修复前后的效果对比可以看出,采用此方法修复的电影胶片,表面颗粒均匀,光滑平整,所 得图像清晰完整,恢复了胶片所记载图像的原貌。该修复液成膜性能良好,能满足电影胶片 修复的要求。修复后电影胶片的机械强度得到一定提高,有利于胶片的长久保存。 1.电影胶片划痕修复效果 修复前修复后 修复前修复后
25 扫描电镜放大 500 倍观察效果 民国时期安康社会生活纪实彩色无声电影胶片划痕修复效果 修复前 修复后 收藏单位:安康历史博物馆 关键技术5:卷曲长幅合影照片档案增韧展平关键技术研究 长幅合影照片记载内容主要为党政机关、军队、大型企业等重要会议、大型活动等纪念 合影,照片中的人物主要有政府要员、社会知名人士等社会精英。长幅合影照片需要专业的 摄影、冲洗设备,其技术要求与技术难度均比普通摄影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长幅 合影照片无论是记载的内容,还是其形制与生产加工工艺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1.卷曲长幅合影照片修复研究
26 针对卷曲长幅合影照片保存现状与修复工作的实际需要,本项目研究开发了卷曲长幅合 影照片档案增韧展平工艺。此工艺包括软化、展平、定型等,其中软化阶段采用针对长幅合 影照片研究设计的卷曲长幅照片增韧柔软剂,可以有效软化并展开卷曲长幅合影照片,并增 加照片的柔软性。实验证明,研究设计的卷曲长幅合影照片增韧展平工艺可以有效展平长期 处于卷曲状态的长幅照片,并增加照片的韧性,经本工艺展平的长幅照片保存约一年尚未见 再次卷曲成卷的现象,且未见其它明显的损坏现象。 2.卷曲长幅合影照片档案增韧展平效果 本项目研究设计的卷曲长幅合影照片增韧展平工艺应用于西安市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档案馆收藏的卷曲长幅合影照片的展平,效果显著,跟踪观察,保存良好。 卷曲长幅合影照片增韧展平前状况 卷曲长幅合影照片增韧展平效果
27 毛主席接见银环照片修复效果 脆性化卷曲照片修复前增韧展平修复后 3.卷曲长幅合影照片档案环保型收藏装具 卷曲长幅合影照片档案环保型收藏装具 碳素隔卷纸 长幅合影照片增韧展平后,为改善其保存环境条件,本项目在前期“环保型”特藏装具 研究基础之上,研究设计了适合于长幅合影照片的防火、防虫、防霉、防酸收藏装具。保存
28 过程中,长幅照片乳剂层固定在弓形板上,克服乳剂层收缩而产生的卷曲力,防止照片再次 卷曲,同时照片表面覆盖研究开发的碳素型隔卷纸,以吸收环境或者照片在保存过程中产生 的有害气体,使其耐久收藏。 关键技术 6 :粘结脱落乳剂层照片档案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黑白历史照片中无论是钡地层、感光影像层、明胶保护层都含有大量的明胶,明胶的主 要成份是蛋白质,由分子间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明胶对环境的温湿度变化非常敏感,在 照片长期保存过程中:卷曲保存、叠放保存、包裹保存、镜框保存等保存方式都不可避免的 造成照片乳剂层的粘黏,影像乳剂层非常单薄脆弱,揭取修复时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急需一 种影像乳剂层接取及回帖修复技术。中心影像保护团队采用具有增韧功能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以及表面活性剂实现对脆弱且粘黏的明胶乳剂层的塑性化增韧、接取及原位回帖修复保护。 局部修复效果: 修复前乳剂层增韧回帖修复后 修复前乳剂层增韧回帖修复后 二、项目取得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验收以来,在感光影像档案保护方向共获得美国授权专利 6 项,中国专利授权 14 项,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感光影像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体系,丰富了感光影像保护理 论。在上述关键技术的支撑下,完成了中央档案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9 等共计 24 家单位收藏的照片、照相底片,缩微胶片等,抢救修复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具体成果推广应用单位见附件 1),获得了应用单位的认可与高度评价。 三、本项目获得授权专利情况 [1]Yuhu Li, Yajun Zhou, Jing Cao. Shape Restoring Device and Restoring Method for Distorted Filmstrips[P]. USA: 9250511B2. 2021-2-2. [2]Jiaojiao Liu, Yuhu Li, Wenjun Wang, Xiaolian Chao. Collection apparatus for storing prolate photos. USA, 10939759B2, 2021-03-09. [3] Zhihui Jia, Yuhu Li. Method of stripping films which are stuck togetherwithout damage[P]. USA, US108022391B2. 2020-10-13. [4] Yuhu Li, Zhihui Jia, Xiaolian Chao. Separating device for bonded cine film and method therefor[P]. USA, US01044630B2. 2019-10-15. [5] Yuhu Li, Zhihui Jia, Ting Zhou. Restoration Solution for Cine Film Bubble and Restoration Method[P]. USA, US9841666B2. 2017-12-12. [6] ZhihuiJia, Yuhu Li. Deacidifying and reinforcine agent for celluloseacetate film[P]. USA, US10907067B2. 2021-2-2. [7] 李玉虎, 贾智慧. 一种醋酸纤维素酯胶片脱酸加固剂[P]. 专利号: ZL 201610422455.8 [8] 李玉虎, 刘姣姣, 王朝阳, 曹静. 一种柔韧剂及其在巨幅历史照片展平中的应用[P]. 专利号: ZL 201410542947.5 [9] 周亚军,戎岩, 李玉虎等. 一种涉密黑白银盐缩微胶片档案销毁方法[P]. 专利号: ZL 2015105153188. [10] 周亚军, 李玉虎, 祁赟鹏等. 黑白照相底片乳剂层霉斑掩蔽剂及其修复黑白照相底 片的方法[P]. 专利号: ZL2015103293615. [11] 李玉虎, 贾智慧, 石美荣等. 一种电影胶片气泡修复液及修复方法[P].专利号: ZL 201510364257X. [12] 李玉虎, 石美荣. 一种醋酸纤维素酯电影胶片保护剂[P].专利号: ZL2014100074912 [13] 李玉虎, 赵艳红. 黑白照片显现加固剂[P].专利号: ZL 201210313003.1 [14] 李玉虎, 石美荣, 周亚军等. 一种胶片清洗装置[P].专利号: ZL 201420351335.3 [15] 李玉虎, 石美荣, 周亚军. 一种电影胶片除酸耐久收藏盒[P]. 专利号: 201320834857.4
30 [16] 李玉虎, 周亚军, 赵艳红等. 一种黑白底片片基层陈旧霉斑去除方法[P]. 专利号: ZL 2011100516774. [17] 李玉虎, 周亚军. 醇类化合物在清洗电影胶片表面磷酸三苯酯中的应用[P]. 专利号: ZL 2011103669396. [18] 李玉虎, 周亚军. 一种扭曲变形电影胶片形体恢复装置及恢复方法[P]. 专利号: ZL 2009100231486. [19] 李玉虎, 周亚军. 一种扭曲变形电影胶片形体恢复装置专利号: ZL 201120192535.5 [20] 李玉虎, 马灯翠, 周亚军等. 电影胶片划痕修复液[P].专利号: ZL 2009100234484. 附件1:珍贵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工程 [1] 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时期霉变黑白照相底片修复与保护、模糊淡化黑白照片显 现加固. [2] 中央档案馆馆藏涉密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3]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馆藏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早期缩微胶片抢救性修复与保护、民国时期黑白照片显现 加固. [5]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馆藏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6]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早期黑白照片抢救性修复与保护. [7] 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8] 河南省档案馆馆藏黑白照片显现加固与增韧展平. [9]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10] 西安市档案馆馆藏建国初期黑白照片增韧展平与显现加固. [11] 西安市城建档案馆馆藏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12] 安康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彩色无声电影胶片修复与保护. [13] 半坡博物馆馆藏民国时期黑白照片抢救性保护与修复. [14] 榆林市榆阳区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黑白照相底片修复与保护. [15] 四川省档案馆“4·8 烈士黑茶山事件”现场照片显现加固. [16] 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馆藏抗日战争时期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17] 四川省北川县“5·12 大地震”期间水浸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18] 四川省大竹县档案馆馆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埋葬处”黑白照片显现加固. [19]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档案馆馆藏黑白照片增韧展平与显现加固.
31 [20] 山东省济南市聚雅斋美术馆馆藏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代表免冠黑白照片抢救性修复 与保护. [21]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射线底片修复与保护.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文革纪实电影胶片修复与保护. [23] 河北省辛集市档案馆黑白照片修复与保护. [24] 乾陵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黑白照相底片修复与保护. 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承担 的《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 特等奖。 一、项目概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馆藏明清档案 1000 余万件(册),其中满文档 案有 200 多万件(册),约占整个馆藏的五分之一。馆藏满文档案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具有 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满文档 案信息化进程,一史馆 2013 年开始调研满文档案信息化相关情况,并向国家档案局申请设立 “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以下简称满文识别项目)。2016 年,满文识 别项目被纳入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16-X-55),由一史馆、汉王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王公司)和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光公司)合 作开展。2017 年,项目顺利完成,项目成果为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系统,系统包括满文档 案图像识别软件、满文档案数据管理软件、满文输入法软件、满文字库软件、拉丁字母与满 文标准字体相互转换软件等功能模块,其中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命名为“满文识别通软件”; 满文输入法软件、满文字库软件、拉丁字母与满文标准字体相互转换软件整合为“满文输入 通软件”。一史馆随即将项目成果投入使用,已完成满文朱批奏折、满文实录、满文起居注、 满文上谕档、满文寄信档等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该项目成果首次实现了国内少数民族文 字图像手写体识别,填补了满文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软件空白,将大幅提升满 文档案数字化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项目研究背景 (一)项目相关技术及研究情况
32 项目组经过调研,了解到 OCR 1 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该技术可将文字的图像信息转化为可 编辑检索的文本信息,并已经在汉字和英文处理中被广泛应用,少数民族文字中的藏文和维 吾尔文的 OCR 识别软件也已进行了研发,其工整印刷体样本单字符的识别率可达到 90%以上 2 。 满文识别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大学、鞍山科技大学、北方民 族大学等高校。以往关于满文识别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没有实用案例, 且研究对象多数是标准的满文印刷体和少量的书写固定的样本,开发的满文识别技术对满文 笔画的规整性要求高,或者只能是在限定的词汇内进行识别,很难适应实际应用中手写字体 的多样性。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于满文手写体识别的软件技 术,以满足手写满文档案识别的需求。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第一,一史馆保存的满文档案绝大多数属清代中央国家机关和皇宫办事部门的档案,保 存较好,字迹清晰。此前已完成 50 余万件(册)满文档案的扫描工作,形成图像 500 余万幅 3 。这些满文档案图像,不仅可以为研发软件提供丰富的满语文字素材,还可以为软件的试验 与应用提供原始档案资料样本。 第二,一史馆设有专门从事满文档案工作的部门,拥有十余人的满文专业队伍,同时拥 有懂软件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为软件研发提供满文档案及满语言文字专业支撑。 第三,虽然此前并没有识别技术成功用于手写体满文档案的先例,但是以往的研究和尝 试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一史馆拥有资料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专业公司合作,具备开发满文识 别技术的可行性。 三、项目主要内容和研发成果 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我们发现该项目不仅需要先进的识别技术,还需要与满文专业知 识和档案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决定采取与专业公司合作研发的方式。一史馆与汉王公司、 华光公司于 2015 年 3 月起开始合作研发。三方根据各自的专业优势,分工合作,至 2016 年 6 月底,软件研发工作完成,研发成果为“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系统”,包括五个功能模块, 分别是: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满文档案数据管理软件、满文输入法软件、满文字库软件 及拉丁字母与标准体满文相互转换软件。此外,项目成果还有软件著作权两项、作品著作权 1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 2 根据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结果。 3 统计时间为2015年5月。
33 四项。 (一)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系统 1.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 可对满文档案图像进行自动识别,识别结果自动转换成拉丁字母转写。从设计理念到技 术手段,该软件均属开创性,填补了国内外满文图像识别领域的空白。满文行书与楷书识别 率分别达到 86.6%与 95.1%,处于国内外行业领先地位。该软件具备自动版式分析功能,可以 自动将档案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每行切分,每个词切分,最后进行单词识别,单词识别逻辑采 用馆方设计的识别路线;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通过“横向校对”和“纵向校对”环节, 借助人工干预的方式,修正机器识别结果;具备“自主学习”功能,逐渐扩大识别样本库。 软件开发初期,样本均由人工收集整理,软件应用阶段,可以将识别的对象进行样本自动提 取,扩充样本库,逐渐提高识别准确率。识别后的数据可以自动生成 TXT、XML 等文件,与原 始的 JPG 格式图像自动打包成数据库需要的文件形式,为建立数据库和其他应用提供基础数 据。 2.满文档案数据管理软件 可检索经过识别并转化为拉丁字母的满文档案信息,检索准确率为 100%。其功能包括: 满文档案全文检索功能,应用识别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使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标准满文拉丁 字母能够应用于满文档案图像的检索和利用。因此,项目组在识别软件的基础上研发了满文 档案数据管理软件,并在数据库建设中不断完善该软件的功能。目前,其功能包括满文档案 的全文检索功能,通过识别转换建立起来的满文档案拉丁字母数据库,可以通过输入满文的 拉丁字母转写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并能列出选中的信息条目和出处;满文档案显示和输出 功能,满文档案的显示功能,可以同时或分别显示标准满文、拉丁字母和档案原图像,实现 阅览档案图像方式多元化。一方面实现了多种途径阅览满文档案原文,所有检索选中的信息, 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满文字体、拉丁字母和原图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进行阅览,另一方面,所 有需要阅览的信息,既可以单个画面为单元显示,也可以每件档案为单元显示;数据更新和 账户管理等后台管理功能,该软件主要服务于满文档案的数据管理和为用户提供查询等利用 服务。实现对所需档案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多种处理,可以统计和存储,也可以批量导出和文 本化处理。设置后台管理功能,既可以实时监控访问数据库和利用状况,并进行记录备查, 同时还具备根据需要进行其他后台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功能,还包括用户权限设置,档案权限 设置等安全管理功能。该软件不仅可以满足馆内平台使用,也可以适用于互联网使用。此外, 还整合了满文词典和历法换算等辅助功能。
34 3.满文输入法软件 可以实现满文录入功能,兼容微软系统和 Microsoft Office 办公软件,输入法输出编码 支持满文 Unicode 国际编码标准。该软件键盘布局在国家标准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键位,使 满文键位与满文转写字母一致,不需使用切换按键,便于推广使用。输入法具备复合字母自 动匹配和单词预览框功能,可以输入满文字母和音节的变体形式。 满文字库软件,可实现满文显现和满文输出功能,满文字库兼容多种系统和办公软件。 从满文档案、古籍、匾额、碑刻中取材设计雕版体、奏疏体、行书体、匾额体、榜书体、书 名体 6 种满文字体。此次设计的 6 种满文字体,是在符合 Unicode 国际编码标准和国家标准 基础上,对部分满文合体字进行单独设计,作为变形显现字符,保证了字体显示的顺滑。 4.拉丁字母与标准体满文相互转换软件 可实现拉丁字母与标准体满文相互转换,转换准确率为 100%。同时,也可实现大批量的 满文和拉丁字母转换,该软件的转换标准兼容满文档案转写标准和学界习惯使用的穆林德夫 转写法,不仅为建立满文档案数库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且可以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填补 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二)软件与作品著作权 本项目的研发成果,项目组按系统功能分工分别打包成两个应用软件,一是将满文档案 图像识别软件命名为“满文识别通”;二是将满文输入法、满文字库、拉丁字母与标准体满文 相互转换软件命名为“满文输入通”。为了合理保护软件著作权,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经过申 请,上述两个应用软件已于 2017 年 12 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计算机软件 著作权,颁给《满文识别通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和《满文输入通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由一史馆项目组人员独立设计的“满文识别通标识”“满文输入通标识”“满文输入通预 览框”和“满文输入通工具栏”四个作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经过申请,获准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登记,于 2018 年 1 月颁给《满文识别通软件标识作品登记证书》《满文输 入通软件标识作品登记证书》《满文输入通软件预览框作品登记证书》《满文输入通软件工具 栏作品登记证书》。 四、项目创新性 满文档案识别项目在研发过程、满文识别技术、满文文字处理技术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 和开拓性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一)研发过程创新方面
35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语言专家深度介入,充分使用语言规则,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 有机结合,提升各个软件的性能;识别软件音节样本库的建立,采用基于语言专家人工切图 及计算机辅助聚类结合的方法,既保证准确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识别软件采取迭代的开发 方式,可以及时利用新增数据资源及新技术来升级识别核心,保证识别率稳步提升。 (二)满文识别技术创新 项目提出了基于音节统计识别技术和基于多特征过切分技术的满文识别框架,融合满文 文字规律,结合软件算法与选择最优结果,解决了满文训练样本量不足、满文字母相似度高、 满文连写、音节干扰的难题。项目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满文单词识别方法,实现端到端 的单词识别,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迭代升级。项目提出了多识别模型集成的满文识别技术,集 成基于过切分的满文文本识别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满文识别方法,提高识别率,降低可疑 词比例,并提供了可视化的图文对照校对方式,解决了满文识别处理中人工校对工作量大的 问题。 (三)满文输入技术创新 通过“一字多键”的键盘布局方案,实现了满文键位与满文转写统一。无需使用“上档 键”“大写键”等切换按键,输入简单快捷。首次在满文输入技术中使用“预览框”功能,提 高满文输入的效率和便捷性。 (四)满文字库技术创新 基于国际编码标准开发满文字库,通过强制合体字的方式补充满文单词中的特殊写法和 不规则字形。基于海量的满文档案字形标本创作满文字体,补充原有国标字库的字形。通过 研究语言文字规则,设置满文字库脚本,实现满文字母和音节自动变体自动匹配。 (五)满文编码转换技术创新 实现满文编码与拉丁字母编码的双向转换和批量转换方案,并同时具备档案的新订“满 文档案转写标准”转写的拉丁字母与传统“穆林德夫转写法”转写的拉丁字母相互转换的功 能。 五、项目成果应用 2018 年 11 月 5 日,一史馆正式发布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 获得业内学者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项目成果随即应用于一史馆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
36 加工建设等工作中。 (一)应用于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建设 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识别速度快,识别速度是人工的 150 倍以上,为满文档案数据库 建设提供了新的高效途径和工具,成为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建设顺利推进的基础和支撑。 2017 年至今,一史馆应用项目成果完成了三期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项目建设,包括满文 朱批奏折、满文实录、满文起居注、满文上谕档、满文寄信档共 5 个全文数据库,档案数量 14.3 万余件(册)、174 万余画幅、1 亿余个满文单词。同时,还开发了与数据库配套的满文 全文检索数据库应用软件,具备档案图像及数据管理、满文档案数据全文检索等功能,档案 查看方式包括原文图像、拉丁字母、标准满文字体三种方式,满文字库可以切换满文雕版体、 满文奏疏体和满文行书体三种字体,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2018 年 12 月起,满文档案全 文检索数据库陆续在馆内档案信息化平台开放。 (二)应用于满文教学和编辑出版工作 一史馆免费赠送 100 套“满文输入通软件”给相关单位试用。一些开设满文专业的高校, 将满文输入通软件应用于教学当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改进了教学手段。满文输入通软 件还应用于编辑排版工作,一史馆 2018 年出版的《满文篆字御制盛京赋》中使用了项目开发 的 6 种满文字体,附录中的满文内容均使用满文输入通录入,极大的提高了满文的录入效率, 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 (三)项目成果在应用中提升完善 通过应用于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建设项目,不仅使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性能和 质量得到全面检验,还让软件功能得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识别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也 证明了该软件具备随应用过程学习调整改进的能力。 (四)项目成果应用前景广泛 项目组通过对部分由馆藏档案缩微胶片转换的档案图像、满文图书、锡伯文报纸等进行 识别测试,发现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还可应用于满文档案“胶转数”图像、满文锡伯文标 准字体出版资料等方面,应用范围和前景较为广泛。 总之,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系统不仅可以应用到档案馆的满文档案工作,也可应用于 图书馆等其他满文档案、文献保管机构的满文古籍文献管理与开发工作,更为其他少数民族 手写档案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宝贵借鉴。项目成果中的满文输入法、满
37 文字库等软件可以分别应用于满语文教学、满文编辑出版和学术研究等相关领域,为国家民 族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文明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 的快速发展,借助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功能,基于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未来完全可 以进一步研发满文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以便帮助跨越满文档案利用中的语言障碍,推动满 文档案更广泛地被利用,再次跨越式地提升满文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8 一 等 奖
39 纸质档案去酸工艺及设备研制 由山东省档案馆承担的《纸质档案去酸工艺及设备研制》项目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 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一、研究内容 纸质档案去酸工艺及设备研制项目是针对目前国内已存在的大量酸化、破损严重的纸质 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而开展的一项涵盖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设备研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 系统性科研项目。项目实施的目标是解决长期困扰国内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瓶颈问题—纸质 档案批量去酸工作的实现与应用,突破实验室环境的制约,在真实工作条件下达到对纸质档 案批量、快速、自动去酸的效果,研制开发出可供实际应用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促进我 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发展和档案保护技术的进步。 大量研究证明,酸化是纸质档案纸张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我国纸质档案馆藏量巨大, 大量珍贵历史档案面临着严峻的纸张酸化风险。我国档案界虽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开展了纸 质档案去酸的研究,但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档 案去酸的实际工作也多以单张、小批量、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针对纸质档案的批量、快速、 自动化去酸工作仍仅限于对国外技术资料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纸质档案 批量去酸工作无法开展,纸质档案批量去酸产品无法落实,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档案保护工作 取得长足发展的严重瓶颈。 纸质档案去酸工艺及设备是为了实现纸质档案的批量、快速、自动化去酸而研制出的一 种专用设备。设备采用了非水有机溶液液相去酸法,使用挥发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全氟烃为媒 介剂,全程反应无水参与,确保纸张纤维不会因水浸发生粘连、变形;使用氧化镁作为去酸 剂,去酸效果显著,同时去酸剂可有效滞留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长期去酸效果;使用氧化 镁有机溶剂悬浮液对档案进行整体浸泡、过滤、真空干燥,去酸过程中不必对档案拆页,实 现档案批量去酸目标的同时还可保护档案的原貌;去酸原理中化学反应过程温和、迅速,去 酸周期短,可在较短时间内对大量档案进行去酸操作;所选的去酸剂及其有机溶剂无毒无腐 蚀性且不易燃,对人体健康、档案实体和环境均无害,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去 酸后的档案字迹根据《档案字迹材料耐久性测试法》(DA/T 16-1995)进行测试后,红蓝铅笔、 蓝墨水、红墨水、黑墨水、圆珠笔、复写、油印、铅印、胶印等字迹均未发生明显褪色,去 酸过程不会对档案字迹造成伤害;设备采用机械摇动去酸反应罐的方式进行,反应过程中不 会对档案造成破坏性影响,采用了简单化、便捷化的工艺设计,操作人员可不进行复杂操作 即可完成档案去酸工作,实现纸质档案的批量、快速、自动化去酸。
40 二、取得成果 1. 去酸工艺 (1)去酸原理 去酸方式根据去酸剂的状态不同可分为气相去酸和液相去酸两种方式,而液相去酸本身 又分为水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下同)去酸法和非水溶液去酸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 气相去酸法如氨气、吗啡啉、二乙基锌、甲醇镁等均存在明显缺点,去酸过程对反应环境的 要求也非常高。水溶液去酸法因使用水作为溶剂而具有先天的缺点,档案纸张因酸化造成损 坏的根本原因就是造纸纤维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发生水解,水会使造纸纤维发生粘连、变形, 因此不适用于整本档案的去酸工作。因此本项目在研制过程中选用了非水有机溶液液相去酸 法作为去酸的基本思路。 (2)去酸剂选择 液相去酸工艺一般使用镁、钙、钡等 IIA 族元素的氧化物、碱或盐作为去酸剂。这三种 元素中,钡离子对人体有较强毒副作用,因此在本项目的去酸剂选择过程中被首先排除。钙 元素的主要碱性化合物如氧化钙在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反应时会放出明显的热量,对纸张 纤维造成破坏,氢氧化钙则相对于镁而言碱性偏强,因此在对比后,本项目最终选择了纳米 级轻质氧化镁作为去酸剂。 氧化镁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大规模工业制备已非常成熟。常温下为白色疏 松粉末,无臭、无味、无毒,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吸收水分和二氧 化碳而逐渐成为碱式碳酸镁,纳米级轻质氧化镁反应速度尤为明显,该化学特性是氧化镁实 现去酸功能的主要原因,滞留在纸张纤维上的氧化镁及反应生成的碱式碳酸镁或碳酸镁可形 成长期的抗酸效果。氧化镁在常压下熔点为 2852°C,沸点为 3600°C,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 一种阻燃剂原料,滞留在档案纸质纤维上的氧化镁可在实现长期去酸的同时,起到一定程度 的阻燃效果,对档案形成多重保护。 (3)媒介剂选择 媒介剂即实现去酸剂与档案纸质纤维结合的中间物质。无论能否溶解去酸剂,液态媒介 剂均可称之为溶剂。本项目选用了排水性有机溶液液相去酸法,因此在溶剂的选择时选用了 具有排水性的一种全氟烷烃——全氟正庚烷(又称全氟庚烷,C7F16)作为去酸工艺的媒介剂。 全氟庚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有机溶剂,具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常温下在空气中无 法点燃,与氟气、过氯化氢、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是一种安全的有机溶剂。全 氟庚烷常温下与水和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常见有机溶剂均不相溶,具有很好的排水性。
41 利用这一化学特点,整本档案浸泡在氧化镁的全氟庚烷悬浮液中,全氟庚烷渗入纸张后可将 纸张中的水分排出,由于纸张中致酸的主要酸根离子如亚硫酸根(SO32-)、硫酸根(SO42-)、 硝酸根(NO3-)、氯离子(Cl-)等均溶于水但不溶于全氟庚烷,因此这些酸根离子将随纸张 中的水分一同被排出,这一过程在排除了长期致酸的酸根离子同时,也在纸纤维中留下了大 量带有正电荷的离子,使纸张纤维具有了静电吸附作用,可将悬浊液中的纳米级氧化镁分子 吸附到纤维的深层,增加了去酸的深度和效果。同时,全氟庚烷不溶解有机物的特点,也有 效地保护了档案字迹不会因去酸处理而发生褪色。全氟庚烷还具有易挥发的特点,去酸处理 后的档案可在通过抽真空的方法迅速实现干燥,纸张纤维表面不会造成大量媒介剂滞留。 全氟正庚烷分子结构图 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42 用扫描电镜放大 5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用扫描电镜放大 20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43 用扫描电镜放大 50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用扫描电镜放大 60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44 用扫描电镜放大 120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用扫描电镜放大 200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45 用扫描电镜放大 50000 倍,观察氧化镁滞留纸张纤维表面扫描图 2. 机械设计 设备整体设计分为三层:一是压缩机、制冷机等动力装置层;二是去酸剂和媒介剂加注、 混合及储存的反应液制备罐层;三是档案去酸反应罐层。 (1)反应液制备罐层工作流程
46
47 (2)动力装置层 (3)去酸反应罐层 3. 设备测试 (1)机械性能测试 项目组对设备进行了 48 小时连续运转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备连续运转期间去酸功能 正常,设备未发生明显机械故障。动力装置运转正常,无过热停止运转现象发生;反应液制 备情况正常,反应液指标未发生明显降低情况,去酸剂和媒介剂加注、混合状态正常;去酸
48 反应罐运转正常,未发生停止运转现象。 (2)去酸功能测试 使用该去酸设备对 1942 年出版《中国医药月刊》、1950 年出版《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 幼稚病》、1964 年第 12 期《中国青年》三本书籍进行整本去酸处理测试。测试结果为:单次 去酸时间为 2 小时,处理后的纸张 PH 值为 7~10,通常在 8~9.5,碱保留量为 1.5% MgCO3/kg, 通过模拟老化试验表明,处理后的书籍保存寿命可延长 3~5 倍。
49 去酸实验样品照片 三、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比较 我国纸质档案去酸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相关领域技术研究和工
50 作基本都局限在实验室中进行,部分单位虽开展了纸质档案去酸工作,但均仅限于对单张档 案的去酸处理。 国外较早开始了纸质档案的批量去酸工作,根据项目组收集到的国外研究数据表明,本 设备的去酸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下表是本设备与美国 PTLP 公司整本书除酸系统 Bookkeeper 以及瑞士 Nitrochemie Aschau 公司整本书除酸系统 Papersaver-swiss 的去酸效果 对比。 系统名称 除酸效果 本设备Bookkeeper?Papersaver-swiss? 单次除酸时间2 小时2 小时3-4 天 除酸之后 PH 值8 至 9.57 至 108 至 10 碱储存量1.5% MgCO3/kg 1%至 1.5% CaCO3/kg 0.5%至 1.5%MgCO3/kg 纸张寿命延长量 原寿命的三到五 倍 原寿命的三倍原寿命的四倍 四、成果创新点及经济社会效益 1. 成果创新点 本设备为国内首次使用非水有机溶液液相去酸法实现纸质档案去酸,并研发出在真实工 作条件下实现对纸质档案批量、快速、自动去酸效果的使用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本设备为国内首次找到了一种安全、无毒、绿色、效果长久的去酸剂和媒介剂,在实现 去酸目标的同时,不会对工作人员、档案实体和工作环境造成任何伤害。 本设备反应原理及机械设计均由课题组成员独立研究完成,所有元器件及化学反应剂均 为国内制造,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2.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馆藏的大量历史悠久的珍贵纸质档案、 文献、图书陆续进入了高度酸化的阶段,这些档案、文献及图书纸张因酸化造成了严重的破 坏,面临着损毁灭失的危险。目前,无法进行批量档案去酸已经成为了制约档案保护工作顺 利开展的重大瓶颈。本设备的研制成功为突破这一瓶颈,推动档案保护技术的进步和工作的 发展,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本设备研制成功以前,国外同类技术产品已推出了近二十年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
51 于国外企业掌握相关核心技术,他们凭借技术壁垒向我国利用者提出了高额的费用要求。本 设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同类技术垄断,大大降低了我国档案 去酸的工作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目前,该设备已在山东省档案馆进行了推广应用。设备因具有使用条件简单、成本低、 效率高、安全无污染等特点,其应用可以完全满足档案馆对纸质档案进行批量、快速、自动 去酸工作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档案去酸工作的效率。 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证的研究 由安徽省档案局(馆)承担的《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证的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安徽省档案局(馆)2017 年完成《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证的研究》项目研究并通过国 家档案局的验收,项目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创造性地融合、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电子文件管 理理论和方法,沿着“科研攻关—制订标准—系统开发—业务流程设计—实践验证”的方法 路线,通过制订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规范电子文件数据长期保存格式、对元数据和内容文 档及签名块进行封装、建立电子文件信息模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模型和业务模型,从 业务、技术等多层面保证了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和长久可读性,使电子文件 彻底摆脱了对特定软硬件的依赖。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文件管理思路,为解决 数字遗产保存问题,实现档案部门的“核心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石和实现方法。 一、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的目标要求 保障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寻找有效的策略,有效的策略主要基于四个方 面的目标要求。1.物理稳定性。载体稳定性是电子文件赖以传世的基石;2.结构清晰性。清 晰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有利于电子文件的存储、处理和显现;3.语义感知性。将电子文件 中记录的表征信息 “翻译”为能够理解的音像、图片、符号和文字;4.显示一致性。实现保 存的电子文件不仅要打得开,而且确保打开时还是原来(创建时)的样子。 (二)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障的基本策略 电子文件的长期有效保存(Preservation)主要有两个基本需求,一是保存的时间要相对 的“长”,二是在长期保存周期内电子文件要“保质”、“保鲜”。概括为数据加工和定制环境 二个方面。
52 1.加工数据 (1)数据抽取(Data extraction)与重构(Re-engineering)。数据抽取是指从数据源 检索并提取出数据以供进一步处理和存储的过程。数据重构则是指对源数据/目标数据的调研、 准备、标准化、清洗、匹配、整合的过程。在数据加工具体实施时,数据抽取往往与数据重 构结合进行。 (2)数据风干(Desiccation)。在数据风干实际上是指保留语义脱去格式的过程,符合 风干标准的文件通常是纯文本(plain Text)或平面文件(flat file)。它们不仅占用字节数 少,利于存储,而且由于不含或基本不含格式数据,可以在多种平台上打得开、看得见、能 理解。 (3)格式分析与转换(Conversion)。为有效管理和利用电子文件,需要对格式进行分析, 并且在它变得过时之前将其转换到新的通用的格式上来。 (4)格式注册与开放。目前,世界上的电子文件格式注册系统方式多种多样,格式注册 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使得电子文件无序的格式世界变得有目可查。如果电子文件以私有或者不 公开的格式存贮,则解读就会受到制约。所以,开放格式已经成为一种破解格式困局的趋势。 (5)数据规范化(Normalization)。也叫数据标准化,主要方法是通过预定义某种共同 遵守的“标准格式”,以不变应万变,以实现电子文件的长期有效性。数据规范化是一种主动 式的格式风险防范途径,也是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障的最新取向。我国制订的《版式电子 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 47-2009),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界定了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必 须满足的 11 个方面格式需求,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规范化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6)版式化(Fixed-layout)。版式化是将可能导致“跑版”的文档或数据源转化为固 定显示文档。国内外众多档案机构倾向于符合 ISO 19005 标准要求的 PDF/A 版式文档,随着 GB/T 33190-2016 《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版式文档》标准的推出,国产 OFD 格式将作为 归档电子文件的转换标的格式。 (7)元数据(Metadata)定义。电子文件元数据是描述文件的背景、内容、结构及其整 个管理过程的数据。元数据能保障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读性,使文件便于理 解,支持与保证文件的凭证价值,支持权限管理,实现有效检索,促进文件长久保存,在文 件与背景信息之间建立链接,记录和确认电子文件的技术环境,支持互操作和电子文件跨平 台迁移。我国《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 2009)自 2010 年 6 月 1 日起在全国实 施,《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 54-2014)自 2015 年 8 月 1 日起在全国实施。音 频、视频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和有关专业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正在制订。具有中国特色 的电子文件/档案元数据完整体系正在构建之中。
53 (8)封装( Encapsulation)。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过程中,不仅需要规定数据格式和元 数据规范,还必须维护电子文件元数据与数据的可靠联系。封装是将电子文件的数据和元数 据打包在一个结构规范的信息包中,以最有效地维护电子文件内部实体之间的联系;能实现 电子文件的自包含、自说明、自证明;便于数据的交换和长期保存,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子文 件对软硬件的依赖。 (9)数字技术校验。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过程中,为保证最终形成的电子文件内容完整、 未被更改,需要依赖于信息安全领域的“数据完整性”校验机制,如数字摘要、电子签名、 数字水印、时间戳等。 (10)“四性”检测。“四性”是指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维护 电子文件“四性”是保障电子文件凭证作用和长期有效性的重要基石。理论和实践表明,电 子文件归档环节、移交与接收环节、长期保存环节是确保电子文件“四性”的关键性环节。 国家档案行业标准《文书类电子档案检测一般要求》已规定电子文件的“四性”检测指标, 明确在关键环节上的检测策略和方法,为电子文件“四性”检测与维护提供较为系统的保障。 2.定制环境 (1)技术典藏 (Technology preservation)。技术典藏的特点是将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 件连带保存下来,电子文件得以在“原始”环境中管理和利用。技术典藏是相对笨拙的方法, 其代价较高,风险也大,一旦软硬件产品停产/终止售后服务/设备失效或坏损,电子文件将难 有“出头之日”。 (2)仿真( Emulation)。仿真是制造一种能运行过时软硬件的软件,对某一过时的软 硬件进行模仿,使得原来的设备和功能在现行软硬件上运行。 (3)介质更新。介质更新即通过“复制”和“转存”的方法,保持电子档案比特流的“活 性”,降低读取的误码率。“复制”是将电子档案从某一类型的老旧载体拷贝到相同类型的新 载体上,电子档案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不发生变化。转存是指将电子档案从某一类型的老 旧载体拷贝到不同类型的新载体上,转存过程中,电子档案的逻辑结构保持不变,但物理结 构将发生变化,有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狭义的异质备份。 (4)迁移(Migration)。迁移是在维护电子文件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可用性的同 时,将电子文件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中的活动。这里所说的系统包括存储载体、操 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等。但实施迁移策略需要保持对生存环境的不断监测,其结 局是永不疲倦的奔波。 (5)定义数据物理结构。“加工数据”部分所提的 10 种方法,均是针对数据逻辑结构的, 逻辑结构厘定之后,需要将数据“写”到载体上,数据在载体上的存贮表示就是物理结构,
54 物理结构的作用就是在载体上正确地记录和读出特定逻辑结构的数据。 (6)资源标识。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可以运用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一一对应地标识和定位电子文件 。资源标识符不一定附着于电子文件,电 子文件本身也可编制电子文件号(以元数据方式),且具备语义信息,并保证唯一性和稳定性, 以期与资源标识符配合使用,标识和定位电子文件。 (7)异构数据交互。电子文件管理需要实现异构系统交互和实施异构数据交互,电子文 件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界定数据交互的项目和内容,交互方式、交互周期等,以实现在 异构系统环境下对电子文件的“无缝”管理,确保电子文件不因存储环境的差异而失效。 (8)载体选择。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类型,主要包括磁性载体、光学载体和半导体 3 类。 载体选择既要考虑存储方式,又要考虑载体容量、寿命、鲁棒性、性价比及存储环境要求。 (9)信息安全控制。信息安全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底线,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必须具备 完善的信息安全控制机制,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安全审计、入侵检测与防御、病毒防 护等,开展网络等级保护和系统分级保护。 (10)备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电子文件或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复制或转换 到存储载体或独立的系统上。其作用是,在电子文件出现损坏或灭失等异常情况时能够通过 备份有效地恢复到灾难前状态,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可靠、安全与可用。 (11)容灾。容灾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信息系统,互相 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 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不仅保护数据,更重要的在于保证 电子文件管理业务的连续性、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12)数据冗余。即通过保存冗余数据的方式提高信息系统中电子文件管理的有效性。 通过重复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冗余性的编码来防止数据的丢失、错误,并提供对错误数据 进行反变换得到原始数据的功能。 (13)云存储。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存储技术。云 存储利用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 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 (14)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又称互用性,它指的是不同的系统和组织机构之间 相互合作,协同工作(即互操作)的能力。就电子文件管理来说,互用性的要求包括组织互 用性、语义互用性、技术互用性三个层面。 (三)电子文件管理最佳实践——可信数字仓储
55 可信数字仓储(Trusted Digital Repositories,TDR)是实现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障策 略的最有效形式。构建合格的 TDR 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电子档案的主 体----机构及人员,被管理的客体----电子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在管理客体过程中所开展 的活动----业务, 把主客体和业务活动联系在一起技术环境----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管 理要素等。 1.组织机构要求 应当具备长期保存并提供利用电子文件的合法职能,有相应的编制、有能胜任工作的业 务和技术人员、有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有相应的场所和开展业务所需的设施、设备,制订 有相应的长期保存策略,电子文件管理流程清晰,具备归责机制等。 2.电子文件信息模型要求 包括本项目提及的电子文件数据格式要求,如数据抽取与重构规范,格式分析、注册、 转换机制,指定接收的电子文件格式类型、预定义的标准格式规范,元数据方案、著录要求, 归档信息包的封装标准与 schema 定义,封装包校验规则、修订规则,递交包与分发包模型等。 3.信息系统功能模型要求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和利用系统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必须遵从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 OAIS。系统功能模型由 6 个功能实体构成,包括档案捕获(Ingest)、档案存储(Archival Storage)、 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档案利用(Access)、系统管理(Administration)和保存规 划(Preservation Planning)。除此之外,还有非功能要求,如系统的并行用户数量,并行事 务处理能力,海量检索响应时间,电子文件仓储最大容量,数据库管理能力,可持续服务时 间,宕机后系统恢复时间等。 4.业务要求 在 TDR 体系内要求,从业务流程、业务标准和业务参与者的角度来规范业务活动,要结 合实际,进行业务流程重构,确保电子文件的收、管、存、用等各项管理业务有条不紊,各 岗位人员各司其职,TDR 正常运转。 5.管理要求 包括综合管理要素,如制度环境的准备,风险管理,变化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和维护, 审计、跟踪与问责等。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电子文件管理系列标准 《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 46-2009)
56 《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 47-2009) 《基于 XML 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 48-2009) 《电子文件元数据基本集(报批稿)》 (二)相关科研论文 在中国档案、档案学通讯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思路与做 法》《关于匹兹堡模式与哥伦比亚模式重新思考》《电子文件存档格式需求分析与战略研究》 等近 20 篇科研论文。 (三)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 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 安徽省数字档案馆 三、研究项目的创新与应用 本项目成果为标准、论文、系统和最佳实践,在国际和国内同类项目中处于先进水平。 《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是 ISO 23081 发布后,继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之后发布 的第 4 个国际同类标准。《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是国际上第一个版式电子文件存 档格式需求标准。是“核高基”项目《版式文档标准制定与软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010ZX01044-002)的基点,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版式文档格式 OFD 的基础。《基于 XML 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是继美国元数据编码和传输标准(METS)、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电子文件 策略(VERS)后发布的第 3 个国际数字资源封装标准,是 ISO 23081 发布后,第 1 个电子文 件封装标准,同时也是符合 ISO 23081 元数据框架和类型的第 1 个标准。安徽省电子文件中 心是我国首个省级电子文件中心,是首个按照 OAIS 功能架构和信息模型框架结构,实现对电 子文件及其元数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系统,是首个可以进行 EEP 封装和对 EEP 文件 进行管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作为项目成果的 3 个标准三位一体,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紧密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从标准到系统、从理论到实践,在国内率先对电子文件长期有效性保证进行 系统性研究,开创了我国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的先河,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为国内首家省级 电子文件中心,被《中国档案报》誉为“破冰之举”,人民日报以《守护国家的数字记忆》予 以报道。截止 2018 年 5 月,作为项目成果的 3 个标准,被国家、档案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等 引用 20 多次。
57 二 等 奖
58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技术研究 “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技术研究 ” 列入国家档案局 2011 年科技项目(项目编号 2011-X-19),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 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大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 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开展数字化技术在录音录像档案抢救中的应用及科学化管理研究,通过调研分析、 平台建设、实验探索与验证、分析归纳、标准制定等研究过程,形成了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抢救工作整体解决方案,建成了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提出了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工作流程,并制定了档案工作行业标准 DA/T 62—2016《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以指导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展。 (一)国内外录音录像档案管理及数字化情况调研 本项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调研、实地考察、文献调研、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录音录像档案的类型、数量、保存情况、读取设备、数字化工作等情况进行调研,并首 次对我国 50 家副省级市以上综合档案馆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 经验、存在的问题等。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和难点问题,为研究 工作的科学开展打下基础,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在影响程度上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开展研 究,解决实际问题,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 (二)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解决方案研究 以调研为基础,选取情况较为复杂、数字化难度大的录音录像档案类型,重点针对典型、 共性的技术问题开展数字化实验;选取有代表性的录音录像档案类型,针对数字化工作流程、 采集方式、技术指标、文件类型、压缩编码和存储方式、数字化成果管理方式等方面开展实 验。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标准,形成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解决 方案,为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过程科学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研制 研究制定《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并申报档案工作行业标准。以大量的科学严谨的 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准则,涉及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组织与管 理、档案出库、数字化前处理、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音视频处理、数据挂接、数字化成
59 果验收与移交、档案归还入库等全过程,提出了普遍适用于档案行业的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二、研究成果 本项目开展数字化技术在录音录像档案抢救中的应用及科学化管理研究,并形成了系列 研究成果。本项目的研究,针对目前日益突出的年代较早的录音录像档案信息丢失现象,以 及各类专有读取设备逐步消失的现状,形成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抢救技术及科学管理方式 的研究成果,以有效地指导珍贵录音录像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一) “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技术研究 ” 研究报告 以调研、大量实验、研究分析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对录音录像档案数 字化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并首次对我国 50 家副省级市以上综合档案馆进行问卷调查,在对理 论知识、调研成果、实验结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平台 建设、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方法、技术参数、操作技巧等内容的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抢救工作整体解决方案,针对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特点,解决录音录像档案数字 化抢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可为档案部门开展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提供科学、规范、 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相关指导,为促进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 术保障。 主要内容包括: 1.调研分析 针对录音录像档案的类型、数量、保存情况、读取设备、数字化工作等情况进行调研, 了解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经验、存在的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开展研究,解决实际 问题,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 2.数字化抢救平台建设方案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场地建设、软硬件系统两部分内容。 (1)场地建设。从场地布局与装修、环境要求、网络系统、电源系统、照明系统等方面 对场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2)软硬件系统。对于录音录像档案播放设备、音视频工作站、模拟数字转换器、存储 设备等硬件以及音视频信息采集、压缩编码、音视频编辑、视频质量检测等软件的配置提出 要求。 3.实验分析 选取有代表性的录音录像档案类型,重点针对典型、共性的问题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
60 进行分析。 (1)数字化实验。针对唱片、钢丝录音带、开盘式录音带、盒式录音带、U-matic 录像 带、Betamax 录像带、VHS 录像带、Betacam 录像带、8mm 录像带等进行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实验,以确定数字化采集方式、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技术参数等。 (2)编码格式对比实验。采用不同的编码格式及比特率,进行编码格式对比实验,通过 比较测量视频图像的峰值信噪比,以确定数字视频的压缩编码方法和录像档案数字化中应采 用的编码格式、比特率等技术参数。 (3)文件存储格式对比实验。采用不同的文件格式,进行文件存储格式的转换和对比, 通过比较测量视频的图像质量,以确定数字视频文件存储格式的转换方法和录像档案数字化 应采用的文件存储格式。 (4)音视频处理实验。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音频和视频进行处理,以确定录音录像档 案数字化中音视频处理的方法。 4.工作流程 系统性提出了录音档案数字化、录像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流程。 (二)档案工作行业标准 DA/T 62—2016《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 本标准以大量的科学严谨的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准则,规定了录 音档案和录像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本标准对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了科学 合理的操作程序和各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辅以图表等直观的形式提供数字化流程示例以 及主要技术参数的设置。 本标准适用于对模拟信号形成的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过程的管理,结合目前信 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提出了普遍适用于档案行业的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能够指导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 (三)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 本项目以录音录像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标准规范和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整合音视频 播放、信息采集、压缩编码、音视频编辑、数据存储等软硬件,建成了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抢救平台。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配备了录音档案播放设备、录像档案播放设备、音视频工 作站、模拟数字转换器、辅助设备等硬件设备,共计 20 余台套,以及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 辑软件、压缩编码软件、视频质量检测等相关应用软件。可对唱片、钢丝录音带、开盘式录 音带、盒式录音带等类型的录音档案以及 U-matic、Betamax、VHS、Betacam、8mm 等类型的
61 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抢救。 本项目提出了适用范围广泛的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建设方案,并建成了面向全 国开放的数字化抢救平台,为档案领域开展珍贵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抢救实验研究和技 术交流提供了实操平台。 (四)《录音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录音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围绕录音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系统、全面提出了录音档 案数字化抢救各工作环节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技术参数设置等,包括工作规划、录音档 案数字化抢救平台建设、档案出库、数字化前处理、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音频处理、数 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档案归还入库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 (五)《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围绕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系统、全面提出了录像档 案数字化抢救各工作环节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技术参数设置等,包括工作规划、录像档 案数字化抢救平台建设、档案出库、数字化前处理、数据库建立、信息采集、视频处理、数 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档案归还入库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 三、成果创新 1.系统性提出了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整体解决方案; 2.提出了适用范围广泛的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建设方案并建成了面向全国开放 的数字化抢救平台; 3.制定了档案工作行业标准 DA/T 62 — 2016《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 4.编制了实用性较强的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 四、推广应用情况 数字化是对国家珍贵档案进行抢救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传统读取技术和计算机等数字 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档案资源,达到抢救及保护 珍贵档案资源,并提供方便、有效利用的目的,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项目最终形成了档案工作行业标准 DA/T 62 — 2016《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等系列 化研究成果,将有序推进国家重点档案的数字化和各种载体档案的保护工作,指导录音录像 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展。 本项目建成的具备对外开放及服务能力的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平台,可对多种类型
62 的录音档案、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抢救,为开展珍贵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实验研究和技 术交流提供了实操平台,已经为多家档案馆进行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服务,获得了较好 的社会效益。 基于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发表多篇论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技术研究》发表在 《中国档案》2017 年第 1 期;《档案行业标准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的制定》发表在《2017 年全国青年档案学术论坛论文集》(ISBN 78-7-5034-9460 -4),该论文被评为 2017 年全国 青年档案学术论坛优秀论文。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各档案部门开展珍贵录音录像档案抢救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 理论支撑,促进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的科学开展,不仅应用于档案行业,在广电、 教育、文化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功能规划方法研究 由云南省档案局(馆)承担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功能规划方法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研究聚焦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功能规划,项目总结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现状与问 题,指出现阶段公共档案馆发展模式特点;开展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公共性功能规划研究、 建筑安全性功能规划研究、建筑拓展性功能规划研究以及建筑智能化功能规划研究;开展国 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特色性功能规划研究,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要体现行业特色、体现地 域民族特色;开展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节能性功能规划研究,分析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节能 性功能规划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二、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从分析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现状与问题入手,总结现阶段公共档案馆发展模式特点, 提炼总结档案馆建筑对于档案馆工作的重要价值。项目研究提出,档案馆建筑是档案馆工作 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是确保档案安全和发挥档案服务功能的最根本要求,随着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国家综合档案馆正在由之前单纯的档案保管、利用场所向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 的新型档案馆转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历史重任;国家正式启动并实施中西部地区县 级综合档案馆建设是档案馆发展的重大契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 的挑战。
63 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档案馆功能属性和建筑要求,采取科学的功能规划方法,科学设置 和合理划分档案和人员流线,有效隔离档案管理、工作区域和利用服务区域,提升档案管理 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确保档案安全管理,丰富档案服务内容,营造档案工作的历史艺术品 味,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进而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 快速发展。项目研究提出,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为了使档案馆充分实现其 社会服务功能,新建档案馆建筑功能的拓展性规划也应与时俱进,与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的不断拓展相匹配,必须重视和加强档案馆建筑功能的拓展性规划。 项目分析总结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应具有的功能性特征、地域性特征、文化性特征和时 代性特征要求,从树立公共性理念是功能规划的基础、遵循规划原则是公共性功能规划的先 导、落实规划原则是功能规划的关键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公共性功能及 其规划原则和方法。项目研究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公共性功能是建设公共档案馆的 需要。建设公共档案馆,是发挥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与唯一性作用,推进以公平正义为重要前 提和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需要;是实现档案馆从法理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向实际意义 上的公共档案馆转型的需要;建设公共档案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项目从选址的安全性规划、建筑布局的安全性规划、建筑防护功能的安全性规划、档案 库房环境安全性等四个方面研究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安全性功能。项目研究提出,国家 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是确保档案安全的要求。科学选择馆址,合理设置建筑区域, 严格档案和人员流线,强化消防、防雷安全,配备安全防范系统,营造适宜档案保管环境是 确保档案安全的重要措施。 从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功能拓展的含义、档案馆建筑拓展性功能规划的必要性、档案馆 建筑拓展性功能应与其社会服务功能相匹配、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拓展性功能的体现、国家 综合档案馆建筑拓展性功能的规划原则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拓展性功能规 划的原则及实现途径。项目研究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拓展性功能是保障档案工作持 续发展的源泉。档案馆的功能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特点。要随着时 代的发展,本着前端控制、前瞻、开放、以人为本等原则,通过选址的科学化、建筑的特色 化、建筑的智能化、建筑的展示化、建筑的休闲化等措施,及时调整档案工作领域,丰富服 务内容、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档案馆保管、正能量展示、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文化休闲、档 案信息发布等功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档案馆。 从档案馆建筑智能化规划的基本原则、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总体规划模型、档案馆建筑智 能化应用系统集成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智能化前景、应用及其途径。项 目研究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智能化功能是推动档案馆工作发展的方向。要按照安全、
64 开放、协调和可持续的原则,采用“面向功能”的方法,综合规划档案馆建筑功能,科学选 择和建设布线网络和通信、监控、消防、保安、管理等各项智能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提高 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的永久保管社会记忆、维护凭证和社会信用、提供 信息及社会教育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 从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要体现地域民族特色和体现行业特色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家综合档 案馆建筑须具备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应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的要 求。项目研究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特色性功能是档案文化属性的反映。档案馆是文化 事业机构,有着强烈的自身专业性特点,反映到档案馆建筑上,则有着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历 史艺术趣味追求和行业特色。要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上凸显历史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体现历史传统和地域民族特色,展现和传播地域民族文化,激发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 项目阐述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节能性功能规划的必要性,从科学确定建筑朝向、合理 实施建筑体型设计、合理安排建筑功能布局、围护结构处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分析国家综 合档案馆建筑节能的实现途径。项目研究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节能性功能是档案工作 适应时代要求的选择。通过提高节能意识、科学确定建筑朝向、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合理 实施建筑体型设计、合理安排建筑功能布局、在建筑内部充分利用植物调整温湿度并净化空 气、处理围护结构、配备设施设备、利用可再生资源、建设雨污分流系统、使用新型建筑材 料、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减少空调依赖等措施将有效减少档案馆建筑的能源消耗,推动建 设低碳绿色档案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和推广应用成效 项目首次界定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拓展性功能的含义及展现途径;首次系统提出了 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智能化功能的构成及方向;首次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空间系统阐 述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行业、文化性特点要求;首次从建设低碳绿色档案馆促进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对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节能需求及实现途径进行了 系统研究。 本研究项目基于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兼顾档案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 势,结合建筑、美学、历史、网络技术、环保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 应具备的功能需求,重点提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应具备的公共性、安全性、拓展性、特 色性、智能性和节能性等功能需求及其实现的途径和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对实现国家综合 档案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的科学建设和高效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现实 推广价值,实际指导了云南省 70 余个县级综合档案馆的建设规划,填补了国家综合档案馆建
65 筑规划方法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空白。 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研究 “ 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研究 ” 列入国家档案局 2015 年科技项目(项目编号 2015-X-35),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江苏省档案局与北京盛赞数据备份系统有 限公司共同承担,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历来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推进,档案信息的安 全问题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档案局多次以会议讲话及下发文件等多种形式强调, 要以异质异地备份的方式保障重要档案信息的安全。对档案信息进行异质异地备份,已成为 档案界的共识,多载体异质备份也已成为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对于光 盘、硬盘、缩微胶片载体备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载体一般为分别制作与存放,载体之 间无关联关系,需采用多套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不同载体进行管控,管理繁杂,利用不便。无 法满足档案行业多载体异质备份的发展战略,也不符合建设档案强国的总体要求。建立一个 通用、兼容的多种载体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多载体数据关联、多载体统一管控以及跨载体的 信息检索服务是推动档案数据异质备份工作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探索研究构建一套综合管理平台,以光盘、硬盘、缩微胶片等异质备份载体为对 象,搭建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机制,通过对多种载体在 同一系统平台下的评估、存储管理以及跨载体数据检索,实现异质备份多种载体的集中、有 序和统一管理,确保档案数据的规范迁移、长期可读及信息安全,为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 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包含 3 项研究内容: 1.研究并实现对电子档案数据评估和光盘载体物理指标的检测。依照《电子档案移交与 接收办法》、DA/T38-2008 《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等标准,实现对电子档 案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的验证,以及 CD/DVD/BD 光盘物理指标的检验与光盘 三级预警监测。 2.研究并建立多载体关联关系,实现在同一系统平台下对多种载体的集中管理。通过对 多种载体的规范描述,建立载体间唯一标识关联关系。通过建立载体元数据、档案数据间的 关联关系,建立统一的信息检索方式,实现对多载体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控制。 3.研究并实现档案数据的跨载体管理检索,即针对不同载体的管理信息与档案数据的检
66 索及内容展示。首先,是针对不同载体的管理信息(主要包括监管、评估、实物管理等信息) 的检索。其次,是利用载体的关联关系,实现档案数据信息检索及内容展示。 二、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 (一)系统总体架构 在进行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档案行业中异 质备份实际应用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系统、载体和数据的安全等问题,以满足用户实 际需求为目标,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并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创新应用关键技术和方 法,力争建立一套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标准化、可扩展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特点的异质备份管理系统。系统总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 统的设计思路。 1.基础硬件支撑平台 包括计算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载体保存设备(光盘存储库、硬盘备份 库和缩微存储库)、各类存储载体专用制作设备(光盘、缩微胶片的制作)等。 2.基础软件支撑平台 根据系统所需规模,部署相应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小规模系统可
67 单机部署,大中型系统可部署在专用服务器上。 3.数据库支撑平台 通过光盘信息库(可含蓝光光盘)、硬盘信息库、缩微信息库以及管理信息库,保存各类 存储载体的管理信息、描述信息(如目录数据)、载体检测或监测信息以及数字档案内容存储 的位置信息。 4.功能支撑平台 分为智能管理平台和智能控制平台。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所有功能模块的管理,包括功 能模块的注册、模块的设置、模块的运行、模块日志等操作的管理;智能控制平台实现对各 类不同载体存储硬件的控制与管理,以及其他专用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5.功能子系统 在功能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功能模块的划分,形成了具有不同组合功能的 功能子系统,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子系统的任意组合。 (二)系统功能 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多载体制作系统、多载体检测系统、多载体管 理系统、多载体利用系统和系统管理五部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 2 所示。 图 2 系统功能架构 1.多载体制作系统 主要实现数据导入、数据分盘、载体制作、制作设置功能。通过对接专业载体制作设备 (包括光盘自动刻录印刷机、硬盘智能备份库和缩微胶片打印输出设备等),实现光盘、硬盘、 缩微数据的自动分盘,将档案数据迁移到对应载体上,同时建立载体与数据间的关联关系。 2.多载体检测系统
68 主要实现病毒检测、载体检测、数据检测、检测管理、检测设置等功能。通过对接专业 载体检测设备,实现光盘检测、硬盘监测以及缩微胶片检验记录。光盘检测包括数据一致性 检测、可读性检测、物理指标检测,实现光盘三级预警和寿命预估;硬盘监测主要实现 S.M.A.R.T 监测等功能;缩微胶片检验主要实现检验结果的记录和统一管理等功能。 3.多载体管理系统 主要实现光盘管理、硬盘管理和缩微管理等功能。通过对接专业的载体管理设备(光盘 存储库、硬盘智能备份库和缩微存储库),实现对档案数据载体的保存、借阅、检索定位等方 面的规范存储与一体化管理。 4.多载体利用系统 主要实现跨载体的信息检索和档案数据信息的利用,包括硬盘的在线检索与数据浏览, 以及光盘和缩微胶片定位及阅读。 5.系统管理 主要实现用户管理、部门管理、权限管理、读者管理、设备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库管 理等功能。 (三)系统安全体系 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从系统设计之初就非常注重安全工作,始终坚持积极防御、 综合防范的方针,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系统通过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和数据 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和策略设计,以及安全管 理体系建设和信息安全产品集成等,全面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够面对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 内的安全威胁,实现对系统安全状况的统一管理,更好地保障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系统部署架构 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以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载体保存设备、载体专 用制作设备等为基础硬件支撑平台进行系统部署,主要包括系统智能控制器 (或专用服务器)、 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光盘存储库、硬盘备份库、缩微存储库、光盘自动刻录印刷机、蓝 光自动归档机、缩微胶片打印输出设备、光盘检测仪、PC 客户端等。 各类设备通过交换机相互联接,遵循 TCP/IP 网络协议。智能设备、主机(专用服务器、 智能控制器)等,均采用 Windows 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采用 SQL Server 2008,也可根据需要, 使用 Oracle 数据库或其它关系型数据库。系统部署架构如图 3 所示。
69 图 3 系统部署架构 三、成果创新 1 .创建多载体备份一体化管理平台 项目建立了一个通用、兼容的多种载体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多载体数据关联、多载 体统一管控以及跨载体的信息检索服务,实现档案数据多载体异质备份集中统一管理与检索 应用。 2 .建立多载体数据间关联关系,实现多种载体统一管理 多载体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是构建档案数据异质备份管理系统的基础。利用光盘 MID 号、 硬盘 ID 以及缩微胶片标板,标识各类载体的唯一性。利用系统生成目录数据所产生的系统号, 以及不同载体纳入系统统一管理时,产生的管理系统号,建立光盘 MID 号、硬盘 ID 以及缩微 标板与系统号、管理系统号以及物理载体保存的位置号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目录数据、不同 物理载体的位置信息、不同物理载体的管理信息之间关联关系的描述,保证了档案数据信息 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不同物理存储载体的统一管理。 3 .数据多规则自定义自动分盘技术 数据自动分盘是系统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规范制作备份载体的基础,也是实现多 载体统一关联、统一管理的基础保障。当档案数据超过单位载体存储容量限制时,需要通过
70 用户定义规则,将档案数据按规则和存储载体容量的限定分开存放,此项技术称为 “ 多规则自 定义自动分盘技术 ” 。根据规则建立分盘配方,配方通过 XML 语言进行描述,实现档案数据的 多规则自定义自动分盘。 4 .双载体监测技术 采用双载体监测技术,完成光盘、硬盘物理参数监测,实现对两种载体寿命的评估,根 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将此载体保存档案数据迁移到新的载体上,从而达到档案数据长期保存 的目的。 5 .跨载体检索技术 在多载体数据关联基础上,实现对目录数据、原文数据、载体描述数据在跨载体之间的 统一数据检索。通过检索可快速定位数据所在的光盘、硬盘或缩微胶片的相关信息,实现跨 载体的信息检索。 四、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创建了多载体统一管理的技术模式,实现了对载体数据评估、光盘载体物理指标检 测、多载体数据关联关系建立和载体管控,以及跨载体信息检索等功能。建立了光盘、硬盘、 缩微胶片多载体智能备份管控平台,充分发挥不同载体的各自优势,为档案数据异质备份工 作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数据自定义分盘技术、双载体检测技术和跨载体信息检索技术,实 现了对多载体的统一制作、监测、管理和应用检索功能,提高了异质备份工作流程规范化、 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长期保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目前,项目成果已发展完 善为系列化产品在一些档案部门得到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项目成果为异质备份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和手段,对档案离线异质备份工作具有 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项目成果不仅在档案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可 广泛应用在国家机关、金融、军工、医疗、广播电视、公检法等行业的数据长期保存工作中, 可提高各领域数据离线存储、异质备份和长期保存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与服 务水平。 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研究 “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研究”是列入国家档案局 2014 年度科技项目计划的课题,由浙江省 档案局承担,并在 2016 年获得了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项目研究主要包括方案制
71 定、试点实践、全面推广和完善提高,全面展开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实践,到 2015 年建成 了一个覆盖全省 11 个地市合计 96 种方言语音的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并突破传统方言 研究视角,从语音档案建设的角度,对全省方言的重点区域以全覆盖的形式采用现代多媒体 技术来建档并存储利用。此研究及实践成果通过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归纳, 形成标准规范专业的方言语音档案建设模式,已经向全国很多省市传播应用。 一、基本情况 1 、研究目标 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研究,旨在通过对浙江地方方言的系统建档研究,形成一套系统完备 的方言视频和音频采集标准,并利用全省档案系统的成熟体系和建档优势,有序开展实际的 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形成收集全面系统、管理规范有序、利用形式多样的音档案库及管理体 系,为抢救保护方言这一可能会逐步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 索,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标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 、主要研究内容 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研究是以浙江为样本,通过对浙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由此 延伸的说唱、语音故事、民间歌谣、戏曲等的整理建档,建立内容完备、体系健全的浙江方 言语音档案资料库,使浙江方言得到有效系统的记录传承。同时,总结研究方言语音建档的 规律、途径和方式,为全国方言语音建档提供经验。 3、研究条件 (1)从目前来看,吴方言很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逐渐消失的 声音”亟待保护和传承。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化基因。 (2)传承人类文化的记忆,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传承记录地方方言,就是留住历史 的记忆,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是档案部门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 具体实践。浙江省档案部门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力军,组织启动“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 项目,在全省展开调研和建档工作。 (3)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录制采集这是目前描写、展示和保存浙江境内的老派方言现 状与面貌的最有效手段。省档案局通过全省各市、县(市、区)档案局调动当地单位内专业 人员,有计划对当地的方言开展方言普查、建档工作,建成全省方言档案资料总库。 二、研究背景
72 1 、吴方言底蕴深厚、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浙江是吴方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吴方言的分布虽涉及苏、皖、沪、浙、赣、闽五省一市, 但浙江无疑是吴方言的主要分布地区。浙江省境内虽有少量徽语、官话、闽语、畲话、赣语、 客家话分布,但说吴方言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 95%以上。吴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数 的 8.4%,约有 7 千多万,而浙江省说吴方言的人数占吴方言总人数的 71.4%,约有 5 千多万, 是吴方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吴方言显而易见是浙江省第一方言。 2 、国内研究吴方言现状和发展趋势 20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方言已经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方言土语特征正在逐渐地萎缩和消亡,方言的新老差异越来越明显, 新派方言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老派方言的特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流失。例如余姚方言、 慈溪方言,老派有 7 个调,新派只有 4 个调。因此,全面科学地描写展示我国汉语方言的传 统面貌,及时抢救记录和保存汉语方言资料,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一项迫 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方言语音档案”研究突破传统的方言研究的束缚,从档案建设的角度,对全省方言的 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的形式,以明清时每一个旧县的方言作为一个点,因为省内各地方言的 种类大体上仍与明清时的县级行政建置保持一致。按照选择更多的方言点,遴选更理想的条 目,并以更先进的手段来着手建设“浙江方言语音档案”。 3、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的时机和手段已经成熟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利用先进的高清视频和音频录制采集设备开展“方 言语音档案”建设是目前描写、展示和保存方言现状与面貌的最有效的手段。许多国家如法 国、德国、瑞士、意大利、丹麦等早已投入巨大力量调查研究本国方言。如今,由档案局发 布行政文件,调动各地档案局人员,有计划的建成系统地建立一个省的方言档案资料库,这 一工作在全国还是属于首创。 三、研究过程 浙江省档案局于 2011 年年底开始启动了“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在近四年的实践 中,该工作按照预定计划有序推进,取得明显工作成效。 (一)试点先行,积累经验 2011 年 11 月至 2012 年 5 月是方言音档建设试点推进阶段。每市选一至二个县(市、
73 区)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工作,探索经验。全省总共确定了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代表的 18 家试点 单位,在积极部署工作同时精心策划宣传。这项方言建档工作一经推开试点即由新华社以《浙 江为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统一发布通稿,多个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连续报道。 18 家试点单位被省档案局(馆)评为 2012 年度“浙江方言建档示范单位”。 (二)整体部署,稳步推进 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12 月为方言建档工作的全面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在试点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方言音档建设工作,至 2013 年 12 月完成全省方言重点区域方言建档工作,基本建 成浙江方言音档总库。在 2012 年 5 月,省档案局下发了《浙江省档案局(馆)全面开展浙江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通知》,要求各市认真组织部署辖区内重点区域县(市、区)方言语音建档 工作,按照统一要求录制方言语音档案,配以文本整理归档,按时汇交省局,同时向多家单 位下拨档案抢救经费,用于扶持建档工作的全面开展。杭州、宁波、温州等市专门召开会议 进行部署并率先抓好主城区方言建档工作。截止到 2013 年 12 月,总共有 77 家档案局实现 94 种方言重点区域建档。总容量达到 400G 以上的声像档案数据库。 (三)统一标准,整理归档,全面推广 2014 年 1 至 2015 年 12 月为全省方言音档数据库的整理完善阶段。全面整理,建设专 业的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整理归纳出标准化的方言建档模式,向全国推 广。 通过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全省各级档案系统积极推进活力档案建设工作,服务浙江 社会发展大局,对全省档案事业的自身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一是彰显了档案在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巨大作用。方言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特性,是属于重要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尽管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方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许多地方省 市把该地区的方言列入省级或市级遗产名录中。档案部门工作人员通过主动服务、主动建档, 改变传统的档案被动接收局面,形成资源建设模式的创新,实现“五档共建”的自我提升。 二是拓展了档案管理的领域。把档案管理的视野从传统档案的系统内部转向了社会,直接面 对老百姓,将静态、传统、纸质的历史档案转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采集、鲜活的特种载体档 案,这是对档案资源建设模式的创新,是活力档案的全面体现,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档案人服 务社会、服务大局、服务显示的能力。三是大力宣传了档案在社会发展中记录历史作用。浙 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就是将老百姓日常口语,生活中最实实在在的东西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保 存起来,这是档案部门采集到的最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地方文化根基。在采集过程中引导 社会媒体、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互动。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展示了浙江档案事业高速
74 前进的生动过程。 四、主要研究成果 项目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制定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的规定文本以及方言语音档案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并组 织实施。 省档案局邀请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培训,在全省各地开展方言资源普查。从普 查中,掌握浙江方言现状,制定了浙江方言建档的示范性规定文本,内容涵盖声韵调、字词、 短句和短文。并严格按照方言发音人的要求征集选定当地最地道、最老派、最正宗的方言发 音人,在专业采集场地和专业设备按照文本内容开展方言音档的视频和音频录制。 2、对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征集进省馆,建成了系统的方言档案数据库,为全国各地档案系 统开展方言建档提供借鉴与模式。 省档案局对全省各市、县(市、区)档案部门汇交的当地方言音档和文本进行质检、编 辑整理和归档,建成全省统一的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为全国方言建档提供示范性操作 规范和实例。 五、项目应用推广意义 浙江省档案局积极利用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成果服务社会,一是出版了《乡音的呼唤 ——浙江方言语音典藏(光盘版)》服务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利用建设中的“浙江方言语音 档案库”成果,专门制作《乡音的呼唤——浙江方言语音典藏(光盘版)》,用全省各地最具 代表性的方言配音制作全省各地的地方宣传片,宣传浙江历史文化,宣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的良好环境,赠送与会浙商代表留念。 二是加大方言档案推广力度。2014 年浙江省档案局(馆)与腾讯·大浙网每周六联合推 出《乡音浙江》栏目,受众可通过腾讯·大浙网官方微信平台,获取推送链接,收听方言短 句,猜方言出处。迄今《乡音浙江》栏目已成功推出十三期节目,共十三种地市方言,赢得 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 三是积极服务全省各地的方言推广。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库初见成效之后,各地档案局积 极向全社会推广,将当地方言整理变成课本,向当地小学赠送;编辑成宣传小册子,在公共 场所发放,推广方言文化;与当地媒体合作开办方言栏目,保护性的开展方言文化的传播。 四是借全媒体传播展现档案文化多彩面貌。各地档案部门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积极挖掘 和放大方言、语音、档案等元素的可传播性,实现了全媒体全过程宣传。新华社、中新社、 光明日报、浙报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密切关注浙江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动态,积极予以宣传
75 报道;各市、县、区宣传部门和媒体也全力介入,纸媒、电视、广播、手机报、微博等联动 宣传;各地普遍采取活动策划的形式开展方言建档工作,在活动中与主力媒体通力合作,推 动工作向纵深拓展。 BT 项目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BT 项目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于 2014 年 3 月由国家档案局正式立项,课题研 究承担单位为辽宁省档案局、辽宁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沈阳市档案局,于 2015 年 8 月顺利 完成相关研究任务,2016 年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与普通的建设项目相比,BT 模式建设项目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模式、监管层级 等方面有自身特点,课题主要针对 BT 模式建设项目的特点,对 BT 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研 究,建立新的投资融资体系下的 BT 项目档案监管模式。本研究为在 BT 模式下如何解决好项 目发起人与项目投资方、项目公司等各方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关系,建立行之有效的 监管模式,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 BT 项目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提出行之有效的 解决方案。 项目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 BT 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课题组对国内外 BT 项目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考察,对 BT 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方式、 文件材料形成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 BT 项目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 出了应对措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制度约束;二是理顺工作职责,做好前端控制;三 是实行过程控制,及时归档项目文件;四是建立管理网络,搞好业务培训。 (二) BT 项目档案管理方法研究 课题组从明确 BT 项目档案监管职责、完善 BT 项目档案管理业务规范、建立文件质量控 制体系、明确项目文件归档责任等方面对 BT 项目档案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归档文 件材料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从组织、制度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等方面加强对文 件材料形成质量的控制。课题对 BT 项目文件归档责任、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提出了指导性意 见。 针对 BT 项目模式,传统的档案工作监管方法就不能与之相适应,本课题开创性的建立一 个新的监管体制、管理机制。明确 BT 项目档案监管职责,构建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查 处全方位的立体档案监管模式,规划监管模型,对项目档案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 BT 项目档 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76 1. 管理体制创新 在体制建设中创建一个新的 BT 项目档案工作监管和被监管各个方面相互制约的关系体 制。提出“BT 项目档案工作是 BT 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是 BT 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之一。 BT 项目投资方需以满足项目发起人在日后的对项目管理、监督、后评价和档案的利 用为目的,采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对 BT 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协调,统一标 准、集中监管,统一管理、集中交付的 BT 项目档案管理原则”。 2. 组织建设创新 明确 BT 项目档案管理在领导、机构、人员和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内容。按照 BT 项目管理 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组织体系,是 BT 项目档案工作更好地开展的组织 保障。确立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总的领导,明确 BT 项目各参建方的档案工作领导,各参建单 位档案机构的设置、档案工作人员的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档案安全与保管的设施和设备, 明晰 BT 项目档案管理网络关系。这是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贯彻到 BT 项目建设的 每一项工作、细化到 BT 项目建设文件材料形成的各个环节的关键。 3. 管理职责创新 提出参建各个方面档案管理的责任,提出 BT项目档案案卷质量责任终身制,强调文件 材料形成质量责任制。在文件形成阶段就要按照 BT 项目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文件形成质量 责任制,按照档案工作的要求来形成文件。按照标准进行收集文件、管理文件。由于 BT 模式 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其责任主体不同,各自管理的职责也不同。特别是项目管 理单位和参建单位多,相互之间各自的职责分工也不同,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 保管等等工作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职责。 4.管理机制创新 项目发起人与总承包人签订档案监管合同。把 BT 项目档案工作纳入合同制,形成一种新 的管理机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与项目建设过程一样,用合同来约束,真正把 BT 项目档案 工作作为项目建设的一部分。采用档案管理内容“交底”的方式,事前约定,为后续工作奠 定基础。而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一个专项的档案工作的合同,合同要包括丰富的内容,从档 案工作的管理,到文件的形成质量、归档范围、档案的整理质量、档案的移交等等,都要有 明确的条款。而且 BT 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签订档案管理工作合同,从源头来保证档 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
77 (三) BT 项目档案验收、移交研究 档案的验收、移交是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 BT 项目的特点,课题对回购期 各方职责、回购期内档案归属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档案验收、交工验收的组织、程序以及要 求等,对 BT 项目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档案保管等进行了研究。 由于 BT 项目投资巨大,回购期长,高达 3-6 年,工程管理较为复杂,档案的移交工作也 就要有个明确的交接制度,既要保证档案的完整、准确,又要符合 BT 项目的监管模式。课题 组对项目总承包方在何时移交档案、项目发起人如何参与到项目各个工程环节的验收工作、 项目验收中档案数字化的内容、档案移交后有关 BT 项目工程档案信息的安全,发起人在项目 回购时档案的接收等等,都提出解决方案。 (四)第三方评估探讨 课题组基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以及客观公正地评价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需要,前 瞻性地对 BT 项目档案管理第三方评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明确了第三方团队的成员组成、评 估内容,并对如何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引入第三方评估,有助于客观、公正 地评价项目档案工作。BT 项目因融资、投资和建设方式的特殊性,项目档案工作也有别于其 他建设项目。因项目发起人并没有直接参加项目建设,对项目总包方移交的项目档案的完整 性、准确性、系统性以及项目档案的规范化程度需要有一个整体的验收。BT项目在签订工程 合同时都有一个数目较大的保证金,而档案是否符合发起人的有关要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 容。所以验收能否符合项目发起人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有关标准,不仅直接涉及双方的利益, 也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日后的保养、维护和运行。但在这个过程中,总包方常常是处于被动和 劣势的状态。项目发起人可以在项目档案移交过程中邀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指导,而项 目总承包方在档案工作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可能会造成总包方对结论的质疑和 不公平的困惑;另一方面,BT 项目多数因工程复杂、施工周期长,项目文件的形成环节多, 多数总包方承包后对项目还有其他的承包方式,再加上总承包方档案人员数量及工作能力等 方面的因素,也容易导致在不同标段、不同的单项工程形成的档案案卷质量参差不齐。第三 方评估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客观、权威、公正和独立,可以在 BT 项目档案管理上集中档案专业 优势、人才优势以及项目管理的经验优势,确保 BT 项目档案评估的权威性。 (五)BT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课题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对 BT 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参建各方在信息化建设 中的职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不再局限于对数据的收集、存储、查
78 询等静态管理模式,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一个必然的发展 方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工程项目管理必将走向信息化管理,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也 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只有充分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 化,才能增强项目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提升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际建筑业接轨。 课题就档案工作如何在 BT 管理自动化的平台上遵循项目建设和信息系统的规律来实现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提出由项目发起人应用云计算、新型图文技术、移动互联网技 术构建档案大数据平台,建设 BT 项目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发 BT 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系 统,实现与 BT 项目管理系统、OA 办公系统、政务网的无缝对接。提供工程图纸档案数字化 管理和工程图文电子资源库建设及解决方案,搭建信息的云存储、云利用平台。 项目取得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成果《BT 项目档案管理规范》《BT 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等, 涵盖 BT 模式的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解决了BT模式下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组织管理,文件 控制、档案移交、专项验收等一系列问题,填补了国内档案界在 BT 模式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方 面的空白,对辽宁地区乃至全国的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开展都具有指导意义,适用于全国 BT 模式下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都十分巨大。 《BT 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明确了 BT 项目融资建设的确立、项目 管理文件、施工文件、监理文件、科研项目、涉外文件、生产技术准备与试生产文件、财务 与器材管理文件、竣工验收和回购期文件应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BT 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包含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术语和定义。对于 BT 项目档案管理涉及的重要术语进行了定义。主要有 BT 项目、BT 项目档案、BT 项目发起人、BT 项目投资方、BT 项目公司、BT 项目回购、BT 项目档案的第三 方评估、BT 项目档案信息化、BT 项目档案的移交、BT 项目案卷质量责任终身制等。 2. BT 项目档案管理的原则。《规范》对 BT 项目档案管理的原则进行了规定,即 BT 项目 投资方需以满足项目发起人在日后的对项目管理、监督、后评价和档案的利用为目的,采用 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对 BT 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协调,统一标准、集中监管, 统一管理、集中交付的档案管理原则。 3.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组织。一是建立 BT 项目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对参建各方档案 管理职责进行界定。 4. BT 项目档案工作的控制措施。《规范》从列入“四制”管理、经费列入工程预算、执 行“三参加”“四同时”、建立归档文件材料责任者填写法人名称制度、重要合同法人签章制 度,实施档案案卷质量终身制等不同侧面对项目档案进行控制。
79 5. BT 项目档案的管理。提出了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措施和业务规范制定具体方法。 6. BT 项目档案的第三方评估。《规范》引入第三方评估,并对第三方评估档案工作内容、 评估的效力等进行约定。 7. BT 项目档案移交工作要求。对 BT 项目档案移交的时间和履行的手续和实施过程中形 成的涉及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8. BT 项目档案的验收。一是提出交工验收。BT 项目交工验收之前, BT 项目发起人邀请 第三方对 BT 项目投资方、BT 项目公司等形成的档案进行综合评估,对评估中提出的问题进 行整改后方可进行交工验收。交工验收由项目发起人组织,被验收的主体为 BT 项目投资方及 参建方项目档案。二是竣工验收。BT 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应在 BT 项目竣工验收之前 3 个月 内完成,由项目发起人按照项目管理审批(核准、备案)的权限向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提出申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档案验收。档案的验收工作执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 验收办法》。没有通过档案验收的 BT 项目不得进行 BT 项目的竣工验收。 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研究及系统实现 “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研究及系统实现” 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成 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该项目在研究梳理国内外网络信息存档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存档关键问题进 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政府网络信息存档为切入点,提出了我国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为 我国网络信息存档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开发了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系统并开展了采集试验, 解决了政府网络信息采集、保存和发布的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实现了网页原版原貌存档,并 依据来源原则,以网站为单位进行资源管理,对各级档案部门开展网络信息存档具有示范作 用。 一、项目研究内容 (一)研究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存档典型案例 选取 6 个国外和 2 个国内的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研究,包括互联网档案馆(IA)、国际互联 网保存联盟(IIPC)、澳大利亚政府 Web 文件保存(PANDORA)、美国政府网络信息存档(LCWA)、 英国政府 Web 档案馆(UKWA)、加拿大政府网络信息档案馆(GCWA)、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的 Web 信息博物馆(Web InfoMall)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络信息采集与保存项目(WICP)。 (二)研究分析网络信息存档关键问题
80 对网络信息资源存档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网络信息存档法律环境、标准规范、合 作方式、采集模式、保存模式和检索模式六个方面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分析,作为制 定我国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的基础。 (三)开发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系统 基于档案管理的要求,提出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开发政府网络信息资源 存档系统。系统包含网络信息采集、管理和发布功能。 (四)开展政府网络信息采集试验 采用混合式采集模式,对选定的 10 个部委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 国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及 24 个档案行业 网站(国家档案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进行为期一年的采集试验。研究探 索政府网络信息资源存档的采集策略、管理方法和信息呈现方法。 (五)提出我国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 以采集试验为实践基础,并充分借鉴国内外网络信息存档先进经验和理论,按照档案管 理特点和要求,提出我国政府网络信息资源存档策略。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网络信息存档关键问题分析 1.法律环境。对各国著作权法和呈缴制度对网络信息存档项目的支持、限制和影响进行 了研究,并对各国网络信息存档项目对相关法律进程的推动和采取的其他措施进行了研究。 2.标准规范。从采集范围、保存格式、系统开发、元数据方案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已 有的与网络信息存档相关的标准规范。 3.合作方式。从合作机制中关键的责任体制角度出发,分析了责任高度集中、责任平等、 责任高度分散的三种合作机制,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4.采集模式。按照采集范围的不同,分析了完整性采集、选择性采集和混合型采集三种 模式,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 (5)保存模式。对比分析了互联网档案馆基于外部索引的压缩保存模式、澳大利亚 PANDORA 项目基于多文件服务的保存模式、北欧 NWA 项目基于格式迁移的保存模式和美国 ERA 基于特征抽取的保存模式。
81 (二)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系统 该系统能够对网站内所有动态和静态页面进行采集,保证所采政府网络信息的原始凭证 性和完整性。系统整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系统整体架构图 资源采集到本地后,按照来源原则,以网站为单位对采集的网站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一 个网站作为一个全宗单位,该网站形成的所有网页构成该网站的“全宗”,保证了所采政府网 络信息的原始凭证性和完整性。存储时将一个网站的所有网页收集到一个一级目录下,二级 目录则按照更新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即“网站—更新时间”顺序,与按照“机构—年度”排 列的案卷相类似。 系统支持采集网络信息的整合发布,并实现了关键词检索和日期检索。用户利用时只需 在浏览器中打开一个页面的“镜像”,就可以按照链接一直浏览,就像在线浏览原始网站一样。 (三)我国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策略 策略包括七个方面: (1)确立国家档案馆政府网络信息存档主体地位。应尽快建立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 存责任体系,并确立国家档案馆政府网络信息存档主体地位,以保障我国政府网络信息资源 的长期保存。 (2)将政府网络信息管理纳入相关制度。应将政府网络信息存档问题纳入我国现行归档 制度和档案接收制度的范畴,并对现行的文件归档与档案接收范围、归档与接收时间或归档 与接收程序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应尽快出台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的相关政策或指南,界定政 府网络信息的采集范围、采集对象,提供采集、保存和利用政府网络信息的技术管理策略等, 同时,建立开展网络信息存档活动的保障机制。 (3)制定政府网络信息存档标准规范。主要包括: 政府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标准、网页存
82 档格式标准、资源编码标准、互用性标准、元数据标准、元数据编码与传输标准、数据存储 转换格式标准等。 (4)改善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的法律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赋予了档案馆对 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的权利,但并没有从法律上确立对网络信息资源存档的权利。项目建议 应在保障版权所有者利益的情况下赋予档案馆网络信息存档权,这有利于档案部门政府网络 信息资源存档的顺利开展。在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的情况下,档案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温和性的 策略,如遵守 Robots 协议;先采集,后补救;与版权所有者协商;发表免责声明。 (5)制定政府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方案。项目提出的方案包括采集范围、采集方式、采集 频率和整理方式等。采集范围包括网站内容文件和网站管理运行文件;建议对网页采用完整 性采集的采集模式,借此完整再现网站的原貌;应规定一个固定的采集时间,如一周一次、 一月一次等,或者是结合各个网站的重要程度和更新周期,为不同网站设定不同的更新频率; 建议按照来源原则和“机构—年度”整理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一个网站作为一个全宗单位。 (6)注重政府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利用。项目提出政府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过程要注 重原始记录性,充分保证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元数据捕获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政 府网络信息资源长久可用。应尽最大可能地开放网站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检索效率,提升利 用水平,满足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 (7)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结合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实际,项目建议我国政府网络信息存 档采用责任高度集中的合作机制,即由国家档案局进行总体政策制定、技术策略选择、管理 机构组织等主要的工作,而作为合作方的其他各级档案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 三、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研究成果为行业标准 DA/T 80-2019《政府网站网页归档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项目组在 2017 年 12 期《中国档案》的“档案科技成果推介”栏目中进行了成果介绍;研制 的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系统功能强大、互操作性强、易用性好,保证了所采政府网络信息的原 始凭证性和完整性,适合各级档案部门开展政府网络信息存档之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 景。 四、项目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存档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典型项目,系统研究了网络信 息存档的关键问题。理论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档案部门尤其是行政管理部门从宏观和微观两
83 个层面把握网络信息存档的关键,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尽快投入政府网络信息存档的研究和 相关实践,确保宝贵而又易逝的政府网络信息得到及时归档、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 (二)实践创新 项目能够对网站内所有动态和静态页面进行采集,首次实现了网站原版原貌的存档,并 按照来源原则,以网站为单位进行管理,保证了所采政府网络信息的原始凭证性和完整性, 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比起国内仅有的两个网络信息存档项目(即中国 Web 信息博物馆和国 家图书馆的 WICP 项目)仅采集静态网页的做法是一个巨大进步。通过开展政府网络信息资源 采集实验,研究了政府网络信息资源存档的采集策略、政府网络信息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呈现 发布方法。存档系统的研制和采集试验为我国网络信息存档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 (三)制度创新 策略从七个方面为网络信息存档活动的开展设计了一个框架,可以为档案部门制定政府 网络信息存档决策、相关标准规范和开展存档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推动我国政府网络信息资 源存档工作及时和深入的开展,促进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存档实践与国际接轨。 基于云计算的全省档案资料共享利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全省档案资料共享利用研究” 由江西省档案馆、同方鼎欣信息技术有限 公司承担,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主要内容 2013 年 4 月 18 日,江西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印发《关于下达 2013 年省级第二批科技 专项经费预算和项目的通知》,江西省档案馆申请的《基于云计算的全省档案资料共享利用研 究》获得批准,江西省财政拨付 30 万元作为课题研究专项经费,该科研经费由原江西省档案 局统一管理,其中 20 万元用于本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的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 10 万元用于课题调研、资料收集、专家咨询评审和三家设区市档案馆测试应用工作。本课题 采用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研究,由江西省档案馆与同方鼎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应 用软件开发所需费用不足部分由同方鼎新公司承担。本课题于 2015 年 2 月 7 日顺利通过了江 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发、建设一套基于云计算环境,适用于省、 设区市、县(区)、乡四级档案部门的江西省档案资料共享利用平台应用软件,鉴于研究过程 中对课题研究内容的扩充,后将其命名为“江西省区域性数字档案集成管理系统与区域平台”
84 (曾用简称区域平台,2020 年后简称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应用软件,以及相应的基础数 据标准,形成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 V1.0 版,平台上管理的均为非涉密档案;二是研究提出 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安全保障方案和管理框架;三是对 2015—2019 五年规划期内全省数 字档案馆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初步建设方案。本课题依据我国一系列法规、标准,主要 研究、解决了五方面问题: 1.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应用软件核心功能需求及实现方法,包括:有关江西档案共享 利用平台的 SOA 实施方案,电子档案结构、背景和管理过程元数据的捕获,封装,来自各级 档案馆各门类档案数字资源的有序分类、规范存储等各项管理功能,远程出证关键技术和流 程等; 2.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与异构数字档案馆群的同步或异步更新机制,包括元数据值的 同步或异步更新接口、基于 XML 的封装结构同步更新工具等; 3.以数字档案馆群和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为视角的基础数据标准; 4.接待馆、馆藏馆远程联动办理,本地出证,档案证明件上加盖双方实体远程利用章, 确保远程出证有效性的管理机制; 5.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的系统软硬件配置需求,以及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安全保障、 备份管理策略等。 二、课题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取得的成果包括: 1.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试点、调研工作。课题组组织 3 家课题测试单位以及科研项目合作 单位同方鼎欣代表,围绕民生档案远程共享利用专题赴上海、天津、长春等市档案局(馆) 调研,对三地档案远程利用的技术路线、管理等有了基本的把握。此外,课题组还向设区市、 县档案局(馆)开展问卷调研,并根据调查结果选定了远程利用档案证明专用章样式。 2.研发了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 1.0 版系统。该应用软件采用了统一建设、省级部署、 四级应用的模式与架构,按照 SOA 策略设计、开发。在实际工作中,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 是省域集约化市、县两级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支持全省三级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收、管、 存、用等各项日常业务工作,以及馆际间、馆社间“一站式”查档、跨馆出证服务。系统底 层部署众多服务用以支持并发数据上传、持接等业务,使用 Solr 建立索引以提升检索效率, 为全文检索和大数据分析奠定了一定基础。系统具备了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包括:查询利用,个人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文档管理,统计报表,系统管理,用户和权限 管理,互动交流等功能模块;通过各门类电子档案元数据采集、CA 数字签名、关联式封装、
85 XML 等技术与管理措施,为电子档案的“四性”提供了保障。综合档案馆各类用户登录江西 档案共享利用平台 V1.0 后,检索、操作的对象为本馆档案数字资源,如需利用他馆馆藏档案 资料,必须经过远程利用流程的审批。在安全管理方面,增强实施了三员管理机制,实行了 “双因子”登录身份认证,可基于密级著录项等自动过滤涉密档案数字资源。 3.研究提出了支撑系统运行所需的软硬件配置。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部署运行在基于 省电子政务外网和 MPLSVPN 建设的江西档案纵向业务网,网络资源规划能够满足各级各类档 案部门的联网需要,应建设由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分布式存储和网络安全三级防护系统等构 建全省档案私有云服务平台,以便提供稳定、可扩展、安全并有弹性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应 用软件(SaaS)、系统软硬件(IaaS)和档案数字资源(DaaS)的共享利用。 4.建立了全省馆藏档案基础数据标准集。以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管理为视角,研 制、完善了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需的基础档案数据标准集,内容涉及主要门类电子档案元 数据方案、各门类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规范、标识符编码和命名规则,确立了档案部 门代码作为各类标识符构成要素的重要作用,还明确了业务系统(OA/BS)、电子档案管理系 统(ERMS)和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TDR)等的接口要求。对于未来可能进馆的专业档案,则 编制了专业档案公共目录数据结构规范,以利于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档案门类管理的扩展 和应用。 5.研究建立了保证综合档案馆远程出证有效性的管理机制。一是制定了全省远程档案证 明专用章样式及其制作与管理要求;二是规定了一份有效的远程档案证明件应具备的条件, 包括:馆藏馆出具的电子档案证明件上加盖远程档案证明专用电子章、电子骑缝章和远程出 证信息二维码,受理馆打印到纸张后要加盖本馆远程档案证明实体章;三是全省统一的馆藏 档案远程利用审批流程;四是远程出证信息二维码的校验认证。 三、推广应用情况 本课题通过验收后,江西省档案馆结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课 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为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服务百姓等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课题 推广应用的主要做法是: 1.重构安全高效稳定的全省档案纵向业务网,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提供可持续的网络保 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精神,2016 年,江西省档案局(馆)与省信息中心协作,将全省 档案纵向业务网由省电子政务专网迁移至省电子政务外网与 MPLS VPN 隔离隧道之中,实现了 112 家档案局(馆)的全面联通,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进入全面应用推广进程。该网络具 有 155 兆带宽,双链路冗余,安全管控达到网络安全三级防护标准,确保了江西档案共享利
86 用平台的稳定和安全。 2.将课题成果融入江西档案云中心项目,为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省档案 馆把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融入江西档案云中心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将应用 软件升级到 2.0 版,配置了 80 颗 CPU、1.2PB 在线存储资源,建立了由 1.06PB 分布式存储备 份、磁带库、蓝光光盘库等组成的“两地三库”(江西与海南)备份体系,实施了网络安全三 级防护,编制落实了《江西省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 为课题成果的可持续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3.以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应用为抓手,驱动市、县两级数字档案馆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汇聚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数字资源。截止 2020 年底,85 家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上传、 入库了十余个门类的有效档案目录数据 3274.08 万条、纸质档案数字副本 2227.54 万件,使省 财政 6500 万元扶持建成的县级档案馆数字化成果得到集中有序存储与可靠备份、规范化管理 与安全防护,档案数字资源可见、可控和可用,为共享利用、档案数据分析应用奠定了坚实 基础。二是明显提升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水平。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的推广 应用,有效缓解了县级档案局(馆)长期面临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人才、技术短缺等困难,通 过网络连通、系统应用、数据上传和应用培训等实战锻炼,有效提升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化 建设和应用水平,档案信息化干部队伍能力与素质有明显提高。 4.以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为支撑,推动馆藏档案利用“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 全程网办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受到省委秘书长赵力平等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一是试点先行, 总结经验再推广。2015 年省档案局(馆)与南昌市档案局联合开展馆际间、馆社间民生档案 “一站式”查档服务试点,制定了统一的远程档案证明章样式;南昌市财政连续三年先后投 入 107 万元用于服务窗口建设,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率先上传知青等民生档案目录 90 余万 条,74 家便民服务中心接入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馆社联动为百姓提供了便捷的查档服务。 二是部署推进馆际间档案利用“最多跑一次”。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后,省档案局(馆)于 2018 年 7 月部署推进馆际间开放档案、民生档案利用异地查档、跨馆出证的全程网办服务工作, 计划分三批于 2019 年初全部启动。机构改革期间该项工作虽暂时延迟,仍为下一步服务升级 及时做好了思想和场所设备准备。三是全省三级档案馆联动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省内通办”。 2020 年底,省档案馆完成了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与“赣服通”掌上查档对接,实现了移动 查档全程网办,利用者获取电子证照和纸质档案证明件“一次都不跑”。省档案局、省档案馆 联合发文部署推动档案利用服务“省内通办”工作,向社会承诺两个工作日办结,群众和社 会各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均可通过“赣服通”掌上查档、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台查档窗 口和政务服务大厅线下异地通办专窗等提交档案利用申请。省档案馆向江西档案共享利用平
87 台上传政府公开信息、民国开放档案、婚姻登记等民生档案 310 余万件,2021 年 1 至 4 月 即受理了 215 人次申请利用,为 27 位异地查档者出具的电子证照与纸质证明件,切实增强了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 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一、概述 《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 研究》课题于 2011 年 5 月 27 日由国家档案局正式立项(项目编号为 2011-X-08 )。本课题研 究承担单位为福建省档案局,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于 2015 年 10 月完成各 项研究任务,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 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研究》,并获得 2016 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课题研究以推动完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为目标,吸 收最新的技术方法,深入研究实现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的模式方法,从组织协调、 省级中心建设、数据报送接收、数据共建共享、数据灾难恢复、日常运维服务、评估认证等 七个方面提出了一套确保档案数据安全的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 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并提出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操作性强的省级档案数据灾备 中心的建设方案。此外,课题研究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档案数据灾备中心运行管理体制,为 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提供保障。课题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突出技术 与管理的兼顾并用,具有较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 灾难恢复管理提供了完整、规范的建设方案,对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 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课题成果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起草、编制了《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 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分析当 前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出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 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为全国各地实现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档案 馆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提供一个系统、可操作的建设方案,对于各级国家综合
88 档案馆落实档案数据异地存储备份工作,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提供借鉴和指导。 1.以确保档案数据安全为目的,依据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 的现状与实践的经验,具体分析档案数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需求,探讨现阶段档案 数据安全保护的方式方法,对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建设模式的类型及其优缺点进行 详细分析,总结省级集中开展区域性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的优势,从组织协调、 省级中心建设、数据报送接收、数据共建共享、数据灾难恢复、日常运维服务、评估认证等 七个方面提出建立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 制。 2.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近年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经 验,研究实现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 制的灾备中心建设,包括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以及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任务分工, 探讨以省级国家综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中心的前期规划 选址、建设内容和后期的运行维护等全方面的建设任务,为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 作提供坚实的建设方案和方法指导。 3.以落实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确保档案数据安全为主线,结合各级档案馆 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制度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标准化建设三个维度, 提出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建设的保障 措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展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提供方案和建议。 课题成果共五章 21 节。第一章“导言”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从档案数据存储备 份与灾难恢复的目标出发,针对档案信息存储的安全挑战,系统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 意义。第二章“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的工作现状”研究了国内 外档案数据灾难备份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数据 灾难备份实践现状,提出了现阶段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 章“档案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的实现方式分析与选择”针对档案数据灾备的特点,总结 出档案数据灾备管理工作要点,比较分析了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的实现模式,提出 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的管理机制。第四章 “省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的建设”阐述了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 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以及省级国家综合档案 馆和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工作任务,研究分析了灾备中心主要业务系统功能以及环 境、设备、安全等方面的建设内容,并探究了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 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的运行维护工作。第五章“保障措施”结合各级档案馆档案数据
89 安全管理的实际,从制度政策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标准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探讨了以省 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建设的保障工作。 (二)推广应用情况 课题研究成果提供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以及灾难发生时档案数据及 时、完整、准确恢复的解决方案,不仅能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集中 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提供完整的思路和构想,有效解决了各级国家综合档 案馆各自建设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所带来的资金浪费和人才短缺 的问题,而且各级档案数据全省范围内的集中备份存储,有利于今后方便、快 捷地整合全省的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共享。 课题成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 恢复机制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从省级档案数据灾备中心的前期规划选址、建设 内容和后期的运行维护等全方面探讨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 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中心建设,为各省完成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 档案馆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提供了一套实用性很强的建设方案, 对于今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系统规划实现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的机 制框架和建设方案,落实“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1.创新性 本课题研究依据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的现状与实践的经 验, 具体分析档案数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需求,探讨现阶段档案数据安全保护的 方式方法,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套从多个层面确保档案数据安全的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 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并提出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内容全 面、操作性强的省级档案数据灾备中心的建设方案。课题研究突出技术与管理的兼顾并用,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力填补了专门针对于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等方面的 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缺。课题成果对指导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进行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 恢复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研究工作。
90 2.系统性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各级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加以 总结,从组织协调、省级中心建设、数据报送接收、数据共建共享、数据灾难恢复、日常运 维管理、评估认证等多个方面,系统提出建立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 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并研究实现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 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的档案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此外,课题研究还设计了一 套完整的档案数据灾备中心运行管理体制,为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提 供保障。课题研究成果全面、系统,为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提供了完 整、规范的建设方案,对于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价值。 3.指导性 本课题研究结合近年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 实现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的建设内容和方法,明确了 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任务分工,从灾备中心的前期规划选址、 建设内容和后期的运行维护等全方面探讨省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中心建 设。课题研究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基础设施、管理和技术层面融合解决省级档 案数据灾备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满足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的需要。 研究成果实践操作性、可用性强,对于今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系统规划实现档案数据存储 备份与灾难恢复的机制框架和建设方案,落实“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 价值。 课题研究成果提供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以及灾难发生时档案数据及时、完整、准 确恢复的解决方案,不仅能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提 供完整的思路和构想,有效解决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各自建设档案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 复系统所带来的资金浪费和人才短缺的问题,而且各级档案数据全省范围内的集中备份存储, 有利于今后方便、快捷地整合全省的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社会 共享,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社会服务的移动档案馆的研发和应用 由山东省档案馆、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基于社会服务的移动档 案馆的研发和应用》项目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91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通过对基于社会服务的移动档案馆的研发和应用,推进档案馆主动提供档案移动 信息服务,打通档案馆档案资源、服务内容、技术平台和用户移动设备终端之间的通道,建 立一体化的档案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移动应用开发和内容制作的模式;通过智能移动终端 APP 应用和档案微信平台微应用的开发,拓展主动档案信息发布、信息推送的渠道,并与用 户建立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让用户感受到最佳的体验效果。 二、取得成果 1. 调查研究 课题组对 50 个副省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移动档案利用现状和开发功能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统计分析,截至 2015 年,有 20 家建立了微信平台,仅 4 家拥有移动档案 APP。 根据调研的结果,将微信平台中的功能分为三大类,包括:档案展览、档案服务和档案 互动。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微信档案平台以提供档案服务功能为主,其功能数量在统计的所 有功能中占 43.5%,档案展览与档案互动功能分别占 27.2%和 29.3%。在大力提高与社会接轨 力度的同时,各档案馆在自主建设微信平台过程中存在单向功能多缺乏互动性、内容更新少 缺乏及时性、功能欠规范缺乏统一性等不足之处。 2. 《移动档案馆建设指南》 项目组研究起草的《移动档案馆建设指南》,明确了移动档案馆的定义与内涵,阐明了新 形势下加快推进移动档案服务的现实意义;梳理了当前移动档案服务建设的基本需求,提出 了基于微信和 APP 平台的移动档案馆的基本功能要求;描述了基于 IOS、安卓两大主流移动技 术平台开发移动档案馆微信平台、APP 平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对于平台开发者和应用者均 具一定指导作用和较高参考价值。 《移动档案馆建设指南》共分 7 章,依次为概述、建设内容、服务端建设、移动档案馆 开发原则、客户端开发技术与开发方法、系统功能、资源组织和系统运维。 3.系统 3.1 总体架构 整个系统的总体架构由系统层、数据层、平台层、接入层、应用层,以及实施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组成。总体架构图如下所示:
92 网络平台硬件平台系统软件 基础支撑平台 系统信息资源库 目录 数据库 全文 数据库 多媒体 数据库 管理 过程库 系统 维护库 平 台 层 数 据 层 系 统 层 各类接入用户 应 用 层 ...... 内容管理资源管理交流互动统计分析站点维护 ANDROID客户端 APP使用者 IOS客户端 APP使用者 微信端使用人员 安 全 保 障 体 系 实 施 保 障 体 系 接 入 层 WEBSERVICE接口 信息发布平台 档案查询移动展厅档案资讯我来帮忙个人设置 系统层是基于社会服务的移动档案馆的支撑平台,包括机房、网络、主机、储存、备份 设备、系统软件等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场所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环境,是任何一个信息 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基于访问流量及压力进行建设。 数据层即各种功能的展现所需要的资源库,是移动档案馆系统的核心。基于功能的需要, 移动档案馆资源库包括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管理过程数据库、系统维 护数据库。 平台层主要是指应用基础平台和工具软件,信息发布平台主要包括内容管理、资源管理、 交流互动、统计分析、站点维护等功能模块。 接收层面向互联网移动端,以 Web Service 接口等方式,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的档案检索、 移动展厅、档案资讯、我来帮忙和个人设置等服务。 应用层即各个移动端的移动档案馆系统,包含苹果 IOS 客户端的移动档案馆系统、ANDROID 客户端的移动档案馆系统,以及微信客户端的移动档案馆系统,通过接入层来实现。 实施保障体系在系统建设的同时,从人才、资金、标准化体系和项目管理等方面保证项
93 目的顺利实施,提前熟悉相关工作流程保障系统的正常、顺利实施。 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是移动档案馆系统成功实现的保障,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 据库安全、信息安全、设备安全、信息介质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等各方面。 3.2 业务架构 形成业务架构如下图所示: 移动端(IOS、ANDROID)用户 档案检索 高级检索 模糊检索 查看详细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文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查档须知 联系我们 移动展厅 档案资讯 我来帮忙 移动端 微信用户 我有档案 我有建议 注册 登录 我的 个人信息 我的收藏 我的评论 显示查档须知 显示联系方式 发表档案 参数 WEBSERVICE接口 信息发布平台
94 IUnknown 系统管理平台 SDK 信息发布平台 系统管理平台 IUnknown 工作流平台SDK 工作流平台 信息发布平台 内容导入 WebService 外部系统 IUnknown 全文检索 全文检索库 3.3 应用支撑平台 本项目需建设的应用支撑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功能描述如下: 支撑平台功 能 功能描述 工作流平台 外部工具和应用与工作流服务器交流要通过一组统一的接口 进行,这组接口就是工作流服务器对外调用接口,简称 wapi。 这组接口的定义参照了 wfmc 的标准,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满足 用户特殊需求的接口,可以满足应用开发的一切访问需求。 系统管理平 台 对系统中的各类用户、角色和权限进行统一维护管理,并为 系统的使用者设置相应的权限。通过权限分配策略将信息分 类和机构人员有机挂接,通过权限分配策略实现对所有用户 信息的有效控制,支持三权分立。 全文检索平 台 统一全文检索平台由检索引擎、索引网关、管理控制台和全 文检索 SDK(API)四部分组成。
95 3.4 智能终端 APP 应用开发 项目组根据档案馆服务和馆藏特点,开发了不同类型和特色的智能终端 APP 应用,优先 开发了基于智能手机和 IOS、安卓两大平台的移动档案 APP 应用,提供用户随时随地的档案信 息查询、资料下载、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咨询、专题浏览、评论以及个性化服务,如订阅、 内容推荐、信息推送、互动分享等功能。 3.5 档案微信平台微应用开发 项目组利用当前流行的微信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档案信息发布和互动推广平台,提供档 案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专题浏览、内容订阅、信息推送、互动分享等功能。可充分利用档 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制作微杂志、微视频、微电影、微专辑、电视片,或者以档案照片和简 短文字说明的展现形式,通过开设专栏进行全方位信息传播和多媒体资料宣传,吸引广大公 众和档案利用者进行浏览、评论、分享和互动。 3.6 技术亮点 (1) 统一的后端 基于不同类型的三大客户端(苹果、安卓、微信)使用统一的后端信息发布平台,系统 可以实现统一的后台管理和跨前端的信息贯通。这样主要有几个优势:管理员无需在多个平 台上反复发布同一条信息,也无需登录多个后台进行审批等操作,大幅减轻了工作量;多平 台的不同用户都可以浏览到最新的同步的信息,某一个平台上用户发布的互动信息,如评论、 留言等,都会显示在其他平台,从而允许不同平台的用户之间进行互动,提供了更好的互动 性。 (2) 自适应界面浏览 系统的界面针对不同分辨率的移动端设备进行了优化,使得满足要求的各类移动端设备 上,均可以较好地显示系统界面。 (3) 移动端多格式文件播放 在手机移动端支持图片、PDF、音频、视频等格式文件的在线浏览功能,无需安装额外的 软件,实现了很好的跨平台性。 三、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开发的移动档案馆已在山东省档案馆、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浙江省嘉兴市档案馆 等部门得到了初步应用,体现了如下特点:(1)系统应用稳定、流畅。系统部署环境无特殊 要求,安装简便,宜于推广应用;上线至今,未发现系统故障,运行平稳。(2)系统前台功 能完备、实用。“档案资讯”、“档案查询”、“移动展厅”、“我要参与”等功能设置与移动档案应
96 用的契合度高;页面友好,可操作性强,有效盘活了存量档案信息资源。(3)系统后台维护 方便、易行。后台维护和加载数据管理较为方便,可上载各种通用格式的数字档案资源,数 据存储按门类管理、统计,能较好地进行专题分析。(4)远程利用互动性强。系统具备远程 查档、预约查档等移动服务,特别是 “ 我要参与 ” 互动性、交互性较强,为展示档案珍藏提供 了平台。(5)赢得社会高度关注。移动档案馆研发和应用得到了档案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创新了档案资源定向服务、优质服务及档案优秀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由山东省档案馆、齐鲁工业大学、济南迈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电子文件归 档移交备份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项目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 要求和我国档案形成归档规 则设计的工作流程,依托于强制性国家标准 GB11714《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的 “ 组 织机构代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身份证”、我国“北斗”卫星的地理信息和 标准时间的机构、人员、地理坐标、标准时间的可信证明采集记录,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软、硬件作为技术支撑,研制出能对要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安全性、完整性、准确性、可用 性检验,能够自动检测电子文件容量大小,对电子文件进行规范化归档检查,在移交过程保 留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项,标识电子档案记录内容的缺失项,能自动对归档交接前后的电子 档案进行检测比对和记录,自动规范的填写《电子档案移交记录表》功能的电子文件检查归 档移交备份存储专用设备。 该设备设计符合《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 4943-2011),具有抗击磁盘机械性损坏、 灾难恢复的功能。电子档案存储模块的设计,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了军方的专业 检测,达到了军用安全标准,可为电子档案的长期存储和容灾备份提供保障。 二、取得成果 如图 2-1 所示,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由组织机构代码识别、身份证读取、北斗卫 星系统,计算机主板,交接接口模块,存储系统和四性检查及工作流程管理专用操作软件组 成。
97 图 0-1 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组成框图 1. 组织机构代码证识别 组织机构代码证识别包括 IC 卡读取和图像记录。 组织机构代码证 IC 卡又称组织机构代码证电子副本,其数字证书包含用户的身份信息、 公开密钥和 CA 对证书的数字签名三个部分内容。使用具有 OCR 文字及条码识别、拍照、录像、 复印、网络无纸传真,实物拍摄等功能的速拍仪对组织机构代码证进行拍摄,既保存了图像 记录,又自动提取组织机构代码、名称、类型和地址等信息用于电子档案关系链。 图 0- 2 组织机构代码证 IC 卡和读取器
98 图 0- 3 组织机构代码证图像记录 2. 身份证阅读器 身份证阅读模块通过读取二代身份证件,读取电子文件交接责任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在 技术实现上,采用国际上先进的 Type B 非接触 IC 卡阅读技术,通过内嵌的专用身份证核心 控制模块(SAM)以无线传输方式与第二代证内的专用芯片进行安全核验认证后,将芯片内的 个人信息资料解读和对应输出,再通过计算机 USB 接口,将此信息上传至电子文件控制软件, 将信息解码成文字数据和相片显示,填入电子文件交接登记表。 图 0- 4 身份证阅读模块 3. 北斗卫星定位及时间戳 北斗模块采用 UM220 模块作为模块核心,通过相关器、FFT 和匹配滤波器混合应用以及 算法优化,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保持出色的捕获跟踪能力和快速 TTFF 功能;先进的多路径抑 制技术和高质量的原始观测数据,确保一流的导航、定位和授时精度。北斗模块通过 USB 接 口将获取到的地位位置信息、时间信息传递到电子文件软件系统,填入电子档案交接登记表。 通过北斗授时功能,在工作报表和生成的其它文件上添加时间戳。此外,使用北斗定时信号 对主机模块的 RTC 实时时钟以及 Linux 操作系统时钟进行时间同步。
99 图 0- 5 北斗模块原理图 图 0- 6 北斗授时功能示意图 4. 计算机主板 计算机主板高效稳定的运行确保了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的高可用性。出于安全考 虑,本项目不采用 x86 架构的计算机主板。如图 2-7 所示,主机模块由 P2020 处理器、CPLD、 内存、Flash 存储器和 JTAG 仿真接口组成。P2020 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配合内存和 Falsh 芯片构成嵌入式最小系统。其中 DDR2 内存使用 SSTL2 驱动器和 1.8V 电压。Falsh 芯片 由 P2020 的 Flash 控制器控制,从 Nor Flash 和 NAND Falsh 启动的切换开关一端分别连接 Falsh 的片选 CS 和 CE,另一端连接 P2020 的总线控制器的 LCS0 和 LCS1。128MB 的 Nor Falsh 采用 芯片为 S29GL01TFIR1,作为嵌入式软件的固态存储器。
100 图 0—7 主机模块设计原理图 5. 多输入交接接口模块 由于电子文件存储介质的多样性,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专门设计并实现了交接接 口模块,提高了易用性。 图 0—8 交接接口模块示意图 6. 动态逻辑卷存储系统 存储模块由 SATA 控制器、SATA 连接器背板和 4 个硬盘槽位组成。其中,存储模块通过 SATA 背板连接主机模块,支持 SATA 硬盘的热插拔,提供 4 个 SATA 硬盘槽位。本项目采用 2 个 SATA 控制器,每个 SATA 控制器的 host 端连接处理器模块的一路 PCIE2.0 X2 接口。 磁盘阵列管理软件实现 RAID0/1/5/6 型磁盘阵列的建立,解除,修复,重建和监控,保证 了磁盘阵列的可靠性。 数据访问管理软件包括 NAS 管理软件和 IPSAN 管理软件,NAS 管理软件实现采用 NFS 协议 的类 UNIX 主机和采用 SMB 协议的 Windows 主机对存储系统的数据访问,IPSAN 管理软件实现 了采用 iSCSI 协议的主机对对存储系统的数据访问。通过存储共享技术,实现了网络存储来 源的电子文件到本机磁盘阵列的读写。
101 图 0—9 交接接口模块示意图 图 0—10 PCIE 接口连接 SATA 控制器示意图 7. 四性检查及工作流程管理专用操作软件 项目组开发了用于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和存储的专用操作软件。如下图所 示:
102 主界面 归档 查看配置 选择数据来源 四性检查 填写归档登记表 完成文件描述 归档存储 移交 选择移交内容 四性检查 填写移交登记表 选择移交去向 移交 备份 选择备份内容 填写备份登记表 备份存储 固化关系链固化关系链 固化关系链 选择备份去向 图 0—11 软件总体框图 图 0—12 开机界面实例图
103 图 0—2 主界面实例图 图 0—3 选择数据来源实例图
104 图 0—15 接收内容检验实例图 图 0—16 接收内容浏览实例图
105 图 0—17 填写文件描述实例图 图 0—18 签字确认实例图
106 图 0—19 接收完成提示实例图移交电子档案 图 0—20 选择移交内容实例图
107 图 0—21 校验文件完整性实例图 图 0—22 移交完成提示实例图
108 图 0—23 备份完成提示实例图 图 0—24 设备操作界面
109 图 0—25 查看设备信息界面 三、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及应用推广 1. 软硬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本项目研制的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突破了多核处理器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技 术、磁盘阵列技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性的自主设计组成结构和原理。自 主开发了主机模块、交接接口模块和存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和 PCB 板图,具备完全的集成电 路设计版权;自主开发了包括引导加载程序、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内的一整套 嵌入式软件,拥有完全的软件著作权。 2. 形成电子档案关系链 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采用身份证读取,组织机构代码证识别和北斗卫星定位及时 间戳三种技术实现了执行电子文件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和存储工作时的人物、单位、时 间和地点信息固化,依托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计算机主板、存储,操作系统和专 用软件,在完成电子文件工作的同时形成了原生的真实的电子档案关系链。 3. 软硬件结合实现四性检查及工作流程控制 根据《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档案移交单位在向国家综合档案馆 移交电子档案之前,应当对电子档案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进行检验,合 格后方可移交。”即要求进行电子文件的四性检查。
110 电子文件的工作流程包括检查、归档、移交、备份和存储等。 本项目研制成功后,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档案工作人员,都能很快独立操作使用电子文 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能够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安全 性、完整性、可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检测、整理和归档,保证了电子档案记录项的齐全 规范。 4.全兼容接入各种电子文件载体 归档前的电子文件载体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单位都存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为了顺 利完成归档工作,不因接口的不兼容造成归档工作难以开展,本项目研制的电子文件归档移 交备份设备能够全兼容接入各种电子文件载体。 其全兼容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集成了主流的计算机外围设备接口,包括 USB、千兆以 太网接口、SD/MMC、eSATA、DVD-RW、COM;二是集成了主流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包括 TCP/IP、 IPSec/VPN、NAS/IP-SAN、云存储、OA 系统、远程数据库、C/S 架构软件、B/S 架构软件等;三 是通过软件技术可以接收文本、图像、图形、音频、视频、数据等各类电子文件和计算机软 件程序。 5.动态逻辑卷管理海量智能存储技术 (1)海量存储 该设备采用了磁盘阵列技术实现了海量存储,采用 4TB 硬盘和 RAID5 冗余方案时,总容 量 12TB。假设每册资料 500 页,转换为中等分辨率电子文件后是 200KB/页*500 页=100MB。 总共可以存储 12TB÷100MB=12 万册。 当存储空间不足时,还可以扩展存储单元,如 I 型的 12TB 存储单元和 II 型的 24TB 存储 单元。 设备采用了磁盘阵列技术实现了高可靠性存储,可以按需选择 RAID0/1/5/6/10/Z 方案,避 免硬盘物理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 (2)智能存储 该设备可对存储空间分区或划分逻辑卷,可动态调整逻辑卷大小。可划分多个访问域, 支持多人多机协同工作。档案归档结束准备移交时可将设备设置为只读。 使用基于 MYSQL Lite 的嵌入式数据库技术,对电子档案专用存储设备数据记录进行管理。 数据防篡改提供基于 RAID 的写一次读多次数据防篡改技术,数据一旦写入存储空间,将不能 被删除或者更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支持阵列克隆技术,保证电子文件复制时的一致性。
111 支持阵列快照技术,通过快照设置还原点,避免误操作带来的数据损坏。 6. 推广应用 国家档案局和各省档案部门都为解决四性检查和工作流程控制这一瓶颈难题,做了大量 的探索和研究。多个省档案局也陆续出台了自己的《电子文件归档规范》,但大都只限于文字 规范要求,没有可具体操作的技术工具。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对此像是听天书一般,对电子文 件的检测、规范归档等实际操作更是无从下手。 本项目研发的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备份设备弥补了现有电子文件检测、归档技术设备的空 白,研制的一种电子文件检测、规范归档专业工具。该设备具有对光盘、U 盘、硬盘、磁盘 阵列等介质存储的电子文件进行安全性、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检验的功能;能够自动检 测电子文件容量大小,对电子文件进行规范化归档检查,在移交过程中保留电子文件的原始 记录项、标识电子档案记录内容的缺失项,并可以在移交归档前做描述、记录、标识性的补 充;还能自动对归档交接前后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测比对和记录,自动规范的填写《电子档案 移交记录表》,包括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要移交的电子档 案的清册、页数等,并且保存电子表格,打印纸质表格。在山东省档案馆等多家档案部门进 行了推广应用。 电子文件元数据分类与方案设计对策研究 由北京市档案局承担的《电子文件元数据分类与方案设计对策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共北京市委 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市档案局党组 2013 年研究确定了“抓紧制订《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加快北京数字档案馆 (北京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配套出台《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保管期限表编 制指南》、《北京市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和《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 案》,边制订、边宣贯,边建设、边试点,力争 3 年内形成具有我市档案工作特色的电子文件 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一批较为成功的、可借鉴的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单位, 为‘十三五’时期我市档案系统全面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的工作方案。 随着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国内关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 案元数据的研究主要以从遵循国际上相关标准出发,研究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一些国际组织 关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相关内容,引入中国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中,并形
112 成了《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这样的一个重要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电子文件 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从目前已有的标准和学术研究项目看,对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分类研究表现 出几个特点,一是概念涉及内容范围广,二是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种类和层级繁多, 三是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随着保管和利用而不断增加。可以说,现有成果对于电子档 案真实性、凭证性保障及长期保存有效利用并不都是最佳选择。设计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 数据的最佳分类方案是关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本课题组由北京市档案局(馆)、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 学等多家单位的业务骨干、科研主力、资深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课题组人员组成结构合理, 学科背景丰富,涵盖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课题负责人陶水龙 同志为北京市档案局(馆)主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馆)长,拥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技 术职称,曾出版《工科远程教育模式构建》、《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等多部专著。陶水龙同 志对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国内档案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 余篇,主持多项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重点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国家档案局和北京市档案局 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在国内档案信息化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课题组 22 名成员中具 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 12 名、硕士以上学位人员 11 名,均多年从事与档案信息化相关 的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从业经历,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科研 能力出众、工作经验丰富。部分课题组成员承担过国家、地方和行业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制订 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档案局和北京市档案局颁 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对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课题组成 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科研经验和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人员组成保障了本课题的科研进 度和成果质量。 一、成果的必要性和相关背景 对电子文件元数据分类的研究是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长期保存、科学管理、有效利用 的基础,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数字档案馆(北京电子文件中心) 工程建设、实施和广泛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从概念清晰、分类合理、使用便捷、科学保 管、有效利用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科学划分,是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基础,也是其他涉及电 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研究的基础保障。 本课题旨在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尤其是对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凭证性、真 实性等相关元数据信息和与管理流程相关的管理元数据信息进行重新解读,以厘清电子文件
113 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相关概念与特征,提出电子档案元数据分开管理的理念,并研究建立适 合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系统框架。 本课题通过调研国内外电子文件元数据的制定、研究和使用情况,分析研究并提出科学 的电子文件元数据分类方法,并对分类进行方案设计,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凭证性、 长期保存、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本课题通过调研国内外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和使用情况,分析并提出科学 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法和元数据项选取标准,并将课题的重要成果《北京市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案》运用在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及北京 数字档案馆(北京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中,为全市各级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国家综合档 案馆提供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的规范化支撑。 二、成果科学技术内容 在课题组长陶水龙同志发表的《电子档案元数据分开管理研究》论文指导下,本课题明 确了对象元数据和事件元数据的两分法,界定了它们的概念与主要作用。其中,对象元数据 指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且不可人工干预的,直接关系电子文件 和电子档案凭证性的元数据项,对象元数据应封装在电子档案身份证中;事件元数据指电子 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对电子档案溯源起重要作用的,由信息系统自动生 成或人工录入的元数据项,事件元数据以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并通过电子档 案目录与电子档案的内容信息和电子档案身份证进行有效关联。 本课题明确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案的边界,《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 元数据分类方案》分别按照文本类、图像类、影像类和声音类等 4 大常见类型的电子文件和 电子档案进行了元数据的方案设计。其中,文本类对象元数据共计 22 项、图像类对象元数据 共计 23 项、影像类对象元数据共计 19 项、声音类对象元数据共计 7 项;文本类、图像类、 影像类、声音类事件元数据共计 14 项。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元数据是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重心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国内档案界 对元数据的概念边界、分类思路、管理方法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论并不统一,各地区的具体实 践也各有特点。如何科学设计和解释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的基础理论,逐步形成统一 的理论体系和一致的认知,进而快速推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我
114 国档案界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本课题在课题组长陶水龙同志发表的《电子档案元数据分开管理研究》论文的指导下, 首创性的提出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按两分法(对象元数据、事件元数据)进行分开 管理的基础理论,结合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特点、联系北京数字档案馆(北京电子文件 中心)项目建设实际,提出了对象元数据和事件元数据的核心功用和管理原则。 1.对象元数据 对象元数据的基本特征:是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且不可人 工干预的元数据项;对象元数据的核心功用:直接关系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和真 实性,在这里谈到的凭证价值和真实性主要聚焦在文件的依法合规问题;对象元数据的管理 原则:封装在电子档案身份证中,与电子档案身份证一体化管理。 2.事件元数据 事件元数据的基本特征:是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信息系统自 动生成或人工录入的元数据项,事件元数据的产生阶段和允许由人工干预是其与对象元数据 最主要的特征区别;事件元数据的核心功用:对电子档案溯源起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事件 元数据的选择不应聚焦那些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起到凭证性保护作用的项目;事件元数据 的管理原则:以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并通过电子档案目录与电子档案的内容 信息和电子档案身份证进行有效关联,为了避免电子档案身份证在元数据不断增加的管理过 程中重复封装,事件元数据采取在数据库中单独管理并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内容信息挂接 的管理方式,不再做封装一体化管理。 (二)全面性创新 本课题的重要成果《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案》充分考虑电子文件和 电子档案的形成和管理现状,对文本类、图像类、影像类和声音类等 4 类最常见的电子文件 和电子档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各类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形成环境、技术特点,分别 梳理了特点鲜明、专业对应的对象元数据和事件元数据项,使《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 元数据分类方案》覆盖了目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形成的主要电子文件和电子档 案的类型,方案的指导性更强、参考意义更大。 (三)实践创新 DA/T46《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中罗列了 88 项文书类电子文件所需要留存的元数 据项,涵盖了电子文件形成阶段、电子文件归档阶段、电子档案在档案室的管理阶段、电子 档案移交接收阶段和电子档案在档案馆的管理阶段等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的 5 个
115 主要阶段。但在国内各地区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反馈 DA/T46 的执行存在一些不便之处,有些 是因为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先于该标准建设完成,如严格按标准执行会出 现地区性的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行为,总体成本投入巨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难以硬性推动; 还有一些是因为在深入研究 DA/T46 之后,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实际,认为 其中的某些必选和可选项目并不会实际产生、或并没有保存的必要。 四、成果应用情况 本课题根据对市和区县档案移交单位、市和区县档案馆现行信息系统的调研结果,充分 考虑《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案》的可操作性、便于执行性和科学合理性, 在保障元数据项可充分表达对象元数据、事件元数据含义时,对元数据项进行了合理优化, 最终选定的项目既满足现行信息系统的基本现状、又兼顾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降低了 各单位信息系统改造量,使《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更 易于落地、也更易于被文件和档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所接受。 《北京市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元数据分类方案》分别按照文本类、图像类、影像类和声 音类等 4 大常见类型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进行了元数据的方案设计。其中,文本类对象元 数据共计 22 项、图像类对象元数据共计 23 项、影像类对象元数据共计 19 项、声音类对象元 数据共计 7 项;文本类、图像类、影像类、声音类事件元数据共计 14 项;必选的元数据项 总计约 40 项、可选的元数据项总计约 39 项,新定义了一般为可选、在特定条件下为必选的 元数据项总计约 7 项。 探索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新模式 由上海市档案局承担的《探索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新模式》项目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随着办公无纸化、文档一体化和各项业务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 已成为档案工作的紧迫任务,成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自 2015 年以来,上海市档 案局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 区开展课题攻关,结合自贸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率先探索了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在广泛深入调研、研发原型系统、建立合作机制、试点部署应用等 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2016 年 6 月,课题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们认为, 该试点工作保障了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安全可靠、长期可用,为上海自贸区电子政务建设制 度创新和档案工作管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16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立足《自贸试验区条例》以及国内外现有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经验,利 用上海自贸区法律保障和政策优势,通过“制度+管理+技术”协同创新的方式,有效保障电子 档案的凭证价值,规范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打破纸质和电子文件 “ 双套归档 ” 的传统做法, 整体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其研究成果既回应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电子 政务建设的实际需要,又着眼解决全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 理的共性问题,顺应了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在有条 件的部门开展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试点要求。 2016 年 8 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 区管委会采纳了课题研究成果,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电子文件归 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自贸区范围内推广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模式,标志着这一创新模式在整个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试点做法 被列入“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总结百个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属于首创。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既立足解决自贸区的现实工作需要,又着眼解决全市面上的共性问题,并 通过在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在自贸区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复制推广,实现电子档 案管理的制度和管理创新,为节约公共资源、提升行政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奠定坚实的基 础。 (一)创新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项目通过三大创新,破解 “ 单套制 ” 管理难点。 1.模式创新,实施电子文件全程管理。 打破了纸质和电子文件“双套制”归档的传统做法,以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为原则,将 OA 办 公流程与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对接,解决了文档脱节、分散管理等问题。 优化 电子档案管理流程。改变电子文件收集、整理和归档的方式,变专职档案员负责档案收集整 理为“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实现异地同步、及时归档,明确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职责, 提高了电子档案管理的效率,从源头上保证了电子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 发挥电子档案 利用服务功能。依托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发挥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服务功能,方便政府机 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档案查询,提高了办事效率。 2.技术创新,研发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本项目研发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原型系统、进一步确保电子档案的来源可信,
117 管理可靠,长期可用。通过与 OA 系统对接,最大限度地确保电子档案的来源真实、结构完整、 安全可靠。辅助采用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的数字签名和电子签章等技术,确保电子档案 “ 单 套制”管理各环节的可控可溯。通过元数据采集、日志管理、四性检测、操作审计和全文检索 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电子档案 “ 收、管、存、用 ” 各环节全面落实技术保障措施。通过通用 数据采集等四大工具的设计开发,解决了电子文件收集难、电子档案管理难、长期保存难和 利用难的问题。 3.制度创新,规范档案管理。 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新模式,坚持以制度创新和规范管理为导向,建立健全与法规标 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二)设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四大工具 1.通用数据采集工具——解决电子文件接收难。 通用数据采集工具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他 信息系统目录数据、全文数据和网页数据进行采集,以满足电子文件收集积累的要求。 2.电子档案文件格式转换工具——解决电子档案管理难。 通过集成电子档案文件格式转 换工具,尽可能地将各种档案文件格式转换为适合管理、能够长期有效保存并且方便利用的 格式,为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档案的管理和长期有效利用提供方便。 3.脱机光盘工具——解决电子档案长期保存难。 通过脱机光盘管理工具,利用物理组盘、 标签打印、脱机查询等功能,为档案部门实施电子档案备份、封装和交换提供了工具,使电 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简单化。 4.电子档案通用浏览器——解决电子档案利用难。 通过集成电子档案通用浏览器,有效 避免了浏览多格式电子档案时需要保存多种支撑软件的困扰,并在文件浏览时提供安全可靠 的保障。 (三)建立制度配套,完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流程 1.制定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根据保税区管理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课题组调整了档案分类方案,使之更加科学规 范。修改完善了文书类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保管期限表,规范了电子文件的归档部 门和分类方案,并将电子文件按生成方式分为原生电子文件和数字化副本,从制度层面进一 步明确了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的归档职责。 将《保税区管理局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保管期限表》嵌入原型系统的预归档模 块,使归档人员通过选择归档类目来规范和简化各部门的预归档操作,确保归档及时、准确、 完整和系统;通过归档类目与电子文件元数据的智能匹配技术,自动生成保管期限、形成时
118 间、权限控制等相关著录项目,使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简易化、智能化和规范化,有效降低了 机构人员变化,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相关工作的延续 性。 2.制定电子文件归档整理规则 制定了《保税区管理局电子文件归档整理规则》,在归档电子文件的分类整理、编目著录、 排列编号及提高归档质量等方面作较详细的规定,并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使电子文件归档 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根据电子档案的构成要素,将电子文件归档“件”的组成部分加以确定,将归档“件” 进行分类整理,将文件的目录与子件、元数据进行关联,以打包的方式进行组织。确立电子 文件归档“件”的编号与命名。参照档号编制规则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利用计算机系统 为每个归档电子文件自动生成一个电子文件号。通过电子文件号与文件目录和机构人员、业 务行为、处理时间等元数据进行关联。 3.制定电子档案长期保存规范 为了确保电子档案长期可用,课题组通过检验、备份、复制、转换、封装、迁移等制度, 应对载体有限寿命与存储技术频繁升级换代带来的电子档案存储风险。 三、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项目率先在自贸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工作,依托自贸区法制保障 和政策优势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单套制”模式。研发了全国第一套在自贸区范 围内投入使用的,符合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 通过 “ 系 统+工具 ” 确保电子档案凭证价值和长期保存,如:电子签名涵盖 “ 电子文件办结归档、电子档 案接收、审核、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主要管理环节”,研发通用数据采集、电子档案格式转换、 电子档案离线备份、电子档案通用浏览器等四大工具。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创新实践,形成了 100 余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其中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模式的创立,是对传统的文件收集、整理和归档方式 的颠覆性改革,有利于实现电子档案的全程化和专业化管理,顺应了自贸试验区推进贸易便 利化、投资自由化的实际需要,是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重要成果。试点做法被列入 “ 上 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总结百个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属于首创。 2016 年 12 月 5 日,中国档案报第 3 版报道《 “ 制度+管理+技术 ” 三管齐下 — 上海市档案 局积极探索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工作》。 2017 年 3 月 10 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自贸区推广电子档案“单套制”—为上海首创,
119 保证档案管理可控可溯可靠》。 四、项目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此项创新管理模式的推广,进一步推动自贸区无纸化办公和电子政务建设,并有力促进 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提速增效,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相关研 究成果被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采纳,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电子 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6 年 11 月,市档案局、浦东新区档案局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联合 召开了自贸试验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复制推广会,要求贯彻落实好《指 导意见》,更好地服务于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效率和透明度, 造福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 2017 年初,原型系统相关研究成果被上海市档案局采纳,用于对 “ 电子文件归档管理通 用软件”和“电子文件移交接收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面向档案馆和立档单位进行推广应用, 实现电子文件归档 “ 双套制 ” 与 “ 单套制 ” 的多模式应用,完善电子档案移交接收与长期保存功 能。 2017 年 2 月,中国档案学会在上海召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讨会”, 会上对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经验交流,标志着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满足了自贸试验区工作的 现实需求,对全国开展相关工作也具有复制推广的价值。 2018 年 4 月,上海市全面启动“一网通办”政务平台建设。市档案局围绕电子政务管理新 要求,在总结提炼上海自贸试验区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 市 “ 一网通办 ” 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地方标准《政务服务 “ 一网通办 ” 电子文件归 档管理技术规范》,为“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提供管理依据和技术标准。 2019 年,电子档案 “ 单套制 ” 管理逐步复制推广到包括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在内的各片区。 基于网上审批的行政审批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和 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模式研究 2015 年,浙江省档案局、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政务办理中心联合承担了国家档案局 课题《基于网上审批的行政审批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模式研究》,重点以全 面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府 3300 多个部门、涉及 6 万多种审批事项的浙江政务服务网为例展 开研究,制定了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业务技术规范,提出了符合实际情 况和管理需要的网上行政审批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并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实践和检验。课题
120 2016 年 6 月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课题研究率先构建了省级行政审批 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新模式,对各级档案部门及专业管理部门开展同类业务 工作具有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该课题荣获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政府纷纷构建了网上行政审批平 台。作为审批业务办理系统,网上审批平台在开通和运行的初期阶段关注的重点自然是审批 业务流程重组和系统运行稳定,对于文件归档保存和凭证价值保全问题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因此,行政审批电子文件一般采用便于业务系统(审批系统)运行的最优方式组织、存放于 审批平台中,并与该平台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尽管以运行态存储的各种资料和过程结果信息 在系统里可以随时查询、检索、展示,但是这些信息内容和功能操作都紧密依赖于具体所在 的网上审批平台,包括后台数据库、应用软件、操作用户等,甚至依赖底层的操作系统、加 密设施、硬件平台等,离开这些环境就很难完整地反映具体审批过程。审批平台若是缺少电 子文件的在线和离线归档功能,今后遇到系统升级、平台改造或者数据迁移时,极易造成信 息丢失。如何在无纸化审批的趋势和大环境下,妥善收集、保管、处置网上审批电子文件, 确保行政审批电子档案规范管理、安全可靠、合法有效,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 究。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网上行政审批电子化归档解决方案 实行网上行政审批电子化归档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档案业务规范调整、信息化技 术标准制定、软件功能设计开发、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等制度规范、技术手段方面的问题。总 体解决思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制定完善行政审批档案管理的业务规范,夯实业务基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研究 制定行政审批文件材料归档要求,确定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进馆 移交范围等业务规范。各审批机关依托各个行政审批项目流程图、材料清单和办事指南等现 有成果,制定符合实际管理需要的行政审批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报档案行政管 理部门审批备案,以此作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二,明确电子化归档的技术标准,开发设计相应功能模块。根据档案信息化总体规划, 制定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整理、保存、传输、“四性”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路线, 向审批平台建设单位提出归档管理模块的功能需求,落实软件开发单位设计实现。
121 第三,积极试点实践,逐步适应行政审批无纸化电子文件归档需求。选择一批具有代表 性的审批部门,开展审批电子文件归档和移交试点,逐步调整完善实体归档管理及电子归档 管理的业务流程。合理利用数字摘要、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等技术手段,提高行政审批电 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可靠性与效率,着重解决行政审批电子档案的凭证性认可问题,使 档案保管部门、档案形成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都能认可经过转储的电子档案数据,而不依赖于 原有的系统平台和承载介质。按照先易后难、先短期(定期)后永久的顺序逐步实现无纸化 电子归档。 第四,及时总结经验,建立行政审批电子档案全程监督指导的长效机制。在试点实践、 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移 交接收常态化。同时,做好行政审批电子档案进馆移交、保存利用的合理规划,促进政务信 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网上行政审批电子化归档业务需求与技术要求 概念模型。明确行政审批档案整理以行政审批事项为单位,按“一事一卷”进行组卷, 电子化归档也以行政审批事项“一事一卷”作为概念模型。 统建和自建平台的不同实现策略。对于政府统建审批平台,审批办件整理归档功能可由 当地档案局馆统一提出业务需求,统筹设计统一开发操作模块;对于部门自建审批平台,当 地档案局馆应制定发布行政审批电子文件整理归档业务和技术标准,由各单位自行开发符合 要求的归档功能模块。 纸质归档和电子归档的协调处理。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永久和重要的行政审批材料应该 双套制保存。根据浙江省法制办制定的《浙江省行政执法文书材料立卷规范(试行)》和浙江省 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浙江政务服务网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定期(短期)和普通 的行政审批材料可以以电子文件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审批部门对于定期(短期) 和普通的行政审批材料电子、纸质重复归档的问题。 结论性文件与审批材料的分别处置。行政审批档案既包括结论性文件,也包括办理过程 中提交或形成的各种审批依据性材料,可以将这两类文件材料按行政审批案卷和文书案卷作 不同的处理:行政审批案卷按“一事一卷”原则将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进行组卷,合理 确定保管期限,集中到本单位档案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结论性文件(如行政审批的准予、不 予、变更、不予变更、准予延续、不予延续、撤回、撤销、注销决定书、通知等),除了归入 行政审批案卷外,同时应归入本单位文书档案一份,并作永久或 30 年保存。 进馆范围和移交接收过程。接收进馆的范围可以按照《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
122 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 9 号)执行。当然,在大数据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也可以根据工作能 力和保管条件考虑适当扩大行政审批电子档案的进馆范围。移交接收方式可以在线,也可以 离线,但是都应通过核验数字签名、时间戳等方式确保移交档案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 软件功能需求。行政审批电子化归档包括归档事项设置、办结并归档(审批经办人员实 时归档)、待归档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后台归档)、已归档业务查询与下载等功能模块,如图 所示。 行政审批电子材料归档子系统功能模块图 数据结构与技术要求。行政审批事项电子化归档时“一事一卷”的“卷”的概念在逻辑 结构上是一个归档文件夹。文件夹内分门别类存放该行政审批的基本信息描述和申请、受理、 办理、办结、送达等环节的所有材料,包括各种表、证、单、书及其他附件材料。 归档文件夹内的各种电子归档材料要求能够在脱机状态下正确地读取与打开,数据格式 可以以审批平台上保存的原始文件格式为准。在审批平台上以关系数据库形式存放、显示时 以临时抽取组合方式形成的归档电子材料,如审批单等,应转换成 PDF、XML 或 HTML 等易于 读取和显示的格式保存;以数据链接形式存放的归档电子材料,须下载保存真实数据文件。 三、创新点 一是课题研究提出了各审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行政审批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 限表、档案局馆统一制定行政审批电子材料归档业务需求和技术标准的总体思路,并率先在 省级行政审批平台上应用实践。
123 二是课题研究提出“一事一卷”概念模型,确定了电子档案案卷结构,并实现了数据库 信息到归档电子文件的提取。能保证在脱离原始环境的条件下准确地反映审批档案全部内容, 有助于降低政府部门对审批平台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当系统面临升级改造时,能缓解平台 建设单位在数据方面的被动局面。 三是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网上行政审批纸质归档和电子归档协调处理、结论性文件和审 批材料分别处置、明确移交接收范围和过程等具体实践问题。 四、应用情况和推广前景 课题形成的归档模式已经应用于浙江政务服务网,实现了行政审批业务流程与电子化归 档的有机结合,实践效果良好,20 多家省直单位已累计在线归档网上审批 90 多万件。2017 年电子化归档已在浙江全省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修改完善,将部分内容先后上升为 浙江省地方标准《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数据规范》(DB33∕T 2036.3—2017)和国家档案 局行业标准《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规范》(DA/T 85—2019)。课题研究成果对于在档案 载体转型时期加强网上审批电子文件管理,实现全流程无纸化行政审批能起到积极的指导和 示范作用,对于今后其他门类原生电子档案的单套制管理也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挖掘策略与方法研究 由青岛市档案局、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 资源挖掘策略与方法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的量大、形式多等实际情况,会导致档案查找困难、查询效率低下 等问题,利用传统的简单查询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通过优化 IT 架构, 提高性能是解决性能的一个途径,但是随着档案数据不断的增长,简单的设备堆叠已经无法 适应飞速发展的档案服务需求。因此,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文本、多媒 体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开发和利用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建 库方法,提炼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体系分类标准。二是构建数据挖掘模型,从理论上论证数 据挖掘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可行性。三是运用关联、分类、聚类等方法设计数据挖掘工具, 实现档案资源的智能检索和智能聚合,建立档案智能检索和共享服务平台。 1.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124 档案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离不开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积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 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来源看,档案馆馆藏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馆藏档案数字化资源、 电子档案移交接收产生的信息资源、Web 信息、广播电视信息、智能化设备信息、应用系统 内部信息、移动智能终端信息等。由于电子档案源系统的情况非常复杂,系统的技术架构、 数据结构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满足不同信息 资源收集需求。本课题提出包含控制中心、魔方适配器、主动捕获引擎、嵌入式工具集和资 源池的数据魔方式的收集方法。控制中心是整个智慧收集工作的“大脑”,即指挥中心,完成 各类收集规则的设计与预定义;可以针对各行各业、各类专业档案设置不同的元数据方案, 由此可采集到不同的数据类型档案,也可从不同单位的应用系统中抓取数据。魔方适配器具 有多面性的特点,灵活应对多种途径、多种类型数据的采集需求。主动捕获引擎可以探测各 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动静,实现快速自动采集。嵌入式工具集提供多种数据处理解决方案,如 格式转换方案、EEP 封装方案、四性检测方案等,每一类方案对应一种处理工具。只有经过 过滤、清洗、转换并检测合格的数据才能最终进入资源池,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 考虑到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来源的广泛性、多样性,以及数据格式的复杂性, 在档案信息资源存储过程中,建议将档案资源按照其种类、格式、来源、内容等因素分成多 个数据库进行存储,并有效区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提高数据的检索和数据挖掘的效率。 在合理的信息分库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目录和索引,建成并逐步完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交换体系,并充分考虑到将来的扩展,分期分批组织建设档案智慧信 息库。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如下图所示: 档案目录 数据库 管理过程 数据库 企业电子档 案数据库 档案全文 数据库 系统维护 数据库 多媒体 数据库 专业档案 数据库 电子档 案接收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库 数据挖掘 知识管理 ...... 档案智慧信息库 ??各类档案 ??现行文件 ??公开信息 ??社会散存档案 ??数字化扫描 ??音视频采集 ??音视频转换 ??缩微胶片转换 ??...... ??互联网信息 ??广播信息 ??电视节目 ??物联网设备信息 ??局域网系统数据 ??智能移动终端 ??...... 档案智 慧收集 ??办公系统 ??业务系统 ??单机版系统 ??...... OCR数 据采集 统计分析库 OCR文本 文件库 广播信息 保存库 智慧城市 数据库 视频档案 智慧采集库 标准规范 (元数据库) Web信息 资源库 终端信息 采集库 ...... 非结构化档案信息资源库 目录信息库 虚拟知识库 虚拟摘要库 档案分类库 ...... 2. 档案信息挖掘算法与模型
125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模式的非平 凡过程。开展档案大数据挖掘,将充分结合各档案局(馆)的信息资源类型和业务发展需求, 依托云平台、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架构、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档案业务的收集、管理、 保存和利用四大环节进行设计。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档案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为满足不同类型数据的挖掘需要,诞生了众多的数据挖掘技术,按照不同的类别可以分 为分类预测、回归预测、聚类分析、关联分析、Web 数据挖掘等,每类挖掘技术又包含了多 种算法。对于档案行业而言,信息挖掘可以帮助档案部门调整档案的相关工作,使其变的更 加合理高效,同时也能提高档案服务社会的能力。具体的应用分析如下表所示: 算法分类算法名称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分类预测 决策树算法 产生的分类 规则易于理 解,准确率 较高 在构造树的过程 中,需要对数据集 进行多次的顺序扫 描和排序,因而导 致算法的低效 用于档案的文档内容分析、 数据建模,档案分类等 贝叶斯算法 目标值属性 相关性较小 时,算法适 属性个数比较多或 者属性之间相关性 较大时,分类效率 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 的场合,运用到大型数据库 的档案分类中
126 算法分类算法名称优点缺点适用范围 用性最好较低 回归预测 人工神经网 络 算法简单稳 定 迭代速度慢,次数 多,容易陷入局部 最优 可以应用到对数据序列的预 测及相关关系的研究中。有 助于对档案工作下一阶段的 开展提供信息支持 聚类分析 K-Means 运算速度较 快 聚类数目 k是一个 输入参数,不合适 的k值可能返回较 差的结果 针对数据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将一组数据分为几个类别, 可用于同类档案的数据内容 的精细挖掘。 关联分析 Apriori 简单、易理 解、数据要 求低 I/O 负载大,产生 过多的候选项目集 关联规则是隐藏在数据项之 间的关联或相互关系,可以 根据一个数据项的出现推导 出其他数据项的出现。有助 于根据档案内容将档案进行 相互关联,可服务于档案智 慧检索。 Web数据挖 掘 PageRank 独立于查 询,只依赖 于网页链接 结构,可以 离线计算 忽略了网页搜索的 时效性;无法按照 内容的新旧程度进 行排序 来源于web信息采集部分的 档案数据 分析完相应算法之后,还需建立相关的智能检索模型,通过信息挖掘和分析技术,实现 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以问题向导方式提供查询利用服务,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档案检 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共设计了 11 种智能检索模型,分别为因果关 系模型、对象的作用与影响分析检索模型、对象的性质地位分析检索模型、热词检索模型、 数据相关关系检索模型、文本相关关系检索模型、递进关系检索模型、类似和相关关系检索 模型、近义词检索模型、交叉关系检索模型、人物检索模型。 3. 档案智能检索和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 档案智能检索和共享服务平台能实现对档案馆全部类型数据的检索,包括但不限于目录
127 数据、电子档案全文、照片数据、音视频数据、文献数据等。功能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站式检索:提供类似百度和 Google 的“一站式检索”功能,在检索的过程中,使用前 文搭建的 11 种智能检索模型,实现智能化检索功能。 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智能推荐,在检索结果页面的适当位置显示该 关键语的关联词,以“相关搜索”的形式推送给用户。 知识图谱展示:检索到某一条结果时,系统采用中央集中型展示图谱,把要分析的问题 放在图的中央位置(即所查询到的源档案),把同源档案发生关联的其它条目逐层排列在其周 围。同时列出与中心节点内容相似度最为匹配的 TOP10 文档,以供用户阅读。通过知识图谱 展示,可以构建一个与搜索结果相关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让用户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启发其进行一系列的全新搜索查询 档案自动分类:课题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档案的自动分类,一是基于语料的自动分类, 通过训练语料,系统实现全自动分类;二是基于规则的自动分类,规则分类指按照人工预先 定义的规则文件,为文档集合中的每个文档确定一个类别;三是混合分类,基于语料、规则 的双重自动分类方式。 档案自动聚类:档案自动聚类实际上是将大批量档案按其中的文本内容实现聚类,是一 种基于文本的自动聚类方式。通过对检索结果的自动聚类,将大量的检索结果按照档案之间 的关联性自动分成若干类,用户可以选择相应的类,系统按照该类别进行过滤。系统支持按 照文件类型、档案来源、时间(年份和季度)、主题词等方式进行聚类。
128 档案自动摘要:档案自动摘要是对档案全文中的所有内容进行权值运算,对档案中的档 号、题名、人名信息、地理信息、数值信息、机构名、年份、日期时间等信息的抽取,从中 提取出权值大的作为关键句,进而形成摘要并自动为档案条目摘录主题词。 知识词库管理:在实现自动分类、聚类、摘要操作时,在系统底层需要大量专门词库来 支撑这些功能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在系统后台建立丰富的词库,包括主题词库、近义词库、 同义词库、形近词库、异体词库、热词词库等等。词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后台导入, 另一方面,也可在档案管理和利用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关联关系挖掘:用户可自行设定档案关联关系规则,利用此功能可充分挖掘档案与档案 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创建知识图谱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能建立查询词知识库,在该库中可建 立某一词语的关联词,由此可实现智能推荐功能。 语义网络:为更深层次地发掘档案之间的关联关系,系统后台需要语义网络的支持。语 义网络可以描述任务事物间的任意复杂关系。这种描述通过把许多基本的语义关系关联到一 起来实现。基于语义关系是构成复杂语义关系的基石,也是语义网络知识表示的基础。系统 需要不断的对人物、建筑、组织机构、事件、地名、资料等的语义网络进行丰富和维护,从 而提供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档案检索结果。 二、取得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一是制定了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不 断丰富的情况,依据我国档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总结了档案分类 标准和方式,能有效规范档案资源存储,并为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档案数据挖掘的实 施奠定基础。 二是设计了信息挖掘算法和挖掘模型。理论上论证了大数据技术在国内档案工作中具备 的可行性,分析了常用的信息挖掘算法,构建了 11 种适合档案大数据环境下使用的智能检 索模型,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智能检索服务提供依据。 三是构建了档案智能检索和共享服务平台。以理论结合实际,在完成档案信息资源挖掘 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档案部门日常工作需要,以及社会对档案服务能力的要求, 设计了档案智能检索和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档案智能检索、专题展示、自动分类、自动聚类、 知识词库、关联关系挖掘等多项智慧服务和功能,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 本研究课题平台的搭建,为青岛市智慧档案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相似条件下档案部门提 升档案服务能力提供了可参考和可借鉴的模板。相关部门可结合本次研究成果大力推进档案 信息化建设,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改进完善,使课题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129 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 “ 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 ” 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信息 管理学院共同承担,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该项目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依托,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数字档案馆 项目建设中,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制定了《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清单》,提 出了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为实施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蓝本,对实际工 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按照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的流程,系 统研究如何在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实施风险管理。 (一)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概论 为项目研究确定概念基础。明确数字档案馆风险、风险事故、风险因素的概念,分析风 险因素的类别,提出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的程序与方法。 (二)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从全局把握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活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和职责,规定风险评估过程、评级标准和处理程序等等。 (三)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根据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标,从数字档案馆建设各个环节入手,分别探讨在每个环节建 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形成风险清单。 (四)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评估 运用一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予以量化,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影响大小, 进而获得各因素的风险值并根据数值的高低确定风险等级,从而为下一阶段风险应对提供依 据。 (五)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应对 通过对已建成的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实际调研,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提出有针对 性的风险应对策略。
130 (六)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监控 阐述风险监控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流程和有关的应急措施。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基础成果 1.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项目组通过网络调研和问卷调研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了我国综合性数字档 案馆建设的实际,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技术创新、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以及 相关标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存在的问 题也进行了阐述。调研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引入 风险管理。 2.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项目组通过借鉴相关学科知识,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中,得出了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定义、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特征以及风险成因,再借 鉴主流的项目风险管理框架,形成了对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构 建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见图 1),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和框架,有助于我们从宏 观理论上认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3 保障体系 图 1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131 (二)核心成果 1.《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清单》 《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清单》是按照数字档案馆项目的风险分类体系,在 5 个一级 类目(前期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基础业务风险、资源建设风险和保障体系风险)下划分二 级类目,然后根据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具体实际,全面识别出数字档案馆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 风险因素而形成的。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和调查目的的说明,第二部分是对 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评估标准的说明,第三部分是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因素评估表。该《清 单》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是项目组经过前期调研、 专家咨询、多次修改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为风险评估提供直观、可操作的工具,也可为数字 档案馆建设者识别风险因素提供参考。 2.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对《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因素识别清单》中各项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大小进行评估 后,项目组计算出各项风险的风险值并确定了风险等级。对 130 项风险因素总体风险值进行 了分析;通过风险值排序,明确了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按照风险值由高到低的 顺序,对一级风险类目进行了排列;对前十位的二级风险类目进行了排列。数字档案馆项目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是基于半定量方法综合各方面专家的评估意见对数字档案馆建设风险的全 面认识,有助于我们在风险应对中分清轻重缓急。 3.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应对是风险分析后的关键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 分析成果的具体检验。项目组分十部分对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分别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其 中包括关键性风险因素的应对,前期类、基础设施类、基础业务和资源建设类风险的应对, 组织人员、资金风险的应对,内部制度、标准和政策法规风险的应对。这十部分风险应对措 施是本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是对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数字档案馆建设调查研究成果的全面 应用,是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数字档案馆 建设部门认识、实施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创新点 (一)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中,有助于填补相 关理论研究的空白,丰富档案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本项目借鉴相关学科知识,首次将风险管理理论完整应用于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研究, 研究了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特征以及风险成因,再
132 借鉴主流的项目风险管理框架,形成了对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认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风险管 理,丰富了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二)根据风险管理流程,系统研究了如何在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中实施 风险管理,为具体实施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实践操作指导 本项目按照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的数字档案 馆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在研究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 识别出《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清单》,然后基于半定量方法对数字档案馆项目 130 项风险 因素进行了评估、分析,最后提出了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为实施数字档案馆项目 风险管理提供了蓝本。 四、推广应用情况 (一)推广应用价值 1.本项目关于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数字档案馆建设 者和管理者准确识别与评价风险因素,了解风险管理的过程、环节,从实践层面为具体的数 字档案馆建设单位实施风险管理提供操作依据,调整项目管理的不良管理策略,普及一种健 康的风险文化,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2016 年在北京市档案馆、一史馆等档案馆试用效 果良好。 2.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制定数字档案馆风险管理指南的参考,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 机关制定数字档案馆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本项目对保障体系风险应对的探讨,可以为档案行政部门进行数字档案馆保障制度建 设提供新的视角,为政策法规或标准制修订提供决策参考。 4.为档案科研人员开展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会议交流专著出版和论文发表情况 本项目成果出版了一本专著、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交流、发表了 7 篇论文。具体如下: 1.专著 颜祥林主编、聂曼影副主编《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 年 11 月出版。 2.国际交流 聂曼影同志于 2017 年 4 月 22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 “ ITrust 网络环境中文件与档案信
133 任国际研讨会 ” 上交流了该项目成果,引起广泛兴趣。 3.发表的论文 张淑霞.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档案.2018,06:60-61. 聂曼影.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 —— 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之一[J]. 档案学研究.2017,增刊 01:49-56. 吴沅微,颜祥林.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及作用分析[J].档案与建 设.2015,04:17-19. 王欢,颜祥林.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成因的理论探析[J]. 档案与建设,2015,02:10-14. 张百慧,颜祥林. 数字档案馆项目外包风险分布的探析——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视角[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14,02:39-42. 薛辰,颜祥林. 数字档案馆项目外包风险防范策略 —— 基于档案馆与承包商之间的双重视 角[J]. 档案学通讯,2014,05:83-86. 沈双洁,颜祥林. 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因素的理论分析[J]. 档案学通讯,2014,01:68-73.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平台研究 由青岛市档案局、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 监控平台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随着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的推进,各级档案馆存储的数据快速增长。在过去数据量 较少的时候,出现问题可以人工排查;在数据逐渐呈现海量化趋势之下,数据犹如海底沉沙, 很难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由青岛市档案局及有关公司完成的“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 平台研究”课题通过对数据监控技术和数字档案分布式存储技术研究,搭建海量数字档案安 全存储监控平台,及时发现海量数字档案存储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预警。 一、主要研究内容 1.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监控技术与方法研究 一般来讲,进入数字档案馆的数据需要进行合规性检测,例如四性检测。该课题将研究 的边界建立在数据合规性检测之后,只要保证进入海量数字档案存储系统(入库)时的数据 没有变化过,则数据就是没有问题的。反之,一旦数据遭受病毒破坏、人为修改、磁盘损坏 等,则数据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课题的研究路径和目标聚焦在“数据有无变动”这一核 心问题上。从技术上来说,可以采用实时监控和定时监控 2 种方式来实现。 (1)数字档案实时监控
134 数字档案实时监控即通过 Java 技术对系统中的数字档案的变动进行实时监听,当发现数 字档案发生变动时,系统实时报警,以便管理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该课题通过 Java SE 7 自带的监控服务(WatchService API)来实现对数字档案的实时监控。实时监测对象主要包 括数字档案的新增、修改和删除。 (2)数字档案定时监控 定时监测是通过设置“定时任务”采用数字摘要算法来实现的。在数字档案入库时和存 储过程中分别采用 MD5 数字摘要算法对存储的数字档案进行摘要运算,生成 “数字指纹”(摘 要码),通过比对两次生成的“数字指纹”是否一致来判断存储的数字档案的原始性。一旦发 现两次生成的“数字指纹”有差别,系统将进行报警。 2. 海量数字档案分布式存储技术与方法研究 传统存储技术难以满足海量数字档案的存储要求。分布式文件存储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 海量数字档案对扩展性和安全存储的要求。 (1)能够自动构建存储拓扑结构 要实现海量数字档案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对馆藏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拓扑结构了如指 掌,如:数字档案信息分为哪些资源库,这些资源库存储于哪个或哪些存储设备中,具体的 存储路径在哪里等,只有明确数字档案信息的整体存储体系,才能从宏观上全面掌握存储状 况,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该课题通过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分布式配置,实现了存储拓扑结构 图的自动创建,使存储体系一目了然。 (2)能够有效整合网络存储空间 该课题将各类网络存储单元构建成一个整体的虚拟存储资源池。在对海量数字档案进行 存储分配时,管理人员只需要将虚拟存储资源池中相应存储单元的路径分配给指定范围的数 字档案,便可以轻松实现海量数字档案信息的分布式文件存储。此外,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各 存储单元的容量空间使用状况,自动将待上传存储的数字档案容量与配置的存储单元剩余容 量进行比较,辅助管理人员调整存储内容或存储路径。 (3)能够精细化管理数字档案存储信息 该课题分析了多年来海量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经验,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解决各类 安全隐患的应对措施,实现了海量数据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统,可准确定 位每一卷甚至每一件数字档案的网络存储路径,真正实现“大海捞针”,成为海量数字档案信 息的“GPS”,确保全方位、无死角实现海量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监控。 (4)能够长久应对海量数字档案安全迁移
135 随着存储设备的更新换代,就必然需要数据迁移。在对海量数字档案进行数据迁移时, 管理人员在分布式存储配置中查找需要迁移的数字档案,分配一个新的存储单元路径,系统 自动在定义的迁移路径下建立指定数字档案的副本,为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迁移,复制完成后 系统自动对迁移数据进行 MD5 校验,确保迁移数据与原始数据完全一致。 (5)能够灵活统计各类信息 统计的内容主要包含:各档案类型的档案数量、存储容量、所占百分比统计;各种格式 数据的档案数量、存储容量、所占百分比统计;各存储设备存储档案的数量、存储容量、所 占百分比统计;各存储路径存储档案的范围统计;存储档案的数量、增长量、变化数量统计 等。 3.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平台设计 课题基于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以海量数字档案为管理对象的, 包含数据安全监控、分布式数据管理、海量数据统计等功能的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平 台。 (1)系统架构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平台架构如图所示。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门户 实 施 保 障 体 系 安 全 保 障 体 系 标准规范体系 分布式配置MD5库管理监控日志管理数据统计 监控服务MD5生成服务预警服务统计服务 接口服务 文件存储服务器1文件存储服务器2 文件存储服务器3 文件存储服务器n ? ? ? 分布式文件存储管理 (海量数字档案安全存储监控平台架构图)
136 平台的底层就是存储海量非结构化数字档案的各类文件存储服务器,通过分布式文件管 理配置进行整合,形成海量存储池。接口服务层部署安全监控系统,对分布式文件系统涵盖 的存储空间进行监控,并对外提供接口服务。监控门户为使用者提供分布式配置、MD5 库管 理、数据统计等人机交互管理功能。 (2)功能设计 分布式配置:该功能模块主要解决海量数字档案存储空间的扩展问题。一是对长期保存 库建立分布式文件系统,实现对分布在不同服务器和盘符上的磁盘空间建立虚拟目录;二是 建立 FTP 服务器,上传数字档案到长期保存库;三是上传时建立 MD5 校验库。每一个节点都 是一级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可以映射不同的存储空间;每一个存储空间都可以扩展或重 定义。 数字档案访问:用户对数字档案进行访问时,可根据档案或资料的目录,按照目录对应 的配置存储路径,读取相应的数字档案。 数字档案上传:第三方软件系统(例如,数字档案馆系统)可以调用接口,通过目录数 据管理界面,根据权限,上传到指定的文件夹下。同时,具有记录日志、断点续传的功能。 数字档案迁移:管理人员指定需要迁移的目录数据范围,系统自动显示这部分数据所配 置的原有存储路径,用户指定新的存储路径,执行迁移:迁移时保留原存储路径下的数据不 删除,迁移完成后对比校验,准确无误后将原数据删除。 MD5 码管理:能够手动和自动对数字档案进行 MD5 校验。当发现删除、改动两类情形及 时发出警告,并记录数据监控日志。 监控和处置:能够手动和自动对数字档案进行 MD5 校验。当发现删除、改动两类情形及 时发出警告。该功能模块主要向用户展示报警的日志信息,包括未处理信息和已处理信息。 “未处理”功能模块将以接口的形式将报警信息传送给业务系统,告知业务系统报警原因, 并提示处理。“已处理”功能模块接受业务系统传回的处理结果信息,并展示在已处理界面。 分析警告日志:系统自动记录数字档案的变动(增、删、改)日志,以进行灵活的检索功 能,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判断。 数据统计:根据档案馆工作需求,满足对数字档案的各类统计功能,具体包括根据数字 档案的门类、文件类型、上传时间段、上传人等条件,统计出数字档案的数量、容量等信息。 系统管理:按照三员分离的设计思路提供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设置、日志管理等 基础功能,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 二、取得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137 第一,首次提出并开发“面向数据异常变动”的海量数字档案安全监控平台。该课题在 复杂的信息档案安全问题中,突出数据安全的核心问题,针对档案行业特点,开发了海量档 案数据安全监控平台。 第二,首次提出了一套“组合式”数据变动监测方案。一是通过 JAVA 实时监控技术及时 发现数据变化;二是建立 MD5 库,生成数字档案唯一的安全认证信息数据库,按照策略定时 检测数据变化情况。两种方式组合使用,极大地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第三,首次提出一套符合档案行业特点的分布式存储方案。海量存储离不开分布式技术, 该课题基于 HDFS 理念提出了一套符合档案行业存储特点的分布式存储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海 量数字档案的可持续扩展存储问题。 第四,采用“黑盒子式运行、多接口化服务”设计模式,重视软件的开放性,以数据接 口形式与其他软件对接,大大提高了课题成果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目前该课题的成果已经应用在青岛市电子档案长久保存基地中。作为青岛市智慧档案馆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成果的应用有效保障了青岛市档案馆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电 子档案与数字化成果)、照片数据库、音视频数据库等海量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和利用服务。 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研究 由民政部档案资料馆、国家档案局馆室司共同承担的《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研究》项 目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切实 改善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结构,专业档案移交进国家综合档案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且迫在 眉睫,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档案资源的总体布局和合理配置,为此应当 选取一个档案工作基础好、典型性强、最贴近民生的专业档案作为突破口去深入研究这项工 作,以点带面,摸索规律,进而推动全部专业档案适时适度安全进馆,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全 面的档案服务。民政专业档案正是具备上述这些优势,因此被作为试点领域进行研究。本课 题以民政专业档案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对民政专 业档案进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同时根据目前变化各异的档案工作 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类进馆模式,为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 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其他专业档案进馆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重大,影 响深远。 2017 年馆室司进行了关于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课题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 全国各地民政专业档案管理现状和进馆情况的广泛调研,形成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对策和思
138 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研究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得出民 政专业档案进馆必要性和可行性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移交模式; 在得出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移交模式的基础上,为制定民政专业档案进馆政策制度提供依据。 一、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相关背景 民政部门历来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部门。新时期我国民政事业创建、发展和完善更加公平 正义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建立起水平较高的民生保障体系,以逐步实现公共服 务均等化,提高全民社会福祉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民政部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直 接形成的各类民政专业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地区诸如社会救助、伤残抚恤、慈善捐助、 婚姻登记、防灾减灾、烈士评定、双拥工作、优抚安置、养老福利、殡葬管理、行政区划、 社会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民生内容及民生发展水平的历史记录。而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民心向 背和政权稳固,既是人民群众关切的焦点,也是理论探讨的热点,更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民政专业档案是国家民生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 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两批《国 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中的 100 种专业档案内,有 9 类为民政专业档案。近年来,我国民政 领域形成的专业档案种类逐渐增多、数量不断增大,与公民权益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国家 民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民政专业档案的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民政专业档案管理 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如何切实管好用好民政专业档案,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 专业技术优势,增强其服务民生、助力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效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 究,充分认清其必要性,研究其可行性,探索出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基本途径和移交模式, 为制定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行业的专业档案进馆提 供借鉴。 二、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内容 1. 《民政专业档案进馆问题调研报告》 本报告以实地调研、座谈研讨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为基础,基于省市县三级各类民政专 业档案进馆的现状,通过归纳和分析,在理论上提出了民政专业档案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客观地分析了目前民政专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以及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并提出了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2.《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必要性可行性论证报告》 本报告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必要性,即民政专业档案是重要的国
139 家档案资源,应当依法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民政专业档案具有独特的价值属性, 必须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承担长期管护的任务;综合档案馆亲民的利用服务模式,可以使进馆 的民政专业档案利用效能展露出最绚丽色彩;综合档案馆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确保进馆的 民政专业档案绝对安全。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可行性,即民政部门对专 业档案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专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民政业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民政部门与档案部门共建共享专业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库建 设,为民政专业档案长期安全保管提供可能;国家综合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建 设,将大力提升民政专业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最后提出了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工作实施路线, 即逐步完善民政专业档案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对各级民政部门专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监督管 理;推进各级民政部门专业电子文件归档和专业档案数字化工作。 3.《民政专业档案进馆模式论证报告》 本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基本原则:依法依规、便民 利民、齐全规范、协商一致。第二部分提出了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模式。首先分析了构成进 馆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进馆范围、进馆内容、进馆时限和进馆方法。然后,基于上述四个 基本要素的组合,提出了各门类民政专业档案,依据各自不同的管理特点和具体情况,划分 为四种可选择的进馆模式,即:完整模式、抽样模式、特殊模式和强制模式。第三部分提出 了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保障措施:制订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指导、严格进馆验收和加强开发 利用。 目前这一课题在国内外均属研究空白,各项理论研究中很少专门论及这个问题。本项目 成果与当前同类研究相比,居于绝对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档案界的很多项空白。 三、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从当前全国范围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些制约和影响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民政部门和国家综合档案馆都必须加强研究,通力合作,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民政部门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民政部门的领导和业务 人员档案意识薄弱,只重视眼前的民政业务工作,忽视民政专业档案工作,从而导致出现以 下主要矛盾和问题。1.自上而下的民政专业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2.不少地方民政专业 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3.不少地方对纸质民政专业档案数字化、民政业务电子文件归 档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民政业务信息化发展不适应,形成鲜明的反差。 (二)国家综合档案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许多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不 合理,长期存在着重视接收文书档案而轻视接收专业档案的问题。2.市级、区(县)级国家
140 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库房面积小,没有继续接收民政专业档案的后续能力。3.各级国家综合档 案馆在民政专业档案进馆后如何方便快捷提供利用服务准备不足。 (三)民政部门与国家综合档案馆协调配合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部分档案行政 管理部门(国家综合档案馆)对同级民政专业档案工作监督指导不够有力。2.部分民政部门 执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相关要求、特别是执行档案进馆标准不够 有力。3.不少同级的民政部门、国家综合档案馆相互沟通不畅,协调配合不紧密。 四、民生档案进馆问题研究的模式及建议 (一)研究论证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必要性 项目组通过调研,在上述对民政专业档案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管理现状、进馆方面存在 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等深入分析基础上,需从民政专业档案依法进馆的角度,从民政专业档案 价值作用的角度,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从进馆后确保档案安全和提供优质服务 的角度,充分研究论证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必要性。1.民政专业档案是重要的国家档案资源, 应当依法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2.民政专业档案具有独特的价值属性,必须由国家 综合档案馆承担长期管护的任务。3.档案馆便民的利用服务模式,可以使进馆的民政专业档 案利用效能展露出最绚丽色彩。4.档案馆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确保进馆的民政专业档案绝 对安全。 (二)研究论证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可行性 项目组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民政专业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在国家综合档案馆方面存在馆 库资源不足、档案利用负担重等问题,在民政部门存在档案利用频繁、档案动态管理等问题, 但是,随着民政部门、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政 专业档案移交进馆的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因此,需从民政专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角度,从 提高民政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角度,从档案馆馆库建设的角度,从提高档案馆服务能力的角度, 充分研究论证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可行性。1.民政部门对专业档案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专 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2.民政业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民政部门与档案部门共建 共享专业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可能。3.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库建设,为民政专业档案长期 安全保管提供可能。4.国家综合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建设,提高了档案服务能 力。 (三)研究论证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基本模式
141 在充分研究论证民政专业档案进馆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项目组深入研究分析了民 政专业档案进馆模式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进馆的“依法依规”、“齐全规范”、“便民利民”、 “协商一致”等四项基本原则;其次,各地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 指导下,按照民政专业档案移交范围、移交内容、移交时限、移交方法等构成进馆模式的四 个基本要素,依法确定几种不同的进馆模式,使各地民政部门和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照实施; 第三,还应当对如何实施进馆模式,给出“制订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指导”、“严格进馆验 收”、“加强开发利用”等四条主要实施路线。模式一:完整模式。即在规定的全部进馆范围 之内,将所有传统载体档案及其数字化副本和电子专业档案,按照规定的时限移交进馆。这 是一种最全面、最理想的进馆模式。模式二:抽样模式。即在规定的抽样进馆范围之内,将 部分传统载体档案及其数字化副本,按照规定的时限移交进馆。这种进馆模式适用于城乡最 低生活保障档案、农村五保供养档案,以及其他类似于这两类档案的民政专业档案。模式三: 特殊模式。即在规定的全部进馆范围之内,将传统载体档案或其数字化副本、电子专业档案, 延期或提前,分别移交进馆。这是一种在充分考虑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变通进馆模式。模式四: 强制模式。即在规定的全部进馆范围之内,当民政部门档案保管条件恶劣、档案濒临损毁时, 或已撤销单位的民政专业档案,必须将传统载体档案,迅速移交进馆。这是一种强制性的进 馆模式。 农业科技档案高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 一、研究背景 2011 年,甘肃省档案局组织实施档案科技项目计划,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申报了“农 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研究”项目,经甘肃省档案局组织评审予以立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专家学者论证,取得了超出预期任务指标的研究成果。2014 年,经甘肃省档案局组织评审,验收结题。同时,以该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后续推广实践成果 凝炼构建农业科技档案高效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2017 年,《农业科技档 案高效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档案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是人们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 数据、标本、样本、实物、照片、录音录像、数字资源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客 观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历程的第一手文献史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 党和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和宝贵财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记录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历史事实与农业科研事业发展历史沿革,更是服务当今农业生产、农业科 技创新的重要科技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咨询、查证、研究参考与资政、利民、存史等独特
142 价值。但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资源建设、管理方式、服务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方法老套、效率低下、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立项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高效管 理与服务,是适应农业科研事业发展与创新管理的科学探索与研究实践。 二、主要研究内容 该项目研究采用借鉴先进理论、深入基层调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案例实践分析等 方法,以丰富优化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为基础、保障实体与信息安全为核心、提高利用服务价 值为目标,基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产生、形成、收集、管理与利用以及扩充和夯实建 档主体、归档内容、鉴定方法、安全管护、查检主题、便捷利用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的经验总 结与规范创新,前瞻性的提出新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科学发展的策略和措施,构建档 案资源多元化、管理工作标准化、保管保护安全化、利用服务高效化的长效机制与治理体系, 进而形成目标统一、广泛适用、流程规范、操作明确的指导依据。并将其推广应用,以期为 优质丰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资源、全面提升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与现代服务能力提供科技 支撑。 1.提出问题。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调查梳理自 1950 年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 资源建设、安全管理与利用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调查实况与数量数据,准确 揭示其内在机理、发展规律与一线实践难题。 2.解决问题。 针对长期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环境、保管条件、实体资源及其 日常管理等全范围各环节,以档案先进理论与法规为规划,设计布局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科学管理及持续有效服务的解决方案与先进技术和方法。 3.研究攻关 。针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流程中出现的主体责任不明确、归档范围 固化陈旧、整理鉴定不科学等凸显问题,系统分析实质内涵,提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 案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实践策略与路径,为大幅度推进档案高质量 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创新机制。面向农业科技创新新形势、新格局,研究制定统一、广适、先进的农业科 学技术研究档案标准体系,为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发展保障机制。 5.研究突破。 信息时代,面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数字化开发、电子农业科研文件材 料采集整理与电子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服务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研究创建农业科学 技术研究档案数字资源融合管理平台,突破档案数字化与数字化档案结构单一、安全运行等 短板,既解决纸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数字化数据的长久有效管理,又要为现行电子农业 科研文件材料、试验数据、音像史料的全面采集管理探索技术突破,为实现电子农业科学技
143 术研究档案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梳理分析自 1950 年以来甘肃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资源的 类型、内容及其管理现状,以及提供利用服务的实际情况与价值效益,提出创建以安全保障 人员体系、法规体系、安全设备体系以及电子档案安全体系构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安全 保障体系。同时,研究提出涵盖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建档、归档、立卷及其整理、 鉴定的规程、方法、技术,形成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高质量发展机制。经过甘肃省农 业科学院实践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优质资源的建档归档率与利用价值效益。 (二)创建新型先进档案密集柜。在创新档案资源建设、管理机制的同时,研究设计建 成新型档案密集柜,科学解决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便捷存放、绿色节能、安全灵活、应急 搬迁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了档案库房管理效益与安全能力。 (三)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在研究进程中,开发建设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计算机管理 系统,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纸质载体数字化目录、全文与现行电子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档案信息的融合管理。主要采用“集中+分布+层级”的技术框架,开发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 案数字化目录及全文、现行电子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等统一著录、分类标引、安全存 储、智能查检、有效读取、输出利用等功能模块。经实践运行,系统功能广泛适用、运行安 全保密、操作简便实用,查全查准率全面提高,并科学保护了纸质农业科学技术的究档案全 面安全。 (四)研究制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1.制定《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范》(DB 62/T 2343-2013)。本标准突显科学性、 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针对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产生、形成、收集、鉴定、整理、 立卷、移交,到转化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借阅利用、保管保密、 鉴定销毁、开发统计等全流程各环节,逐一建立管理原则、操作方法、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 其创新点,是面向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发展新格局,提出可扩充、善应变、守质量的归档 范围、鉴定方法与立卷形式,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案卷著录、档号标引、信息开发、 知识产权保护等操作规程与技术方法。 2.制订《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分类》(DB 62/T 2344-2013)。本标准以农业科学技术研 究历史脉络为基础,高度结合农业教育专业、学科属性,以及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农业区划 等区域结构、制度优势,研究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分类类目,为不同来源、不同形式、 不同载体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记录史料的建档、归档、整理、立卷提供实践路径与科学指
144 导。经实践应用,切实改善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分类建档、统一管理的科学规范水 平与良好发展形态。 3.制订《农业科研项目文件归档整理规范》(DB 62/T 2345-2013)。该标准,科学界定农 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农业科研项目档案及其档号、全宗号、分类号、互见 号等术语定义。提出农业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案卷(件)整理、排序、著录、标引 等全流程操作规程、技术方法和质量要求。经实践应用,切实能为农业科研项目计划、检查、 验收、结题、成果登记、成果奖励等起始全过程保存真实齐全系统档案提供统一指导。 上述三项地方标准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是高度统一的科学指导体系,经过近年来 的推广应用,不仅是推进档案工作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创新治理的有效探索,而且是全 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科学行动,在档案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 而深远的作用价值。 (五)为创新丰富档案理论开展学术交流 在该项目研究进程中,研究人员创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进行多方面宣传交流,不断 增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影响力。 1.论文“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年 12 期上发表。 2.论文“农业科研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在《中国档案》2012 年第 5 期增刊发表。 3.论文“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与技术途径”在《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 年 第 3 期发表。 4.论文“探讨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策略与实践”在《农业科技管理》2012 年第 5 期发表。 5.论文“规范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的探讨”在《农业科技管理》2015 年第 4 期发 表。 2015 年,论文“研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标准的实践”入选《新常态下的档案工作新 思维》论文集,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取得的主要效益 该项目研究成果,主要自《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范》(DB62/T 2343-2013)、《农 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分类》(DB 62/T 2344-2013)、《农业科研项目文件归档整理规范》(DB 62/T 2345-2013)三项地方标准发布以来,实践成效显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15 年至今,上 述三项地方标准先后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
145 农业科学院、西藏农业科学院,以及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社会主义学 院等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多次有相关单位档案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前往甘肃省农业科学 院参观交流,并给予高度肯定与赞誉。 该项目研究成效明显,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化 建设发展。2015 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晋升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特级”单位。2014 年 -2018 年,在甘肃省省直机关、部门和中央驻甘单位年度档案工作考核中,档案工作考评成 绩均名列前茅。同时,多次在中国档案学会年会、甘肃省档案学会年会,以及第十八届、二 十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上就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规范管理、创新管理作学术交流发 言,为全面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水下与发展能力建言献策。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研究成果,是适应新 时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科学规范建设发展的创新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等国家治理精神的积极作为,对于农业科研事业、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 远的历史意义。 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管理模型构建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担的《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管理模型构建》项目成果获得 2017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管理模型构建”课题,基于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 究成果,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同类项目管理实务的经验与数据分析, 剖析档案“社会化整理”各个环节的规律与特点,对“社会化整理”的全过程——包括服务 供应方选择、项目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结项验收、项目衔接等一一进行研究,构建一整套 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档案社会化整理管理模型,促进学界、业界对档案“社会化整理”的研 究,也为同类实践提供可选择性规范和可参照性模型。 一、主要成果 (一)建立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的管理架构 1. 项目总体筹备 主要是项目实施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档号体系与库房保管体系的构建、项目实施方 式的调研及确定、整理内容的确定、档案馆(室)管理团队的组建与管理框架的搭建等。 2. 分项目实施阶段
146 本部分主要以一史馆整理工作流程与管理实践为例,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包括: (1)确立主要成果形式及核心管理目标 社会化整理项目《合同书》中约定整理成果形式一般应包括:完成实体档案的案卷级、 文件级整理,形成案卷级、文件级档案目录(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套)。与之相匹配,社会化 整理项目的核心管理目标是在确保档案安全的前提下,遵照统一的标准完成档案实体的分件, 配装适应的案卷级、文件级装具,按照相应的数据格式正确提取并记录档案主要信息。 (2)主要管理流程及执行标准 一个完整的社会化整理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立项策划→调研→项目审批→岗前培 训→项目启动(衔接)→深入调研→试整理→正式整理→整理成果质检→项目总体验收。 (二)整理规则及技术标准 形成了档案社会化整理的系列整理操作及管理规则和技术标准,主要有:《档案整理立项 报告模板》《整理实施方案模板》《档案整理前期调研细则》《档案整理人员岗前培训细则》《档 案提还移交细则》《档案整理现场咨询管理细则》《档案整理场地安全细则》《档案成品质量检 查细则》《档案整理工作文件归档管理细则》《档案整理工作后勤保障实施细则》《项目验收办 法》等,相关技术标准包含于上述规则之中。 (三)整理元数据的确定与管理 确定并管理整理的元数据也是社会化整理的一大特色成果。对整理中生成的各项著录字 段,课题组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两个层次。 其一是整理加工过程中生成的辅助性数据,这类数据、字段是馆方管理组与公司方共同 协商、反复试验最终确定的,加工完成后,以数据备份的形式永久保存。 其二是整理最终成果数据,提交到数据平台,直接流向下一工作环节(通常为档案数字 化加工),此类数据既可扩充,亦可修订。在实际使用时,各档案馆(室)可作为参考。 不同层次整理元数据,须有针对性地建立严格的采集标准,同时均可产生现实效益: 整理的原始凭证。辅助性元数据虽不能直接流向下一工作环节,但它是对整理过程中档 案馆(室)、公司方操作的完整原始记录,有不可替代的凭证作用。以其中的档案特征图像数 据为例,该数据采集于初始的分件工序,可凭借特征图像真实还原档案整理之初的状态,在 未进入数字化环节之前,也是核验档案实体与档号匹配情况的最有力证明,提升了整理工作 的可回溯性。 可供多范畴使用。整理最终成果数据,较之以往整理模式下生成的目录数据,从数量、 范围上均有增益,作用更为广泛。首先,基于档案特征图像采集的档案特征和内容信息(如
147 档案的时间、文种、责任者信息,档案的特殊规格、材质信息),可直接提供检索利用。整理 之后,档案全部走完数字化、文件级著录、开放鉴定等工作环节尚需时日,而上述数据在整 理环节之后已完成采集,虽与著录编目的精确度要求不尽相同,亦可胜任对这些字段的对位 检索。其次,可为后续工作环节提供有效参考。如在订制和更换档案装具时,可参考对档案 特殊规格、材质的备注信息,精确设计;在开展数字化时,借助整理数据,可较为全面地了 解某一序列档案的大致尺寸、形制,摸清工作难点、重点。 总之,结合自身需求,立足长远,合理设计和选取著录字段,形成完备的整理元数据, 对整理之前、整理过程中和整理之后均有裨益,不可轻忽。 (四)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和部分论文发表 课题组成员共撰写研究论文 12 篇。其中已完成发表的有 6 篇:《“一史馆”档案整理社会 化项目实施流程》《“一史馆”档案整理项目管理要点》《档案整理社会化模式与传统整理模式 的比较》,于 2013 年 11 月在《中国档案》杂志上发表;《档案整理外包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档案整理外包模式下服务供应方的选择》《档案整理外包模式下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发表在 一史馆馆庆 90 周年论文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主要具有如下创新和价值: (一)提高整理绩效 通过设计科学可控的分环节整理流程,建立全面精准的管理架构,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 下,极大提高档案整理绩效。 整理速度实现开创性提升。实践证明,开展整理社会化项目的 3 年多时间,一史馆累计 完成对约 500 万件档案的案卷级调整和文件级秩序加工整理,是 1925 年建馆以来至 2010 年 85 年整理总量的 2 倍;日均整理量超 5000 件,数据显示,整理峰值单日曾突破万件,而此 前的日均整理最高定额约 100 件。 整理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前,整理工作的差错率未区分性质,通常控制在百分之一 以内;在整理社会化项目中,对差错认定依据性质加以区分,凡涉及分件、档号配置等关键 性、操作性差错,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而与信息采集相关的判断性差错,控制在千分之一 以内。从百分级到千分级、万分级的差错控制,标志着整理质量的跨时代提升。 (二)拓展研究视域
148 开拓性地提出档案社会化整理的概念,分析出其与现行单纯的档案整理业务外包模式的 区别在于:档案整理社会化在参与主体多元化、价值导向效益化、作业流程集成化、质量控 制多维化等方面特征鲜明。这一研究突破了过往研究在档案整理主体、流程、方法和控制等 方面的思维定势,有着拓展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视域的重要意义。 (三)创新研究理念 探讨比较档案社会化整理与传统档案整理之间的区别,分析二者在参与主体、质量控制、 加工规模、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的鲜明对比,明晰了社会化整理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充 分整合多方技术与设备资源、作业流程集成化、全面实现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这一研究引发对现有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对切实推进档案整理在理念与模式上的创新研究具 有积极意义。 (四)新辟研究路径 通过分析档案社会化整理的影响因素,明确社会化整理的基本流程、核心环节和关键步 骤,据此勾勒创建了一个结构完善、可调可控、实用新型的档案社会化整理之管理模型,实 现项目管理与档案基础业务的精准结合,证明了本研究的韧性和张力。并经一史馆的成功案 例予以实证,一则验证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二则示范了研究成果的可包容性和可 复制性。 (五)推动技术更新 强调历史档案秩序加工整理的内涵和特质,并通过双机著录、信息比对、字段匹配、数 据抽取、智能排序等技术方法,实现数字环境下秩序加工整理的技能跟进和应用创新,不仅 具有直接的实用推广价值,还对切实推进档案整理在数字网络环境下适应和变革的相关研究 具有积极意义。 三、应用前景分析与展望 (一)管理流程可复制 本课题创建了较为成熟的档案社会化整理管理流程,虽然是以历史档案整理为基础,但 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应变性,因而对其他类型档案的社会化整理同样具有推广价值。各档案馆 (室)在购买社会服务进行不同目标或不同层级的档案整理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借 鉴本模型在项目筹备、流程设计、标准制定、质量控制、数据管理、项目验收等环节的设计 和管理经验。此外,在利用社会力量完成其他类型档案业务的过程中,也可拆分、截取或模
149 仿本模型中的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 (二)标准规则可借用 本课题基于实践和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的流程与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和工作规则,这些标 准规则详尽细致、可操作性强,规范了档案社会化整理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已经在一史馆相 关实践中得以证明。在档案整理、数字化、著录等基础业务中借助或购买社会服务已经成为 一种新常态的形势下,这些成果一方面具有直接应用推广价值,各档案馆(室)可根据自身 需求进行参考借鉴;另一方面,也能引领推动档案业务社会化过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意愿与 投入。 (三)环节衔接可借鉴 整理工作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关联、上下贯通的整个档案管理工作流中相对基础的 部分。同时,整理工作也由特定的模块和环节构成,它们之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衔接,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立足点。本课题在研究一史馆的整理实践中对关联业务工作的衔接机 制和整理各环节的关联性进行了关注。如:对档案整理与档号体系、保管体系、修复体系、 数字化体系、编目体系、数据平台等上下游业务如何进行衔接。再如:如何对各整理环节进 行控制和要求,使之成为独立模块,并可按照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重组和对接。这些过程和 结论对各档案馆(室)都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研究数据可参考 一史馆在借用社会服务进行整理时,十分注重各环节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形成了大量的 整理和管理数据资源。由于如此大规模的整理项目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所积累的数据样本, 可为各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提供充足的科研素材,继而反哺档案管理实践和 创新。 综上所述,档案社会化整理项目管理模型的流程和环节设计,遵循档案整理的基本规律, 融合传统档案整理的经验技巧,汲取现代管理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相关成果,促成了档案整理 质量与效率的飞跃。这些虽是基于一史馆大规模档案整理实践,但又不局限于一史馆本身, 具有普遍应用价值。能为各类档案馆(室)购买社会服务开展各项业务提供高质量的模版、 有效的数据参考和成功的管理参照,将对业界和学界均产生长远影响,不仅能推动相关行业 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还有利于档案馆(室)“抓大放小”,集中优势力量,攻坚核心业务,为 社会和机构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150 低氧气调技术在纸质档案虫、霉防治与储藏保护中 的应用研究 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低氧气调技术在纸 质档案虫、霉防治与储藏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 果二等奖。 我国纸质档案、图书等文献历经岁月侵蚀,损坏严重;其中,虫、霉是威胁档案安全保 护与利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档案库房时常发生虫害和长霉,尤其是地处南方的档案馆。 虫、霉对纸质档案的危害通常是渐进的、隐蔽的,在初始阶段肉眼不易发现,而一旦发现, 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有些损失是不可逆的。低氧气调保护技术符合“预防性保护”设计 理念,环保、高效,逐渐成为当前档案虫、霉防治技术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采用控制变量法、试验研究法,通过配套的系统设备对气密围护空间内的氧含量 及湿度进行实时监控,考察常压低氧环境对虫、霉防治效果以及低氧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研究。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常压低氧气调技术杀虫效果研究 (1)试验方法 在23 ± 2°C,相对湿度 30%~40%的试验条件下,将放有花斑皮蠹幼虫及饵料的书籍分别置 于空气和不同氧含量(0.1%、1.0%、3.0%、5.0%)的气密杀虫空间内,定期观察害虫的存活情 况,研究不同氧含量条件下害虫致死机理;探索低氧杀虫的最佳氧含量。 (2)试验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常氧环境下存放的花斑皮蠹幼虫体型肥硕,趴伏在书籍纸张上;氧含量 ≥5%时,对害虫无明显抑制或杀灭作用;当氧含量≤3%时,能够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3 个 月可杀虫;当氧含量≤1%时,能够在 2 个月内杀灭害虫;当氧含量降至 0.1%时,大约 1~2 周即可杀灭害虫。结果显示,随着氧含量的降低,杀虫时间明显缩短,杀虫效率明显提高。 (3)应用情况 2017 年 6 月,天津博物馆应用常压低氧技术在相对湿度 45 ± 5%、温度 24~26°C条件下, 对黑毛皮蠹幼虫进行低氧杀虫试验研究。试验幼虫为 5 组(个体大小接近一致,每组 10 头); 其中,对照组放置在天津博物馆杀虫室外的自然常氧环境下;两组置于 30m 3 低氧杀虫室内不 同位置,为避免虫子爬出损伤文物,用布封住烧杯口;另外两组分别置于柔性袋内,一组裸
151 露,另一组置于书籍中;启动配套设备,分别对低氧杀虫室、柔性气密袋进行降氧置换,将 氧含量降至 0.1%。两天后,低氧柔性袋内裸露及书籍中的害虫体色变黄,触碰无蠕动;18 天后低氧杀虫室内的幼虫取出,均用基恩士三维显微系统进行害虫生命体征和存活状态观察。 2016 年底,采用便携式抽气充氮装置对南京栖霞寺遭受虫害蛀蚀的 5000 册经书分两批 进行低氧气调杀虫处理。试验时值冬季,房间内无温控设施,试验期间室内温度约为 10°C左 右,氧含量控制在 0.1%~1.0%范围内,每次试验持续 2~3 个月。杀虫结束后,均对经书进行 清扫,并对经书中检出害虫的存活状态与数量进行统计,两次杀虫效率分别为 95.4%、100%, 温度对低氧气调杀虫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2.常压低氧气调技术抑菌效果研究 (1)试验研究 针对纸质档案上常见的毛霉、黑曲霉、木霉、杂色曲霉、米根霉、青霉等进行低氧抑菌 与常氧对照试验研究。采用单独或组合方式,将上述霉菌浸染到棉签上,分别裸置在氧含量 0.1%的低氧和自然常氧环境下,存放 3 天后取出,并接种在无菌 PDA 培养基上,于 28°C的恒 温培养箱内培养 3 天,经显微镜观察。常氧与低氧试验对比结果如表 1:表 1 低氧气调技术 抑菌效果影响 序号 常氧对照组低氧试验组 菌种霉菌数量菌种霉菌数量 样品 1 毛霉、黑曲霉++++无无 样品 2 木霉++无无 样品 3 杂色曲霉、黑曲霉++++黑曲霉+ 样品 4 黑曲霉+无无 样品 5 毛霉+无无 样品 6 毛霉++++无无 样品 7 米根霉++无无 样品 8 青霉+无无 样品 9 杂色曲霉++杂色曲霉+ 注:“+”表示霉菌数量。 由表 1 可以看出,带菌样品经常氧与低氧环境储藏,其菌落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 样品经数天培养后,均长出霉菌,霉菌繁殖情况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毛霉、黑曲霉、杂色曲 霉、木霉、米根霉、青霉。试验组样品经数天培养后,样品上的霉菌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
153 3. 常压低氧气调技术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研究 以宣纸、书写纸作为试验纸张,将其置于 4 台常压低氧储藏柜(氧含量 0.5%)内,并将 各储藏柜内的相对湿度分别设置为 10%、20%、30%,40%,相对湿度调控精度为±5%,于常温 环境下进行低氧储藏 3 天。试验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湿度的低氧环境下储藏的纸张物理性能测试结果 物理性能 纸张类别处理前 10%RH 20%RH 30%RH 40%RH 耐折度 /次 宣纸 (0.24N) 横87 7 8 —— 纵99 8 9 10 书写纸 (0.75N) 横24 22 22 21 23 纵31 30 31 31 32 抗张力 /N 宣纸 (0.24N) 横1.241.181.201.21 1.21 纵1.991.861.951.961.90 书写纸 (0.75N) 横3.243.193.203.223.19 纵3.563.673.693.543.61 白度 /% 宣纸(%)52.1152.1252.10 52.10 52.10 书写纸(%)49.1549.16 49.16 49.16 49.16 此外,本研究还将新闻纸、书写纸、宣纸等试样置于常氧与低氧(氧含量 0.1%)环境下, 放置 3 天,取出后对纸张的抗张力、耐折度、白度等分别进行测试,试验结果如表 5 所示。 表 5 低氧气调技术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 纸张种类 抗张力(KN)耐折度(次)白度(%) 试验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对照 新闻纸 横3.7523.7441313 56.32 56.33 纵5.3425.4511817 书写纸 横2.7812.776 1110 67.11 67.10 纵3.7823.7651515 宣纸 横1.7891.785 55 65.16 65.14 纵1.9641.96387 由表 5 可以看出,经低氧处理后,除新闻纸纵向外,试验组纸张的抗张力均略高于对照 组,其变化幅度在 0.1%~2%之间,影响较小;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耐折度差别在 1 次以内, 白度变化小于 0.02%。考虑到试验仪器精度及操作误差。结果表明,氮气环境下储藏的纸张性
154 能与常氧环境下的基本一致或略有偏高,应用低氧气调技术进行储藏安全可靠。 二、主要成果 本项目在保护图书、档案等本体强度及结构的基础上,探索低氧气调杀虫抑菌效果的最 佳氧含量等参数,为低氧杀虫抑菌提供理论参考。本项目自主研发的不同形式的高气密围护 结构、专利技术及其配套的低氧气调杀虫抑菌系统,结合图书、档案等面临的虫害防治问题 开展应用性的试验,为改善并提高我国馆藏图书、档案等虫霉防治工作和应用推广奠定坚实 的基础。 本项目针对不同规模的档案馆等杀虫、抑菌需求,将不同氮气输出纯度的氮气发生装置、 不同规格的气密围护空间、不同精度的检测单元等作为模块要素,模块接口部位的结构、尺 寸和参数标准化,并重新进行组合,可以增加产品系列,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又经济合 理地满足用户的要求。 具体产品形式包括低氧柜、低氧库房、柔性袋或柔性帐篷等,配合高纯度制氮检控装置、 便携式抽气充氮装置或移动式低氧气体工作站等,通过自制气或外供气等多种方式既可实现 小批量的杀虫抑菌,也可实现大批量集中低氧气调杀虫抑菌,如藏品入库前、新馆搬迁时或 虫害繁殖季等。此外,本项目亦可实现图书、档案等长期低氧预防性储藏保护,达到“防虫、 防霉、防酸化、防氧化”等作用。 三、推广应用情况 低氧气调杀虫灭菌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首都博物馆、南京栖霞寺、中国丝绸博物馆、青海 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桂林博物馆、汕头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馆、中国海 关博物馆等,用于纸质藏品、毛皮、丝织品、古尸等杀虫、抑菌。以南京栖霞寺为例,依据 客户实际需求配置低氧气调杀虫装置,对寺内珍贵经书进行低氧充氮杀虫处理,取得了良好 的杀虫效果,得到南京栖霞寺法师及档案研究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人性化的软件设计不 仅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用户使用更加便捷。此外,正在进行故宫博物院、中 国军事博物馆等多家文物保护单位低氧气调杀虫灭菌系统设备的设计与研制工作。 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将低氧气调技术理论研究转化为实用新型;突破了多项技术创新,将 新型围护结构及气密处理工艺、气体调控、远程监控等技术成功应用于该系统;有效规避了 化学熏蒸、低温冷冻等杀虫、抑菌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了环保、无污染防治,具有更 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技术推广价值。
155 参考文献 : 1.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新档案保护技术实用手册》编委会编著.新档案保护 技术实用手册.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2.张美芳主编.档案保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刘家真主编.文献遗产保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日]井上真由美.微生物灾害及其防治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5.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陈华癸,樊庆笙主编.微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7.邹国林等编著.酶学.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8.冯惠芬.从档案霉菌的危害看预防的必要性.机电兵船档案,2004(3) 9.张美芳.臭氧对档案灭菌效果及对纸张物理性能影响的研究.档案学研究,2002(2) 10.管晓卉,杨璐.从档案图书的保管谈霉菌的危害及防治.档案与建设,2004(11) 11.时晓东.档案的防火、防霉与空气净化.档案学通讯,2005(4) 12.顾晓红.档案防霉驱虫方法多.档案与建设,2005(8) 13.陈菲.档案馆库房生物污染与人体健康.机电兵船档案,2004(4) 14.周玲,龙堃,易晓辉等.保存环境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研究[J].2016,37(14):31~33. 15.李能树等.档案馆库房中微生物的研究.生物学杂志,2005(8) 16.姜志书.档案库房害虫与霉菌的防治.浙江档案,2002(11) 17.赵志杰等.档案库房中霉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及其防治.山东档案,2000(6) 18.朱兰英.档案霉菌的危害及其防治.兰台世界,2004(12) 19.陶琴,方志华.档案霉菌防治技术研究现状.机电兵船档案,2004(3) 20.刘仲敏等.档案图书防霉条件研究及防霉剂的筛选.微生物学通报,2005(32) 21.王景轩.防治霉菌以防为主.第三期全国城建档案馆馆长岗位培训班论文选 22.杨业蓁等.挥发性防霉剂在档案保护中的作用.机电兵船档案.2004(2) 23.张媛媛.几种常用档案防霉剂的防霉效果比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 24.张乃娥,李素琴.甲醛灭菌杀虫方法尝试.四川档案,2000(6) 25.李东霞.胶片发霉的原因及防治办法.感光科技,2000(4) 26.陶琴.霉菌对档案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机电兵船档案,2000(7) 27.李焕荣等.霉菌对新型档案字迹的影响.档案学研究.2003(1) 28.陆文军.霉菌与纸张耐久性的关系研究.档案学通讯,2003(2) 29.尹慧道,刘丽.重新认识档案馆微生物灾害的严重性.档案学通讯,2004(2)
156 30.陶琴等.全国纸质档案霉菌种类与分布调查.档案学研究,1995(5) 31.张美芳.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方法的研究.中国档案,2000(7) 32.Lacey J. Allergy and allergic disease [ M ]. London : Black Science, 1997:858 - 883. 33.李晓华. 试谈霉菌对文物的危害及防治[J].东南文化 1996. 34.White T J, Bruns T, S Lee, et al.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 cing offungal ribosomal RNA genes for phylogenetics [ D ] JJ Innis MA etal eds PCR protocol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0: 315 -322. 35.Mary L E, Florian L M. The ecology of the fungal fox spots in a book published in 1854[J].Restaurator, 1999,20:137-150. 36.DA/T 60—2017《纸质档案真空充氮密封包装技术要求》 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的应用研究 由航天档案馆、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 长期存储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活动快速加强、网络信息化日益普遍,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大大拓 展了网络的疆界和应用领域,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档案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海量数据的电子档案快速产生,档案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档案大数据时代业 已来临。 目前档案数据存放介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档案资源的保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了 防止纸质、磁带、唱片等传统介质老化、受潮、消磁或人为破坏等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目 前国家各个档案部门正在加紧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 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不 同于纸质档案,其可读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完整性、真实性等特性及其受制的因素,决 定了其长期保存与维护的复杂性。 目前,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系统安全、 保存载体的安全、电子档案迁移风险及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安全等。为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期保 存,使电子档案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确保电子档案的可读取、可识别、 可理解和可检索,选择何种存储介质、何种存储方案是目前档案行业最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
157 一。 诸如硬盘、磁带等磁性存储方式,由于其介质本身的存储特性,在长期使用时,无法避 免数据丢失、介质损坏、环境要求苛刻、能耗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并不适用于电子档案的长 期保存。 因此,国内外档案行业及存储软硬件厂商,纷纷将光存储视做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最佳 方案。随着近年来蓝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光存储技术在存储密度及物理防护等方面前进了 一大步,完全达到了海量数据长期存储的使用要求。能够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安全、 长期、绿色低能耗的自动化光存储方案。 由此,航天档案馆与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重点研究 蓝光光盘使用寿命、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的优势以及如何应用蓝光存储进行电子 档案的长期存储问题,提出基于蓝光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存储解决方案。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 2016 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6 年 4 月由航天档案馆和华录光存储研究院 (大连)有限公司联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2016 年 6 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批准立项。项目起止 日期为(2016 年 4 月 1 日~2017 年 4 月 1 日),周期为一年。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蓝光存储技术与蓝光光盘寿命、分析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 需求和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的优势,提出基于蓝光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存储解决 方案。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蓝光存储技术研究、蓝光光盘寿命研究、电子档案长期存储 的需求研究、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蓝光存储的优势研究以及基于蓝光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存 储解决方案研究。 二、研究内容 本项目自 2016 年 4 月开始,历时近一年的时间,项目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项目启动及技术方案制定、蓝光存储技术研究、蓝光光盘寿命研究、电子档案长期存储需求 分析、电子档案在长期存储中蓝光的优势分析、基于蓝光的电子档案存储解决方案。 (一)蓝光光盘寿命研究 1、蓝光光盘的材质分析 蓝光光盘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记录层,记录层很薄,厚度是纳米级别 的,记录层是用于记录数据信息的,也就是用于记录 0 和 1 这样的信息。所以
158 记录层的材质对于光盘的质量事关重要。蓝光光盘的记录层材质一般分为无机 相变材料和有机色素材料两种。蓝光光盘的材质分析主要是分别分析无机相变 材料和有机色素材料各自的物理特性和记录原理,并对两种材料加以比较。 2、影响蓝光光盘寿命因素分析 影响蓝光光盘寿命的因素应在自然环境下除去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灾害等条 件,仅考虑环境因素。对影响蓝光光盘寿命因素分析主要分析在光照、灰尘、 磁场、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下蓝光光盘的寿命。 3、蓝光光盘寿命估算方法 依据 ISO/IEC 16963 标准,采用艾林模型方法,选取 5 组蓝光光盘分别在不 同的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加速老化实验,取得蓝光光盘个体的故障时间,根据 5 组故障时间的数据分布,依据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最佳回归直线,计算出常温常 湿条件下蓝光光盘的故障时间,即蓝光光盘期待寿命。 4、温湿度加速老化实验 光盘退化一般发生在薄膜功能特性改变时(如构成记录层的记录膜或反射 膜)所引起的化学反应,类似水合反应。退化遵循反应速率理论,我们使用 Arrhenius 模型或是艾林模型来看待已知应力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因此光盘 的寿命可以用温度应力或湿度应力加速实验来估算。 实验方法依据 ISO16963-2015 选取 110 个蓝光光盘分成 5 组分别在不同的 高温高湿条件下(温度 65-85°C、相对湿度 60%-80%)进行加速老化实验。 5、加速老化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及点估计、光盘的区间估计、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 推导出蓝光光盘寿命的计算公式,并将相关参数加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蓝光光盘寿命推算结果 通过推算,基于 ISO/IEC 16963-2013 进行艾林模型加速老化实验,确定蓝 光光盘介质存储寿命。在环境 30°C、70%RH 的条件下,蓝光光盘寿命至少超过 50 年。 (二)电子档案长期存储需求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现状进行研究,明确了档案行业现在面临的诸多问 题。 首先明确了电子档案长期存储面临着电子档案管理永久保管困难、电子档案存储介质更
159 新频繁、电子档案存储格式多样,兼容性受到挑战、电子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和不安全性等问 题。其次确立了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常规备份、容灾备份、数据恢复等。并根据 调查研究,针对真实性需求、完整性需求、可用性需求、安全性需求、长期性需求进行详细 的解读。 (三)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的比较分析 目前针对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介质主要有硬盘(HDD)、磁 带( T A P E )、蓝光光盘(Blu-ray Disc),相对应的存储设备分别为磁盘阵列、磁带库、蓝光光盘库,这些存储方式各有不同的 特性。并对硬盘存储、磁带存储、蓝光存储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存储的介质 寿命、介质容量、传输速度、读写方式、记录方式、数据纠错能力、数据防删改、RAID 技术、 兼容性、数据迁移频率、环境保护、TCO、技术发展对比、相关软件技术对比等多方面进行详 细研究。并针对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硬盘存储、磁带存储、蓝光存储,从介质到记录方式等全方位的比较可以看出, 三种存储均有不同的优势所在。磁带存储的成本低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数据存储。 硬盘存储具有读写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但成本较高,数据迁移比较频繁,需要严格 的环境控制,更适用于大型企业的需要频繁访问的热数据存储,比如社交平台数据、电子商 务数据等。 蓝光存储有着安全可靠,高容量,长寿命,低能耗等特点。更适用于海量的要求长期安 全保存的冷数据。蓝光存储适用于所有大容量资料数据的存储场合,比如:档案馆的电子档 案资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票据影像资料等。 (四)电子档案长期存储解决方案 电子档案长期存储解决方案设计将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全局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易用 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可维护性原则、扩展性原则等。本项目总体设计理论依 据的主要内容包括:OAIS 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模型(ISO14721:2012)、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档案管理相关标准规范、蓝光存储特性。 本项目总体设计标准主要包括安全性标准、大容量标准、高速化标准、管理软件标准等, 具体如下: 1、安全性标准 采用归档级蓝光光盘、应用光盘匣技术、应用冗余技术、应用加密机制、用户权限管理、 自诊断功能 2、大容量标准
160 蓝光光盘大容量、蓝光光盘库尺寸标准化、蓝光光盘库可扩展 3、高速化标准 多光驱并行工作、支持多种标准存储接口、支持多种标准存储方式。 4、管理软件标准 设计方案主要经过系统架构设计和技术架构设计两个阶段,采用 “ 设计迭代 ” 的方式,逐步确立了该项目的总体系统架构共 5 部分组成,即门户系统、业务 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内容及服务层组成。 技术架构包括数据长期安全存储 3-2-1 策略、光磁融合存储方式。 (1)数据长期安全存储 3-2-1 策略 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对于要长期存储的电子档案,在保存时可以采用基 于 “ 3-2-1 ” 策略制定的存储方式。 “ 3-2-1 ” 的数据存储策略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至 少要有 3 份拷贝,被存储在 2 种不同的物理介质上,其中 1 份必须是可移动的、 离线的永久拷贝。 (2)光磁融合存储方式 为了满足档案数据的长期存储和即时应用,蓝光存储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与 市场主流的磁盘阵列构建光磁融合存储模式,根据数据生命管理周期,对于访 问频率较高的热数据和温数据采用磁盘阵列在线存储方式,满足用户的在线访 问;对于珍贵的档案数据以及访问频率不高或几乎不访问但需要长期保存的冷 数据,采用蓝光光盘库近线、离线存储方式,为档案数据管理节省成本的同时, 确保数据长期安全可靠保存。 三、研究成果 (一)研究报告 《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详细地研究了蓝光存储技术、蓝光光盘寿命、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需求、电子档案 长期存储中蓝光存储的优势以及基于蓝光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存储解决方案。 (二)核心期刊论文 《蓝光存储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的应用研究》 该论文结合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需求,从安全性、易用性、经济性等多方面,论证了蓝 光存储具有长期存储的特殊优势,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和电子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方面具
161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首选方式。 (三)应用推广 目前已完成蓝光存储在档案行业的部署如表 3-1 所示。 表3-1 序号名称序号名称 1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2中国工商银行 苏州分行 2上海北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3中国工商银行 天津分行 3中国唱片总公司24中国工商银行 新疆分行 4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数据中心 25中国工商银行 贵州分行 5中国工商银行 上海数据中心 26中国工商银行 河北分行 6中国工商银行 广州软件中心 27中国工商银行 浙江分行 7中国工商银行 江苏分行28中国工商银行 陕西分行 8中国工商银行 广州分行29中国工商银行 内蒙分行 9中国工商银行 河南分行30中国工商银行 江西分行 10中国工商银行 深圳分行31中国工商银行 上海分行 11中国工商银行 山东分行32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分行 12中国工商银行 四川分行33中国工商银行 黑龙江分行 13中国工商银行 青岛分行34中国工商银行 辽宁分行 14中国工商银行 安徽分行35中国工商银行 山西分行 15中国工商银行 湖北分行36中国工商银行 海南分行 16中国工商银行 厦门分行37中国工商银行 湖南分行 17中国工商银行 甘肃分行38中国工商银行 重庆分行 18中国工商银行 吉林分行39中国工商银行 大连分行 19中国工商银行 宁波分行40中国工商银行 云南分行 20中国工商银行 青海分行41中国工商银行 福建分行 21中国工商银行 宁夏分行42中国工商银行 广西分行 (四)项目创新点 本课题从蓝光存储介质的特性以及蓝光存储设备的应用入手来研究蓝光光盘的使用寿命 以及如何利用蓝光光盘进行电子档案长期、安全、有效的存储,即基于蓝光存储的电子档案
162 长期存储解决方案。 1、蓝光光盘的使用寿命研究 研究了蓝光光盘使用寿命的理论依据,采用相关 ISO 国际标准的加速老化实 验、艾林算法,对蓝光光盘的使用寿命进行推算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为电子 档案长期存储中蓝光光盘的使用安全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于档案行业关 于蓝光光盘的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各种存储方式的比较分析研究 研究对比当前电子档案长期存储中所应用的各种主流存储介质的各方面特 性和优缺点,为档案行业或其它行业进行数据长期存储需求提供理论依据。 3、基于蓝光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存储解决方案研究 研究提出了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的解决方案,充分调研目前电子档案存储现 状、结合相关档案行业标准和规范,提出电子档案长期存储应用需求,建立以 蓝光存储为核心的电子档案存储与应用系统。可解决当前档案行业电子档案长 期存储方式的缺点与不足,从整体上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电影胶片档案收集保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 由如皋市档案局、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电影胶片档案收集 保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本项目立足于电影胶片档案收集保管的方式和途径研究和相关的电影文化产业建设研究, 结合国际、国内相关规范标准,建立专业化、集成化的管理方式,对即将消亡的珍贵影像资 料、文本资料进行抢救性收藏保护,建设与此相关的电影文化产业,力争做好理论与实践的 前瞻性、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使数量巨大的胶片档案通过广泛收集得到科学规范的存 储和最大程度的抢救保护并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历史 价值、社会价值。得到了国家档案局专家组高度评价:“项目组在民间个人开展的抢救性收集 电影胶片档案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了民间专业化保管保护的新模式,对于电影胶片档案的收 集、传承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设备,以专业化手段对电影胶片进行常规性 和创新性抢救保护,进行了电影胶片物理修复与数字修复方法的研究开发,研发了多项专利 技术,具有创新性;研究制定了电影胶片文化产业建设的思想与方法,规划了民营企业文化 产业建设基地方案,对电影胶片档案长期保存利用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一、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项目主要从三方面对电影胶片档案社会化保管及基于此的文化产业建设进行研究。 一是抢救性征集。与胶片电影相关的档案资料数量较多,内容广泛、来源地众多,收集 难度大。需要进行胶片电影拷贝、胶片电影放映机及其配件、电影纸质资料、老电影衍生藏 品等珍贵档案的征集、收藏,开展老电影艺术家、老电影从业人员、电影放映员的影像资料 与文本资料的抢救性征集、整理、修复、保管、利用,建成国内最大的电影文化产品收藏基 地,为电影文化系统、档案系统等交流、学习等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是保护性研究。进行社会化保管即建立电影资料档案馆或博物馆的研究及规划建设工 作,进行胶片档案物理修复与数字修复方法、海量数据储存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引进国际、 国内先进设备,以专业化手段对胶片进行常规性和创新性抢救保护,力争具有承接所有胶片 档案的抢救和保护任务的能力,建成国内一流的胶片档案抢救保护研发基地。 三是文化产业建设研究。以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为中心,辐射出一个文化商业 综合体,集展示、特色 IMAX 影厅、胶片电影厅、立体电影厅体验及互动项目,直观展示电影 档案、电影修复工艺流程,适当配套商业服务经营,建成国内仅有的民营电影文化产业建设 基地。 二、取得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2019 年 10 月,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新馆正式开馆,经过近几年研究、探索和 推广,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电影文化产品收藏基地,建立了用于保管胶片档案、进行 专业修复处理的收藏展示馆;打造成了富有文化特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展示基地、 科普阵地,成为江苏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南京大学影视文化交流基地、江苏省科普示范 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情境教学点等;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胶片档案抢救保护研发基地;声像档 案抢救保护技术的日臻完善,电影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文化产业建 设成为如皋市新地标,同时成为全域旅游打卡地。2018 年 9 月,中国档案学会信息化委员会 年会在如皋召开,主题为“声像档案抢救修复”;2018 年 10 月,在国家档案局档案优秀科技 成果推广会上进行推广;2019 年 12 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年会上进行推广交流; 2020 年 10 月,江苏省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声像 档案抢救保护专题研讨会在如皋顺利召开,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 被正式宣布为省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永久会址。 1. 拓宽电影胶片档案的收集渠道,规范整理与保管利用。 主动与胶片电影收藏家、电影工作者等广泛联系、紧密合作,除采取购买、捐赠、交换 等传统手段,还通过调剂藏品、参与交流活动、网上交流等订新方法、新渠道,注重多主题、
164 多品种、多材质电影资料的收集。通过国内外各大网站,不断购入各类珍贵电影资料,补充 藏品、资源库。与国内电影收藏界 90 多位藏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第一时间掌握优质资源渠 道;与中影集团洗印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老牌电影修复专业机构建立联系,互补不足,长 期合作。 收集了各类与老电影胶片档案有关的藏品共计 20 余万件,包括中外电影放映机、 电影胶片拷贝、胶片洗印设备、修复设备、电影剧本、海报及相关的老电 影藏品共 20 余万件;收藏有反映世界电影工业史系列设备 2000 多台、胶 片电影 20000 余部,珍贵电影海报、台本、剧照等资料数十万余份,是全国 最大的民营电影档案馆。馆藏所有档案资料(包括放映设备、拍摄设备、洗印设备及配件, 各种规格电影胶片,电影海报、剧照宣传照片,电影剧本、翻译本等四大类)规范整理,形 成了馆藏各种门类载体档案资料的专题目录数据库。 2.开展电影胶片档案的存储与物理修护,数字化成效明显。 自主开发胶片新型保存介质。对传统的保存方法加以改进,改用了 ABS 塑料胶片盒和遮 光、防潮功能的牛皮纸拷贝包装袋。通过在片盒壁上打孔,为内部微气候提供缓冲效应,以 形成微循环,同时通过密封 pH 试纸对副产物酸的浓度进行检测, 定期利用 WIFI 手持 pH 检测 仪进行盒壁密封 pH 试纸上酸碱度的检测;分期分批将所有胶片电影数字化。纸质珍贵电影资 料,如海报、剧本、剧照、电影文献等,采用逐页分类装袋、批量去酸,分批进行数字化, 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了数据库机房,存储空间 3000 余 T。 购入电影行业顶级的胶片洗印、修复流水线,引进国外主流洗印加工技术,对胶片资料 进行胶片电影物理修复。充分发挥原有胶片洗印线的洗印功能,除最大限度清洁胶片外,使 胶片在洗印流程中吸收足够湿度,恢复胶片韧性,配合单体保存介质,维持胶片的最佳物理 性能;通过对洗印线环节的改造,充分开发、利用洗印线挤压胶轮组合的功能,完成胶片轻 微划痕的挤压愈合,及片基整型、定型功能;对因保存不善或年代久远的脆弱型胶片,使用 进口专用清洁机、高精度运行,配合清洁专用液剂及片基加层方法,最大限度恢复胶片的物 理性能。完善了人工胶片清洁、修复标准规范,改进优化了设备修复方法与流程。充分发挥 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物理清洁各类胶片素材上两表面的脏斑,并能根据需要配制各种清洁液, 手工去除胶片上霉斑、油迹、脏点等不同的污渍,调整漂洗水或清洁液的温度,使胶片乳剂 面膨胀,从而消除划痕及彻底清除脏斑,恢复老素材胶片的平整度及齿距,使数字修复达到 最佳效果。 如今,馆藏规模、修复技术在国内属领先地位并获得 20 余项发明专利,先后与多家档案
165 馆、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等开展合作,数字化修复合作类型覆盖了数十种传统音视频存储介 质;与众多企事业单位进行胶片电影 4K 数字化修复方面的合作,成为我国电影行业、档案行 业、高等院校电影修复应用技术、音视频档案修复应用技术研究中心。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 期间,近 50 名工作人员闭馆不歇人,历时 5 个多月,广泛收集全国抗疫网页档案,保存抗疫 国家记忆共收集视频 93 万个,时长约 26000 小时,图文 11 万篇,目前已被江苏省档案馆征 集。同时承诺为全国所有援鄂医护人员免费进行声像档案数字化及修复,相关做法被《中国 档案》杂志报道。 3. 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齐驱并进。 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如皋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利用馆藏资源,创 新性抢救保护,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建立有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服务全国党员、群众。 今年以来,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被授予“党史学习教 育情境教学点” 。 自主修复了数百部影片,《三毛流浪记》《青春之歌》《大李小李和老李》《柳堡的故事》 《团圆》等多部影片分别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周、印度喀拉拉邦国际电影节 等电影盛会展映。 修复了具有时代价值的老电影《东方红》《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等经典红色电影 200 余部,利用经典红色音视频资源,开展了“致敬建党百年 —— 电影文化惠民年展”、红色电影 专题展播、百部红色电影进校园活动等多项特色文化活动。 开展“党史上的今天”系列短视频剪辑展播,利用馆内珍藏资源,剪辑每部时长 2 — 3分 钟“党史上的今天”系列短视频,如 e 融媒、如皋发布等新媒体平台及户外电子屏滚动播放, 不断向南通市级、江苏省级网络和媒体平台投放。 2019 年 10 月,如皋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致敬建党百年 —— 电影文化惠民展”于在 如皋市华夏电影文化中心启动。以如皋文化馆为主阵地,以华夏馆 4K 修复电影为资源,在如 皋文化馆定期免费公映百余部经典老电影。与如皋市委组织部开展不忘初心主题党日、重大 纪念日线上红色电影文化教育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结合新模式,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党性教 育。 与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起打造具有鲜明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展馆内现场活动 基地、红色电影直播推送等多形式活动。 依托江苏省“光辉的历程·奋进的时代 —— 庆祝建党百年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展”,从“星 火燎原”“万里长征”“抗日烽火”“解放全中国”“新中国·中国梦”等几篇章,展出 100 余
166 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电影海报,借助电影海报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追忆红色足迹,回顾 历史风云,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近年来,华夏电影文化中心致力于电影胶片档案收集保管与文化产业研究,通过经典红 色文艺作品重温党的峥嵘岁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从红色经典电影中汲取精神力 量,赓续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全市人民决不辜负革命先辈遗志, 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在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的新征程中再燃激情、再扬斗志、再立新功。 附:已取得发明专利目录 专利 1 名称:一种新型高效电影胶片倒片台,专利号 201710676756.1,获取时间 2017 年 8 月 9日; 专利 2 名称:一种胶片拷贝微循环状态显示储存管理系统,专利号 201710675742.8,获取时间 2017年8月9日; 专利 3 名称:一种通用水溶剂电影拷贝清洁机,专利号 201710676315.1,获取时间 2017 年 8 月9日; 专利 4 名称:一种通用水溶剂电影拷贝清洁机,专利号 201720990208.1,获取时间 2017 年 8 月9日; 专利 5 名称:一种新型高效电影胶片倒片台,专利号 201720990867.5,获取时间 2017 年 8 月 9 日; 专利 6 名称:一种 16mm 便捷电影拷贝转数码视频系统,专利号 201720991378.1,获取时间 2017 年8月9日; 专利 7 名称:一种胶片拷贝微循环状态显示储存管理系统,专利号,201720991362.0,获取时 间2017年8月9日; 专利 8 名称:一种电影胶片张力自适应的高效卷片纠偏器,专利号 201720090236.3,获取时间
167 2017年8月9日; 专利 9 名称:一种电影胶片自动整形装置,专利号 202023029377.X,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0 名称:一种 35mm 电影拷贝 SR.D 数字立体声同步采集系统,专利号 202023025040.1,获 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1 名称:一种基于 pha 原理测试电影胶片衰变程度的在线监测仪,专利号 202011182692.X, 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2 名称:一种电影胶片自动整形装置,专利号 202011482510.6,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3 名称:一种电影胶片检片系统,专利号 202023029400.3,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4 名称:一种高效循环往复式全自动 35mm 电影胶片湿润箱,专利号 202023029421.7,获 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5 名称:一种基于 lora 影片档案库房物联网管理系统,专利号 202023018487.6,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6 名称:一种基于 pha 原理测试电影胶片衰变程度的在线监测仪,专利号 202023018538.5, 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7 名称:一种 35mm 高清 4k 胶转数扫描仪用精密采集装置,专利号 202023018608.7,获取 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8 名称:一种 8mm 电影胶片整形修复的系统,专利号 202023034614.1,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19
168 名称:一种 35mm 高清 4k 胶转数扫描仪用精密采集装置,专利号 202011482666.7,获取 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20 名称:一种基于 lora 影片档案库房物联网管理系统,专利号 202011482677.5,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21 名称:一种无线遥控调节的 8mm 胶片电影转高清数字 1080P 采集系统,专利号 202023018760.5,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专利 22 名称:一种 8mm 电影胶片整形修复的系统和方法,专利号 202011488928.0,获取时间 2020 年 12 月 16 日; 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方法研究 由云南省档案局承担的《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方法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 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围绕制作规范、标准、便于利用的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开展研究。开展民国档案 文件级目录制作研究,是民国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研究民国历史的重要基 础性工程,更是推动档案信息资源为现实服务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多年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 制作工作的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对全国民国档案保存、管理情况,特别是目录制作情况进 行调查,对现代文献目录数据库建设的模式、方法和技术等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 经反复摸索和实践,完成项目研究工作。 二、项目主要内容及成果 项目从民国档案制作概况、信息化背景下民国档案目录建设目标及制作原则、民国档案 文件资料著录单元划分方法、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构成及著录方法、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实 例及特殊情况处理方法和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流水线”制作等七个方面对民国档案文件级 目录制作方法进行了全面探索研究,从制作目录的角度,总结出一套快速阅读民国档案,并 准确提取著录信息的“文件解构法”。 提出全新的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架构,建立规范的题名结构,使用人工结合计算机辅助 拟写题名,实现目录制作与数据库建设一体化的工作方法,将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规范化提
169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首次提出“元素构成法”,对文件材料“事由”的构成和描述方法进行规 范,大幅提高目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形成便于准确把握的质量要求。 项目创新应用“模块化、流程化”机制,同时,采用外包公司进行“流水化”作业,突 破以往民国目录只有少数人能制作的难点。建立监理公司目录质量控制措施,对目录质量进 行双重把关,在确保民国目录制作速度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大幅提高。 项目研究的基本观点包括,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项目可以分类开展著录,各项目著 录信息包括题名信息可以较为清晰地明确其著录信息的内容组成要求,民国档案一般具有一 定结构和叙事逻辑,而且按照民国档案基础目录体系结构,档案材料中的信息点分布有规可 循,可以分类采集著录信息。 项目研究形成以下主要成果: 1、立足便于现代人理解和使用的要求,建立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的题名结构及语言表 述规范。结合现代公文标题要求,从方便现代利用者阅读、便于统一规范及目录制作人员掌 握的角度,提出题名的基本结构为:“责任者+关于+事由+的+文种”的一般结构规范,从而 形成便于统一质量要求的“题名”,根据当代民国档案应用特点和时代要求,首次提出民国档 案文件级目录必须使用现代语言,并明细具体要求。 2、根据汉字传统排序方法及现代汉语说明文基本语法,创造性“元素构成法”,明确民 国档案文件级目录题名中“事由”的内容构成元素和表述语序。针对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 作中,对“事由”的组成内容和表述方法无统一规范,难以形成统一规范和质量标,给民国 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和质量审核带来严重困扰的问题,课题组将过去的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 制作中,“归纳拟写”题名的方法,深化为“准确提出内容构成元素信息”,然后按照“通用 表述结构”组织所采集信息,最后略加修饰表述语言的方法,实现“事由”表述的规范化,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便于现代人阅读理解。 3、在全面掌握民国档案管理状况及当代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趋势的基础上,创新建立适 应信息化需要的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架构模型。课题从大量制作实践中得出结论,探索出民 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的一般规律和实际需要,首次提出“总体上应将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 著录项目体系划分为基础类著录项目和扩展类著录项目”的民国档案目录框架架构,构建“管” “用”一体的民国档案目录基础体系;课题总结出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项目体系框架架 构是:总体上应将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项目体系划分为基础类著录项目和扩展类著录项 目。 4、首次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辅助制作题名,大幅提高题名质量和制作效率。由于民国 档案目录题名结构及构成元素的结构化,且多数元素都属于目录著录项目内容,因而可以使
170 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制作“题名”,实现题名拟制与目录著录同步,大幅提高效率和完整性、准 确性。 5、从目录制作的角度解读民国档案,采用“文件解构法”,快速把握及提取著录信息。 本项目针对民国目录制作者大多不是民国文献研究者、不具备系统、完整的民国公文及民国 历史知识的现实,从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的角度出发,结合我馆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 作近 10 年的经验,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总结民国目录制作的一般规律,提出“文件解构法”, 快速查找、提取各个著录项目信息。 6、提出“流水线”目录制作方法,为目录制作外包提供借鉴。根据目录的“模块化”构 成及各著录项目相互关系,提供对外包服务的公司人员的不同情况,合理组合,按流程分别 安排适合的工作任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高效完成目录著录。 项目组通过实践并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开展规模较大的外包民国档案文件级目 录制作及使用计算机辅助著录软件的条件下,能按“流水线”方式,将团队进行分工,相互 配合进行信息采集,实现“模块化”目录制作机制,使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外包成为普 遍可能。 7、质量验收注重流程管控和质量控制双重措施。为确保目录质量,本课题对于质量管理 提出采取监理公司进行管控的要求、方法和步骤,并详指出目录质量监理必须使用纸质打印 目录进行审核,并对照审核稿校验最终成果的要求。 三、项目研究特点及推广应用成效 具有较为突出的创新性。面向信息时代技术进步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借鉴传统经验, 对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体系按照“管”“用”结合的目标,进行重新认知和架构; 对目录中的题名提出新的规范要求;对题名中的“事由”构成提出全新的质量 规范和构成方法,并探索出能运用于实际的计算机辅助著录方法;立足于民国 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的需要,将著录信息与民国公文相对应,进行全新理解和 解构;提出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制作团队采取“流水线”“模块化”工作的方法。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和档案数字化背景,依托云南档案馆已经开 展的民国档案数字化加工、文件级目录制作方法变革尝试,对民国档案整理及 文件级目录著录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民国 档案文件级目录的信息完整性,大幅降低制作难度,提高制作效率,以及减少 对档案原件的损害,更加科学保护档案原件,推动民国档案开发利用。所提出 的系列方法均有大量示例为支撑,便于掌握,切实可用,能达到预期目的。
171 具有易推广性。项目对全国民国档案保管和目录制作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着眼 于工作实际,立足数字化工作现实需要,研究总结的民国目录制作的系列方法, 通过应用和实践,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成熟模式,为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民国 档案文件级目录著录开辟一种创新模式,从而实现数字化扫描工作与目录制作 同步推进,引领数字档案馆应用的新发展。这些模式、规范和方法全面把握民 国档案及文件级目录制作的一般规律,并不特别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对全国各 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确保目录著录质量准确、可靠、有效、实用前提下,提高目录 制作工作效率,为社会和民众查询利用民国档案,提供更加精准、规范的档案 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为民国档案信息共建向共享方面转型创造条件,从而实 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实践与研究 由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共同承担的《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 件形成质量控制实践与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2017 年 4 月,国家档案局与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砻江公司”) 签订了《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实践与研究委托协议》,委托雅砻江公司进行水 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实践与研究。项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雅砻江流域 水电开发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管理现状,从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 件形成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控制难点、控制路径、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建议与展望六方 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了影响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的关键因素,梳 理了全过程控制和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控制项目文件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提出了 提高项目文件形成质量全过程控制措施,解决了影响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的深层 次问题。 二、取得的成果 (一)项目通过总结及调查研究,查明并厘清了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 成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雅砻江官地、锦屏一、二级、桐子林等水电站项目文件形成质量存在问题
172 的系统梳理,并通过对国内外其他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的广泛调研,查明并厘 清了影响水电工程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的主要问题。 项目文件形成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序号 问题性质问题表现 1完整性 内容填写不完整 引用标准规范不全 支撑性文件材料不全或缺失 应形成未形成 附件缺失或不全 文件未闭合 签署不全或未签署(包括日期签署) 未加盖相应印章 声像文件材料著录信息不全 2准确性 内容填写不准确 引用标准规范错误 题名不准确 日期签署不准确或错误 竣工图修改不到位,未达到图物相符 3有效性 复印件代替原件 签字为打印 代签字 非原件 使用个人印章代替签署 电子签名不满足电子签名法 4规范性 文件的内容深度不满足相应规范标准要求 纸张或字迹材料不符合归档要求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页边距不满足要求 使用纸张不满足要求 页面不清晰 印章使用印油加盖
173 序号 问题性质问题表现 电子文件归档格式与规范要求不一致 (二)通过分析水电工程建设特点,找出了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 制难点 1.水电工程项目大多地理位置偏僻,条件差,人员流动、变化大 如在项目前期,特别是“四通一平”阶段,施工及监理人员往往住工棚或活动板房,且 电力供应难以保障,网络、通讯不畅,条件艰苦,致使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人员流动 大、变化快,要保证项目文件完整、准确、不丢失非常难,也不利于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 2.工程建设投资大,产生的文件多 根据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经验,1亿元投资将产生3cm厚200卷左右的档案。如官 地水电站核准概算总投资为159.93亿元,工程实际投资150.86亿元,形成的正本档案3.1 万余卷;锦屏一、二级水电站工程调概总投资782.33亿元,仅正本档案达15.3万余卷,项 目文件数量巨大,基数大,出错的几率也大。 3.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人员和规范标准变化大,项目文件的编制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频繁,长期处于新老更替状态,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难度大; 二是建设期间相关标准规范更新,如不及时跟踪,容易导致项目文件编制不满足规范要求。 4.参建单位多,各单位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规范也不熟悉,所形成的项目文件的深度或 广度与规范不符,规范要求检查检测项在施工记录中没有,而规范不需要检查检测项又进行 了检查;更有单位以包代管现象严重,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实际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 特别是在边远地区施工,如要求从业人员在技术交底记录上签字,但有的农民工连自己的名 字都不会签,只好请人代签。这些都是构成影响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 5.水电工程项目涉及的专业众多,人员素质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 水电工程项目不仅涉及水电行业,而且还涉及交通、通信、市政工程、输变电、水利工 程、电力工程等行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各专业知识,而实际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最 熟悉自己专业领域内知识。比如水电专业工程师不熟悉公路行业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因此, 在实际施工中,往往犯经验主义,在需要对公路工程进行验收评定时使用水电工程技术标准, 致使项目验收评定记录文件中的各检查检测数据与设计要求严重不符。
174 (三)探明了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质量管控的具体路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采用行政管理、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建立健 全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档案工作网络,将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积累、分类、整理、移 交归档等列入相应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岗位职责,发挥业主单位对各参建单位的业务指导与 监督检查的主导作用;并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人的因素入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切 实提高项目文件内在质量。 一是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对参与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专职档案人员的素质 做出明确要求,并作为评标打分项,要求合同乙方积极响应,配置高素质人员参与工程项目 建设,从人才的根子上保障项目文件形成质量;二是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 凡是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要求,项目文件形成质量在制度上应有明确要求,并纳入 有关人员岗位职责;三是通过加强技术交底与培训,不断提高参与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 主动管控;四是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清单并及时跟进和掌握标准更新情况,指导专业技术人员 按标准要求形成项目文件;五是严把项目文件形成人员入口关,切实落实施工单位 “ 三检制 ” , 对不合格人员应坚决予以淘汰,并对施工单位合格的三检人员实行签字备案制;六是通过规 范流程和表单,规范人的行为,最大限度的避免表格混用和出现验收评定记录形成不符合规 范要求;七是通过合同手段、行政手段与现代化手段,督促相应人员认真履职,采取项目文 件形成质量与支付及结算挂钩、目标考核、达标投产检查、邀请外部专家检查,要求管项目 必须管项目文件形成质量和强化项目文件质量 PDCA 管理循环等措施,最大限度的督促各参建 单位人员加强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 OA、BIM、数字大坝、 质量验评系统等现代化办公平台,变被动为主动,实时对项目文件形成进行监控,提高项目 文件的形成质量。 (四)提出了以项目建设的“前端、过程、后期”三大环节为节点,对项 目文件形成质量实行全过程管控,解决影响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深 层次问题 1.前端介入 一是在合同文件中对产生项目文件的人员资质和项目文件的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在签订 合同时,对项目技术人员资质及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做出明确要求,并在合同中对项目文件形 成质量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标准及操作手册,在相应的制度及操作手册中明确 应形成的项目文件及质量要求;三是在做好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的同时,切实 做好项目档案对项目文件的质量要求的交底,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清楚技术控制要点;四是以
175 合同为单位建立健全强制性条文及技术标准清单,实时跟踪技术标准更新情况,及时掌握新 旧标准的变化,适时启用新标准指导项目文件形成;五是根据各行业规范要求,分别制定验 收评定记录表单,规范各分部、分项、单元、工序、检验批验收评定记录表格以及应填写的 内容;六是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并对项目文件形成 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水平进行测评,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 2.过程控制 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项目文件形成过程的监督指导,档案人员除做好项目文件的收 集整理外,还应重点加强项目文件形成的监督指导,特别是对项目文件形成的规范性和有效 性进行监督指导;二是要求管项目必须管项目文件的形成质量,项目管理人员需对项目文件 完整、准确、有效性负责,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在日常现场巡查和单元验收时同步检查现场记 录形成情况,并做好与档案管理人员互动,以强化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的联动控制机制;三是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项目文件形 成的监督指导工作;四是将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纳入质量检查、合同履约检查、达标投产检查 及目标考评;五是利用宣传栏或内部交流展览将项目文件形成的质量状况进行展示,对项目 文件形成质量差的和形成质量好的同步展出,以促进各参建单位相互学习提高;六是实行项 目文件形成质量与进度款支付、尾款支付、质保金退还、合同结算挂钩,对项目文件形成质 量较差单位,采取暂停进度款支付、尾款支付、合同结算等措施,督促其整改,以提高项目 文件形成质量;七是邀请外部专家开展达标投产咨询、档案阶段验收等活动,以便重点对项 目文件形成质量进行检查,促进各参建单位加强项目文件形成质量控制和及时纠偏;八是对 各类方案措施、成果报告等要求编制单位切实落实编、校、审三级签字,并严格执行文件签 署不全不流转到下一环节的文控要求;九是对施工单位三检人员签字进行备案,在平时检查 中核查三检人员签署情况,督促三检人员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 3.后期检查 实行项目文件归档审核“三方四检制”。项目文件归档时,实行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 复查、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复核、业主档案管理人员确认,确保了归档的项目文件完整、准确、 系统、有效、规范。 三、项目成果应用情况 雅砻江公司在官地、锦屏一、二级、桐子林、两河口、杨房沟等水电站项目建设过程中, 应用本项目提出的将项目文件形成相关要求纳入合同管理和有关制度标准,适时做好技术交 底,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清单并及时更新,把好项目文件形成人员入口,规范验收评定记录用
176 表和填写要求,加强项目文件形成过程监督指导,着力推行管项目必须管项目文件形成质量 的要求,项目文件形成质量的多发病与常见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项目文件内在质量得到 了持续提升。 在杨房沟和两河口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利用BIM系统、质量验评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 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实时验收评定,通过系统监控项目文件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了项目 文件的形成质量;利用工业电视、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收集工程施工过程影像,最大限度 地提高了声像文件的形成质量,且在时间上更连续,更容易直观地还原工程建设过程。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研究 由山东省档案馆承担的《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研究》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依托山东省政务外网行政服务 域,按照“一二三”的整体架构模式(即一个脱机灾备中心、二个在线备份中心和三个备份 点),建设结构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 为省内各级综合档案馆、省直进馆单位及省内需要进行电子档案备份的其他单位提供统一的 电子档案容灾备份平台,制定涵盖灾难预防、防灾演习及灾后数据恢复等各方面的制度规范, 实现山东省电子档案的集中备份管理和重大灾难后全部数据可恢复的目标,切实提升山东省 电子档案容灾备份能力,确保电子档案的永续安全。 1.2 研究任务 按照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容灾备份网络建设、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 与标准规范等要求,以安全、实用、适用为原则,在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原有网络等现有资 源的前提下,基于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工作的实际,将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 统建设分为以下五项任务。 1.2.1 本地数据备份建设 省内各档案所有方,要以本单位的基础设施设备为基础,以各种具体应用和实际业务为依据,选 择合理的备份方式和备份介质,制定科学合理的备份策略,完成本单位电子档案的本地数据备份 工作。
177 1.2.2 容灾备份中心建设 完成省在线备份中心、省档案馆后库异地脱机容灾备份中心和省内、省外异地备份点建设,配置 容灾备份设备、管理软件、保管设备等设施,并按照容灾备份策略,实现省、市两级容灾备份中心与 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的业务联通。 容灾备份中心按照“一二三”整体档案数据备份管理模式,即建立一个脱机备份中心、二个在 线备份中心和三个备份点。 1.2.3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开发和配置涵盖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备份管理、备份数据存储载体管理等功能的“山东省电子 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档案的打包、报送、接收、整理、校验、备份、保管等全过程管 理,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1.2.4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信息安全分级保护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建设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安 全防护系统和设施,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提供支撑与服务;建设网络、安全、应用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 运行保障管理系统,实现网络使用、策略调整、应用部署动态管理,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2.5 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建设 研究制定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和运维管理的配套规 章制度,不断提高管理 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研究制定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应用系统开发、设备 部署、数据交换、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为网络互联互通、容灾备份应用和安全保密提供依据。 二、取得成果 2.1 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制订 制定了以下电子档案容灾备份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电子档案备份管理技术规范》 《电子档案灾难恢复规范》 《电子档案数据灾难恢复应急预案》 《电子档案数据备份工作流程》 《电子档案数据恢复工作流程》 2.2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
178 2.2.1 系统总体架构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2.2.2 应用系统开发 应用系统建设经历了比较长的周期,内容也比较多,以下简要介绍各个子系统开发及其 完成的主要功能: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分为管理端、接收端和传输端三部分。其中,管理端 (含离线部分)部署在山东省档案馆和后库共 3 套,接收端部署在山东省档案馆和后库各一 套,传输端部署在各省直部门单位及各市、县(市、区)档案馆。 管理端用于配置系统管理信息;接收端用于接收传输端报送来的电子档案;传输端用于 报送电子档案。 管理端系统主要完成对电子档案整个传输报送过程的管理、控制、跟踪,并与接收系统 完成档案报送对接以及离线介质的管理。具体的功能列表如下: 模块名称子模块名称功能点 首页 告警信息 在线备份待审批 在线取回待审批
179 离线备份大小 在线备份大小 业务受理趋势— 最近 30 天 业务受理趋势— 最近 12 月 磁带占比 箱位占比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 新增用户 修改用户 删除用户 查询用户 重置密码 新增组 修改组 删除组 角色管理 新增角色 修改角色 删除角色 查询角色 权限分配 单位管理 单位管理 新增单位 修改单位 删除单位 新增区域 修改区域 删除区域 策略配置 默认策略配置 单位策略配置 单位策略恢复 责任人管理 新增责任人 修改责任人
180 删除责任人 查询责任人 证书管理 新增证书 修改证书 删除证书 查询证书 存储室管理 虚拟存储室 存储室整体展示 存储箱展示 箱位管理 新增存储箱 修改存储箱 删除存储箱 查询存储箱 箱位列表 修改箱位 查询箱位 新增存储室 修改存储室 删除存储室 磁带管理 新增磁带 修改磁带 批量新增磁带 批量删除磁带 批量移动磁带 查询磁带 新增磁带柜 修改磁带柜 删除磁带柜 离线备份管理 离线备份/取回查 询 备份历史查询 备份任务明细 取回历史查询
181 取回任务明细 介质查询 离线备份登记 备份信息登记 离线取回登记 备份取回信息登记 在线备份管理 在线备份查询 在线备份查询 在线备份任务明细 在线备份审批 在线备份待审批查询 在线备份审批 在线备份状态 实时报送状态 报送文件查询 磁带转存登记 磁带转存登记 磁带转存记录查询 在线取回查询 在线取回查询 在线取回任务明细 在线取回审批 在线取回待审批查询 在线取回审批 在线取回状态 实施取回状态 取回文件查询 人工离线取回 人工离线取回登记 人工离线取回查询 统计分析 备份概况 离线备份总量统计 在线备份总量统计 离线备份区域排名 在线备份区域排名 离线备份单位排名 在线备份单位排名 离线备份统计 离线备份月报表 离线备份年报报表 离线备份时段报表
182 在线备份统计 在线备份月报表 在线备份年报表 在线备份时段报表 环境管理 温湿度监控 视频监控 系统管理 审计日志管理 审计日志管理 告警信息管理 告警实时提醒 告警历史查询 告警处理 备份端版本管理 上传备份端版本 备份端版本下载 删除备份端版本 备份端最新版本下载 在线数据导出 在线数据导出 在线数据导出日志查询 在线数据导入 在线数据导入 在线数据导入日志查询 系统参数配置 系统参数配置 告警监测告警监测 离线备份介质到期提醒 在线备份档案到期提醒 磁盘空间不足提醒 磁带刻录提醒 箱位不足提醒 接收端系统主要接受用户传输连接请求,接收文件分包数据进行解析解码处理,并将其 存储到指定的文件目录。具体的功能列表如下: 模块名称子模块名称功能点 链路管理用户登录 链路建立 链路验证 链路维护
183 高并发支持高并发支持 文件接收 接收数据处 理 接收数据 数据解密 数据解压 数据校验 写入文件 文件属性还原 文件校验 文件发送 发送数据处 理 数据分包 数据压缩 数据加密 发送数据 传输端系统主要完成用户身份认证,与管理端系统建立安全连接,进行电子档案文件的智 能报送。具体的功能列表如下: 模块名称子模块名称 功能点 登录认证 用户登录 证书登录 账户登录 用户信息修 改 修改密码 修改个人信息 参数配置参数配置 在线备份 在线备份 备份申请 备份取消 添加报送文件 删除报送文件 开始报送 定时报送 停止报送 备份完成确认 备份历史备份历史查询
184 备份历史导出 备份任务详细信息 在线取回 在线取回 取回申请 取回取消 手动取回 自动取回 定时取回 停止取回 取回完成确认 取回历史 取回历史查询 取回历史导出 取回任务详细信息 数据封装 数据打包 选择打包文件夹 开始打包 停止打包 数据解包 添加文件 删除文件 开始解包 停止解包 其他 智能传输 断点续传 压缩传输 带宽限制 加密传输 文件校验 信息提醒 信息提醒 自动关机自动关机 帮助文档 帮助文档
185 2.2.3 系统业务架构及流程 容灾备份管理系统主要两大业务流程,档案在线备份及档案离线备份。在线备份需要容 灾备份管理系统、备份端、接收端三个模块进行配合完成业务;离线备份只需容灾备份管理 系统即可。容灾备份管理系统部署时支持在线、离线业务功能分离。系统业务结构如下图: 在线备份流程:申请>审批>上报>回执。在线取回流程:申请>审批>下载>回传。具体如 下图所示:
186 离线备份流程:申请>审核>登记>入库>回执,具体如下图所示: 离线备份流程:申请>审核>登记>出库>回执,具体如下图所示:
187 三、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3.1 社会效益分析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档案在线移交与接收过程中的压缩、加密、 传输、解密、缓存、数据重组、校验等全过程的自动处理;解决了档案移交和接收过程中与 山东省 CA 认证相结合的用户身份认证、多用户并发传输、大文件自动分块传输、断点续传 及自动重组、数据上传完整性校验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应用加密、压缩工具以及散列算法 等国际先进技术,保证电子档案传输报送的安全。解决了各部门单位大文件数据的自动安全 传输和报送,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2经济效益分析 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基于山东省政务专网网络环境运行,集成实时报送和 定时报送功能,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快捷、高效。避免采用存储介质进行拷贝、运送、交 接的繁琐报送程序及其带来的安全问题,为档案的传输报送过程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 力成本。 3.3 推广应用前景 随着档案数字化工作和电子档案接收工作的深入开展,山东省各级档案部门已经积累了 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和电子档案,并已按照《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全面推进电子档 案的接收工作。未来几年各级档案部门数字档案信息数量将会迅猛增长,为实现山东省内各 级档案部门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备份,保证在重大灾难后全部数据的可恢复。通过本项目将 建成统一的、覆盖全省的山东省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管理系统,基本满足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电 子档案数据备份管理的需要,为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基于非关系数据库的电子档案存储规范研究及系统实现 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基于非关系数据库的电子档案存储规范研究 及系统实现》项目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该项目在对国内外档案数据存储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目前采用挂 接方式存储档案数据的不足为切入点,自主研发了 6 项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现实的非关系 数据库系统和可遵循的存储规范。成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在多个档案部门得到实 际应用,并转化为档案行业标准 DA/T 82—2019《基于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档案数据存储 规范》。
188 一、项目研究内容 (一)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 运用非关系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双核存储技术,将各种格式的档案原文、目录数据和元 数据按照自定义结构装入非关系型数据库中,保障三者之间的可靠联系,不采用存储路径的 方式将档案原文挂接在关系型数据库上,也不采用将档案原文嵌入数据库的方式。 (二)在光盘上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 不同于现有的将数据备份在光盘上的技术,研发数据库拆分、合并技术,将非关系型数 据库建立和存储在光盘上,实现在光盘上建立和存储非关系型数据库,并能够对光盘上的非 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档案原文进行全文检索。 (三)异构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 研究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 库的互补。充分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优势和特点,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 将目录数据、元数据和日志等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将各种格式档案原文存储在非关系型 数据库中,不再将档案原文挂接在关系型数据库上,使得所有的档案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 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性。为关系型数据库的有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和方法。 (四)磁盘和光盘上数据库管理和档案全文检索 研究统一管理海量存储在磁盘和光盘上数据库的技术,磁盘和光盘上数据库的检索机制, 包括全文检索、二次检索、同构多库和异构多库检索、多(光)盘多库检索、磁(盘)光(盘) 多库检索、异构类型数据库检索等。 (五)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档案数据存储系统的开发 开发数据库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库拆分与合并、档案数据汇聚整合、磁盘和光盘上数 据库检索的应用软件。 (六)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的档案数据存储规范研究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自主研发了 6 项关键技术 基于非关系数据库的电子档案存储技术、数据库双核存储技术、异构类型数据库存储技
189 术、数据库拆分与数据库合并技术、基于光盘的数据库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和基于光盘库的 数据库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 (二)研制了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电子档案存储规范 研究了使用非关系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使用非关系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档 案数据的基本功能和实施方法。 (三)开发了基于非关系数据库的电子档案存储系统 开发数据库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库拆分与合并、电子档案汇聚整合、磁盘和光盘上数 据库检索的应用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科学,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和检索采用 B/S 方式,数 据管理采用 C/S 方式,配置灵活、适用性强,具有强大的电子档案存储、管理、汇聚整合和 检索功能。实现了将电子档案原文、目录数据和元数据存储在非关系数据库中;运用自主研 发的关系数据库与非关系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创立了异构类型数据库存储电子档案的新方 法;运用自主研发的非关系数据库拆分、合并技术,将非关系数据库建立和存储在磁盘及光 盘上,实现了对磁盘和光盘上建立和存储的数据库中的电子档案内容进行全文检索。 三、项目创新点 1. 运用非关系数据库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双核存储技术,实现了将电子档案原文、 目录数据和元数据存储在非关系数据库中。运用非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电子档案,将著录信 息和电子档案原文存储在非关系数据库中,改变电子档案原文挂接或嵌入数据库的传统模式。 针对单份超大计算机文件(电子档案原文)无法直接装入非关系数据库的问题,研发了数据 库双核存储系统,在数据库中设置数据库基本核和数据库扩展核,将记录的字段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字段在数据库基本核,另一部分字段在数据库扩展核,基本核子记录和相应的扩展核 子记录形成完整的记录。 2. 运用自主研发的非关系数据库拆分、合并技术,将非关系数据库建立和存储在光盘上, 实现了对光盘或光盘库上建立和存储的数据库中的电子档案内容进行全文检索。利用光盘库 对大规模存储电子档案数据库的光盘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大规模存储在光盘库中光盘上 的电子档案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访问,全文检索速度达到毫秒级,调取电子档案达到秒级。 3. 运用自主研发的关系数据库与非关系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创立了异构类型数据库存 储电子档案的新方法。充分利用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的优势和特点,适应用户的使用 习惯,将著录信息存储在关系数据库,将电子档案原文存储在非关系数据库,不再将电子档 案原文挂接在关系数据库上,使得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保证了电子档案的完整性。
190 对于已有的关系数据库,将挂接在关系数据库上的电子档案原文转储到非关系数据库,大幅 度提高了关系数据库的存储能力和安全性,为关系数据库的有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该技术解决了电子档案中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单一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时 导致数据处理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解决了电子档案中的不同结构类型数据无法结合数据库 类型进行数据存储的技术问题。 4. 研制了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档案数据存储规范,开发了“基于非关系数据库的电子 档案存储系统”。 四、推广应用情况 (一)推广应用价值 1.非关系数据库存储电子档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创立,推进了电子档案存储、检索和 利用技术的进步。 2.异构类型数据库存储电子档案新方法的创立提高了电子档案数据存储的效率。 3.数据库拆分和合并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电子档案分类和汇聚整合的新方法。 4.基于光盘库的非关系数据库存储技术是光盘存储电子档案并进行全文检索的革新。 5.规范的研制为电子档案存储提供了新方法。 6.系统为实现 “建得起,用得起,可持续,可落地”的电子档案的存储、检索和利用系 统提供了有效工具,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7.成果应用将大幅度减少软硬件成本、管理成本、维护成本、时间成本,降低能耗;减 少电子档案数据库迁移和备份的工作量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推介应用情况 项目研发的各项技术皆属国内外首创,适用于各级档案部门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在磁盘 和蓝光光盘上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电子档案数据。项目成果分别在 2018 年度全国档案科技管理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议、2019 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上得到 推介;在北京市档案局(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航星网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有限公司、广东医科大学等单位得到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标准转化情况 该项目研制的规则已转化为档案行业标准 DA/T 82—2019《基于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的 档案数据存储规范》,该标准规定了使用文档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使用
191 文档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档案数据的基本功能和实施方法。 (四)论文发表情况 聂曼影.“基于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档案数据存储规范”解读[J].中国档 案.2020,07:32-33 张淑霞.非关系型数据库在档案界的应用探讨[J].中国档案.2018,09:68-69 国网四川电力-档案馆智能整理系统-研究与实践 由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承担的《国网四川电力-档案馆智能整理系统-研究与实践》项目 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国家电网公司在 2015 年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智慧档案馆的重点任务,稳步推进 相关工作。一是以大数据治理为基础,推动多维价值挖掘。通过语义判断、知识图谱、云计 算等技术手段,对分散繁杂的档案数据实施深度控制与利用,形成具有高度聚合、密切关联 的知识集群,使之成为对信息资源具有整合作用、对问题解决具有参考价值、对决策部署具 有辅助意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知识产品。二是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推动档案管理精益化。 以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深度耦合为契机,努力前移档案预控关口。持续深化一级部 署应用,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开展“智慧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按 照工作界面更友好、数据治理更智能、利用服务更智慧、产品供给更精准的思路,以公司档 案馆为试点,深入研究智慧档案馆的价值内涵、建设原则、管控模式、技术体系、支撑要素, 努力建设覆盖各单位的“智慧档案管理体系”。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四川电力)具有坚实的档案工作基础,已经连续数 年位列国家电网公司档案工作考评前 3 名,拥有国网系统内实力较强的协同办公及档案专家 队伍,具有国网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经验及较好的档案工作基础,并在国网第一届档案职 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国网办公厅在 2016 年档案工作重点任务中提出选择 1-2 家 公司进行试点建设,国网四川电力积极主动承担国家电网公司的智慧型档案馆建设试点工作。 鉴于国网四川电力档案业务领域的人才及基础较好,可以在本次智慧型档案馆建设试点 中,承担档案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的试点建设。重点研究档案智能辅助整理方向,即在档案 收集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包括档案的元数据填充、自动分类及保管期限鉴定、案卷题名拟写、 自动关联装盒等功能,减轻档案人员工作强度和个人因素对整理质量的影响,实现档案整理 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92 国网四川电力-智慧型档案馆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试点实施的项目内容如下: 1. 研究文书档案自动辅助分类规则 目前国网四川电力档案分类的鉴定由档案员人工进行,工作方式为档案员浏览档案中题 名等相关字段的内容,根据经验分析出档案所属的分类。这种工作方式大量占用档案人员的 时间,且需要有经验的档案员才能分析出相应的分类。目前,档案部门面临新老人员更替, 年轻档案员在经验上有所欠缺,极易造成档案分类不准确,前后不统一。本试点项目的实施, 解决了这一困扰档案部门的难题。研发智能辅助整理系统,根据确定的分类规则,分析档案 内容中的数据,给予用户分类推荐。同时系统可以将用户每次分类的行为记录到规则库中, 从而不断扩充规则库,使分类推荐更加精准。 2. 研究文书档案自动鉴定方案 档案员在收集档案后需要针对档案的重要性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给予相应的保管期 限,此项工作也严重依赖档案员的经验。项目研究如何利用系统根据梳理的鉴定方案,分析 文件中的数据,帮助用户完成保管期限的鉴定,同时记录每次用户鉴定结果的文件特性,扩 充鉴定辅助库,使鉴定更加准确。 3.研究档案智能辅助装盒规则 档案员在对档案进行鉴定和补录后,需要进行装盒操作,目的是将具有相同特性的文件 装在一起进行保管。每次档案员都需要手动在档案文件中进行筛选,挑选出有相同特性的文 件进行装盒,这项工作量大,效率低下。项目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文件内容进 行自动识别,使系统可以根据档案员整理的装盒规则,分析档案中的数据,给予辅助提示, 同时记录每次用户装盒的数据特征,从数据特征中分析出更加精准的辅助规则。 4.研究元数据自动填充规则 对协同办公或其他系统过来的文件,有些固定的元数据如责任者、页数等,研究如何使 系统能够根据规则自动生成,如公司发文的责任者固定为公司名称,收文的责任者应基本可 以确定为来文单位等;对文件的页数,应可以根据电子文件的页数进行自动计算和填充。应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梳理对应的元数据规则,自动根据文件 内容进行元数据的自动填充。系统根据文件内容和文件种类,自动分析相关元数据内容,实 现元数据的自动填充。 5. 研究案卷题名的自动生成方式
193 对科技档案的组卷,案卷题名拟写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档案工作中,因卷内文 件的页数及件数、内容的不一致,造成案卷题名的编写无明确规则,档案人员更多依靠经验 去编写,项目研究如何使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及卷内文件内容、所属分类等自动生成案卷 题名,灵活的进行规则设置,加上人工干预训练,提高案卷题名的精准度。 二、项目取得成果 项目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现有分类、保管期限鉴定、关键元数据等已有规则进行梳理, 固化相关规则,增加系统自学习能力,实现数据的自动鉴定,减少人为干预,减少各单位因 人员、工作水平等导致的档案整理工作能力差异,可以有效提高各单位档案整理工作效率。 通过智慧档案馆智能整理辅助子系统试点工作,形成了以下建设成果。 1. 实现了自动辅助分类 建立了自动辅助分类规则库,梳理出相关的分类规则并将规则录入到规则库中。实现用 户后续的分类行为自动记录到规则库中,不断扩充规则库。在用户每次分类时根据规则库中 的信息分析出此次分类的最佳分类项,给予用户相应的推荐。 2. 实现了自动鉴定 建立了自动鉴定的规则库,梳理出相关鉴定规则并将规则录入到规则库中。实现用户后 续的鉴定行为自动记录到规则库中,不断扩充规则库。在用户每次鉴定时根据规则库中的信 息分析出此次鉴定的最佳保管期限值,给予用户相应的推荐。 3.实现了辅助装盒 建立了装盒的规则库,梳理出相关的组卷规则与装盒规则并将规则录入到规则库中。实 现用户后续的组卷或装盒行为自动记录到规则库中,不断扩充规则库,在用户每次组卷或装 盒时根据规则库中的信息分析出此次操作的哪些档案可以组到同一卷或装到同一盒,给予用 户相应的推荐。 4. 实现了关键元数据自动填充 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了元数据自动填充规则,在文件进入系统或手工录入时, 实现根据文件内容及文件本身进行元数据自动填充,并给予用户提示。对文书、照片档案、 音视频档案等进行不同的元数据规则库设置。 5.实现了科技档案案卷题名辅助编写
194 深入研究档案分类及基建项目管理办法,并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了科技档案 案卷题名编写规则,生成案卷题名编写规则库。在自动组卷或卷内文件变化时,可以根据规 则自动生成案卷题名,并由用户进行审核后确认保存。 国网四川电力-智慧型档案馆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通过录入、记录及学习用户平时的操 作方式与内容等建立分类、鉴定、组卷、装盒等功能的规则库,并分析规则库中的内容给用 户推荐最优的操作方式。为方便用户分类和鉴定,统一了保管期限和分类号,同时通过元数据 规则实现元数据自动填充,提高档案整理效率。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从档案管理角度看,项目成果为档案的鉴定分类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了档案人 员的工作量,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由于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改变了原有档案鉴定、 分类、组卷依靠档案人员人工操作的模式和工作效率较低的状况,并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了 整合和挖掘,极大地节省了档案整理时间。智慧型档案馆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的建立,使企 业原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更深化的应用,从而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2.社会效益 智慧型档案馆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的多项创新将随着成果的深化应用,对档案信息化领
195 域将起到示范作用。项目结合国网四川电力档案工作实际,应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在档案 分类鉴定领域的创新尚属业内首次。项目所采用的数据分析引擎在档案信息化领域应用都具 有较好的创新性。 智慧型档案馆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的建设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多媒 体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促使档案管理理论、理念以及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 的彻底变革,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档案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和地位。该项目充分应用了机器学习技术,既是对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实践,又是对大数据等 新技术应用的一次尝试,是对电子档案研究领域更深入实际的探索,对档案信息化发展,都 将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推广应用情况 智慧型档案馆智能辅助整理子系统试点实施项目自 2017 年 7 月份启动以来,经过近几年 的努力,项目建设成效如下: 1.项目成果已在国网四川电力各级单位档案部门推广应用,有效减轻了基层单位档案人 员工作强度,极大提升了整理效率,解决了档案鉴定分类因人而异的难题,有力提高了档案 整理质量水平。 2. 项目成果在国网四川电力试点应用基础上,已逐步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总部到县级公 司各层级单位 300 余家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益。 3.项目试点成果为下步智慧型档案馆系统建设,积累了档案整理方面的技术开发经验, 实现信息的关联等数据挖掘应用,使档案整理者更加快捷和方便地对新增加的档案进行分类 鉴定,为档案管理者快速利用相关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为档案管理人员开发档案资源增 添了新的途径,为用户进行档案分类鉴定增添了新的体验。 情境感知型数字档案智能服务信息平台研究 一、项目来源 本项目为 2016 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6 年 4 月由航天档案馆和北京精密机电控制 设备研究所联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2016 年 6 月国家档案局正式批准立项(2018 年 8 月, 该项目获国家档案科技项目二等奖)。 项目名称:情境感知型数字档案智能服务信息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16-X-27。 二、主要内容
196 本项目以正在研制中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数字档案为资源对象,研究航天产品复 合研制情境(Context)下,构建实施数字档案智能化推送服务的工作机制和关键技术,形成 符合军工档案创新型管理的软件信息平台和标准规范体系,为数字化条件下军工产品档案服 务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通过建立情境模型及与数字资源档案库的有机关联,实现在业务系统中对数字档案资源 的高效拉动和推送,解决传统查询检索式档案利用方法存在的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研制一套新型档案网络信息软件系统,实现面向产品目标、研制过程、岗位职能、 综合搜索、文档编写五个情境要素独立和复合条件下,运载火箭数字档案服务条目和电子全 文关联投送到航天产品研制人员的应用系统环境中,指标包括: (1)岗位职能情境:面向档案用户的管理角色、动态角色等,研究满足相关岗位任职和 职业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推送方法。 (2) 产品目标情境:面向不同型号系列研制新产品的关键结构,构建产品档案对目标 完成物创新设计对象的信息推送方法。 (3)研制过程情境:研究运载火箭产品主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数字档案关联型服务的技 术手段。 (4)文档编写情境:面向文档创建、审批、更改、受控等环节所需的不同档案资源,系 统提供精准的档案资源支撑。 (5)用户搜索情境:产品档案利用者的搜索关键词和查询历史情况,反映了用户所处的 需求情景,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分析,结合以上四个情境因素,智能化分析挖掘出相关的档案 资源,给用户以快速的反馈。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数字档案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及需求进行调研及分析,明确数字档案智能化发展趋 势及要求。通过对情境感知技术、情境建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关键技术掌握与应用,研 究档案利用者在面向产品目标、研制过程、工作岗位、综合搜索、文档编写五维情境及复合 情境下情境统一构建模式及档案利用机制,实现数字档案在不同工作情境下的正向拉动与反 向推动。项目最终以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一套航天产品档案专题数据库、一 套情境化电子文件管理到智能型数字档案服务的规章制度体系、一个复合情境表达及计算方 法的技术发明专利为主要研究成果。 四、研究途径 一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与后台服务模式构建。建立情境资源层、情境交互层、数据处理
197 层、文件归档层、保障资源层五层数据架构,建立以归档工程(分类)、案卷、卷内目录、 实体文件、情境来源五层逻辑关系为主体的关系数据库,设计一个前端采集投送、后端逻辑 计算的基于档案情境感知的闭环反馈管理装置,构建总体功能架构。 二是面向产品目标的情境构建与档案服务模式设计。基于面向设计过程的 AV-PDM 系统, 和面向制造过程的 ERP 系统,建立运载火箭伺服系统不同型号、不同阶段和批次的产品结构 树(BOM),建立 BOM 唯一标识(ID)与数字档案条目 ID 的逻辑关联关系,实现数字档案在 产品目标情境的关联投送。 三是面向研制过程的情境构建与档案服务模式设计。在制造执行系统(MES)中延伸开发, 把作业类型 ID 和数字档案信息关联,作业操作人员获得工序作业的同时,可直接利用相关类 型的档案资源;补充建设过程质量模块,根据每一个制造过程的综合信息形成质量跟踪册, 产品制造完成时,相应的数字产品质量档案可直接网上归档,实现“单轨制”管理。 四是面向工作岗位的情境构建与档案服务模式设计。通过建立人员岗位模型与岗位需求 模型,感知提取用户在系统情境中的岗位信息,实现岗位 ID 与数字档案的逻辑关联,建立面 向不同岗位及岗位需求的数字档案关联随送机制。 五是面向综合搜索的情境构建与档案服务模式设计。建立语义词典模型,通过分词算法、 引申算法、关联算法等,记录并分析用户检索的关键词、内容类型和习惯,通过综合情境计 算和推理,对一次搜索结果进行二次加工,智能提供给用户有针对性、所想即所投的档案服 务。 六是面向文档编写的情境构建与档案服务模式设计。在建立文档编写无纸化网上审签工 作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文档编写、更改、审批、受控等环节标示位,实现文档编写各阶 段与数字档案的逻辑关联,实现面向文档编写流程的档案关联投送。 七是面向复合情境的情境构建与档案服务模式设计。建立面向产品目标、研制过程、工 作岗位、综合搜索、文档编写五维情境的复合情境模型,建立基于复合情境 ID 组与数字档案 的逻辑关联,实现档案在复合情境的关联投送。 八是一站式档案归档利用机制构建。通过在业务情境系统与档案系统之间增加一个基于 档案情境感知的闭环反馈管理装置,研究实现情境系统中产生的数字文件直接归档,归档的 数字文件在情境系统中自动投送的处理机制与方法。 五、创新点 本项目构建出一种涵括产品目标、研制过程、岗位职能、文档编写、综合搜索五种要素 的制造业单一与复合工作情境的内容框架,设计出一个逻辑关系包括归档工程、案卷、卷内
198 目录、实体文件、情境来源五种视角信息的多层数字档案数据库,探索出一套业务系统应用 前端和后端档案云服务平台利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嵌入型、一体化、一站式的智能管理模式。 1、建立一种基于不同业务档案需求的复合情境构建模式 以科研生产类企业行业特点为依托,建立单一及复合情境构建模式,通过设计情境与档 案的集成关联方法,有效解决情境与情境之间、情境与档案之间孤岛运行问题。 2、构建一个融入不同情境信息五层架构电子档案数据库 与传统电子档案相比,本项目建立的电子档案数据库融入了产生档案所在情境信息,通 过建立以归档工程(分类)、案卷、卷内目录、实体文件、情境来源五层逻辑关系为主体的 关系数据库,承接了情境中产生文件的信息条目与档案实体,明确了档案来源,为档案一站 式归档与感知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保障。 3 、设计一套情境档案采集和感知利用的一站式管理机制 通过增加一个基于档案情境感知的闭环反馈管理装置,将情境系统与档案系统有机结合。 装置以通用化的设计方式嵌入到情境前端页面,完成情境信息的采集获取,自动传递给档案 系统进行文件归档;装置后端通过档案大数据分析与情境感知算法处理,实现档案与情境的 关联匹配,实现档案在不同情境中的推送利用。 六、项目成果 本项目所取得的应用成果主要包括: 1、研究报告(一份) 《情境感知型数字档案智能服务信息平台研究》报告详细地对档案智能服务平台发展需 求和现状进行综述,对情境感知数字档案服务平台框架进行分析,研究了面向情境数字档案 库的构建方法,对研制产品、研制过程、研制文档、工作岗位、综合搜索等五种独立和复合 情境感知的档案服务模块分别进行了研究设计,提出了情境一站式档案采集和利用机制工作 模式框架。 2、产品数字档案数据库(一个) 通过手工构建语句批量执行的方式,在数据库平台上建立了一整套涵括五层架构的电子 数据表集合,并在两个航天型号项目归档工程(分类)、四种数字化档案采集来源、归档为 四种航天产品门类档案类型上投入试应用,档案全文加密后存储在专用管理目录,和档案五
199 层条目数据实现紧密关联,并建立了一套定期自动脚本运行实施增量备份的方法,产品数字 档案数据资源库的构建和数据应用验证结果表明,项目研究创新成果科学可用。 3、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平台(一套) 自主开发研制了一套天鸿 I-档信息处理平台(V1.0),包括产研通、现场控、文档通、 I-档通、I-知道、主页服务门户等多个模块,形成了一套情境多元复合、全过程覆盖、完整 适用的信息管理平台,在天鸿信息处理平台和 AVIDM 系统两个前端平台,验证实现了智能档 案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了项目研究成果,验证了核心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4 、发表期刊论文(两篇) 《情境感知型知识转移管理战略研究与实践》一文发表在《数字军工》,《数字单轨制 推进航天产品档案知识管理转型升级》一文发表在《航天工业管理》。 5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目前两项为申请受理后公开状态,一项为授权状态。 6 、规章制度体系(一套) 建立了三层架构的智能服务模式“1+2+3”规章制度体系。 (1)顶层办法:《航天企业(试点)档案智能服务管理办法》 (2)二级规范: 《航天产品档案智能服务平台技术架构》 《航天产品档案智能管理服务管理规范》 (3)三级规程: 《航天典型产品数字档案数据库构建规程》 《航天情境感知数字档案服务前后端模块组建规程》 《航天情境感知数字档案采集和利用用户操作规程》 七、应用情况 相关成果在产品设计、工艺、研试和质量档案管理过程中,实现了 1000 余份数字档案结 构化采集和智能化利用,为产品研制生产提供了情境感知的智能服务平台。经过试点运行,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档案利用中效率不高、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瓶颈和问题,促进了档案 信息服务向智能化转型。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得到较好应用、后续经过适应性改进提升,可以
200 在航天企业直至军工制造业推广,为档案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八、申请专利 序号 年度 专利号专利名称类别状态 专利所有者及本人排 名 备注 12017 CN2017108 22070.9(申 请号) 一种基于产品结构 的档案推送系统 发明受理 刘俊庆、牛四东、侯 杰、孙羽、邓琦、丁 红、于健、任新潮 22017 CN2017107 40857.0(申 请号) 一种三维模型文件 归档管理系统 发明受理 刘俊庆、牛四东、黄 波、孙羽、庞海涛、 白颖、曹志杰、杨俊 杰 32021 CN1100200 27B(申请 号) 一种基于情境感知 的档案检索利用方 法及系统 发明授权 刘俊庆、牛四东、孙 羽、张文海、陈军、 庞海涛、杨秋皓、李 洪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 由北京市档案局、清华大学档案馆共同承担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项目 成果获得 2018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一)档案管理系统产品功能分析 通过分析当前市场产品的功能及其应用状况,提炼出档案管理系统应具备的一些共性功 能,包括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2017 年 2 月开始,课题组对清华紫光、量子伟业、上海中信、 北京科麦、东方基业、海泰方圆、中标文通、东方飞扬、天津泰达等多家公司的档案管理系 统产品的功能进行了解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档案管理的方式 90%以上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局限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案卷式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成 熟。目前多数厂商开发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针对传统纸质档案的立卷、组卷等而实现, 大部分用户使用系统只需要用来管理档案数字化成果。
201 2.系统保存的数据 档案系统的功能实现和用户使用的模式主要是目录+图像文件挂接的方式,基本上处于计 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的高级阶段。档案系统中保存的主要数据是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档案数字化 原文,以及系统管理的一些数据,缺少档案管理业务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3.功能自动化的程度 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处理的产品,在功能实现上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比如 需要人工进行分类、元数据录入。元数据录入过程中缺少校验机制,给人工管理带来很多不 便,因此在用户单位基本很难真正深入使用。 4.系统产品化的发展 30%左右的厂商采用产品化的设计和开发方式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大部分单位采用定制开 发的方式,使得系统开发和实施周期加长、成本加大,且维护工作量也较大。基于产品开展 档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需求比较迫切,这就需要有相关标准作为产品研发的基准。 5.档案管理业务可追溯性 调研发现厂商研制的系统功能基本覆盖到了档案收集、整理、编目、保管、统计、查询 和检索等相关功能,但是档案分类、编研和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电子档案质量检测等关键性、 能够基于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处理的一些功能非常缺乏,70%的系统对档案管理关键业务过程 的信息记录非常缺乏,部分系统仅以数据库日志形式进行记录,既不方便读取也难以保障档 案管理工作的可信性。 6.档案安全保障 (1)功能控制:100%的系统都通过用户分组、权限控制等方式实现档案系统用户在系 统功能使用上的安全控制; (2)系统控制:在应用系统运行维护权限控制方面,基本上没有按照系统管理员、安全 管理员和审计员的角色进行配置,缺乏对系统运行整体安全的控制; (3)数据级控制:对档案的目录数据、全文数据和敏感的档案管理等数据层面的安全控 制,只有 50%左右的产品能够控制到元数据级、档案内容区域级,安全保障控制的功能还需 加强; (4)对系统中保存的电子档案和档案数字化成果等信息,95%的档案系统几乎没有采取 任何安全、防纂改措施和手段进行控制,虽然许多厂商的产品具备了数字签名、电子签章、 电子水印等技术,但由于应用成本较高、使用复杂,档案机构普遍未能采用。整体来看,档 案系统安全管理和保障方面的功能在档案管理机构应用过程中,普遍反映相对较弱,需大幅 度加强。
202 (二)档案管理业务的系统化应用现状分析 狭义的档案管理业务活动主要是围绕档案开展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如 图 1 所示),但是从档案机构的管理运作角度看,这仅仅是档案管理业务的主要活动和档案管 理员主要开展的工作。 图 1 档案管理的主体业务 从档案机构整体运作的角度看,档案馆的信息化工作应该是全面信息化业务活动的开展 (如图 2 所示)。档案馆全面信息化建设是数字档案馆发展到智慧档案馆的必然。 图 2 档案馆全面信息化管理功能结构图 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档案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能力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的进化
203 阶段,档案机构对档案管理系统功能的要求也将随着业务的深化而扩展,应对档案系统的功 能进行全面的延伸和拓展,并具有可扩展性。 (1)在档案资源的系统化管理方面,档案管理系统不仅要具备对档案信息的数据化管理 功能,而且要能够基于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根据档案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面向各项业务活 动进行系统功能、流程和权限动态的配置,以适应动态扩展的变化要求和流程优化的业务要 求。 (2)在档案业务管理过程控制方面,档案管理系统应具备对各个关键业务活动过程的任 务、资源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进度等进行跟踪和管理,通过系统记录档案管理关键业务过程中 产生的各类信息,使得档案机构的管理人员能够基于系统随时掌握档案管理业务活动的进度、 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以方便科学管理和决策。 (3)在档案库房管理方面,一方面要采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档案库房中实体档案资源的准 确定位和自动化出入库,同时要能够对库房环境、库房档案的保管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和处 理;另一方面还应重视电子库房的管理,这是目前档案系统中普遍缺乏的功能,电子库房的 可靠、可信和安全管理可通过可视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呈现。 (4)在档案收集业务信息化方面,除了应重点支持电子档案的接收进馆、分类处理、自 动标引等功能外,还应支持档案征集人员开展档案资源的征集和整理业务,记录征集人员业 务活动过程中的关键信息。目前多数档案管理系统缺乏此项功能。 (5)在档案编研业务信息化方面,有 50%的档案系统具有此项功能,但基本上局限于对 档案编研成果的初级管理,在选题、材料筛选、档案摘录、编研成果汇总、成果发布等全过 程业务活动的功能方面并没有进行延伸和拓展。然而档案编研逐渐成为档案馆的一项重要业 务,而且急需信息化支持,因此档案编研功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与档案管理系统相关标准的关联性分析 1.与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的关联 (1)在管理对象的范围方面进行了全面扩展,系统管理对象包括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 成果、档案编研成果、档案管理业务过程信息等; (2)在档案管理业务的自动化实现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如鉴定处置的自动提醒等; (3)增加了对电子档案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功能,如四性检测功能; (4)在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方面,提出了应坚持三库分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在安全管理和控制、系统可扩展性等方面都对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新要求; (6)在检索查询方面,增加了网上查、借阅和跨馆、异地档案信息服务等功能。
204 2.与国家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GB/T 29194-2012)的关联 (1)管理对象进行了扩展:要求系统能够接收依据 GB/T 29194-2012 开发的电子文件 分类整理和归档后形成的各类电子档案,同时还能够管理其它业务系统中形成的各类电子文 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以及管理档案数字化副本。 (2)电子档案质量方面,增加“四性”检测功能; (3)档案长期保存方面,增加三库分离的要求,确保长期保存的档案能够得到更为安全 的管理和持续保管; (4)系统架构方面,提出可扩展等各项功能; (5)将 GB/T 29194-2012 中提出的“审计跟踪”功能扩展应用到档案业务过程信息的系 统化记录和专门管理,保障档案管理业务过程的可追溯性、使得档案管理决策有据可依; (6)档案管理自动化功能实现方面,要求档案系统能够对格式过期、保管期限到期、电 子库房容量不足等影响系统可靠运行和档案安全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自动预警。 (四)档案管理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本课题主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流程环节进行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兼顾了档案人员和系统 开发人员的双向需求。系统功能框架结构如图 3 所示。 图 3 档案管理系统功能框架 (五)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研究 为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课题组联合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系统测试中心, 研究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数据集,选择 2 个典型的档案管理系统产品, 对课题研究成果《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系统功能要求的 每一项条款的必要性、可扩展性等属性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并在测试验证结果基础上对 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一条标准符合性测试验证与持续改进实施路径(见图
205 4)。 图 4 标准符合性测试验证与持续改进实施路径 二、课题研究成果 (一)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课题形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研究报告》和《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工作 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目标和任务,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和成果,以 及研究创新点、突破点和推广的价值和意义等。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定》报批稿 课题形成国家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定》草稿、征求意见稿、报批 稿等。文件明确规定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必备的功能。 (三)国家标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征求意见稿 课题形成国家标准《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草稿、征求意见稿等。标准规定了电 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以及电子档案的接收、整理、保存、利用、鉴定、统计、 审计跟踪和系统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和系统管理的通用功能要求,包括必选功能和可选功能。 三、推广应用情况 (一)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市档案局、清华大学、东软集团、重庆大学、北京海泰方圆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了应用。 (二)课题研究成果《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定》(报批稿)于 2017 年 12 月 15 日,由国家档案局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正式印发——《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定》
206 (档办发〔2017〕3 号),并于公布之日起同步实施,同时替代《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 规定》。文件适用于国家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三)课题研究成果《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征求意见稿)经过多次征求意 见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报批稿,最终于 2021 年 3 月 9 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正式发布——《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 求》(GB/T 39784-2021),并将于 2021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标准适用于国家各级各类档 案馆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和使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 组织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研究 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研究项目由北京市档案馆承担,项目成果获得 2019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了适应新时期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即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称的 “开放审核”。下同)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能,由北 京市档案馆于 2018 年完成的该项目,科学总结了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经验,揭示了 档案开放鉴定工作规律,创建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机制。该机制完全符合新《中华人民共 和国档案法》对档案开放审核的工作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主要内容 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历来难度大、风险高、责任重,现已成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服 务社会的瓶颈问题。该课题认真分析了我国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现状,研 究得出档案开放鉴定工作的主要矛盾是: 社会各界利用档案需求快速增长与档案馆提供开放 档案不及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并由此引发各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 在:档案开放与控制利用标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准确把握难度较大;从按“卷”开放鉴 定到按“件”开放鉴定的变革,使档案开放鉴定业务面临巨大的工作量;档案形成或移交单 位普遍对档案开放鉴定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档案开放鉴定专业力量配备明显不足,专 业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够高。因此,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机制,完善工作 环节,规范工作制度和标准,充实专职人员队伍,是确保鉴定工作优质、高效开展的前提, 也是确保到期档案依法开放的基础。一方面这是执行档案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当然选择,更是提升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的根本之策。 (一)科学创建“档案开放鉴定”基础理论
207 项目提出了应将“档案开放鉴定”理论纳入到“档案管理”基础理论范畴的观点。新时 代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开放鉴定,是指档案馆遵循设定的工作程序,依据确定的划分标准,组 织对馆藏档案逐卷或逐件、逐页进行内容和形式审查,从而科学界定向社会开放档案范围的 过程,揭示了“档案开放鉴定”必须有设定的工作程序、确定的划分标准和明确的鉴定方法 等实质性的属性问题。档案开放鉴定基本概念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档案管理基础理论, 同时明确了与“划控”之间的关系,即:二者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业务工作,只是表达的角 度和方法不同而已。在档案馆日常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中,我们更多的口语化表达为“划控”。 (二)科学创建新时代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机制 项目以档案开放鉴定实践总结为基础,创建了以“档案数字化副本为依托、以逐件逐页 鉴定档案内容为审查办法、以文件级档案为一个开放鉴定单位”的系统工作模式;创建了以 档案馆、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为共同责任主体,邀请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参与的,三方共同协 作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机制,通过档案开放鉴定实践运用证明,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档案馆以设置本馆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运行,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 任委员及若干委员,对每批拟开放档案行使最后决定权,且规定委员参与复审业务;在档案 形成或移交单位以及相关行业领域中挑选一批专业人士,组成档案开放鉴定专家库,着重解 决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中的诸如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形成或 移交单位的作用,且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适时补充、调整相关行业的专 业人士;在档案馆设置档案开放鉴定专业团队,如设立开放鉴定处,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 能力强、熟悉馆藏、了解舆情民情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这是保证档 案开放鉴定工作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取滚动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方式,使整体任 务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循环往复,有利于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持续、稳定、有序地开展。 新机制揭示了新时代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规律,基本功能是:依法开放、安全 开放、及时开放、精准开放,主要特点是:鉴定主体多元化、鉴定队伍专业化、鉴定手段无 纸化、鉴定程序流程化。新机制采用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与综合档案馆共同开展档案开放鉴 定的新模式,极大地优化了鉴定工作流程,增强了开放鉴定的精准性,与 2020 年 6 月颁布施 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有关档案开放审核的规定完全一致。 (三)科学创建档案开放鉴定制度体系 新时代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的制度建设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总体性、综合性的基本制度,是对档案开放鉴定工作的制度性设计和制度性 部署,如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管理办法或管理规定。其内容包括档案开放鉴定工作领导体制、
208 组织管理、工作原则,有关方面的职责与任务分工,开放鉴定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工作流程 与具体内容,确定档案控制使用范围的原则要求等。该项制度理顺了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 作的内外关系,固化开放鉴定工作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和约束参与各方的相关工作,保证开 放鉴定工作在正常轨道上平稳运行。 第二层面是指导性、适用性制度,是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具体操作性的制度,也是一项充 分反映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开放和控制使用策略的十分重要的制度。每个综合档案馆都应结合 本地社会、人文环境和历史情况,结合馆藏内容及社会公众对开放档案的利用期待,依据国 家档案局关于档案控制使用范围的原则规定,制定本馆的诸如《档案控制使用范围划分细则》 等制度。 第三层面是补充性制度,即在总体性制度和操作性制度之外,还应制定一些适应工作需 要的、补充性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制度,在档案开放鉴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进程 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如《馆藏涉密档案降解密标识办法》等制 度。 (四)科学创建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新流程 新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创建了档案开放鉴定的基 本程序。首先确定开放审核的核心程序是: 初审、复审、审定 。围绕这三道核心程序,还有 一些基本程序,整体流转下来,包括预判、筛选、初审、审查、复审、梳理、审定、公布、 收尾等共九道工作流程。每一道流程都有确定的工作内容。 (五)研发使用档案开放鉴定辅助管理系统 组织研发了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鉴定管理系统。该应用软件实现了鉴定初审、复审、 鉴定委员会审定、目录打印、数据分类输出等全流程、自动化的开放鉴定辅助管理,并且实 现了初审和复审人员在电脑终端前的无纸化鉴定,从技术上为档案馆的档案开放鉴定管理工 作提供有力保障,极大地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该应用软件设置了敏感词库,运用 OCR 识别技术,通过对档案数字化副本解析结果,从 敏感词库中读取敏感词,用档案原文与敏感词一一比对,过滤筛选出档案中包含的敏感词, 实现敏感词文中定位,充分发挥新技术的辅助鉴定功能;同时开展“敏感词库”的不断累积 建设,词库的内容选择涵盖了党和国家的秘密、政治运动、商业秘密、工作秘密、个人隐私, 以及其他敏感内容,极大地提高了鉴定效率与鉴定准确性。 二、创新成果
209 该项成果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管理创新等四个方面。 填补了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研究的空白,为新时代综合档案馆建立健 全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在系统分析了综合档案馆建立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新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 出了新机制的制度体系建设内容,为各馆健全和完善开放鉴定制度提供了参照样板。 创建了以档案馆、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为共同责任主体,吸收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参与, 三方共同协作的档案开放鉴定新模式,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组织研发了档案开放鉴定辅助管理系统,从技术上为档案馆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提供了 有力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推广应用情况 (一)现实成效 项目成果对于指导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尽快研究确立档案开放鉴定新的工作机制,尽快 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把住档案开放前的最后安全关口, 加快综合档案馆实行档案“文件级”开放鉴定模式的步伐,切实推进档案公共服务标准化和 均等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应用前景 综合档案馆档案“文件级”开放鉴定工作机制一旦建立,就应持之以恒、持续不断地完 善这一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制度落实,进一步细化和充实划分控制使用范围,加强鉴定工作 组织,优化鉴定工作流程,发挥档案开放鉴定管理系统的功能,提高鉴定效率,加快开放步 伐。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均可结合本地区和本馆的具体实际,借鉴这种档案“文件级”开放 鉴定的新的工作机制,推进档案开放审核鉴定工作进程,进一步提升本馆的档案公共服务能 力,提高服务效能。 (三)应用情况 北京市档案馆从 2013 年至今,每年选取 12 至 15 个到期的档案全宗,由档案形成或移 交单位开展初审工作,再由本馆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委员进行复审,经委员会会议审定后, 于当年的“国家档案日”期间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这种新模式,既降低了到期档案开放鉴 定的审查难度,又提升了开放鉴定的准确性。在 9 年时间内,已有 120 余个档案形成或移交 单位参与了初审,开放鉴定档案总数达 365259 件,开放档案总数 146404 件,取得了良好的
210 社会效果。 近年来,全国许多兄弟档案馆派员来本馆考察学习交流档案开放鉴定业务,如外交部档 案馆,辽宁、吉林、福建、河南、安徽、陕西、天津、四川等地档案馆,对本馆的档案开放 鉴定新机制给予了高度赞扬。在全国档案整理鉴定学术委员会 2019 年年会上,本馆参会委员就此做了专题报告,鉴定主体多 元化、鉴定队伍专业化、鉴定手段无纸化、鉴定程序流程化的 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国家档案 局《关于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情况通报》(档发 ﹝2019﹞7 号)中,对本馆“创新档案开放审核鉴定机制”给 予了充分肯定。 四、申请专利情况 项目研发的档案开放鉴定管理系统于 2017 年 11 月取得了 国家版权局授予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基于领导决策的档案知识库建设研究 基于领导决策的档案知识库建设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北京市档案馆共同承担 完成。 我国社会已进入到各类矛盾多发期,与此同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复杂 性、动态性愈加明显,各级政府领导者面临着决策问题规模不断扩大、决策制定效率要求不 断增高和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等问题,如何能使领导决策更加科学(包括具有一定的 预测性)、公正和及时,是考验我国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基于此,在档 案和知识管理等理论指导下,基于档案部门(档案馆)已有档案资源,通过深入的档案知识 库内容、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需求分析,借助人工智能、知识工程等技术搭建档案知识库系 统体系,深入挖掘档案知识,为政府领导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知识服务。 一、成果的必要性和相关背景 1.成果的必要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档案已被公 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且是组织核心的知识资源。该成果在知识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技 术、软件技术的支撑条件下开展,对提高档案中的知识开发水平和层次、深化知识管理与档 案管理之间的联系和促进档案管理模式从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向档案知识管理模式转变具有积 极的促进指导作用。该成果弥补了当前档案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是档案部门(综合档案馆)
211 档案价值开发、利用及创新的重要手段、途径和方法,也是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领导决策时 对档案知识资源需求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可有效提高档案知识利用效率,减少重发开发利 用成本以及提升档案利用率。 2.相关背景。该成果背景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时代发展背景,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已成为 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组织的核心知识资源;二是现实需求背景,领导所面临的决策问题规 模不断扩大、决策制定效率要求不断增高和决策状况复杂性不断提高;三是档案工作自身发 展提升背景,档案部门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需要更好的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和咨 政服务作用;四是技术支撑背景,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构建档案知识 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 二、成果科学技术内容 本成果的详细科学技术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档案知识库构建的需求分析。主要从档案知识库的内容需求、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需 求三个方面着手。根据领导决策行为过程、决策范围、决策类型以及档案知识分类等方面进 行内容需求分析;从档案知识的存储和形成、知识发现、知识传输与共享、知识服务、知识 库安全与权限等方面阐释了档案知识库的基本功能;从可靠性、效率性、兼容性和可维护性 等方面分析了档案知识库的性能需求。 二是档案知识库的构建过程与功能实现。第一、档案知识库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档案资源中知识单元的准备;档案资源中知识单元的描述与揭示;档案资源中知识单元 的再组织;档案资源中知识单元的评价和存储。其中档案知识库中的知识单元的表示与组织 是知识库构建的核心技术。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基于本体的档案知识表示方法和档案知识组织 方法。档案知识库构建的系统结构是档案知识库构建中最核心、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保证档 案知识库有效发挥作用的平台。档案知识库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档案知识库管理系统、推理机 构/推理引擎、档案知识库和可视化界面 4 个关键部分。第二、档案知识库的功能模块是档案 知识库最终发挥作用的落脚点。本项目构建的档案知识库主要包括外部资源库集成模块、知 识库管理模块、知识检索模块、分类导航模块、个性化服务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第三、 基于档案知识库提供档案知识服务是档案知识库构建的根本目的。本项目构建的档案知识库 提供的档案知识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和知识的浏览和查询、回答决策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 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以及其他职能高级服务功能。 三是档案知识库的实施保障。首先是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保障,其次是稳健的组织体系 和专业的建设人才团队保障,再者是资源保障,包括经费、档案知识资源等;最后是档案知
212 识库构建的技术保障和标准化体系保障。 三、成果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政府领导进行深入的决策需求分析研究基础上,借助知识工 程相关方法和技术,构建档案知识库系统平台,最大化实现党政机关档案部门所存档案资源 的知识价值,提升档案资政等服务功能,这是我国档案管理方式的一大创新。 第一、将档案知识库的构建同领导决策需求结合,即运用软件工程等分析工具将领导决 策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档案知识库联系在一起,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从信息科学、 管理科学、计量学等多学科交叉结合的角度,来审视领导决策时的决策特点、需求,决策行 为模式、规律,以及领导在决策时的行为、心理特点等,进而通过档案知识库的构建来实现 档案知识的资政作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所建立的档案知识库将更具有可用性。 第二、本研究所要实现的档案知识库将档案粒化为档案知识单元,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和知识处理技术下,构建主动式、交互式档案知识库,在研究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同类研究中进行深入研究还是第一例。 四、成果应用情况 1.2016 年 6 月 29 日,国家档案局李明华局长在阅悉报告后批示:“在档案系统贯彻落实 五大发展理念,搞好三服务工作,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领导决策的档案知识库建设 研究的报告》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建设性。请绍忠、爱民同志、馆室司阅研。” 2.2017 年 8 月 2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图书资料室对该研究报告的采纳证明中指出, 报告中关于领导决策对档案知识利用需求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对其为中央领导提供决策支 撑材料时提供了较好的指导和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办档案图书资料室为更好地将该学 术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还专门邀请了张斌教授以报告为基础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各单 位档案干部进行了《档案知识管理与领导决策》的专题讲授,对推动中央档案工作的发展起 到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3.2016 年 12 月-2017 年 12 月,北京市档案局(馆)、安徽省档案局、四川省档案局、 浙江省档案局(馆)、天津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局(馆)、苏州市档案馆和苏州市工商档案 管理中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等 8 家档案局(馆)对研究报告中领导决策对档案知识库的需 求分析、档案知识库的构建过程和功能实现、档案知识库的实施保障三个部分,根据局(馆) 实际情况,进行了择善采纳使用,对促进各局(馆)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系统的转型升级, 实现档案服务模式从档案信息服务向档案知识服务转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借鉴和 方法指引。
213 4.2017 年 3 月-2017 年 12 月,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 司 2 家企业和中国兵器工业档案馆、中国石油档案馆两家大型央企档案馆根据其单位实际情 况,对研究报告中关于领导决策对档案知识库的需求分析、档案知识库的构建过程与功能实 现、档案知识库的实施保障等部分核心观点和学术思想进行了采纳使用,对推动 4 家单位档 案信息化、深度开发利用档案,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产生了良好的指导价值和借鉴作用。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路径及价值研究 ——《档案穿越》创意案例探讨 本项目是国家档案局 2015 年下达的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5-R-39),由江苏省档案 局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完成,从 2015 年 06 月申请立项至 2017 年 04 月完成研究成 果,共历时近 2 年。2018 年 1 月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2019 年 10 月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 技成果二等奖,得到了业内外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项目通过对《档案穿越》这一创意案例的研究,界定了档案文化产品及相关概念,探索 出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基本路径、方法、程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试图探求档案文 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品的规律,弥补国内档案文化产品理论研究而实践不足的缺憾,开拓了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性研究的新视角。 一、项目研究背景 文化为本,档案为根。档案为国家守历史,为社会恒记忆,具有文化强基的作用。十七 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任务。档案蕴含着我们初心和历史真理,对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 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和传播者。随着全国各地档案文化发展如火 如荼地展开,开展档案文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适逢其时、正当其时。 1989 年阿迪发表的《档案文化意识:理性的呼唤 ——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思考》 一文,首次将“档案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此后以文化视角研究档案现象就成为学界、 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2012 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题为“档案与 文化建设”的演讲中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档案强国;档案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概括 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档案转换为文化产品,二是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三是为文化建 立档案,四是建设档案文化。《档案穿越》由江苏省档案局(馆)与扬子晚报联合推出,作为 一个成功的档案文化产品塑造案例,其选材、创作过程不仅千锤百炼,线上线下宣传推广的
214 效果也得到群众热烈反响。成为江苏省的特色档案文化品牌。以《档案穿越》的成功为契机, 我们开展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路径及价值研究。 二、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研究。(1)全面系统的阐述档案文化产品的 概念、含义和类型。(2)把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以江苏省 档案局(馆)与扬子晚报联合推出的《档案穿越》为案例,探讨如何把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 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使档案文化在文化大发展中具有一席之地,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品 牌。(3)探讨档案文化传播规律。研究分析档案文化传播的现状和趋势,准确把握受众需求 以及传统传播方式规律,深入分析档案文化传播环境、传播媒介和社会需求现象,探索如何 依靠理念驱动、实施品牌战略、合作共赢模式,通过互联网和大众传播方式,实现档案小众 文化变成大众传播。(4)探讨档案文化产业化可行性。档案文化产业就是档案机构及其所认 可的相关单位生产档案文化产品,提供档案文化服务的企业经营性活动的集合,是档案事业 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等相互融合的结果。它是档案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档 案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研究主要成果 (一)《理论与实务: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探究》 全书共分为三篇十章。第一篇为档案文化产品概述,对档案文化产品及相关概念进行了 界定,分析了档案文化产品的一般和特殊价值,并将其与相关文化产品的价值进行比较。第 二篇为理论篇,论述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所依据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档案价值理论、资源整 合理论、使用艺术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等;阐明了某一档案文化产品开发 所要经过的创意与策划、资源挖掘与组织、制作与生产、审核与登记、宣传与推广等基本开 发程序。第三篇为实务篇,包括六、七、八、九、十五个章节,也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第六、 七章节分别从主体视角和产品视角两个不同的切入点论述了如何对档案文化产品进行开发; 第八章针对《档案穿越》这一创意案例,对其选题、创作、宣传等进行深度剖析,总结经验 启示;第九章将目光转向国外,选取国外档案文化产品运营的典型案例 —— 美国国家档案馆 线上购物平台,分析其产品类型、档案元素的符号化表现以及档案网站功能的拓展,总结对 我国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启示。第十章为相关文化单位开发文化产品的经验介绍,选取了北 京故宫博物院运营的线上“故宫淘宝”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精品网站二者进行研究和比 较,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有所助益。
215 国内对档案文化产品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无将某具体档案文化产品作为案例 研究其选题的先例,缺乏完整的开发途径与思路的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分 析,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完整阐述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基本程序,从产品和主体两个角度 深入分析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二)系列论文 1.蒲婧翔. 档案文化产品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黄慧娴. 档案文化产品的选题研究 —— 以《档案穿越》为例 3.李坚.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产品宣传探究 —— 以 “ 故宫淘宝 ” 为借鉴对象(已发表于 《档案与建设》2017 年第 4 期) 4.陈美斯. 美国国家档案馆档案文化产品宣传路径研究 5.陈逸寒. 档案网站专题调查路径与程式研究 6.谷越飞.一本弥漫档案和新闻纸香味的好书(腾讯大苏网总裁) 7.丁亚芳.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穿越《 中华读书报 》( 2013 年 10 月 09 日 04 版) 8.景红.影响的力量--档案穿越出的文化创意典型案例(南京大学“档案穿越”案例课题 组) 四、创新与不足 项目通过对《档案穿越》这一创意案例的研究,界定了档案文化产品及相关概念,探索 出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基本程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弥补了目前国内对档案文化产 品理论研究过深而实践探索不够的缺憾,实现档案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开拓了档 案文化产品研究的新视角。 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 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档案文化产品的概念、含义和类型。档案文化产品是指档案机构以库 藏档案资源及其相关档案元素为素材,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加工生产的、面向公众的档案 文化衍生产品。不同于以往对档案文化产品的表述,此定义更加准确全面的揭示出了档案文 化产品的深层内涵。通过“活化”档案资源成为文化资源后借助现代媒介大力传播,成为具 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可以以文创理念策略将档案符号进行审美转换,使之审美化、意义 化和价值化。实现传统档案资源现代传播的普遍化、大众化和现代化,更好的促进档案小众 文化走向大众消费,满足人们在物质需要之后的高级精神需求,档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 现象而是实实在在成为一种生产力。 创建了档案文化产品新的体系,主要表现在:(1)形成了档案文化产品科学的分类方案,
216 即将档案文化产品形态分为 “ 物质型 ” 和 “ 非物质型 ” 两大类,下分“物质型——工艺品”“物质 型——工业品”“物质型——艺术品”“非物质型——平台类”“非物质型——其他类”五个小 类。(2)提出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完整流程,分为五个基本开发程序:产品创意与策划、 资源组织与挖掘、产品制作与生产、产品审核与登记、产品宣传与推广。 第三,创造性运用《档案穿越》创意案例的研究价值。首次提出档案资源开发进行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方案,是实现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路径及价值有效途径。利用《档 案穿越》案例“解剖麻雀”的思想和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研究,通过档案与媒体之间高度 融合,从中总结出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一般性规律,有效解决“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 产品的创新”难题。使档案资源从静态转为活态,激活其中的传播价值、现实价值,从而“盘 活”档案文化资源,使其不再只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凝固、静止的过去,而是增加塑造历 史未来的可能性。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样式,以新闻叙说档案,用故事讲述历史, 艺术地演绎历史与现实的穿越,使档案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样式,对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和转换规律 探索上具有开创性,建立起以档案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文化传播机制和实现路径。推动档 案部门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觉醒、文化自信,推动档案管理思维从传统编研向大众传播上转 变、管理方式从重视馆藏保管向守护社会记忆上转变、管理模式从注重实体管理向价值管理 上转变,推动整个行业社会化转型、战略式调整。 第四,首次针对档案文化产品进行了面广、量大、内容全面的网络调查,调查对象涉及 到所有中央级、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级市综合档案馆网站、 部分档案工作水平较高的外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等共计 109 个网站,汇总到的档案文化产品达 到2033项。 第五,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文化产品的市场寿命分为四个阶段:投入期、 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从产品经营的角度来指导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另外,以档案文化 产品生命周期为主要线索,系统阐述了在不同的开发周期所涉及到的各类基础理论,为指导 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项目研究的不足有两点:一是未能将著作中提出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规律性程序进行 实证研究论证,从而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二是对“档案文化产业”仅探讨了其可行性和发展 对策,未做深入研究。 项目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概括总结,为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丰富了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理论,促使理论回归实践,对档案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7 五、项目推广应用 我们始终秉承“创意档案”理念,坚持聚融创变,努力打造融通内外的档案新概念新表 述,推动档案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档案文化, 与大众的期望互动,让沉睡的历史醒来,使档案活起来,让历史走出来! 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扩大《档案穿越》作为江苏大型档案历史文化专版的影响力,全国 60 多家新闻报纸以及影视媒体纷纷学习或借鉴。仅江苏 13 个设区市都市报与档案部门合作 开设了地方档案文化专版,县级市如皋市档案馆与上海《新民晚报》开辟了档案文化专版。 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上万家境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或转载,产生了巨大的社 会影响力和媒体效应,也成为新兴媒体关注和传播的焦点。“档案穿越”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现 象级传播,预示着一种新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具有可喜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价值。同时, 进一步阐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和更大意义,在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发掘和传播。 南京大学将《档案穿越》列为档案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在全国开创了档案文化传播案 例教学的先河。 (一)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通过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作为。 抓住全民族抗战爆发 80 周年,连续公布馆藏抗战档案百余件和“徐州审判”系列档案,推送 《档案中的江苏抗战》《新四军在江苏》、“国家公祭日”微信系列专题,全面介绍江苏抗敌、 历史审判、南京大屠杀惨案真相等内容,获得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奖提名奖。建军九十 周年,与南京军区、江苏广电总台等共同策划的大型新闻行动《老将军的故事》,通过讲述老 将军身经百战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推出“木头的传说”等系列 专题,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推送“档案中的孙中山”专题, 充分展示档案独特价值。用档案服务重大活动,2018 年参与主办“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图片展”,2019 年参与主办“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成就展”,努力贡 献档案智慧和力量。创造性举办“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评选全省 100 户能够 反映江苏改革开放 40 年奋斗历程、家庭变迁和生活变化的江苏最美家庭档案,社会影响广泛 而深远。 (二)强化内容,深植文化之根 再现江苏悠久的人文历史,提升档案文化独特的历史价值。寻找有温度的档案题材,让 死档案变为活资源,先后推出《册封宴》《以笔为枪》《我的传奇》《过云楼》等 30 多部专题
218 片,艺术地弘扬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册封宴:舌尖上的主权》专题片,通过 300 年 前清康熙帝册封琉球国王尚敬时留下的一份档案,还原钓鱼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的真相,用 美食宣示了 300 年前的大国主权!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与省法院、现代快报、南师大法学院联合编纂《民国法院审判实录》,科普式传播现代法治理 念,在全国法律界引起轰动。与省内 13 个设区市及部分区县档案馆联动,推出“档案见证江 苏解放历史”系列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三)创新档案宣传新概念新表述 一是加强微视频产品开发。以视频形式讲述档案故事,传递核心价值观,来满足大众的 主流需求。联合有关单位推出“红色丰碑”——寻访影视剧英雄原型全媒体行动,全网传播 达 2.7 亿人次,获得江苏省新闻一等奖。推出了《“九九为功”大型全媒体行动》,聚焦从建 党之初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道路上,江苏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各个领域接力奋斗,取得伟大 成就的时代华章。二是拓展合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拉近与公众距离。与腾讯网联合 举办谈话类节目《独家开讲》(第一期)网络直播,通过精彩的档案故事,传承家风家训共同 寻找家庭、城市乃至民族的文化根脉,收视量达到 260 万。三是强化传播方式对象意识和亲 和力。增强文创原创性,引领和塑造受众的审美习惯。先后打造微信版“江苏档案文化专题 片微播季”,推出双语版系列“璀璨遗产、记忆江苏”。使微信公众号更加形象化、故事化、 视听化。2018 年“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荣获第三届全省新媒体运用创新奖。创造性推出全 国首部开放式大型全媒体编纂档案《战疫·苏史记》,“为英雄建档,让英雄留名”,沿袭中国 史学体例,分“纪”“表”“传”“志”四大板块,从档案和新闻双重视角对江苏战疫“伟业” 进行全过程记录、全方位宣传、全员式参与,得到了省委娄勤俭书记和国家档案局陆国强局 长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全国档案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获得 2020 年度江苏省宣传思想 工作创新提名奖。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承担完成。 一、主要内容 社交媒体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日益成为公众获取资讯、与民众互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档 案文化资源建设和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档案文化资源是能展现档案实物特征、体现档 案文化特质、反映档案管理规则、凸显档案专业意识、承载档案价值诉求的各类文化资源。 本成果从档案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核出发,提出必须以资源建设为核心,立足社交媒体特征和
219 用户需求,构建资源建设与传播协同一体档案微传播理论体系;明确评价资源建设效果的组织、 质量两个核心点,创新传统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从组织、定位、运维三个维度构建 档案信息微传播模式,建设适应社交媒体传播的档案文化资源。 (一)理论研究 1.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该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的必要性。一是社交 媒体是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和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充分挖掘社交媒体功能并建设、传播 档案文化资源,是实现档案部门宣传工作创新的重要模式,也是满足公众对档案服务新需求 的重要路径。二是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由于档案自身的文化价值存在,档案部门被赋予了 文化传播者的使命,这就需要档案部门担负起主体责任,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新技术手段, 建设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档案文化产品,面向广大受众传播档案文化。 2.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研究 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档案部门一项重要工作。成果分析了社交媒体对档案信 息资源建设的影响,指出社交媒体不仅使档案用户及其信息需求发生改变,也为档案文化资 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途径。因此,针对我国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之中的问题,成果 从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整合、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对当前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 创新方式展开实证分析。 3.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研究 成果分析了社交媒体档案文化资源传播模式的理论依据,从组织、定位、运维三个维度 构建了档案信息微传播模式。档案信息微传播组织作为传播主体,有个人和团队两种。只有 针对受众需求,结合自身条件,明确定位,开展符合其“身份”的传播活动,才更有利于档 案信息的精准定向传播。因此成果依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构 建了档案机构社交媒体文化传播模式--社交媒体档案文化传播双层互动反馈机制。 4.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特色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 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建设了微电影、微视频、非遗档案、口述档案等多种新形 态资源,围绕多元化创新性成果分析各类新形态档案文化资源传播的差异性,研究媒体传播 矩阵及裂变式传播效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 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策略。 (二)实证研究 1.微电影资源建设与传播探索
220 2018 年 6 月 9 日,项目组全程创作、拍摄及制作的河南省首部档案题材微电影《兰台春 讯》。微电影一经播出就广泛传播,在腾讯视频播出首日点击量就突破千次,且点击量在不断 上涨。受到档案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河南九套电视台对其进行大力报道,并于当晚黄金时间 19 点 37 分播向全国。除此之外,各大知名档案学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以及中国网、 中国娱乐网、中央光电总台等知名网络媒体也争相对《兰台春讯》首映进行报道。微电影将 档案学和档案工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了社会各行业面前,让人们更加了解档案的 重要性,是对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档案文化社会传播的积极探索。 2.档案展览资源建设与微传播探索 2018 年 6 月 26 日,项目组全程参与设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航空工业创立之初大型 史料展”。此次展览以珍贵老照片和史料为凭制作了近 200 块展板,充分展现了航空工业的艰 苦创建历程,追寻航空人不忘“航空报国”的初心,也展现了航空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 守史、为航空工业武器装备研制服务”的初心。展览一经开启,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时被黑龙江新闻综合频道、“航空记忆”微信公众号、国际在线、搜狐网、中国档案资讯网 等多个社交媒体与网站报道,既使航空档案被更多的社会用户所了解,扩大了航空档案的社 会影响,更践行了利用社交媒体矩阵进行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与社会化传播共享的创新。 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库建设与微传播探索 2018 年项目组围绕河南非遗档案资源开展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与新媒体传播尝试。 首先立足最受用户欢迎的信息形式需求,制作了符合社交媒体传播属性的各种非遗档案文化 内容形态,如图文、视频、MAKA 图片文字等。其次开通“河南非遗档案”微博账号,不断更 新有关非遗的内容和资源,积极与用户互动。此次尝试实现了利用社交媒体推动非遗档案资 源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内容再造,把古板的档案转化为了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并 进行了网络化、社会化传播。 4.口述档案资源库建设与微传播探索 2017 年伊始,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旨,项目组与航空工业档案馆合作采集了近 30 位“三 线建设”者的口述档案,初步建设了“三线建设”口述档案资源库,保留了国家重要历史时 期的记忆,展示了“三线建设”时期航空人的卓越奋斗历程,彰显三线建设者“航空报国” 的初心和使命,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此次资源建设与开发得到信管学子微信公众号、 国际在线、搜狐网等多个社交媒体与网站宣传,是利用社交媒体矩阵创新口述档案资源建设 与社会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 5.“画说档案系列漫画”的建设与微传播 2016 年以来,项目组为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特色资源建设与传播的理论与新路
221 径,发起了以专业师生为主体的“画说档案系列图文”创作和发布活动,创建了“档案图志” 微信公众号,并探索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方法。此次活动共创作了以档案学理论知识为题材 的档案漫画 100 余幅,形成了相关文案,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画说档案系列 图文”系列漫画首发于“档案图志”微信公众号,一经发布即引起了档案界的关注,被“档 案微传播”“档案管理”“枣庄档案”等微信公众号转载,被《档案管理》(中文核心期刊)连 续转载,被引入专业教学内容。 6.抖音视频资源的建设与微传播 2019 年 6 月 9 日,项目组为庆祝第 12 个“国际档案日”,发起了以郑州航院档案学专业 学生为主体,档案文化抖音作品集体发布活动。此次活动围绕档案、档案文化以及档案衍生 文化为传播主题,以抖音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以传播档案优秀文化、传递档案文化遗产保 护思想为主要目的。近百份抖音作品一经发布,迅速得到众多网络用户的点击、观看和点赞, 有近 5%的作品一天点击率达到 1000 多次以上。项目组为了鼓励档案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热情, 还评出了抖音优秀作品,调动了学生对专业投入的积极性,并对主动推广视频传播显示了积 极性。本次活动是依托网络环境,借助抖音新媒体共享档案资源,并创新传播方式以及扩大 档案影响力的一次实践新探索。 二、取得成果 (一)学术思想的创新 1.在学术思想上 本成果认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和传播是数字时代档案机构充分挖掘档案文化价值,营造 档案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策略,必须建立协同一体、相互支撑的理论与实 践策略体系,探索不同类型档案文化资源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建设模式与传播路径,梳理出 更具普适性的规律和理论模型。 2.学术观点上 本成果认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满足用户体验式需求的重要手段, 建设符合社交媒体传播属性的各种最受用户欢迎的档案文化内容形态,以及话题性、热点性、 新闻性的档案文化资源,才能引爆档案的传播效应,推动档案内容的广泛传播。
222 (二)具体成果内容形式 1.学术论文 11 篇 序 号 作者论文题名期刊名年份、期、页 论文级别 1 朱兰兰, 裴佳勇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档案 信息资源建设探讨 档案学研 究 2015 年第 5 期 82-86 页 CSSCI 2 朱兰兰, 任琼辉 档案信息微传播初探 档案学研 究 2016 年第 5 期 99-102 页 CSSCI 3 朱兰兰, 李冬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 资源开发方式的创新 档案管理 2016 年第 6 期 46-48 页 北大核心 4 朱兰兰, 王梦思 论新媒体时代档案文化 价值的发掘与传播 档案管理 2016 年第 1 期 17-19 页 北大核心 5朱兰兰 对我国档案网站信息资 源建设的思考 档案与建 设 2015 年 第 12 期26-28页 北大核心 6祝洁 省级综合性档案馆政务 微博现状研究 兰台世界 2015 年 第 17 期 114-115 页 北大核心 7祝洁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档 案机构信息传播策略研 究 创新科技 2015 年第 8 期 94-96 页 北大核心 (2011 版) 8高大伟 档案科普信息资源开发 初探 山西档案 2018 年第 3 期 35-38 页 北大核心 9高大伟 画说档案学(一):从“信 息洪流”到“数量种类” 档案管理 2017 年第 4 期 84-87 页 北大核心 10 高大伟 画说档案学(二):从“形 态维度”到“可能空间” 档案管理 2017 年第 5 期 81-84 页 北大核心 11 高大伟 画说档案学(三):从“工 具价值”到 “生命密码” 档案管理 2017 年第 6 期 81-84 页 北大核心 2.特色档案文化资源建设 在实证研究上,成果建设了《兰台春讯》微电影、“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库”、
223 “画说档案系列漫画”、“三线建设口述档案资源库”等特色档案文化资源。 三、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相结合,紧扣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 和“传播”两条主线,探索不同类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模式与传播路径,总结出了一套行之 有效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策略,应用于档案部门、 政府决策、高校档案教学研究等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推动了档案部门资源建设 成果在河南省档案馆数字档案馆项目、河南档案信息网运营、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以及 航空工业档案馆档案展览、档案微信公众号运营等工作中得到应用,有效地发挥了指导和引 领作用。 (二)发挥了政府决策参考作用 “河南省非物质遗产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研究报告得到了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广智同志 的批示。 (三)反哺档案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兰台春讯》微电影被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画说档案系列漫画”被“档案微传 播”“档案管理”“枣庄档案”等微信公众号转载,在《档案管理》(中文核心期刊)连续转载, 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三线建设口述档案资源库”成为航空工业系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三 线精神的重要素材等,都发挥了反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及归档接口研究 “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及归档接口研究”项目是由浙江省档案局与上海中信信 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国家档案局 2017 年科技项目计划,旨在全省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改革行政审批全流程网办形势下,研究建立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及 其电子文件归档接收统一平台,探索实践行政审批事项文件材料电子化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 接收工作。 一、研究背景 2017 年初,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全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浙江政务 服务网为平台,全面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政务办事大厅与浙江政务服务网融合发
224 展,提高政府办事和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通过让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和企业 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梳理公布了第一批 “ 最多跑一次 ” 事项 40961 项, 到 5 月浙江政务服务网办结行政事项就达 3000 多万件,至今全省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呈几何数递 增。为规范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管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同年省府 办发布《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对本单位在浙江政 务服务网上运行并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及时进行归档,行政机关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办 结归档的加盖可靠电子印章的文书类、证照类等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为此省档案局组织开展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科研攻关,探索促进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 文件归档工作有效开展。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电子 化归档工作有利于推动政务大数据管理、长期保存,促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和共享开放, 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成果 本项目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 、研究制订我省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 项目组全面梳理确定了省级行政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通过深入调研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的建设应用情况,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在申请、业务受理、 审批、办结、结果送达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哪些材料需纳入电 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对这些归档文件明确归档规范要求,以确保进行归档的行政审批业务档 案的齐全完整。浙江省档案局制发《浙江省档案局贯彻落实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管理暂 行办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规 定,制定本单位在政务服务网及自建平台上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要求,报同级档 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定。” 2017 年、2018 年 41 家省级行政部门九大类行政权力共 700 个 事项完成了行政审批事项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的申报及审批,在浙江政务服务网 线上“办结预归档子系统”完成了各事项文件材料应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的参数设置,各市、 县随后参照省级部门行政事项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进行了审定与配置。
225 图 1 行政审批事项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制定流程 归档范围制定流程 同级档案行政主管单位行政机关 开始 确定本单位的权力清 单和责任清单 上报 业务部门制定归档范 围和保管期限 各事项归档范围和保 管期限汇总 法规部门审核补充 业 务 部 门 档 案 部 门 法 规 部 门 形成本单位归档范围 和保管期限 审核确认 审核通过 结束 接收审核意见 否 2 、探索实施“单轨”和“双轨”相结合的政务服务网行政审批类 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模式 项目组针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实际运行状况,提出了“单轨”和“双轨”两种单套制归 档模式:一是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全流程在线受理审批事项,实施电子文件“单轨”单 套制归档管理方式;二是当前政务大厅办理窗口受理纸质申请材料、网上进行审批的事项, 采取纸质申请材料以纸质形式归档、电子审批材料以电子形式归档的“双轨”单套制归档管 理模式。课题组对于以电子文件形式提交审批的事项,通过流程制度规定、技术保障实现单 套制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及可靠性,同时针对当前一些便民服务现场受理场景,课题 组提出了“双轨”单套的归档模式,办理阶段以电子形式提交材料或者以纸质形式提交的身 份证复印件等材料通过数字化扫描上传后,采用电子形式归档;以纸质形式提交的如项目立 项报告、项目方案书等类型的专门材料,原则上以原载体形式归档。这种归档模式有效避免 了行政审批材料电子、纸质重复归档的问题,提升办事效率,同时也顺应了“最多跑一次” 改革中“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要求。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现实背景下,采取 这两种归档管理方式作为过渡,并向全程网上办理的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管理方式并轨发展。
226 3 、形成系列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业务流程和数据交换接口技术规范 在课题研究和操作平台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浙江政务服务网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系 统功能要求》、《浙江政务服务网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元数据方案》、《浙江政务服务网行政 审批电子文件归档数据交换标准》、《浙江省省直单位虚拟档案室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系列 归档业务流程与数据交换技术规范,以指导各部门及各市、县浙江政务服务网统建平台行政 审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效实施。 为了统一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齐全完整,课题组研究制定了标准 的存档信息包结构,并基于该结构完成政务服务网网上审批以及各部门业务系统归档电子文 件交换接口设计,顺利实施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和长期保存。目前该存档信息 包结构已经在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和各行政机关专用审批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中进行了实 践应用。基于该结构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政务办事 “ 最多跑一次 ” 工作规范 第 3 部分 政务服 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数据规范》(DB33/T 2036.3—2017)已经发布。 图 2 电子文件存档信息包结构示意图 4 、搭建应用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与接收平台 项目组研究过程中同步完成了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归档与接收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电 子文件办结预归档子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处理子系统、虚拟档案室子系统和电子档案移交接 收子系统。其中,电子文件办结预归档子系统无缝嵌入省政务服务网统一平台,对行政审批 事项电子文件进行“办结并归档”一键式归档;电子文件归档处理子系统按照对接统一的数 据接口标准开发了政务服务网与部门数字档案室之间的数据对接接口,实施数据交接四性检 测,确保政务服务网的检测合格的办结审批事项相关存档信息包同步接收到虚拟档案室系统。
227 同时,平台各子系统充分运用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时间戳、四性检测等技术推进行政审批 类电子文件归档“单套制”,实现全流程“网办”、“掌办”行政审批电子文件的“一键式”归 档与管理,服务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 图 3 电子文件归档与接收平台的系统总体框架 归档参数设置 归档材料 设置 保管期限 设置 档号设置 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与接收平台 办结预归档 电子文件归档处理 用户权限管理平台组件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平台系统配置平台 虚拟档案室 预归档管理 自动归档 盖时间戳 手动归档 归档查询 数据采集时间戳校验 数据包解析 四性检测 归档数据查 询 归档统计 数据整理数据分类 档案收集档案管理 档案检索 利用管理 业务监督全宗管理 档案鉴定档案统计 支撑平台/软件 四性检测工具 通用文件浏览器 时间戳服务 身份认证服务 预归档库归档库 档案室 资源库 数据层 档案馆 资源库 电子档案移交接收 电子档案采集 四性检测 电子档案接收 电子档案移交 三、推广应用成效 省档案局把项目成果推广与推动全省“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电子化归档工作紧密 结合,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 1、推动档案工作深度融入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大格局。 省委、省政府把电子化归档 工作定位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础支撑,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相关法规标准、工 作部署、项目建设和通报考核,实现平台互通、数据共享。2018 年省委 1 号文件《中共浙江 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快推 进电子化归档工作,建成省、市、县(市、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统一平台,加 快形成政务事务在线办理、归档、保存、共享、利用的长效机制”。《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8 年工作要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 公厅关于印发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2018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等文件都明确由省档案局牵头做好电子化归档工作。行政服务事项电子化归档要求纳入了《深
228 化数字浙江建设 2019 年工作要点》、《深化数字浙江建设 2020 年工作要点》,并列入数字政府 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2、强化了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依法监管。“最多跑一次”事项电子化归档 工作依托政务服务网平台,覆盖了全省 4000 多个政府部门 12 万余项审批服务事项,包括行 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结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和其 他行政权力等 9 类行政权力事项。在原有的档案管理体系中,相当部分行政事项文件材料从 未归档或长期处于失管状态。通过开展政务服务网电子化归档,对各部门“最多跑一次”事 项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审批、归档模块配置、归档管理统一平台建设应用,实现了对各部 门“最多跑一次”事项电子化归档“归什么”“怎么归”“归得怎么样”的全面、精准监管。 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全省共归档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 1019,5340 件。 3、加速了档案工作数字转型进程。 一是电子形式逐步取代纸质形式成为档案的主要载体。 浙江政务服务网自 2014 年 6 月上线以来,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全流程网办率已达 90%以 上。其他部门自建的业务系统如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社保、婚姻登记、投资项目审批、竣 工测验合一等系统等形成的电子文件更是海量级的,归档管理并接收的电子文件占比越来越 高。二是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成效明显。各地抓住建设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统一平台 的机遇,加大了对档案信息化的投入,数字档案馆(室)步伐明显加快。截止到目前,全省 90%以上的档案馆建成或升级了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与接收系统纳入 了数字档案馆统一建设。同时,我们还通过部门数据仓向省大数据中心归集政务公共数据提 供便利服务,如民政部门汇集共享婚姻档案数据等,直接为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助力。 基于大数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开放和应用的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开放和应用的研究项目,由宁波市卫生信息 中心、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宁波市档案局共同承担完成。 一、项目研究背景 2016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了健康中国的重要讲话内容, 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7 年 10 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电 子健康档案,记录和反映人民群众健康信息的专业数字化档案,体现了有效的健康服务和医 学价值,对全民健康发展发挥着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省卫生计生部门已明确提出要加 大推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推进为民、便民、利民的信息化项目
229 的研究和应用。新医改首次将信息化纳入方案中,提出“要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 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 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因此,建立以居民诊疗档案和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市级医疗卫 生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业务条线、跨地域层面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 使相关信息系统 都能融入其中,保证健康档案长期具备生命力,将成为拓展业务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 趋势。但由于大部分城市没能实现本市范围的互联互通,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如门诊信息、 住院信息、公共卫生数据、体检数据、慢性病管理数据等,存储在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 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中,无法将数据整合起来集中管理的情况下,会大大的降低这些数据的使 用价值,无法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数据做统计、分析、预测等工作。未形成全市联网管理的健 康档案在居民的居住地改变时,往往在原建档地成为“死档”,在新居住地还需要重新建档, 而且该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接受健康服务的“信息链”中断,不利于居民的健康管理。此外, 由于过去没有全市统一的健康档案建设计划,各区县分别开发的健康档案应用信息系统中健 康档案的定义和编码不一致,难以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难以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初衷。 二、项目研究内容 1、基于电子身份认证的信息整合机制 根据原国家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 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的要求,我们以就诊患者个人为核心,以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大数 据技术为依托,规范统一各类就诊患者的电子身份唯一识别机制,加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 信息整合,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以建设大数据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现共享开放应用 的目标。 2、电子健康档案大数据建设的基础保障 建设完善了统一的医疗卫生专网,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标准和多层次保护级安全机 制为依托和保障,建设推进数字化集成平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运行,同时建立居民身 份认证唯一识别机制,推广发放宁波市居民健康卡,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集成,为 电子健康档案大数据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大数据下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开放和应用模式 向居民开放为其提供便捷信息服务。大数据体系下的电子健康档案,将使连续、动态地 了解居民健康信息成为可能,居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本人的健康档案信息,了解自己各
230 阶段的健康状况和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从而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主动识别健康危 险因素的能力,达到预防为主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台调阅到患者健康档案信息, 从而了解其历次诊疗信息,在为患者诊治时还可获得重复检验、检查提示等;助力社区家庭 医生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进行居民健康评估工作;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利用健康大数据, 以疾病档案为核心,进行主题分类建设和研究;妇幼保健部门可以利用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 优质的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服务等。 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能提供保障。在健康档案大数据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可以实现全面监管职能。规划建设以健康大数据为依托的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项目, 有效应用包括健康档案信息在内的各类大数据,建立医疗机构综合监管主题库,将有利于进 一步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维 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三、项目的特点 1 、创新健康档案大数据构建方式 项目以原国家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为建设标准,基于信息化 和大数据技术,依托宁波市智慧健康建设体系,同步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研究,有效 降低建设难度,提高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实现全面提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完整性和 高速响应性,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的开发利用。采用 Hadoop 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市健康大数据平 台,选用了 EDH(Edata Data Hub)大数据平台为底层数据存储架构,为所有服务提供 SQL 操 作。健康档案数据选用了 EDH 中的 InceptorSQL 和 Hyperbase 组件进行存储和交互式分析。 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设大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健康档案浏览器,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应用的功能。 2 、创新健康档案大数据在各领域共享应用模式 大数据下的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医疗机构共享开放协同;卫生专业人员利用健康大数 据,以疾病档案为核心,建立各类疾病主题库并进行研究;助力家庭医生提供全程健康管理 服务,开展居民健康评估工作;为妇幼保健部门建设母子健康手册提供数据保障,推行妇幼 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接入浙江政务服务网为“最多跑一次”提供健康档案相关数据,推进“一 证通办”的便民服务;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对商保机构的业务开发工作等。如健康大数据与公 安部门对接有助于公安业务开展;与保险部门合作开展保险快赔等。研究总结的电子健康档
231 案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模式,为未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和共享应用开辟一种途径,从而 实现大数据时代电子健康档案体系的不断推进,引领数字健康、智慧健康的新发展。这些技 术、方法和模式适用于各级城市卫生领域,对全国各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3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该项目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确保收集的电子健康档案质量准确、可靠、有效的 前提下,依附于健康大数据平台加以运行和应用,为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和民众查询利用电 子健康档案,提供更加完整、规范和连续的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为健康档案信息共建 向共享方面转型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首先,从社会层面,项目研究成果 在维护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上将发挥更大作用,使居民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医疗 服务,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提升政府社会形象。第二,从技术层 面,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利用二者可以有效提高社会化综合服务的 效率。第三,从经济层面,直接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并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 少群众就医经济负担。另外,从科技项目组织层面,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由计算机技术、档 案管理、医学等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覆盖了完成本项目所需要的人才及资源。 四、项目研究成果运用 项目的应用,促进了大数据下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共享开放应用,改进宁波市医疗服务 模式,为落实宁波市医改政策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可以推动条块之间、医防之间、机构之 间的业务联动,整合卫生服务资源,促进疾病的综合防治,提高医疗服务优质资源的集约 化 程度和辐射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较好地发挥健康档案在疾病预防、健康保 护、健康促进等方面作用。 项目的实施,有效节约卫生服务资源, 提高医疗效率。电子健康档案的互通将有效减少 过去由于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的院际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等问题,直接减少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使病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解决长 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通过完整的电子健康 档案探索宁波市民市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 踪服务,利用网站、手机、电话、数字电视等途径为市民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 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将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 一生、服务一生的功能。 项目研究医学健康数据研究价值获得新突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使大量极富科学价值 的病历资料,以计算机能方便处理的结构形式,存储和组织起来。能在更大范围、更快速的
232 累积同一病例的大样本资料, 利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能更便于从中挖掘出宝贵的医学信息, 有更大的可能从中发现有医学价值的信息,产生医学突破,为攻克医学难题、防病治病服务。 “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在乡村,乡土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层面。保留至今的古 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地,从档案视角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台州市档 案局、台州市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承担完成的“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研究项目,以 台州古村落为对象,以古村落档案资源的主动建设与深度开发为基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 行资源采集、加工、组织、开发利用和创意呈现,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理 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开拓了数字时代利用档案资源进行乡土中国文化记忆构建的新路径。 项目以台州代表性古村落——高迁古村为例,对上述路径进行落地应用,建设了“记·忆高 迁”专题网站和数字档案资源库。 一、项目研究内容 1.提出“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总体规划方案 “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总体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以下 5 个部分的内容: (1)提出古村落数字记忆平台“前站后库”的总体设计架构。“前站”以专题网站为中 心,提供村落丰富完整的叙事脉络和内容体系,是对古村落文化的主动系统、多维具象的推 送;“后库”即古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库,向前端网站提供资源,具备资源组织、长期保存、语 义关联和数据挖掘等功能。 (2)提出古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流程与方法,为古村落资源调查、本体构建、数字档 案资源采集、数字档案资源组织等环节提供规范可行的方法与工具。 (3)提出古村落数字档案资源库构建方案,建设古村落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 括数字档案资源的入库、组织、关联整合、开发利用、可视化呈现、长期保存等功能。 (4)提出古村落网站设计与呈现指南,为从栏目设计、内容编纂、文本阐释与数字创意、 内容控制至脚本编制的整个过程提供指导思想和操作规程。 (5)提出古村落数字创意产品开发指南,对数字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工具进行分析, 根据数字资源与数字产品研发技术工具的匹配性,提出古村落数字创意产品的研发思路。 2. 制定“‘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工作规范文件 项目制定的工作规范文件有以下几类:
233 (1)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台州古村落口述资料元数据规范》《台州古村落照片资料 元数据规范》《台州古村落文献资料元数据规范》等。 (2)古村落领域本体和命名实体规范。古村落领域本体对村落及其八大子类、村民及其 六大子类、村文化及其三大子类,共六十四个领域概念及概念间关系进行了界定和形式化表 达。古村落命名实体规范主要包括:《古村落人物实体抽取规范》、《古村落位置实体抽取规范》、 《古村落时间实体抽取规范》、《古村落事件实体抽取规范》、《古村落实物实体抽取规范》等。 (3)数据库规范。主要包括:系统模块建设标准、程序语言与编写标准、资源可视化组 件标准等。 (4)知识产权规范及相关协议模板。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方案、不同形式的著作版 权许可合同模板(如数字资源使用协议、作者版权授权协议等)、用户协议、外包委托协议等。 3. 完成具体实施案例:构建“高迁记忆”网站和数字档案资源库 项目完成了高达 246GB 的高迁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含建筑测量数据、建筑全景数据、家 谱、口述、照片、捷报、门匾楹联、村史编写、吴氏先贤著作、契约等),在此基础上建设完 成“记·忆高迁”网站(网址:http://gqjy.bjjy.cn)。后库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了全生命周 期管理和服务应用开发,完成了资源的语义级著录、分类和关联标注,提供目录和全文级检 索,并开发了实体库、本体网络及其可视化应用。 二、项目成果特色 1.整体性:全要素与“全息”数字化 全要素数字化,即对完整的村落文化进行要素解析,对地理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环境、 建筑、人物、风俗、礼仪等各方面进行记录建档,并对由此采集的数字档案资源进行语义化 组织;“全息”呈现表现在产品形式上,既通过全景和 3D 建模实现空间数字化,亦建立文化 素材的数字资源库。 2. 跨时空:时间与空间交织 利用家谱、捷报、契约等历史档案文献,在再现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时间贯 穿进来,反映古村落的经历、变迁,构建“历时性的记忆空间”。 3. 活态化:无形与有形共融 课题组采用扫描及 OCR 识别、拍摄、口述访谈、3D 建模等手段,对村落文化进行全面的 数字化建档,做到了有形的村落与无形的文化融于一体,并将高迁古村放置于更大的地理空
234 间环境、地域文化环境之中。 4. 多维叙事: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与空间化结构相结合 首次提出了“多维叙事”的数字记忆建构模式,从时间、空间、活动主体以及活动客体 等多个维度展开数字叙事,表征古村落文化特色,并完整达成文化阐释。 5. 传统档案文本的数字诠释:文本阐释与数字创意相结合 传统档案文本阐释和数字创意是高迁古村网站建设中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高迁 古村网站上吴氏家族“十大纪事”是传统档案文本数字诠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大纪事” 主要取材于家谱、方志等传统乡土档案文本,经文化研究者进行文本提取、编撰,形成“十 大故事”的文字稿本,再由艺术创作者绘制成图画,经数字化加工之后,在网络空间传播。 6. 语义化档案资源组织 高迁数字资源库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语义级著录、分类和关联标注,提供目录级检索和 全文级检索,并开发了实体库、本体网络及其可视化应用,实现了档案资源从数字化到数据 化的转变和深度开发利用。 7. 沉浸式:全屏网页结构 高迁古村文化网站首页采用国内比较少见的全屏切换结构,每屏只向观众展示一个栏目 的引言和入口,表现出更强的陈列感,能够有效地避免其他栏目的信息干扰,向访客提供沉 浸式的浏览体验。 三、项目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探索了一条通过古村落文化解析、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及 创意呈现,进行古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档案路径。具体表现在: 1.村落文化全要素的档案化:有形与无形共融、时间与空间交织。 以村落文化全要素为档案化对象,采用扫描及 OCR 识别、拍摄、口述访谈、3D 建模等手 段,对传统民居和文物古迹等有形文化遗产以及民俗、信仰、家族教育等无形文化遗产进行 全面、如实地记录建档,并依据定制化的元数据方案进行描述和关联标注。此外,利用家谱、 捷报、契约等历史档案文献,在再现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将时间贯穿进来,反映古村落的经 历与变迁,构建了“历时性的记忆空间”。
235 2. 传统档案的数字诠释:档案文献阐释与数字创意相结合。 高迁古村网站上“吴氏家族十大纪事”主要取材于家谱、方志等传统乡土档案文本,经 文化研究者进行文本提取、阐释、编撰。而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的结合为传统档案的阐释提 供了体验感知的数字意境,声音、场景、人物活动、程序均可以数字创意实现沉浸式体验。 3. 档案资源语义化:数字档案资源基础建设与内容组织相融合。 高迁数字资源后库的两个核心功能——覆盖数字资源生命全周期的基础管理功能以及面 向内容的数字资源语义组织功能充分融合,数字资源从录入上传的最前端到归档环节再到组 织环节,都有不同颗粒度的语义著录和组织,实现了档案资源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同 时,后库以 OAIS 标准为框架,充分保证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 性。最终能够基于语义和真实、完整的数字资源,为高迁古村研究提供服务。 4. 档案资源立体化呈现:多维叙事与沉浸式体验。 高迁古村网站通过栏目设计建构起多维叙事结构,从时间、空间、活动主体以及活动客 体等多个维度展开数字叙事。网站设计采用全屏网页结构,向访客提供沉浸式的浏览体验。 四、项目成果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为数字时代的古村落建档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具体表现在: 1. 为浙江省“千村档案”建设提供方法和理念借鉴。 台州古村落建档工作作为浙江省档案局“五档共建”战略二十个重点工作试点之一。在 台州的先行实践与探索下,2016 年,浙江省档案局、省农办、省财政厅联合开展“千村档案” 建设工作,启动浙江省“千村档案”数据库建设。 2. 推动传统村落建档写入台州市地方性法规。 2016 年,《台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条例》意见征求阶段,为使古村落建档工作更加 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市档案局主动陈述近年来在传统村落建档及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 建设研究项目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获得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2018 年 12 月,台州 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地方性法规《台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条例》,其中第十四条指出: “ 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传统建筑档案,并以电子数据 形式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备份 ” 。 3.为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建设拓展提供“蓝本”。
236 市档案馆第一批古村落数字记忆推广项目于 2018 年 12 月启动,中标单位台州学院项目 组借鉴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研究成果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实现,对纳 入首批名录的 5 个村落档案资源进行采集,形成数字资源素材 1512GB,进行挑选、整理、著 录、组织、加工、呈现,建成 5 个古村落数字记忆网站。项目于 2020 年 7 月通过验收。在此 基础上,台州市档案部门与人民大学共同编印《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工作指南》,为即将 启动的第二批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提供标准和规范。 4. 扩大了台州古村落的社会影响。 利用古村落档案编纂出版的《台州古村落》《台州新农村》《临海古村》书籍影响力持续 发酵,有 10 多家报纸、杂志、新媒体对书内的文章进行连续转载。广泛通过各类平台以各种 形式传播古村落文化;向全市 1500 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和合书吧捐赠 3600 多册古村落书籍; 与市图书馆合作推出《台州古村落》展览;以“台州古村行”“记忆台州”公众号为平台连续 推出 30 余篇古村落推文;在高迁村举行“2020 年档案代言古村落视频(征文)比赛启动仪 式”,直播在线观看达 20 万+人次。 5. 推动高迁古村新发展。 古村落数字记忆成果成为高迁宣传推广金名片,为高迁古村落传承保护提供助力,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凸显,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餐饮、民俗等消费比以往增加二三成。 6. 助推台州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播。 台州学院团队启动“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第一批项目”过程中,间接推动了乡村文化保 护与传播:成立台州学院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播中心,申报成为“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开展台州古村落的普查和申报,开展了 70 多个台州古村落调查,协助完成 3 个村成功申报国 家级传统村落、9 个村成功申报浙江省级传统村落;“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唤起更多人对古 村落文化的关注和参与。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融 安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 一、项目背景 根据《2019 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一)》,截至 2019 年底
237 全国共有各级档案馆 4234 个,县级(区、旗、市)档案部门 2445 个,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 馆占将近一半。随着全国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公民档案意识的提高,广大档案工作者在关 心档案安全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档案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由于档案库房的特殊性,库房空气 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档案馆库条件的改善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 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环境空气质量发生变化,空调设备的安装和空气净化设备的应用, 档案库房的空气质量也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从档案工作实际和档案从业人员职业特殊 性出发,研究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现状和控制技术和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档案事业、档案馆、 档案工作者尤为重要。 档案库房属特定的密闭室内环境,存放密度高,通风不良。在长期保存档案的过程中, 容易积聚多种有害因素,这些有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多样,不仅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而 且还威胁着档案工作人员和利用者的身体健康。库房空气质量研究是当前国际档案、文物、 图书保护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2011 年国家图书馆制定了 GB/T 27703《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保存要求》 并颁布施行,但是这个标准中没有涉及检测技术和方法,所涉及的检测内容比较简单。而相 关国家标准 GB/T 18883-200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 GB 9669-1996《图书馆、博物馆、美 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以及 GB 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都没 有考虑到档案工作和档案载体材料的特殊性。档案行业需要在研究库房空气质量现状的基础 上,全面分析档案库房空气中的有害因素种类、浓度及来源,从而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档案 库房空气质量检测分析方面的行业标准。 二、主要内容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十几年 来对我国多地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的实地调研、采样和检测分析研究,全面地了解了档案库房 空气质量的基本状况,开展了档案库房空气污染物检测分析方法及控制技术的研究。 在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分析研究中,项目组从 2005 年开始,对某档案库房开展了长期 的跟踪调研采样分析,对档案库房的 VOCs、甲醛、氡气以及空气中微生物采样分析。在调研 采样的档案库房,分别采用即读式仪器(精密温湿度计、尘埃粒子计数器、甲醛检测仪、氡 气检测仪)、Ogawa 被动式采样技术、离子色谱、Tenax 管采样热解析技术、罐采样预浓缩(EPA TO-15)采用气质联用仪进行采样分析技术对所调研的档案库房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同时采用自然沉降法、撞击法对档案库房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分析。采用美国环保署 EPA TO15 标准方法,利用 Summa 不锈钢真空采样罐、三级冷阱预浓缩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多家
238 档案馆的库房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检测鉴定分析,所检物种的峰型得到了明显改善,分析的 灵敏度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库房检测结果表明:纸质档案库房主要挥发性有机物为甲 苯、对二氯苯、2-莰酮(天然樟脑)等成分,胶片档案库房挥发性有机物种类较多,苯系物 浓度较高。库房装修状况、通风条件与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纸张通过人工加 速老化实验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旧档案释放的有五十多种相同,而不同之处在于旧档案在 长期保存过程中吸附的防虫霉药品和熏蒸药品的残留释放,实验结果反映了纸质档案中纤维 素的老化分解过程十分复杂,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种繁多,需要结合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和液相 色谱等先进仪器进一步全面分析特征物种。项目组先后调查了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200 余间 档案库房,采样 300 多次。在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第一手资 料,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的基本状况,通过不同库房间的横向比较研究。综 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典型库房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归纳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技术规范研究解决如何检测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的具体技术性问题, 将库房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明确化,确定需要检测的污染物或者指标,选择可以满足档案库 房污染物浓度的检出限要求的检测方法或技术。 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策略及技术解决方案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档案库房空气质量 控制策略,这部分内容从档案库房的管理角度,研究分析解决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的解决思路 和日常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技术解决方案,从我国档案库 房的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解决路线、方案,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第三 部分是本课题组选择的档案库房净化实例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三、项目成果 1、本项目比较系统和全面地研究档案库房空气质量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档案库房空气质 量研究框架。不仅包括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还包括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及技术解决方 案,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在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分为外源性污染物(SO2、NO2、O3 和 PM2.5)和内源性污染物(氡、甲醛、挥发性有机物、甲酸乙酸、微生物等)两大类指标检 测分析,涵盖了档案库房空气中的常见污染物,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检测,可以有针对性地 选择改善档案库房空气质量的控制及技术解决方案。本项目所采用的不锈钢罐采样-预浓缩仪 -气质联用检测等库房空气质量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可检测环境空气中 67 种常见挥发性有机 物,检出限低至 0.2 μg/m3,与国内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如文物与古籍 保护)相比,都处于领先地位。项目成果对于指导档案及相关部门开展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
239 测分析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保护档案安全、保护档案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具 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本项目研究在长期实践工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档案库房的特点,对室内空 气质量检测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回顾了十多年来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技术的发展,比较了现在国内外空气采样技术的优缺点,确定了适用于我国档案库房空气质 量的采样技术和检测技术,编制了《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草稿),提交全国档 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得立项许可,并于 2019 年底作为行业标准(DA/T 81-2019)正 式颁布,填补了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标准方面的空白。更有利于今后改善档案库房空气质 量,提高库房管理水平,延长档案载体材料的寿命。 3、本项目对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研制开发了空气质量检 测仪、档案库房空气净化器及便携式保护工作箱等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的 6 款专利 设备,其中档案库房空气净化器内含主动净化和被动吸附两个空气净化单元,可对档案库房 空气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提出了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库房提出 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结合目前我国档案库房设备现状,通过净化设备开启前后对比检测 的实例具体分析,在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本项目提出了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库房提出了不同的技 术解决方案。并且通过库房净化设备开启前后的对比检测分析的实例研究,可应用于指导我 国各级各类档案库房的空气质量检测分析与控制工作,在档案库房空气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积 极作用。 四、推广应用情况 随着档案工作的飞速发展和各地新馆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档案部门越来越关注如何改 善库房空气质量,为提高库房管理水平,对库房空气质量存在大量的检测需求,并且改善档 案库房空气质量的设施设备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项目成果已应用于 30 多家综合性档案馆、 8 家机关事业单位档案馆、8 家文化遗产单位。本项目合作单位的恒湿净化一体机、档案净化 整理台 2016 年-2019 年期间服务了 918 家各级各类档案馆(室);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期间,项目组成员利用本项目成果空气质量控制技术为有关部门指导病历档案的保存保管提 供意见和建议,相关文章发表于《中国档案报》,为“抗疫”工作积极贡献力量。表明项目成 果应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附: 项目专利:
240 1.空气质量检测仪 ZL 2016 2 0417293.82016 年 9 月 28 日 2.档案库房空气净化器 ZL 2013 2 0724806.62014 年 4 月 9 日 3.便携式档案保护工作箱 ZL 2013 2 0276309.4 2013 年 11 月 6 日 4.恒湿净化一体机用安装板及钢化玻璃和触摸屏安装组件 ZL2018 2 0788394.5 2018 年 5月24日 5.带触摸液晶显示的恒温、恒湿、消毒及净化一体机 ZL2012 2 0420118.62013 年 1 月 30 日 6.带有净化功能的整理台 ZL2017 2 0268567.62017 年 11 月 17 日 电力企业“1+N”模式的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建设实践 电力企业“1+N”模式的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建设实践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 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世界各国档案库房 环境管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档案库房的设备落后、管控手段单一、工作效率低等问 题,使档案库房安全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根据国家档案局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规划指引,国 网江苏电力立足智慧档案创新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先进 性,打造了以省公司本部库房为中心库房、以市公司和直属单位库房为分布式云存储库房的 “1+N”智能档案库房云体系。 一、主要研究内容 电力企业“1+N”模式的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建设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关键技 术研究、档案智能设备采购与系统建设、档案机器人研发等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 “ 1+N ”模式的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关键技术研究 根据实体档案批量上下架、自动借阅、智能盘库、智能倒架、智能统计等需求分析,研 究档案库房实体档案精确定位技术及与档案机器人关联技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档 案库房远程智能监控及安全管控技术,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远程温湿度监控技术,以及无 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异常报警技术,论述构建消防、门禁、温湿度、灭火、视频监控等于一 体的安全管控方案的可行性,形成“1+N”模式下的档案库房远程安全管控方案,支撑实体 档案的智能化管理。 2.档案库房管理智能设备采购及智慧馆库系统建设
241 依据智能库房建设的需要,对智能密集架、监控、精密空调等智能设备进行研究,重点 研究其性能、型号和参数,以及各设备与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建设。同时,研发实体档案智 能管理子系统、档案库房环境控制子系统、智能消防子系统、安全管控子系统和远程监控系 统子等,并统一集成到智慧馆库系统中。 3. 开展档案智能盘库机器人(苏电智档一号)的研发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智能机器人为技术实施载体,以定位盘点、避障行走、RFID 目标 识别、机械臂自由度等核心功能为技术攻关方向,研发能在档案库房独立自主运行的智能机 器人,并与实体档案智能管理子系统进行关联,利用智能机器人实现档案的定位、盘点等功 能,为无人值守的智能库房建设打下基础。 二、项目取得成果 1. 结合馆库需求,构建高度智能化的智慧馆库系统 国网江苏电力参照变电站现场无人值守、远程集中监控的成功经验,利用云计算和物联 网技术,将存储、安防、温控等各个子系统互联,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各个子系统的数据 以做出智能化响应,构建了具有自我分析和处置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助使用者进行管理、 统计、挖掘使用潜在需求的智慧馆库系统。 (1)实现档案密集架智能控制 智能化设备是智能档案库房建设的基础,国网江苏电力从升级完善库房基础设备入手, 配置了档案智能密集架,能根据用户不同操作需求,实现密集架的自动打开、自动关闭及智 能报警提示等功能。 (2)实现实体档案智能管理 利用 RFID 电子标签,实现电子档案、实体档案、密集架位置等信息的在线关联和智能定 位,灵活有效地对档案库房的流程和空间进行管理,实现快速出入库和动态盘点等操作,提 高档案室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提升业务管理效率。 (3)实现档案库区智能监控 档案库房采用双指纹门禁系统与人脸识别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档案库房进出安全通道门 与实体档案管理子系统进行对接,实现 24 小时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以及人员和档案的非法 出入报警及短信通知功能。 (4)实现消防报警智能联动 档案库房安装智能细水雾防火系统,纳入公司整体消防系统,能提前感知火源、火灾的
242 位置、火势大小等信息,根据灭火需要自动启动消防灭火系统,同时将报警信息发送公司 24 小时监控室和档案人员,实现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 (5)实现库房环境智能监控 搭建档案库房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将精密空调、无线温湿度采集器等设备进行集成,对 温湿度、空气质量进行实时采集、自动调节、快速响应,实现了对档案库房温湿度、空气质 量等进行全天候智能监测、控制、治理和预警,达到环境监测“无人值守”。 (6)实现库房档案智能消毒 通过自动控制设备定时开关消毒灭菌设备,对档案进行消毒灭菌,在减少档案人员和库 房之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净化档案载体,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既保证库房干 净无菌,又降低了对档案人员的伤害,实现智能消毒“无人值守”。 2. 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档案收管存用在线一体化管理 国网江苏电力通过网络集成、数据集成、界面集成、通信集成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智 慧馆库系统与国网档案系统的数据桥梁,实现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互、综合和共享,实现统一 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确保档案来源一致性、数据准确性,真正做到局域和远 程信息的实时监控,实现了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的在线一体化管理。 (1)实现档案智能收集整编 集中部署数字档案馆系统,实现各门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完善数字档案馆系统功 能,制定业务规范,实现档案在线智能收集、分类、整编,提高档案整理效率,为档案信息 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2)实现档案智能入库存储 通过智慧馆库系统将档案相关信息写入 RFID 标签芯片,粘贴 RFID 标签对档案进行赋码, 使档案具有“感知力”。智慧馆库系统为档案自动分配库位,并将信息反馈给数字档案馆系统, 校核档案存放位置及状态,保证实体存储位置与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3)实现档案智能借阅利用 数字档案馆系统将用户借阅申请自动推送到智慧馆库系统,馆库系统核对并自动打开对 应框架,档案管理员按照提示完成实体档案下架,RFID 读写器自动识别并更新档案信息为“出 库状态”,通道门校核 RFID 信息一致后允许档案出库,完成档案借阅操作。智慧馆库系统对 借阅到期档案向用户发送催还消息,档案入库后更新库存状态并将信息反馈至数字档案馆系 统。 (4)实现档案智能盘点统计
243 应用档案 RFID 标签盘点模式,通过手持作业终端或智能档案机器人,自动识别档案盒条 形码及档案 RFID 标签,自动生成盘点报表,极大程度减轻了人工作业强度,且误差几乎为零。 (5)实现档案智慧运营分析 利用智慧馆库系统的智能化协同功能,建立可视化档案管理平台,实现统一指挥、协调 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查看整个档案库房的库存、作业以及业务数据信息,实现档案库 房可视化运营管理、业务决策快速响应,提升智能档案库房的综合运营效率。 3. 加强技术支撑,创新研发应用智能档案盘点机器人 为做好智能库房运维的配套建设,国网江苏电力提出了发展档案智能管理机器人的总体 思路,联合东南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开展能在档案库房狭窄空间独立自主运行的智能机 器人研究,成功研制了第一代样机,在不改变档案库房环境及现有排架的基础上,实现了档 案智能定位、自主盘点等功能,为无人值守的智能档案库房建设和运维打下基础。 (1)攻克技术难关,实现精准扫描 攻克 FRID 标签信号源之间相互碰撞和干扰难题,降低信息读取差错率,大大增加了识别 精准度,最终成功实现档案自主识别从盒级到件级的突破,创新成果已通过国际查新鉴定并 申报国家专利。 (2)美化外型设计,实现灵动操作 自主研发了多自由度机器人关节,使机器人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机器人动作更加轻便、 灵动,实现了在 80 厘米的密集架间,机器臂完成 180 度转身,上下 6 层移动,手臂伸展最高 近2.4米,最低离地面 20 厘米的动作,极大的提高了档案机器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盘点速度。 (3)研发漫步智能车,打造无人值守 研制安装了多个精密传感器的可移动智能车,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实现机器人自主 导航、定位、避障和寻址功能,能根据档案管理员发送的盘点指令,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 下,自主完成盘点任务,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解决的档案人员编制紧缺的矛盾。 三、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项目在国网江苏电力办公室的部署下,省公司中心库房、国网江苏检修公司和国 网泰州供电公司等单位 6 个智能库房已建成投运,率先实现档案库房“无人化”管理。 1.智慧馆库系统应用情况 国网江苏电力通过对实体档案管理与机器人关联技术、智能档案库房安全管控技术研究, 将实体档案智能管理系统与公司数字档案馆系统、集中监控报警系统、RFID 档案出入库系统、
244 智能门禁系统、恒温恒湿系统等进行集成,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分析和处置能力智慧馆库系统。 2019 年 6 月,省公司中心库房、国网江苏检修公司和国网泰州供电公司等单位 6 个智能库房 示范项目已正式投运,库房总面积为 2703 平米,配备智能密集架 2770 列、容量 3939 立方米, 库区视频监控、温湿度控制、智能门禁、密集架控制、安防管控等系统联动运作,率先实现 “无人化”管理,突破档案库房局部智能化桎梏,使档案智能化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2.档案管理机器人应用情况 国网江苏电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第一代智能档案机器人。机器人总体重量 25 公斤, 工作精准度达到 0.1 毫米,最高识别速度 500 件/秒,比人工快 200 倍以上。机器人与智慧馆 库系统互联并成功应用到江苏省公司智能库房盘点工作,基于自主导航、定位、避障,可完 成档案的件级定位,实现实体档案的精准化控制,提高了档案查阅和盘库工作的效率。 3. “ 1+N ”模式的无人值守智能档案库房应用情况 建设了以省公司本部库房为中心库房、以国网江苏检修公司和国网泰州供电公司等单位 库房为分布式云存储库房的“1+N”智能库房云体系,实现了省公司对基层单位智能档案云 存储库房远程可视化集中监测管理,真正做到了中心库房和云存储库房无人化值守。 项目获得的专利情况: 一.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档案库房智能控制装置,专利号:ZL 2019 2 0598368.0,获得 时间:2020 年 2 月 7 日 二.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档案库房智能盘点的设备,专利号:ZL 2019 2 0597898.3,获 得时间:2020 年 2 月 7 日 三.专利名称:一种自动寻址档案机器人,专利号:ZL 2019 2 0605122.1,获得时间: 2020 年 4 月 14 日 声像档案数字化研究与实践 声像档案数字化研究与实践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辽宁省档案馆共同承担完成。项 目于 2017 年 4 月 10 日,通过国家档案局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2020 年获国家档案局优 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主要内容 声像档案分布于不同单位,限于技术、设备、行政隔离和管理不到位,在国家层面开展
245 系统全面的声像档案抢救和保护研究实属首创。本项目以档案学的理论为基础,借鉴档案保 护技术学、电影电视技术、新兴史学 —— 影像史学、音乐学、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新闻 学、传播学、艺术学、计算机学中的信息安全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内 容,探讨声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及长期保存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国内外声像档案的读取与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化抢救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解决之道。 本研究制定整体性抢救和保护模拟声像档案的方案、流程和措施,为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声像 遗产提供解决途径。面对声像档案信息容易丢失、信息质量下降快等现状,单独机构所进行 的声像档案数字化保护由于缺乏理论研究支持、国家标准、最佳实践等,工作流程、技术参 数、存储方式等千差万别,本项目系统地研究国家声像档案脆弱、设备缺失、形式多样化带 来的保存利用复杂性问题,数字化抢救过程中所需技术、规范、流程、维护、利用不确定性 问题,以及声像档案抢救保护利用解决方案长效性问题。从国家层面制定整体性的抢救保护 方案、策略和实操指南,将声像档案保护工作提升到文化遗产的高度,形成跨系统、跨领域 的合作。本课题基于前期的研究,以不同档案馆馆藏声像档案为具体研究对象,调研不同种 类声像档案的保存、利用现状,对不同环境下声像档案保护利用的复杂性问题和瓶颈集中攻 关,构建基于利用的数字化抢救保护平台,为声像档案保管和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 范例。 本研究首次提出建设声像信息读取设备博物馆,解决不同种类声音、影像和声像读取利 用、数字化抢救的首要问题,构建了面向国家、跨行业、跨系统的读取设备利用平台及数字 化抢救平台。从声像档案数字化实现的具体机制出发,分析采集、修复、著录中的核心问题 和解决方法;从档案原件、档案读取设备的预处理,修复,数字化采集标准的选择,数字化 质量评估,数字化后信息的修复、著录、存储等方面探索声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及长期保存的 全面方案;针对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分析嵌入式、混杂式声像档案管理系 统的现状,提出建立独立式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从功能需求分析、总体架构设计、 网络架构、模块设计、安全技术等方面分析系统构建方案并进行应用案例分析。 本项目以辽宁省档案馆录音录像带档案数字化抢救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汉先生口述 录音档案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傅筑夫教授录像档案抢救恢复为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恢复原 来无法利用的声像信息,再现当时的记录。基于实践开展的研究一方面解决了声像档案保存 利用中信息采集和修复等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完善了长效保护利用理论,为推进全国声像档 案抢救奠定了基础。 二、取得成果
246 项目研究主要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标准建设及论文。 (一)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之一,《面向国家声像记忆的声像档案保存与利用现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视野,针对声像档案播放设备的收集、载体的复杂和信息的抢救等方面,解决遗产传承的 主要障碍,为国家全面开展濒危声像档案抢救与保护提供策略。研究报告从声像档案抢救保 护障碍分析及数字化抢救方法的研究入手,从技术方法上解决声像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最 大程度消除保存隐患,从声像档案保存设备的获取、保管状况改善、保管水平提高、制度保 障等方面提出声像档案抢救性保护的策略。为解决声像档案利用的限制与障碍,本研究通过 构建声像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素材、工具、手段和途径。项目内容为声 像档案的收、藏、管、用全流程提供解决方案,二者相互关联,内容是整体抢救中不可或缺 的要素之一;抢救策略和整体抢救方案,为全面开展声像档案抢救性保护提供基础和参考。 研究报告之二,《基于数字化工作流程开展我国声像档案抢救保护方法研究》聚焦于声像 档案抢救中的突出问题和保护中的普遍问题,依据声像档案保护理论,基于功能需求分析, 研究了声像档案信息采集、信息修复等核心内容,设计声像档案管理总体架构、网络架构、 模块、技术检测等。该系统在著录、元数据构建、存储格式、长期保存方式等方面突出声像 档案的特点,便于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标准规范和实验检测为 依据,整合声像档案播放、信息采集、压缩编码、编辑、数据存储等工作,可进行盒式录音 带、录像带、唱片、开盘式录音带等类型的声像档案数字化转化工作,同时可以借助软件开 展数字修复。 (二)标准建设 本项目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 2 项国家标准和 7 项标准草案,填补国家声像档 案保护技术规范空白。 1.《电子存档 第一部分 为保存电子信息针对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规范》(GB/T 33716.1 —2017) 2.《电子文档管理 词汇 第 1 部分:电子文档成像》(GB/T 20225.1—2017) 3.《模拟声像档案信息采集流程操作手册》(档案行业标准草案) 4.《盒式录音带档案修复办法》(档案行业标准草案) 5.《盒式录像带档案修复办法》(档案行业标准草案) 6.《录音录像带档案采集流程操作手册》 7.《盒式录音录像机使用与保养维护办法》
247 8.录音录像机保养与维护视频教程 (三) 系列论文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系列论文,丰富我国声像档案保护研究成果。 (1)《模拟声像档案抢救与保护主要障碍研究》档案学通讯 2017.3(CSSCI) (2)《面向音视频档案保存与利用的分类编目研究》档案学通讯 2018.1(CSSCI) (3)《数字修复技术在破损照片档案抢救中的应用研究》档案学研究 2017.4(CSSCI) (4)《模拟音视频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研究》档案学研究 2018.1(CSSCI) (5)《基于 OAIS 的音视频数据库分层元数据模型》图书馆杂志 2019.1(CSSCI) (6)《面向数字人文的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利用的研究》档案学研究 2019.4(CSSCI) (7)《模拟音视频档案数字化采集》数字与缩微 2019.1 (8)《声像档案抢救性保护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待发表) 项目研究是在整体设计下不断完善而完成的,研究成果或针对声像档案保护利用中的主 要问题,或针对突出问题,主要成果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面向国家声像记忆的声像档案保 存与利用现状研究报告》作为研究起点,为项目研究发现、提出问题,是项目后续基础。以 问题为导向而开展的研究针对性更强,由此也确定了研究框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通过 文献和实地调研,挖掘声像档案在保存与利用中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诊断而采取保护措施与 修复方法,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三、推广应用 针对不同类型载体声像档案数字化播放设备不齐全、技术方法不同、参数设计难以确定、 信息修复无法开展、数字化及存储管理系统建设无参考案例等问题,课题组通过系统的研究, 从数字化抢救技术、路径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借助本项目的基本理论、实践研究成果,成功开展了辽宁省档案馆录音录像带档案数字 化抢救、李景汉先生口述录音档案、傅筑夫教授录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通过实践工作的开展,充分分析验证理论方案、技术路线与策略的可行性,不断丰富完 善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使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给全国不同区 域、不同行业的声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及长期保存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借鉴。 高校历史照片档案智能编研系统 一、项目简介
248 安徽大学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共同承担的高校历史照片档案智能编研系统研 究,重新定义了“照片档案编研”,采用“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利用导 向的历史照片档案采集、加工、保管、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设计了基于 OAIS 的高校历 史照片档案长久保存机制,实现了基于记忆点的历史照片档案智能解析、基于人工智能的历 史照片档案智能聚合、基于数字人文的历史照片档案叙事可视化。 通过高校历史照片档案智能编研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用户对资源进行全过程管控的平台, 通过将成果应用于建设“安徽大学数字记忆网(智慧档案馆一期工程)项目”,实现了安徽大 学历史照片档案资源的结构化组织与可视化呈现,拓展了“记忆工程”视野下高校历史照片 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域,有效地提升了安徽大学的影响力。 二、项目研究背景 1. 国家治理视域下对 \ 文化强国 \ “数字中国”战略响应要求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要保留城市文化记 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夯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人文基础。高校与城市具有共生联动性,一 个城市文化的支点与亮点来源于当地高校的独特资源,高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先进代表,引 领与带动城市文化的发展,高校文化的繁荣必将推动城市文化的快速提升。加快高校老照片 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对“文化强国” 与“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响应,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2.照片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深化的迫切需求 照片档案资源是最能直观、生动反映高校发展变化的档案资料。当前,多数高校档案馆 在照片档案管理方面着力不多,传统照片档案编研人工介入多,时间长,工作效率较低,成 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档案工作品牌。新颁布的《档案法》第三十四条提出:国家鼓励档案 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深化提出了 新的要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利用技术手段革新档案馆业务工作成为档 案馆照片档案利用工作深化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迫切需要构建起人工智能应用的档案“智 能+”业务场景,构筑未来照片档案开发利用的新业态。 3. 高校空间下公众记忆诉求逐渐高涨
249 近年来,面向高校的公众记忆诉求增多,对保存与建设高校文化记忆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坚持以人为本,在“记忆工程”视野下开展各种类型高校文化资源建设,尤其是最直观、 最生动的历史照片档案资源。这就需要在全面梳理高校历史照片等档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资源的长久化保存与深度开发利用,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追忆往昔、 回顾历史的开放平台,以帮助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所在高校了解更深入,同 时增强了在校师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校园归属感和荣誉观。 4. 安徽大学 90 周年华诞的直接契机 安徽大学始建于 1928 年,在陈独秀、胡适、蔡晓舟、刘文典等新文化运动健将和皖籍名 流的倡议下成立,是安徽省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学校历经安徽大学、省立安徽大学、国 立安徽大学等发展阶段,2018 年 9 月 16 日,安徽大学迎来 90 周年华诞。值此契机, “ 安徽 大学数字记忆网 ” 作为献礼安徽大学 90 周年生日的礼物,建设应用了 “ 高校历史照片档案智能 编研系统”,开展了档案馆馆藏照片资源的深入整理加工、保管保存以及开发利用,在校史档 案资料的征集、编纂和研究基础上,进行外化展示服务。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育活 动,传播安徽大学悠久的发展历史,展现独特的校园文化。 三、项目主要内容 本研究延伸了档案编研的业务链,在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下,向前重点关注照片档案资 源的长久保存,往后更进一步考虑了编研成果可视化实现。总结为以下 5 个内容要点: 1.全程治理:利用导向的历史照片档案采集,加工,保管,利用全生命周期 管理 转变传统收一套、用一套的方法,以利用为导向,逆推构建一套全新的历史照片档案采 集、加工、保管、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源头打通历史照片档案“零散”“内容标注难” “保存不规范”“利用单一”等问题,实现历史照片档案收存管用的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 管控与全程治理。 2.长久保存:基于OAIS的历史照片档案长久保存 基于 OAI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历史照片档案的长久化保存模型,基于 DC(都柏林 核心元数据集)制定针对历史照片档案的专项元数据方案,并对所有历史照片档案进行标准 化著录,按照展示内容利用维度(如人物)对资源以“源文件+著录”形式进行长久保存。 3. 智能解析:基于记忆点的历史照片档案智能解析
250 基于照片类型特点,从人、事、时、地、物 5 个方面对照片内含内容进行 “ 本体化 ” 处理, 标记为 “ 记忆点 ” 。实现基于记忆点的资源智能、自动解析,分别构建基于人物、基于事件、 基于地点等的实例库与关联资源链接,保留适当的上下文信息,保证单个“记忆点”的可识别 性与可理解性。 4. 智能编研:基于人工智能的历史照片档案智能聚合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于记忆点的历史照片的智能化聚合与编研。利用自然语言处 理、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历史照片档案的“优选”;利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 现对历史照片档案内容层面的挖掘,获取故事性、记忆性线索,形成编研的主线,为个性化 采编提供思路。 5. 叙事可视:基于数字人文的历史照片档案叙事可视化 基于数字人文方法设计历史照片档案前端呈现的故事化框架,构建“时空+主题 ” 双维度 架构。其中,时空维度主要通过 GIS 创建记忆地图,对于具体某一地标建筑的大量历史照片 档案资源,通过瀑布流和时间轴两种展示方式呈现;内容维度,设计了故事图集、今昔对比、 照片墙、名人专题等叙事可视化框架,创新了展示形式,拓宽了展示渠道,加强历史照片档 案叙事表达的能力,提升可视化的效果。 四、研究先进性 文献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外尚无直接相关的同类研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 而言:第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档案智能编研的研究不断增多,却很少 能够看到实质的技术实现,本研究作为面向专门照片档案对象的档案编研系统构建,具有先 进性、创新性与特色性;第二,虽然高校记忆工程的理论研究热度一直很高,但实践成果相 对较少。本研究应用成果之“安徽大学数字记忆网”丰富了高校记忆工程的实践成果,创新了 资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更丰富、更前沿、更全面的形式呈现了高校历史记忆,是国内高 校记忆工程的典型代表,能够为其他地方院校开展各自的高校记忆工程提供了参考与指引。 研究发现,2016 年,微软研究院推出了个人照片故事化系统“Monet”,该系统由两部分 组成:照片摘要和故事整合。前者选择 “ 最佳 ” 照片的子集来表示一个照片集合,后者对选中 的照片进行故事化处理,生成一个时尚的音乐视频。2020 年 4 月,百度推出了一个智能视频 合成平台“VidPress”。用户仅需一键输入新闻图文内容的链接,其余全部工作交由平台自动化 完成,整套制作流程 9 分钟就能完成。这两个项目从照片故事化处理、内容智能聚合不同方 面说明了本研究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在档案领域具有创新性与开创性。
251 五、成果创新点 1. 新要素:面向历史照片档案数据新要素 传统照片档案编研面向的是“文件”级别的对象,本研究面向“内容”层面、“数据”级 别的照片档案要素,对其进行深层次、细粒度的表示与组织,构建了基于“记忆点”的历史 照片档案数据组织新模式,实现了对照片档案编研对象的重新“定义”。 2.新方法:探索“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新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照片档案编研工作效率,帮助实现深层次的内容挖掘与关联关系 发现;数字人文框架提供了资源组织与可视化呈现的框架与思路。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当下比 较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框架下,探索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的方法,应 用在照片档案编研中,发挥组合优势,获得了 “ 1+1>2 ” 的效果,实现了对照片档案编研方法 的重新 “ 建构 ” 。 3.新趋向:开启数字档案智能编研新趋向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各行各业进入“智能+ ” 时代。档案编研朝着智能化、 自动化方向发展,势在必然。本研究聚焦于档案领域,国内首家在技术实现上实现了照片档 案资源的智能编研,构建了功能齐全的后台系统,设计了多维度的前端内容组织框架,开启 了数字档案智能编研的新趋向。 4. 新路径:引领高校记忆的传播与传承新路径 本研究应用在“安徽大学数字记忆网”的建设中,直接回应了高校公众记忆诉求,对高 校历史照片档案资源进行征集、管理、保存与利用,通过各种可视化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创新 呈现,提供了高校记忆的传播平台,引领了高校记忆的传播与传承路径。 六、成果应用情况 自 2019 年 9 月以来,本项目构建的 “ 高校老照片档案智能编研系统 ” 成果应用在 “ 安徽大 学数字记忆网(智慧档案馆一期工程)项目 ” 建设中,通过对安徽大学历史照片资源进行收集、 整理、保管与开发利用,在“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安徽大学历史照片档 案的故事化开发与叙事化呈现,有效地提高了安徽大学档案工作的效率,特别是明显地提升 了安徽大学照片档案编研工作的质量。通过 “ 安徽大学数字记忆网(智慧档案馆一期工程)项 目”的建设,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了安徽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海内外产生了
252 良好的社会影响。 该项目基于安徽大学历史照片,将点滴的生活串联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追溯安徽大学 每一个发展时期与众不同的记忆,讲述着安徽大学的故事,呈现出每一代安大人对母校的特 殊情感和对母校的归宿感、荣誉感乃至责任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安徽大学数字记忆网(智慧档案馆一期工程)项目”上线以来,访问量达到了 150 万余人 次,受到了海内外校友、各级领导和高校同行的一致好评。
253 三 等 奖
254 雾化杀虫灭菌消毒机的研制 一、成果简介 “雾化杀虫灭菌消毒机的研制”项目由珠海市档案局、珠海市利高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 承担,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档案保护实际出发,研制了超细微粒雾化的快 速杀虫灭菌消毒机。该消毒机采用环保无毒害的杀虫灭菌剂和超细微粒的雾化机(专利产品), 配合整体负压容器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形成了一整套杀虫灭菌自动消毒设备。同时,不断 改进和完善雾化剂的复配成分配方及工艺流程,研制了高效、环保、快速、经济、安全的专 用杀虫灭菌配套药剂。 二、研究内容 本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雾化杀虫消毒机设备的研制、杀虫剂灭菌剂的调试和配制两大 部分。 (一)雾化杀虫消毒机设备的研制 包括多功能超微粒雾化机和主机箱配套功能的研制、控制软件的研发等。 1.超微粒雾化机的研制 工作原理:多功能超微粒雾化机利用电加热原理工作,先预热加热系统,工作时药液被 真空泵经导液管传输至加热系统,使药液瞬间气化,在压力作用下快速从喷雾孔喷出,形成 气雾弥散于空间。喷出的药液粒径约 0.2~4μm,可悬浮空气较长时间,在空气中随气流弥散、 漂浮,使室内空间、缝隙充满药液气雾,充分与空气中的细菌、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生物结合, 充分发挥药液药效,杀灭档案纸张内的常见蛀虫成虫、幼虫以及大部分的耗氧菌,达到理想 的消、杀、灭效果。 (超微粒雾化机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实物图)
255 构造组成:雾化机由底板、顶板、前板、背板和侧板构成,底板上安装加热汽化装置, 顶板上对应加热汽化装置喷嘴位置开有喷雾出口,一侧板上设有电源开关、电源线及手提柄, 储液容器外部设有挡板,挡板外一侧固定有控制电路板,电路板通过导线分别与加热汽化装 置、电源开关连通。 2.主机箱及其他配套功能研制 主机箱即整个消毒机的消毒空间。项目组确认了箱体材料结构、内装载结构、密闭性门 锁装置等,已研制出正压雾化消毒机 1 立方成机和负压雾化消毒机 2 立方成机两个型号的机 箱。为达到更好的杀虫灭菌效果,主机箱内还配制了温度控制、除尘循环风等装置。 其中,温度控制装置主要是加水加温,用于秋冬季杀虫,通过将容器内的温度加热到或 略高于常温,使幼虫、虫卵处于活跃状态、打开外壳,更有利于雾化剂对幼虫的杀灭。 除尘循环风装置使用高频振荡器和多台多角度静音风机,档案装载器在高频振荡器的作 用下发生整体抖动,加上多台风机产生的不同角度风量,容器从多孔边壁吸取,去除档案表 面尘土。 真空泵本身所配置的双层过滤器,可有效过滤尘土和残留雾化剂。在此基础上,项目组 还增加活性炭滤网,实行多层过滤,将残留雾化剂进行二次过滤,容器内废气排放时达到清 洁无污染。 3.消毒机控制系统的研发 完成雾化杀虫灭菌消毒机控制系统的研发,控制系统代替了原始的控制台和显示器,使 雾化杀虫灭菌消毒机的应用更加灵活并实现可视化。通过触摸屏可对消毒机各项参数进行设 置,实时显示设备运转情况及温湿度、压力值等各项数据,并采用手动或自动两种方式控制。 (二)杀虫灭菌剂的调试和配制 项目组以 n-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双 n-烷基二甲基氯化铵、胍类化合物、Es-生物烯 丙菊酯、富右旋反式苯醚菊酯、增效剂、表面活性剂、雾化剂等低毒成分为基本原料,经不 断改进和完善复配成分配方及工艺流程,最终选用联合国推荐的环保型菊酯类杀虫剂(微毒 类)和季铵盐、复合胍类灭菌剂(无毒类)为基础药剂,按质量百分比组分为:消毒杀菌组 合物:0.01%~10%;杀虫组合物 0.1%~10%;表面活性剂 10%~30%;雾化剂 0~30%;余量为水 调试和配制配套的杀虫灭菌药剂。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消毒检测中心的杀虫消 毒的毒理和药效检测,经广州工业微生物检测中心的杀菌效果检测,项目组配制的药剂对细 菌、病毒、霉菌、蛀虫、皮蠹等均具杀灭作用,施药作用时间约为 1 小时,作用时间较短, 无刺激性气味,对皮肤黏膜无刺激,对物品和织物没有腐蚀性,无害、安全环保。
256 三、创新点 一是调试和配制的杀虫灭菌剂具有高效、环保、快速、安全的特点; 二是研制的多功能杀虫灭菌消毒机喷雾微粒平均直径为 0.2~4μm,可避免喷出的气雾在 物体表面形成水滴,有效避免对档案或其他物体造成污染和损害,而且可延长气雾在空中悬 浮时间,大幅提高消毒、杀虫效果;雾化机工作状态下耗电量为 1.5 度/小时,工作状态下药 液消耗量≤42ml/min,降低了用电成本和药液使用成本; 三是项目组参与修订了《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项目成果对于档案保护工作尤其是档 案虫菌防治等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四、推广应用情况 雾化杀虫灭菌消毒机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单位档案室等,如 广东省档案馆、湖北省图书馆、澳门档案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东莞市档案馆、汕头大学 档案馆、澳门城市大学档案馆、澳门博物馆、澳门政府交通局档案室、广东工业大学档案馆 等单位,有效解决了各类档案、图书在保管过程中面临的虫菌危害问题。 五、专利情况 相关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 1 项。专利名称:一种热雾型消毒机”;专利号: ZL201320435914.9 ,专利授权公告时间:2014 年 3 月 26 日。 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的研制与应用 一、项目简介 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的研制与应用项目由沈阳市档案局、沈阳化工大学共同承担,本 课题研制的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重点解决修复加固档案过程中粘合剂不可逆的问题。它 以成膜形式遇水溶化、热压合成的方式结合半透明纸张,修复加固那些其他修复加固方式无 法完成的炭化、酥脆、粉化、破碎、霉烂等单页双面字恶化纸质档案。 本课题研制的水溶性胶膜 pH 值接近 7,与档案纸张、字迹不发生化学反应。该胶膜透明 度高、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腐蚀性、无挥发性、耐候性好,对周围环境无污染, 对修复加固后档案的纸张载体及字迹无物理损害;能大幅度提高修复加固破损档案的工作效 率,满足档案修复加固平展度、柔软度、抗张强度、耐折度、撕裂度,可视性和可逆性等方 面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标准。适用于修复加固各类破损程度的单页单面字纸质档案、单页双面 字纸质档案。
257 二、项目主要内容 (一)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的适用范围 本项目研制的水溶胶膜,突破了破损档案修复加固方式的局限性,适合于修复加固各种 破损类型的档案。重要的是他解决了其他修复加固方式无法解决的炭化、酥脆、粉化、破碎、 霉烂等单页双面字恶化纸质档案的修复加固。 (二)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的主要成分和生产工艺 本项目所研制水溶性胶膜的主要成分有聚丙烯酰胺、明胶、聚乙二醇、防霉剂、抗氧剂 等和水。将水溶胶膜的上述原料,按照规定的比例加入水中,搅拌加热溶解,调整 pH 值为 7, 配制成固体含量 10%左右的胶液,通过涂胶机,连续将胶液涂布于隔离纸上,经过烘干道干 燥,得到厚度可调的衬纸胶膜。复合方式为干式复合,即复膜机要采用有烘道、复合辊能加 热的干式复合机,调整到适应的烘道温度,复合压力辊温度和复合压力。 (三)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的主要性质 1.该胶膜外观光滑、无色、透明、柔韧性好。 2.在-10-45°C的温度和 10-75%的相对湿度下,胶膜状态稳定,不霉变,不易卷曲变形。 3.该胶膜具有遇水再湿性,表面被水润湿后 5 秒左右,产生湿粘性,干燥后复原。 4.该胶膜为水溶性、可降解材料。取修裱后的档案放入 45°C左右的温水中,30 秒左右胶 膜溶化,档案与托纸即可揭开,约 1 小时胶膜全部被溶解为中性水溶液,档案不受损害。 (四)采用本项目研制的机械修复档案专用胶膜修复后的档案具有以下特点: 1.修复后的破损档案其纸张载体及字迹无物理损害,并具有耐久性。 2.修裱材料性能稳定,与档案纸张、字迹不发生化学反应,对环境无污染。 3.修复设备安全可靠,对档案纸张、字迹无损害。 4.修复工艺科学先进,既达到对破损档案的修复加固目的,又可使修复后的档案具有防 湿、防霉、防虫等特性。 5.修裱及可逆方法操作简便。 项目成果应用情况 档案修复粘合剂的可逆性是档案修复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开展档案修复专用胶膜的 研究,解决机械修复档案可逆性的问题,使档案修复技术更加完善,填补了机械修复档案专 用粘合剂可逆性的空白,为及时抢救破损档案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服务。
258 该成果适用于档案、图书、文物等部门纸质档案、古籍及文物的修复抢救工作,可推广 应用。 2015 年,沈阳市档案馆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前处理工作中, 遇到很多单页双面字酥脆破损档案。由于修复这种破损类型的档案需要有一定透明度的要求, 无法用传统的浆糊、宣纸进行手工方式修复,另外,还有一些严重的酥脆档案无法采用丝网 加固等其他方式进行修复。因此,我们大胆采用了本项目研制的机械修复专用胶模进行修复, 我们先是将水溶胶与半透明纸结合,再将水溶胶喷潮后与破损档案、半透明纸张通过机械进 行热合,完成破损档案的修复。经过实际使用,修复后的档案平展、柔软、透明度高。如需 再揭裱,可将修复后的档案喷湿或放入水中,30 秒后既可揭开。 采用水溶胶作为粘合剂,既修复了破损双面字酥脆档案,又不影响其字迹的可视,而且 还具有可逆性,达到了破损档案修复的要求,解决了档案修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音像档案保护与抢救的技术规范研究 一、项目研究主要内容 本项目由上海音像资料馆承担。项目从调研国内外声像档案保护与抢救技术入手,梳理 了国内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的各种方法,提出了复制、转录、数字化和对数字化以后的声像 信息进行修复等几大方案,为国内音像档案保护和抢救的规范化提出一些思路,旨在为推进 国内声像档案的保护和抢救提供解决方案。 (1)针对行业内数量众多的磁带载体,提出了 声像信号的数字化技术规范,力图使各地、各部门进行数字化可以遵循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操 作方法,使之数字化过程规范,文件统一采用效率高、损失小的编码,方便调阅和交流,减 少转码环节,保证音视频信息损失最小; (2)在业界首先提出了数字化的抢救方案,使影 像档案损失的信息能得到部分的恢复。并首先针对影像档案常见的十种损伤搭建了验证平台, 较为顺利实现了 600 分钟的影像档案的修复,质量合格率达到 80%以上,这为今后开展大规 模的修复提供了可行性参考,也为进一步开发、完善修复技术提供了一个原型; (3)在实 验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了影像档案的数字化修复流程。虽然这个流程是针对特定平台的, 但修复的过程是具有普遍性的; (4)针对档案修复的质量,本课题提出了影像档案修复质 量评价体系。由于修复行为可能是多人所为,各人的经验、审美观等等各不相同,可能会导 致修复的结果有差异,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评判体系来进行评定,使修复的结果尽量达到 一致。 二、项目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259 1 、项目成果 ( 1 )《音像档案保护与抢救的技术规范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项目研究以广泛深入的调研为基础,梳理当前国内外音像档案存储的基本情况,结合上 海音像资料馆近年来 30 多万小时的音像档案保护与抢救项目实施经验,针对音像档案数字化 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总结出科学化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保护方法,旨在 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音像档案数字化保护和抢救的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将使 抢救工作在操作上可与国际接轨,形成的数字化音像档案文件符合国际规范,在数字化的质 量控制上也有章可循。 (2)《磁带载体的音频档案数字化转存规范》、《磁带载体的影像档案数字 化转存规范》 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技术参数、操作流程、质量管理和编目管理的规范。确定了音 像档案数字化转存的标准参数、文件存储、操作流程、质量监控以及编目的一般方法。从载 体到设备,从管理到流程,尽量详尽地与各档案管理机构分享数字化转存的技术经验。 ( 3 )数字影像修复验证平台 在国内档案界首先提出了数字修复抢救方案,并首先搭建了针对十种常见损伤的数字化 修复系统平台,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实施效果明显,修复了 600 分钟的影像档案,质量达 到合格的占 80%以上。 (4)《数字影像修复工艺流程》 本项目根据在上述修复系统平台上的修复经验,提炼出了修复流程。虽然该流程是针对 特定系统平台的,但数字影像修复的过程和步骤是相同的,可以为其他修复系统提供参考。 (5)《数字影像修复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诊断历史资料视频的修复成果,同时结合国家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Y/T 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ITU-R BT.500 和 ITU-T J.144 标准, 采用主观评定客观参考的评判方法。填补了数字图像修复质量评判标准缺乏的空白,为数字 图像修复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做出贡献。 本项目经科技部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查新检索,得到“成果具有国内新颖性”的结论。 2、推广应用
260 本项目研究得到的几个成果均已得到实践验证。其中《磁带载体的影像档案数字化转存 规范》已在上海音像资料馆应用,成功转存了影像档案 10 万小时以上,《磁带载体的声音档 案数字化转存规范》也在上海音像资料馆应用,成功转存声音档案 8 万小时以上。《数字影像 修复工艺流程》和《数字影像修复质量评价体系》也已在上海音像资料馆应用,成功修复 600 分钟的影像资料,比没有规范工艺流程和评价体系前提高 30%的合格率,明显提高了修复效 率,使多人平行修复成为了可能,为大规模修复提供了一定的质量保证。 同时,在上海市档案局的指导下,磁带数字化的规范在上海市嘉定区档案馆的影像档案 数字化工程中得到应用,提高了数字化一次合格率,也提高了整个操作过程的效率。 高清视频档案长久保存格式研究 高清视频档案长久保存格式研究是天津市档案局承担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4 年立 项,2016 年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一、主要研究内容 该项目通过文献调研、社会调查,了解国内外高清视频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梳 理出了高清视频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以实施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对影响 高清视频质量的 4 个主要参数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高清视频档案的存储格式及各项参数 指标的建议,满足长久保存要求的同时又能保证视频质量,为档案部门规范化编辑、管理和 保存高清视频档案提供依据。一是封装格式,从兼容性和实用性考量,选用 MXF、MP4、TS 三种封装格式进行评测。二是编码格式,从压缩效率、编码格式兼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编 码后图像质量三个方面考量,选用 H.264 和 MPEG-2 IBP 两种编码格式进行评测。三是编码码 率,从码率对图像质量影响和文件体积影响考量,对测试数据进行充分对比,参考目前各国 高清网络广播应用实际,选用在 8~15Mbit/s 之间的编码码率进行评测。四是音频编码,从 解码效率的高低、压缩比率的强弱、采样率的多少、声音频率的宽窄等多方面考量,选用在 频谱结构上更接近于原始音频 AAC 格式进行评测。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2 种方式研究确 定高清视频档案保存的格式标准。一是进行主观评价,设置相同的观看设备、观看条件,采 用准专业和非专业两部分人员进行打分,得出初步结论,即 MP4 封装的 H.264 格式视频图像 清晰度、色彩还原度都优于 MXF 和 TS 封装的视频。二是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对人物、景色、 运动等多种视频类别进行测量得出视频峰值信噪比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即视频 的图像质量主要取决于编码格式,与封装格式关系不大,H.264 编码格式的图像质量更高。 二、取得的成果
261 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取得了详实数据,对高清视频档案保存格式及各项参数指标提出 建议,即视频封装格式选用 MP4、编码格式选用 H.264、视频编码码率在 8M-15Mbit/s 之间, 音频编码选用 AAC。该项研究为高清视频档案长久保存格式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建议,填补了 国内关于高清视频档案保存格式标准确定的空白,对提高档案馆视频档案处理保存能力具有 推动作用,对其他单位具有借鉴意义,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研究成 果于 2017 年被国家档案局引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录音录像数字化规范》中明确规定:录 像档案数字化技术参数,视频编码格式采用 H.264 或 MPEG-2 IBP;采集标清视频的比特率不 低于 8Mbit/s,采集高清视频的比特率不低于 16Mbit/s。该项目组成员发表多篇论文,其中《高 清视频档案保存格式研究》获得 2016 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二等奖。 三、推广应用 该项目成果提升了天津市档案馆处理高清声像档案的能力,为进一步丰富馆藏声像档案 资源打下坚实基础,并在区档案馆和部分机关档案室的视频档案编辑制作和保存利用工作中 得到应用。2012 年至 2020 年,天津市档案馆共收集高清视频资料约 16 万多分钟,统一使用 MP4 封装的 H.264 格式标准进行整理编辑,形成高清视频档案约 11.3 万分钟,不仅满足高清 视频档案长久保存的要求,而且图像清晰度高。 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项目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承担完成。项目根据本院实际 工作需要,自主研发的档案质量检测系统。一中院从 2006 年开始就建立了庭审录像刻录系统, 为完善法庭记录方式、规范司法行为、保护当事人利益、加强审判管理做出了先锋性的尝试 和探索。随着诉讼案件的攀升,面对庞大数量的待审核庭审录像光盘,课题组提出开发音视 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来实现光盘内容质量检测的智能化,对光盘进行筛选复刻,及时进行档 案数据迁移,使光盘档案数据经得起历史考验,充分发挥庭审录像客观、全面、真实的特性, 同时将法院各种类型和不同存储介质的音视频资料纳入视频检测系统,通过与我院智能档案 管理系统结合,建立科学、精确、高效、先进的音视频管理模式,提升音视频资料检测、记 录、刻盘、归档、利用一体化水平,探索出音视频资料管理促进审判管理,保障并推动审判 工作主战场向科学规范高效迈进的有效途径。 一、成果的必要性和相关背景 音视频档案数量庞大,检测人员严重缺编。在最高人民法院 2010 年第一次针对庭审录音 录像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之前,我院已经早在 2006 年开始庭审录像并以光盘形式刻录存档,档
262 案数量庞大。庭审视频由我院档案科人员管理,为了完成对归档庭审视频质量的审核,并确 保审核工作的规范性,法院需要安排七十个人每天八小时坐在电脑前播放庭审视频,才能完 成检测任务。目前我院档案科仅有 3 名工作人员,还肩负着实体卷宗归档,当事人阅卷等多 项工作,根本无法完成以上任务。因此只能通过抽样检查的方式对归档光盘进行检测,不能 达到对庭审视频全面、完整、精确的检测。 视频质量评价过程缺少规范和标准。音视频档案在入库前需要对其进行质量审核,以确 保入库内容的质量满足存档需求。而之前对于音视频质量没有严格要求,只是由工作人员通 过一张张浏览播放光盘肉眼观看进行主观评判,也没有运用任何国际国内标准的图像质量主 观评价方法,质量评价结果完全取决于评价人员的主观感受。如果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记录, 则更加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二、成果科学技术内容 1.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整体架构的设计。可对目前已有的五种主要庭审录像格式的光盘 进行解析,并能扩展不同存储介质文件和未来出现的其他音视频格式;对解析后的录像文件 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黑场、静帧、跳帧、马赛克、模糊和伴音丢失等失真现象进行定量测量。 2.视频解码模块设计。视频解码是本系统中的重要功能模块,对于各类视频文件,对于 VOB 和 MPEG2 以及 ASF 高清视频文件,均采用 FFmpeg 解码库来实现视频解码;对于 DAV 视频 文件,采用 DAV 解码库来实现视频解码;对于 ASF 高清视频文件,采用 FFmpeg 解码库来实现 视频解码; 3.质量检测模块设计。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的六种损伤类型检测模块全部使用基于 图像域的无参考算法进行编程实现。 4.交互界面设计。用户可以通过全触摸点击的方式完成对视频资料质量的自动检测。图 为软件系统运行时的用户界面。该界面左边区域显示检测过程中的实况信息及显示检测结果 5.检测报告设计。检测结束后,会出具庭审光盘质量检测统计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 信息、文件参数、检测时间、是否合格及原因,规范设计、清晰明了,一键打印报告,归档 方便。 三、成果创新点 本系统构建音视频档案管理规范,实现了各环节标准化。首先实现归档音视频质量规范 标准化。音视频档案在归档前需要对其进行质量审核,以确保入库的质量满足存档需求。课 题组深入研究视频图像技术,基于实际应用环境,采用无参考的客观评价算法重点分析压缩 所引起的“黑场、静帧、跳帧、马赛克、模糊、以及伴音丢失”等损伤类型,实现了快速检
263 测功能,并与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从而,摒弃了纯人工管理模式,构建起法院音视 频管理规范,使各环节更加科学、精确、标准化;其次实现质量评价结果记录规范化。庭审 录像是法庭审判工作中产生的重要资料,必须及时完整地归档。对于庭审视频光盘的内容、 检查要素、存在问题等,均需要在评价结束后给出书面记录以便后续查询。 四、成果应用情况 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法院工作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先进的视频质量检测技术,结合最高法出台的《庭审活动录音录像 的若干规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档案数字化规定》,构建法院音视频管理标准 规范,设计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实现了对法院生成的五种压缩 格式、多窗口音视频文件的六种常见损伤类型的快速质量检测, 解决了检测录像多工作人员 少的燃眉之急。系统能兼容不同存储介质文件和未来出现的其他音视频格式文件的检测,具 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成果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的功效在研发初期更多地体现在光盘内容质量快速检测的功能, 对光盘进行筛选复刻,使庭审光盘经得起历史考验,充分发挥庭审录像客观、全面、真实的 特性,同时将法院各种类型各种存储介质的音视频资料纳入视频检测系统,通过与我院智能 档案管理系统结合,建立科学、精确、高效、先进的音视频管理模式,提升音视频资料检测、 记录、刻盘、归档、借阅一体化水平。 档案馆照明系统设计规范研究 档案馆照明系统设计规范研究是上海市档案馆、杨浦区档案局承担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 目。 档案馆设置有档案库房、珍贵档案陈列室、档案整理、档案消毒、档案数字化、档案展 览等一系列用房。各类用房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对照明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随着档案越来越 开放,更多的市民走进了档案馆。他们除了需要一个高标准的明视照明外,还需要一个舒适 灯光造就的环境照明。比如在阅读区,良好的照明可以帮助读者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满足读 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在展览区,展品是不能触摸的,观众只能通过视觉来感受展品的内涵, 充分的照度和良好的显色性,可以增强展品本身的特点,体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在库 房、陈列展示、数字化、整理、抢救修复等多个场所都应该考虑档案避免遭受紫外辐射和红 外辐射的危害。同时照明开启时间越长,电费开销也越大,所以要使用智能控制技术降低能 耗。
264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光对档案实体材料破坏作用的分析 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兼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人们眼睛可 看到的那一小部分叫叫可见光。其他的都是不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一般为 380~780nm,它 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组成,其中紫色光波长最短,红色光波长最长。 不可见光的波长小于 380 nm 或大于 780nm,其中波长小于 380 nm 的称为紫外线,其范围大 约在 3×10-7m 到 6×10-10m 之间,相应的频率范围为 1015~1017。不可见光用肉眼不能 看见,但可以通过荧光屏或光电管显示,有很明显的化学效应和荧光效应。当光波通过介质 时,具有穿透力的光子连续运动,促使材料原子相互碰撞,引起介质内电子的强迫振动,此 中消耗的能量转变为不规则分子运动能量,使介质材料变热,产生热辐射。另外还有光的氧 化反应、光敏反应、光的化学污染都会引起纸质档案发黄、变脆,字迹褪变、扩散,非纸质载 体龟裂、变色、粘连、模糊,使档案的寿命缩短。 2 、照明光源质量和灯具的要求 档案馆的照明质量主要包括照度、显色指数、色温与照度的搭配、均匀性、立体感、眩 光、对比度等。同时,档案馆的照明设计必须遵循有利于保护档案资料和观赏展品的原则, 达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节约能源、维修方便等方面的要求。照明光源应符合 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选择光源时,应在满足档案保护、照度值、显色性、色温、 启动时间等要求的条件下,根据光源、灯具等的效率、寿命和价格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比较后确定。档案库、特藏陈列室和展览厅宜采用适用的新型节能高效 LED 冷光源;整理、 保管、阅览、陈列和修复档案的场所应使用无紫外线光源;整理、保管、利用和修复磁性载 体档案的场所应使用不产生电磁干扰的光源。且应根据识别颜色要求和场所特点,选用相应 显色指数的光源。应急照明应选用能快速点亮的光源。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选择。选用 的照明灯具、镇流器、LED 电子控制器等必须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在满足配光和眩光 限制要求的条件下,应选用效率和效能高的灯具。档案库、音像档案技术用房等有洁净度要 求的场所,应采用不易积尘、易于擦拭的洁净灯具,并应满足洁净场所的相关要求。 3 、照明方式与安全方面的要求 档案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在档案馆各场所使用的灯和灯具必须符合防火安全的要求。 在安全的前提下,照明设计应尽可能考虑档案保护、艺术效果和观众视觉享受。
265 三、研究成果与应用前景评价 该课题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研究了各种光源应用于档案库房的优缺点,提出了档案馆 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安装布置、自动控制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具体要 求,并按照最佳光学设计(直接照射、反光照射、光束照射)与人体感应式智能照明控制系 统相配合,形成了具有档案馆特色的照明系统整体设计方案。二是涵盖了档案馆照明设计在 应用过程中的各个技术要求,形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档案馆照明设计规范》,为档案馆 使用合适的照明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 2015 年 9 月 9 日,国家档案局组织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评审。评审委员会认为,该课题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技术分析和实验测试,比较了档案馆采用的多 种光源的优缺点,提出了档案馆照明的技术要求、光源布置、智能化照明管理的技术方法和 相关指标,按照档案馆照明要求,形成了一套有效的 LED 库房照明整体设计方案;同时,该 课题还制定了《档案馆照明设计规范(草案)》,为解决库房传统光源的替代提供了一个可选 择的路径,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该课题荣获 2016 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 成果三等奖。 绿色档案馆评价标准及运营管理研究 《绿色档案馆评价标准及运营管理研究》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与天津生态城绿 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天津市档案局科技项目,2014 年立项,2016 年获得国家 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一、主要研究内容 该项目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国内外绿色图书馆、档案馆相关标准和总结国内外现有图书馆、 档案馆的优缺点及优秀案例的基础上,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的建设,研究制定绿 色图书馆、档案馆评价标准,并结合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提出绿色图书档案馆运营管理理念, 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运营管理模式,对图书馆、档案馆科学合理运营管理,降低能耗、水耗, 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取得的成果 (一)制定了《绿色图书档案馆评价标准》,为建设同类建筑提供参考 《绿色图书档案馆评价标准》分为设计评价及运行评价两部分,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 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
266 管理 7 类指标组成,按照各指标重要程度分别赋予权重值后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将建筑分为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此评价标准为图书档案馆建筑的绿色评价提供了定性操 作标准,为此类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提供了参考,为设备产品选用、机电调试提供 了依据,为建设高质量、低能耗的绿色图书馆、档案馆类建筑提供了有利支撑。 (二)制定了《绿色图书档案馆运营管理导则》,为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发展 提供依据 该导则基于绿色运营管理是未来绿色建筑领域发展重点的理念,提出在绿色建筑规划设 计阶段就要确定运营管理策略与目标,对设计图纸进行把关,还要在运营实施时不断进行改 进,理顺并处理好使用者、建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图书档案馆各项设计指标的 绿色建设技术运用。该导则从绿色图书馆、档案馆的运营机制、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操作 规程等方面制定了可参考、可操作的手册,为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管理成 本、节省建筑运行中的各项消耗,实现图书档案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目 标以及绿色图书馆、档案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 (三)出版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绿色之路》,为同行业提供先进 建设和管理经验 该书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图书馆、档案馆建筑的优缺点及优秀案例,详细讲解如何在图书 馆、档案馆建设中综合运用绿色技术,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保护环境的目标。总 结了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借鉴了新加坡等 国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先进经验,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的建设为典型案例,分 享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的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绿色技术及未来的运营管理模式。 三、推广应用 该项目研究成果被运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的施工建设与运营管理中,通过全 程跟进项目施工,确保每项绿色技术实施到位,通过实践检验并完善成果,积累经验,为研 究成果的复制推广搭建优质平台。新馆投入运营后,继续跟踪该项目绿色建筑运行的实效, 从制定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到行为引导等多方面落实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理念,如地源热泵系 统基本可以实现馆内自主供热,无需市政补充热量等,为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营提供良好的 范例,推动了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